据人民日报报道(记者万宇)没想到小小玉米,竟被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屡屡提及。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日前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17年工作时提出,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议报告时,围绕今后农业怎么干、方式怎么转,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而广为熟知的玉米种植,常被拿来作为案例。 比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就以玉米为例,认为玉米产量多了,价格还高,卖不出去,只能进仓库。“需求升级了,农产品有效供给跟不上。”而人大代表、山东省邹平县韩店镇西王村支书王勇则有不同看法。他认为,玉米本身也可以结构调整,可以作为原料,生产葡萄糖、果糖、玉米绵白糖等。另一位人大代表、辽宁省丹东市农科院研究员王作英则有另外的见解,他说,现在种植较多的是丰产型玉米,今后可以种植一些绿色型、有机型和水果型等高附加值的品种。他建议,农业结构调整要增加有效供给,就得减少低端供给…… 类似的讨论、建言、争议,在中国两会中经常听到。这段时间,各地方代表团正对政府工作报告认真审议,包括习近平主席在内的国家领导人,分头参加各代表团的审议。代表们或各抒己见,或激烈争辩,场面热烈。而经过激辩形成共识后,这些意见建议有可能被采纳,进而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本中。 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一个重要的程序性议题就是审议由总理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首先,在报告起草过程中,国务院会召开数次会议专题讨论,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和人士,包括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初稿;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后形成报告稿,由国务院总理提交3月初的全国人大会议审议。而只有整合了全国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并经人大审议通过后,政府工作报告才能正式成为指导政府新一年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例如,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经过两会代表审议讨论,最终修改61处,吸收意见80多条,报告原来是19564字,修改后为20072字,增加了50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