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60|回复: 0

波兰的中国机会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6-1-20 07: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作为欧盟国家中经济成长最好的国家之一,波兰或许是眼下“允许”中国企业成功中标的唯一欧盟国家,然而,来波兰考察的中国企业大都走马观花
据【财新网】(专栏作家 刘允铭)在波兰信息与投资局(Polish Information and Foreign Investment Agency)的安排下,来自中国四家媒体(人民日报、财新传媒、解放日报和第一财经)的四位记者在波兰进行了密集的访问和参观。我有幸作为财新传媒的代表,第一次踏上了欧洲的土地。

  波兰,曾经是共产主义国家,1989-1990年间中东欧历史剧变的策源地,最早开始了名为“休克疗法”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转轨,如今25年过去了,这场深刻的历史变革的成效如何呢?这是在我踏上旅途之际萦绕在脑海中的主要问题。在前共产主义国家转轨问题的语境中,相对于俄罗斯、捷克和匈牙利,多年来中国各界对波兰的关注不算多。波兰仍然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国家。

  在出发之前,我大概浏览了一下近年来的波兰经济状况,发现自从2004年加入欧盟以来,总体来说,波兰成为了所有欧盟国家中经济成长最好的国家之一,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金融危机席卷欧洲的2009年,波兰可谓一枝独秀,仍然保持了2.6%的GDP增长率;自2009年至今,波兰进入了自1990年转轨开始以来经济发展最快速的时期,总体和人均的GDP增长率在欧盟居于首位,劳动生产率持续显著增长,同时在转轨时期一直困扰着波兰的高失业率也降低到了欧盟平均水平之下,而且在2013年之后迅速下降(目前大约7%),通货膨胀率在2012年之后迅速下降到2%的政策目标之下。假如说在2005年左右,还有评论者认为波兰的转轨在就业和社会福利方面代价巨大因而前途并不明朗,那么在2015年的当下,最苛刻的评论家也不得不承认,波兰的转轨是成功的,或许是中东欧国家中最成功的,而且当下波兰已经进入了稳定、繁荣的发展时期。

  我们的东道主波兰信息与投资局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官方机构,由一个董事会来领导,这次邀请中国媒体访问的目的是增进中国对波兰的经济状况尤其投资前景的了解,推动波中贸易(尤其是波兰对中国的出口)和中国在波兰的直接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领域)的增长。波兰方面或许认为,鉴于波兰在过去20多年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历史记忆的影响,通常中国人对波兰的了解已经远远落后于实际状况,而这种认知上的差距必然影响了中国对波兰作为贸易和投资对象的兴趣,因此必须尽快弥合。同时,鉴于波兰作为中欧国家在经济地理上的战略枢纽地位,它对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机遇很敏感,积极加入了亚投行,希望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能打破波兰对欧洲市场的依赖,尤其在基础设施和物流服务方面能获得重要的机遇和推动力。

  波兰投资局的Szymon Martyniuk负责接待和陪同我们访问;Piotr Karpinski(中文名字:毕达)是投资局聘请的翻译,毕业于华沙大学国际关系专业,中文非常流利,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留学,属于自由职业者,由于精通中文的波兰人比较稀缺,近年来在多次中国政界和商界的重要访问中担任翻译和导游。在一周的时间里,这两位波兰人与我们朝夕相处,因此我对波兰人的印象和感受更多源于他们的影响。两位先生都身材高大,典型的“欧洲北方人”,谦逊朴实,热情友善,理性克制,尽职尽责;毕达先生尤其风趣幽默,在访问的间歇和闲暇中与我们进行了大量的交流,尤其在引导我们观光的时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讲解,远远超出了他的份内的职责。

  我们在波兰的访问和见闻分为两部分,一是正式日程中的采访,主要是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港口,走访了华沙、格但斯克和洛兹三个城市;二是历史人文方面的观光。

  10月19日,星期一。第一天上午,首先会见我们的是波兰信息与投资局的董事长(局长)Slawomir Majman,即我们的东道主。这位董事长先生是位波兰犹太人,眼神中透露出精明和干练,用流畅的英语提纲携领地陈述了邀请中国媒体访问的目的,介绍了波兰当前的经济政治状况、对欧盟当前面临的问题(如欧元与债务危机、叙利亚难民等)以及“一带一路”和波中合作的态度和看法。波兰在经历了成功的改革和转轨、重新回到欧洲的怀抱(2004年加入欧盟)之后,当前进入了25年来最令国民乐观的发展阶段,在心态上似乎处于踌躇满志的历史时刻;德国是波兰的主要贸易伙伴,波兰和德国的经济联系影响着波兰在经济政治事务上的倾向和选择,波兰已经成为欧洲地区贸易和投资方面最有吸引力的国家,不过,多年来欧洲统一货币(欧元)的实践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难,持续发生的债务危机以及近来的难民安置问题让欧洲陷入分裂和矛盾,因此为了尽可能延续波兰当下方兴未艾的增长势头,波兰的确希望借助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契机,推动东西方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发展,尤其是为波兰的农业和制造业产品开拓中国市场。3个月前,新当选的波兰总统上任伊始,就访问了中国;而在我们到达华沙的一周前,中国外交部长也访问了波兰。

  波兰是欧亚贸易路线的枢纽,相对于欧洲的“中原之地”,从陆路交通看,中国的产品若要进入欧盟市场,波兰是必经之路,而波兰北部港口格但斯克(Gdansk)是波罗的海最东方的不冻港,在欧亚海运贸易中已经占据着仅次于汉堡的重要地位。波兰的确欢迎中国参与波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现代物流服务的合作,目前波中之间已经开通了成都-洛兹和苏州-华沙的铁路货运线路,而且正在计划增加货运的次数。

  目前,波兰名列全世界对外国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前列,吸引FDI的规模名列欧盟国家的前五名,而且已经成为欧洲的贸易大国,其农产品、食品加工、白家电和家具制造以及汽车配件等行业的出口在欧洲名列前茅,已经超过了意大利和德国。在波兰方面看来,目前波中之间的贸易和直接投资比重还很低,其中贸易上的不平衡严重,波兰出口仅仅是进口数额的大约1/9,而中国对波兰的直接投资占波兰FDI总额的比重可谓微不足道,仅仅达到0.02%.多年来,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非洲国家等第三世界国家,那里的经济和法律环境与欧盟国家远不可以相提并论,也就是说,欧洲国家的门槛更高,各方面的条件和约束更严格和细致,中国企业在开发模式和心态上对于欧洲市场尚缺乏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对欧洲国家的投资主要采取了直接输出资金的方式,比如对巴尔干地区几个国家的贷款,在基础设施和工业方面的直接投资还非常有限。可是,波兰可谓不缺钱的国家,自从加入欧盟以来尤其得到了欧盟的预算资助,在2014-2020年间已经获得了欧盟高达890亿欧元的支持。

  如此看来,尽管我们的东道主没有明说,波兰更希望中国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放松对进口欧盟国家产品的限制,推动波兰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波兰对“一带一路”的兴趣是确实的,希望能通过两国的合作推动波兰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机会。波兰欢迎中国企业对波兰的直接投资,在基础设施领域采用投标竞争的方式,局长先生特别说明,波兰或许是眼下“允许”中国企业成功中标的唯一一个欧盟国家。波兰投资局和波中经济合作中心希望能为有意向到波兰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帮助,他们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们,近年来来波兰考察的中国企业大都走马观花,草草收兵,与波兰相关机构缺乏沟通,对欧盟的法律缺乏了解,而且很少求助于波兰专业咨询人士。

  在离开波兰信息与投资局之后,我们访问了波兰财政部。财政部的一位副部长为我们介绍了2008年以来至今波兰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的状况。从各项经济指标尤其是通货膨胀率和政府财政赤字比重来看,波兰的确已经消化掉了转轨所造成的代价,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在上个世纪90年代,采取“休克疗法”的波兰政府一直坚持紧缩的财政政策,大力削减政府支出和社会福利开支,而且在货币政策上一直努力控制通货膨胀,因此凸显了体制转轨的代价,高失业率和相当部分人口的福利水平的下降招致了持续的严厉批评,尤其来自怀旧的左派和倾向于北欧式的社会民主资本主义的群体。可是,政府的克制和审慎的政策倾向的确有利于自由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尽管波兰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步伐落后于捷克和匈牙利,可是在国有部门之外,中小企业的成长却是中东欧转轨国家中最成功的。如今,波兰的工业部门是多元化的,除了能源和基础设施等少数行业仍然在股权隶属财政部的国有控股公司掌控,中小企业起着主导作用。就我们的印象而言,波兰人平均来说更接近勤奋踏实的欧洲北方人,重视实业的发展和理工科的高等教育,从来没有陷入互联网的狂热,而政府也一直奉行审慎的货币政策,从来没有试图通过刺激性的货币政策来推动经济的增长。

  在财政部官员提供给我们的经济状况介绍中,有两项指标尤其引起了我的关注。其一是2009年以来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升,相比2009年的谷底水平,至2015年提升了40%,这样增长速度显然大大超过工资率的提高,反映了波兰工业竞争力的迅速提高;其二是波兰国内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2014年提高了4.9%,这样的态势已经持续了多年,正是稳定的内需帮助波兰平安渡过了2009年的危机。这里的指标一方面反映了体制转轨的成功和制度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波兰人心态上的稳定、踏实和安全感。

  第一天的下午我们访问了波兰最大的铁路货运公司PKP Cargo,这家公司堪称国家控股公司的模板,它是与铁路分离的专业物流运输公司,已经在波兰的股票交易所上市,不过国有股权是不能流通的“黄金票”。
华沙

  华沙,这座人口170多万的典型的欧洲城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1944年秋,在华沙解放的前夜,德军通过空中轰炸和地下爆炸,有计划地毁灭了华沙90%以上的建筑物,包括华沙古城在内,整个城市沦为废墟。战后的波兰人根据详尽收集的历史记忆,决定重建华沙,而不是建设一个全新的首都,在重建过程中尽可能恢复了华沙的原貌,而后来的新增的建筑在风格和外观上也基本上保持了与原有风貌的一致性。

  在我们参观位于华沙市中心区域的古城时,尤其感受到了波兰人在保存历史记忆上的良苦用心;古城尤其是当年华沙起义中巷战激烈的地方,有一位波兰人曾经在战火中在纸上详细记录了古城每一座建筑和街道的面貌和数据,在重建的时候,废墟中的砖块被重新利用,新砖也是按照旧砖复制的,而在许多建筑面朝街道的门面上,镶嵌着布满子弹射击痕迹的砖块和少量石头,在华沙古城中建于15世纪初的哥特式教堂的侧面的墙下,还象征性地嵌入了一段坦克的履带。行走在60年前重建的“古城”中,多重的历史记忆以场景画面的形式,伴随着多重的声音和叹息,不断涌现在我的脑海中。

  导游毕达先生问我们,波兰的景色、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都独具风采,为什么你们来这里旅游的中国人这么少呢?我的中国同行回答说,或许是因为,我们觉得,波兰的历史记忆过于沉重,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历史上几次被周围的虎狼列强瓜分,而在20世纪的历史中遭受了(或许仅次于俄罗斯)最惨重的灾难。在二战的浩劫中,包括波兰的犹太人在内,死难的人口超过了人口总数的1/3。

  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制约着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演变,波兰尤其如此。远了不说,从近百年的历史来看,德国和苏俄给波兰人带来了最深重的灾难。陪同我们的波兰朋友认为,由于战后的德国没有回避纳粹的历史罪恶,对战争中受害的国家表达了歉疚,1970年12月7日西德总理威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尤其表明了德国的姿态,如今民族仇恨的阴影在年轻人的心灵中已经很淡了。相比之下,波兰对俄罗斯的怨恨和芥蒂却不容易释怀。

  波兰人不会忘记,1939年9月德国闪电侵略波兰不久,与德国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就以建立“东部防线”的名义出兵占领波兰东部地区,紧接着在苏德两军会师后以皮萨河—那雷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瓜分了波兰。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在英国的波兰流亡政府为了新生的波兰国家主权不受苏联侵犯,命令在华沙的地下国民军发起了著名的华沙起义。起义者与德国军队展开了残酷的战斗,而驻扎在华沙郊区的苏军却一直按兵不动,结果在德军最后撤离之前,华沙人付出了惨痛的生命代价,整个城市被夷为废墟。后来波兰被苏联纳入了社会主义阵营,而在波兰民族的感受中,共产主义体制主要是苏联的主子强加的,其被迫的程度丝毫不逊色于捷克和匈牙利。

  著名的科学文化宫是华沙的标志性建筑,是斯大林送给波兰的“礼物”。导游毕达先生告诉我们,波兰人对这座建筑的心情很复杂,在共产主义体制结束以后,曾经有呼声将这座象征性的建筑拆除,可是后来还是保存和面对客观历史的态度占了上风。尽可能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是波兰人尊重历史的表达方式,而不仅仅出于德国穷凶极恶的破坏所激发的反应,于是整个华沙就如同一座历史纪念碑,与历史记忆相交融的城市风格无形中有一种维护统一性的力量。华沙人对美国驻华沙的大使馆非常不齿,直言“ugly”,原因正是美国人冒失地拆除了使馆驻地原先的建筑,按自己的设计建造了“奇奇怪怪的建筑”。

  第二天上午接待我们的是波兰外交部经济司的官员,下午我们又访问了基础设施与发展部。波兰基础设施与发展部是在2013年由当时的交通部和发展部合并而来的,这反映了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心目中的重要分量。这个部的官员强调了波兰陆路和海路线路在地缘上的重要性,期待中国的“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能够推动波兰在交通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流服务方面的优势和潜力的发挥。

  格但斯克

  在访问波兰的第三天,我们从华沙乘汽车到了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滨海省的著名港口城市格但斯克。在长达4个小时的旅途中,我们饱览了波兰的自然风光。波兰的领土主要是平原,是欧洲的农业大国,向其他欧盟国家和东欧国家出口质量上乘的最绿色的农产品。作为欧盟国家,波兰的环保意识很强,环保的法律和不成文的习惯构成了绿色的保障。无论是道路还是城市建筑,都很少给我们呈现出现代文明在世界许多地方所呈现出来的征服自然的姿态,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在这片国土上更倾向于以谦卑的姿态与自然生态和谐相融。于是,我们在华沙这样的城市中也几乎看不到立体交通桥和突兀的高层建筑,在高速公路网中也很少见到高架桥,相反甚至能看到高速公路上的红绿灯路口。导游告诉我们,中国建设高铁的方式以及在非洲国家搞基础设施项目的方式,欧洲人是很难接受的,比如长达数千里的高铁一路架设在地面之上的高架桥上,在欧洲是行不通的。毕达先生还提醒我们注意高速路上的一个细节,即每隔一段距离,波兰的高速路上都建设一个能横穿道路的洞,为的是方便小动物们能从道路的一边去往另一边。

  毕达先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案例,在某个地方有相隔不远的两个池塘,附近的居民发现,其中一个池塘中的某只(些)青蛙经常爬行到另一个池塘中会见朋友;后来修高速路的时候,本来按计划要从两个池塘中间穿过,可是在居民汇报了关于青蛙的情况后,主政者居然最后决定,道路绕点弯儿,不能妨碍那青蛙向来的社交活动。仿佛青蛙具有要求人们尊重的自然权利!

  格但斯克的纬度相当于中国黑龙江的漠河,正午时分太阳倾斜地照耀大地,对于我们生长在低纬度地区的人来说,城市的景色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色彩。由于波罗的海的影响,这里的气候温和,冬天的温度也很少在零度以下,因此格但斯克港口成为波罗的海沿岸最东部的不结冰港口。滨海省的政府官员为我们介绍了滨海省和格但斯克港口的概况和发展趋势。借助地理位置的优越,滨海省称得上是波兰的经济大省,相当于中国的广东。近年来,随着波兰经济转型的成功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格但斯克港口在欧洲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如今其现代化和高效的水平已经超过了汉堡和鹿特丹。我们被告知,就中国与中东欧的贸易来说,尽管从上海或广州出发的航船需要行经很曲折的路线,要穿过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经过北海和丹麦走廊,才能到达格但斯克,可是相对于其他交通方式,平均物流费用却是最低的。

  如同阿姆斯特丹,格但斯克也是欧洲的历史名城,城市的格局和历史风貌得到了严格的保持,这样就必然给从港口通往内陆的陆路交通造成不便,也就是说,这里的政府不可以为了交通运输的便利而拆除起着阻碍作用的街道和建筑。目前格但斯克从港口通向内陆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些滞后,同时也正是当地发展规划的重心。

  格但斯克历史悠久,属于中世纪盛期涌现出的典型的自由城市,后来在很长时期内落入了条顿骑士团的控制之中,经过了多次征伐失败,15世纪初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的联军最终彻底击败了条顿骑士,夺回了格但斯克,波兰也进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滨海省是波兰农业最发达的地区,粮食的富足和发达的商业一度令格但斯克富可敌国,古城中巍峨堂皇的圣玛丽(哥特式)大教堂明显折射出了这座城市当年的富足和自信。

  正是由于格但斯克的优越和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1939年它才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地方,成为德国纳粹意图占领的首要目标。在与毕达先生的交流中,我的中国同行无意中提到,许多人仍然沿用德国占领期间但泽(Danzig)的称呼,毕达先生告诫我们,“但泽”是波兰人非常忌讳的名称。

  对于欧洲人来说,格但斯克的历史意义更在于它是波兰团结工会的发源地,甚至可以说,欧洲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是从格但斯克开始的。格但斯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地方,也是象征着冷战结束的地方。10月21日下午,按照波兰信息与投资局的安排,我们前往当年团结工会的诞生地,格但斯克造船厂(当时名为列宁造船厂)。当年的造船厂早已经停止了运营,不过造船厂还保持着原有的面貌,在工厂的大门口悬挂着一块棕黄色的木板,木板上刻着1980年瓦文萨领导下的工会罢工期间向政府提出的21条要求。在原来的造船厂的厂房内,我们参观了一家生产顶级豪华游艇的公司,这是一家颇具技术和创新优势的规模不大的企业,游艇生产的所有环节,从核心技术的开发一直到游艇中的定制家具的制作,全部由该公司独家完成。从这种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身上,我们往往更能看到一个经济体的健康状况;我们知道,在欧洲和日本,许多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业产品都是从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工厂中问世的。

  来到格但斯克的第二天,我们专门访问了作为管理和经营机构的格但斯克港口。港口在产权上是政府控制的,国有股权的比重高达93.3%;港口的收入主要有三部分,40%来自(土地和设备的)租金,40&来自税收,剩下的20%来自港口提供的水、电和网络等方面的服务。近年来,港口大大提高了行政事务的效率,目前通关手续一般在10小时之内完成,大大低于24小时的目标。

  格但斯克港口欢迎外国投资,租用港口的土地来建设码头(terminal)。我们参观了其中最大的最先进的码头,DTC Terminal,其控股股东是澳大利亚的一家养老基金公司。DTC的管理人员给我们介绍了在这里投资码头的过程和程序在回答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的过程中,特别提到了波兰的环保标准。他们在提出申请计划的时候,必须弄清楚租用的土地上的树木和鸟类的情况,树木不得不砍伐,可是生活在这片树木中的鸟们要得到妥善的安置,为此他们咨询了大学里的动物学家,在临海的一片海滩上专门为这些鸟们建设了特别保护区,并派专人负责照顾它们。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案例简直是天方夜谭。

  洛兹

  10月23日,周五上午,我们从距离格但斯克不远的小城图伦(哥白尼的故乡)驱车前往波兰的工业重镇洛兹,我们要访问的第三个城市。洛兹(Lodz)地处波兰国土的中部,是波兰和欧洲东西部之间的交通枢纽。在计划经济时期,洛兹是波兰工业体系中的纺织工业中心,可以想见,自从1990年开始经济政治体制的全面转轨以来,洛兹必然受到了颠覆性的冲击(有些类似中国东北的重工业城市)。那么,25年过去了,如今的洛兹面貌如何、是否已经浴火重生了呢?

  目前洛兹是仅次于华沙和克拉科夫的波兰第三大城市,经过艰苦的转型之后,仍然保持了波兰最重要的产业重镇的地位。重生的洛兹是欧洲最大的白家电生产中心,波兰首要的外包工业中心,同时具有波兰最发达的BPO/IT服务产业,还是波兰最具科研转化能力的研发中心和高等教育中心。洛兹是23所大学的驻地,洛兹理工大学是波兰享有盛誉的著名学府。在洛兹和中国成都之间已经开通了货运列车,作为两国贸易的枢纽,洛兹市在成都也设立了办事处。

  毫无疑问,与上世纪80年代的洛兹相比,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在匆匆的访问中我们难以了解整个转轨过程的具体内情,也不难想到洛兹在1990年代所经历的阵痛和重生中的挣扎,如今看来,如同波兰整个国家的缩影,洛兹的转型堪称一个成功的案例。这个案例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仍然在转轨之中的国家和地区考察和学习,尤其涉及政府在转型中的职能、如何推动自由市场的空间和活力的成长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和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最让我们感到惊讶和敬佩的是,尽管洛兹的产业和市民生活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可是城市的面貌中却保存下了历史的风格和气息。我们在城市中穿行的时候,红砖砌成的古色古香的旧厂房随处可见,甚至正是这些古旧的建筑赋予了这座城市色彩和风格上的基调。洛兹作为纺织工业中心的历史很悠久,由于波兰的国土中平原居多,石材匮乏,建筑主要用红砖,洛兹那些历时久远的纺织厂厂房多是带有新古典风格的红砖楼。这些建筑虽然算不上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建筑艺术作品,却非常赏心悦目,而且它们所凝聚和散发出来的历史气息很容易让节奏匆忙的现代人保持心灵的沉静。可以想见,几十年来,在洛兹市区人们很难看到起重机、推土机和挖掘机等建筑施工设备,大量的改造工程都是在这些尽量被保存下来的古老建筑主体的内部进行的。“旧瓶装新酒”。我们所访问的洛兹经济特区的管理机构就藏身于一座典型的红砖厂房中,而洛兹当今最大的娱乐购物中心就是由一座外观保持完好的大型厂房改造而来的。

  尊重和保存历史面貌的城市仿佛拥有自己特有的灵魂,这种灵魂是当今世界上的崭新的现代化大都市永远无法复制来的。华沙、格但斯克和洛兹都是这样的有灵魂的城市。(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3 03: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