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71|回复: 0

中东欧智库及其对华交往:认知与自觉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5-12-4 07: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提 要|近年来,智库研究在中国学界日益得到重视。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对比来看,有关东欧国家的智库研究在我国仍是空白领域。本文拟对东欧国家近五年来的智库发展情况与特点进行归纳,同时对东欧智库的对华交往与东欧国家的中国研究机构进行介绍和叙述,试图通过智库和研究机构的介绍与研究来深化我国东欧研究的学科自觉意识。

  作者信息|男,198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博士后,100007

  近年来,为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决策的需要,国内学界日益重视智库[①](ThinkTank)的研究。刚刚出台的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发挥思想库的作用”,表明党和政府对思想库作用的深刻认识与基本态度。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智库的概念、分类与功能、国外智库的介绍及其影响、中国智库的现状与前景以及中外智库的对比等方面。在国外智库的研究中,美国智库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欧洲智库(主要是英国智库)、俄罗斯智库、日本智库和印度智库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就连中东智库、拉丁美洲智库也不断被介绍过来,然而东欧[②]智库的介绍和研究几乎是个空白。[③]这种现象与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对东欧研究的持续关注和重视不相吻合,也与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与中东欧国家关系以及研究的趋向有所出入。基于此,本文拟对东欧国家近五年来的智库发展情况与特点进行归纳,同时对东欧智库的对华交往与东欧国家的中国研究机构进行介绍和叙述,试图通过智库和研究机构的介绍与研究来深化我国东欧研究的学科自觉意识。

  一、中东欧国家的智库发展及特点

  2012年1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研究”项目组(Think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TTCSP)发布全球智库排名报告,这是该项目组连续第五年发表相关报告。综合2007年以来的各年情况,中东欧[④]国家的智库呈现了如下的发展态势和特点:

  (一)数量上稳中增长,地区内部排名也比较稳定

  据统计,2007年,东欧地区的智库数量为342家,此后逐年稳步增长。2008年为407家,2009年为408家,2010年为523家,2011年为525家。东欧地区的智库占全球智库的比重从2007年的7.8%上升到2011年的11.9%,参见图一(此图未能显示,请参看原文)。本文所指的东欧地区由19个国家组成,按现有联合国193个成员国来算,该地区智库比例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若以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来论,其比例还更高一些。这种对比本身没有实际意义,不过可以说明的是,东欧国家转型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智库发展并不落后。

  是进入 21 世纪后智库发展并不落后。

  从东欧地区来看,主要智库的综合排名比较稳定。如图二(此图未能显示,请参看原文)所示,除了布拉格安全研究所(PragueSecurity Studies Institute,PSSI)从2008年第11位跌至2010年第18位再上升到2011年的第5位以外,东欧地区前10位和11-20位之间的智库在过去四年的排名中变化幅度不是很大,仅仅在各自区间内有几个位次上的浮动。当然,也有几个智库的排名波动很大,比如布拉迪斯拉发哈耶克基金会(F.A. Hayek Foundation Bratislava),2008年排第3位,2009年排第2位,2010年排3位,到2011年没有前入前20位。乌克兰国际政策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Centre for Policy Studies,ICPS)也是如此,2008年排第4位,2009年排第10位,2010年到了第13位,到2011年没能进入东欧地区前20位。

  (二)国际影响仍有差距,内部差异较为明显

  据报告显示,在2011年世界各国智库的数量排名前25位中,东欧地区的罗马尼亚和乌克兰分别以54家和47家排名第18和25位,大体和近几年的情况一致。从数量上看,这种情况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俄罗斯、印度等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在世界前30位智库综合排名中,东欧地区只有波兰社会经济研究中心(Centerfor Social and Economic Research,CASE)和国际问题研究所(Pol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PISM)挤入,分排第25和29位。就单个智库的影响力而言,也无法与欧美国家的智库相提并论。

  该项报告还对东欧地区内各国智库进行了综合排名。如表一所示,在2011年东欧地区前20位智库中,中欧四国占有六成,其中波兰有5家,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国各有3家,斯洛伐克也有1家。在排名前10位的智库中,除了保加利亚和立陶宛各有1家外全来自中欧国家。可见,东欧地区的智库内部差异也比较明显。

表一2011年中东欧国家智库前20位综合排名
表一2011年中东欧国家智库前20位综合排名

  资料来源:根据James G. McGann, “2011Global Go to Think Tanks Report and Policy Advice, ” http://www.gotothinktank.com/wp- ... t_FINAL-VERSION.pdf,p.41自行整理。

  二、中东欧国家的智库介绍

  在东欧地区,各国基本上都有其综合性的智库,数量也在稳中增长。同时,与其综合国力相适应,这些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有限,地区内部各国的智库发展情况也不一样。下面将结合智库知名度、智库类型(专业智库与大学智库)以及东欧地区分布(中欧、东南欧和新东欧)等情况对几个智库进行介绍。中欧取波兰国际问题研究所和匈牙利中欧大学政策研究中心,东南欧择保加利亚索菲亚(002572,股吧)自由战略研究中心和塞尔维亚自由民主研究中心,新东欧则选立陶宛自由市场研究所和乌克兰拉祖姆科夫中心。

  (一)波兰国际问题研究所(PISM)

  波兰国际问题研究所于1996年成立,其主要任务是从事国际问题的研究,为政府机构提供国际关系的知识,为公务员开设课程,为公众提供相关信息,并与波兰国内外的政治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进行合作。PISM的活动包括主办学术会议、出版关于波兰外交政策等问题的著作、期刊和文件。PISM的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国际安全、东欧和东南欧、国际经济关系与全球问题、欧盟、防扩散与军备控制以及中东北非等领域。

  PISM受波兰外交部的监督,从2005年起,主要承担培训外交官任务的外交学院也划归波兰国际问题究所。PISM不定期出版《波兰国际问题研究所战略文件》、《波兰国际问题研究所政策论文》和《研究论文》、《专家报告》和《公报》。PISM的定期出版物为《国际事务》季刊(波兰语)、《波兰外交评论》双月刊(波兰语)、《波兰国际问题季刊》(英文)和《波兰外交年鉴》(英文)。此外,PISM还负责《波兰外交文件》的编辑与出版工作。

  PISM与波兰国内外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经常合作主办国际问题学术研讨会,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拥有合作伙伴关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等机构也有密切的往来。

  波兰国际问题研究所英文网址:http://www.pism.pl/en?lang_id=2

  (二)匈牙利中欧大学政策研究中心(CPS,CEU)

  匈牙利中欧大学政策研究中心于2000年成立,它是一个大学智库。CPS的宗旨是为了推动中欧大学关于中东欧和独联体地区的公共政策教学与研究,并鼓励将社会科学研究运用到政策制定中去。2004年,CPS设立了公共政策硕士学位,开设一些运用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法来研究公共政策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关注的对象是前社会主义国家。2006年,中欧大学成立了公共政策学院(Departmentof Public Policy,DPP)。CPS和DPP通过互通教员、开办选修课、指导学生、联合研究来进行合作。CPS是该校最大的研究中心之一,有全职研究员、兼职研究员和访问学者。CPS为中欧大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提供实习以及研究项目的机会。

  CPS关注的领域集中于反腐败、社会凝聚力、扶贫、农村政策和欧洲一体化。从2002年起,CPS每年都发布一份年度报告,同时不定期发布相关政策研究报告和工作会议报告。此外,CPS支持相关研究的出版工作,从2003年起不定期出版政策研究系列论文集。

  除了教学和研究工作之外,CPS也参与辅导、培训等工作,比如在匈牙利进行社会性别问题培训,在中东欧为一些妇女团体提供政策培训,定期组织圆桌会议和研讨会。为支持和推进公共政策的教学,CPS拥有来自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公共政策研究的最大的在线数据库资源,并且定期为研究生和教员开设新的课程和项目。另外,通过建立联合研究课题和政策项目,CPS与匈牙利另一家智库开放社会研究所(OpenSociety Institute)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

  匈牙利中欧大学政策研究中心英文网址:http://cps.ceu.hu/

  (三)保加利亚索菲亚自由战略研究中心(CLS)

  保加利亚索菲亚自由战略研究中心成立于1995年。CLS致力于对保加利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同时对当今区域性和全球性的问题进行分析。近几年来,CLS的工作和研究重点主要有: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腐败,民粹主义,反美主义以及世界新秩序。2009年以来,CLS连续发布了六个关于保加利亚外交政策的报告。

  CLS还是美国福音传教组织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ssion)在巴尔干半岛的秘书处,同时不定期发表关于“巴尔干半岛在欧洲未来”的分析报告。CLS与保加利亚、欧洲、美国的95家研究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

  保加利亚索菲亚自由战略研究中心英文网址:http://www.cls-sofia.org/en/

  (四)塞尔维亚自由民主研究中心(CLDS)

  塞尔维亚自由民主研究中心的主要目标是收集关于塞尔维亚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材料,分析其原因与结果;分析政府公共政策行为的影响;传播积极的政策理念;向公众、媒体和法律工作者传达重要的公共政策并推动公众讨论;让青年人接受当代主要思潮的熏陶。CLDS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转型、司法和贫困问题。

  CLDS已经完成了包括农民养老金、公司治理、财税改革、城市土地私有化、司法腐败、海关腐败、公民教育与参与近50个项目报告,目前正在进行绿地投资、从贫困到繁荣、社会保障、地方政府的角色、地方贫困减少战略以及信息交换网络地方化等项目。

  CLDS不定期出版研究报告、政策建议报告以及倡议书。CLDS还开办了许多培训学校和机构,如记者培训学校、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培训班、自由与发展培训学校、公共演讲礼仪培训班以及民主与经济暑期学校。

  自由民主研究中心英文网址:http://www.clds.rs/newsite/eng_onama.html

  (五)立陶宛自由市场研究所(LFMI)

  立陶宛自由市场研究所成立于1990年,是一个独立的、非赢利性、无党派组织,主要致力于推广个人自由、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理念。从LFMI成立开始,就一直处在立陶宛经济思潮与改革的最前沿。LFMI的目标是促进立陶宛人的普遍利益,提高人们在自由市场中通过社会而非政府机构来实现自己的追求。LFMI的主要活动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改革和经济政策问题,为政府提供决策建议;二是开展社会调查,出版经济政策类文献,组织相关研讨会;三是从事广泛的教育性活动,促进立陶宛人的自由市场理念。

  LFMI与国家货币委员会、证券公司、信用机构等都有合作关系,对立陶宛的私有化、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LFMI对立陶宛立法、财政税收政策也有重要的影响。此外,LFMI为了宣传其理念,与商业团体、国际组织、媒体以及其他团体组织都有紧密的合作。

  立陶宛自由市场研究所英文网址:http://www.lrinka.lt/index.php?lang=2

  (六)乌克兰拉祖姆科夫中心(RC)

  乌克兰拉祖姆科夫中心成立于1994年,当时称乌克兰经济政治研究中心(Ukrainian Centre for Economic and PoliticalStudies)。在1996-1999年期间,奥列克山大·拉祖姆科夫(Olexander Razumkov)担任该中心专家委员会的首席专家。1999年,拉祖姆科夫去世。为纪念拉祖姆科夫,2000年该中心以其名字命名。2004年,在波兰克雷尼察(Krynica)举行的国际经济论坛上,RC被评为东欧国家综合实力最强的非政府组织。

  RC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内政策、国家行政、经济政策、能源、土地关系、对外政策、社会政策、国际和地区安全以及国家安全与防务。RC是一个综合性的智库,集中了经济、能源、法律、政治、国际关系、军事安全、社会学、历史以及哲学等领域的专家,现有35名全职研究人员和100多名合同制员工。每年的预算支出为60万美元。除了发布研究报告以外,RC还主办了《国家安全与防务》月刊(英文版)。

  RC还是乌克兰影响最大的民调机构,其发布的民调结果具有较稳定和准确的预示性。RC与乌克兰国内外许多智库、非政府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与中国的交往也比较密切。

  乌克兰拉祖姆科夫中心英文网址:http://www.razumkov.org.ua/eng/

  三、智库对华交往与中国研究的机构

  作为研究、分析和参与公共政策的智囊机构,智库被称作继立法、行政、司法和媒体之后的“第五种权力”。[⑤]智库之所以拥有如此重要的“权力”和影响,不仅是因为它的研究为政府决策咨询提供了智囊,还在于它能够广泛地开展“二轨外交”(TrackII diplomacy)活动为政府外交助力。

  (一)中东欧国家智库和研究机构的对华交往

  近年来,东欧国家的智库和研究机构与中国的交往不断增多,尤其是数个国家加入欧盟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是因为欧盟框架赋予了双方诸多共同的议题,同时危机为中欧合作提供了新的议程。这些交往有两大方面,一是智库之间以举办、参加研讨会和对话形式为主的交流,二是有政府官员参加的智库与一国政府机构或驻外机构之间的交流。

表二 近年来中东欧国家智库和研究机构对华交往情况一览
表二 近年来中东欧国家智库和研究机构对华交往情况一览

  可以看出,近年来东欧国家的智库和研究机构的来华交往不断增多,取得了许多方面的零突破,有些交往发挥了“二轨外交”的作用。这些交往必定会进一步推动双方的认知与合作。其中,中欧国家波兰和匈牙利的智库表现较为积极,东南欧国家的智库与中国的交往则相对较少一些。

  (二)中东欧国家的中国研究机构

  出于地缘政治战略的需要,东欧国家的智库和研究机构更多关注的是欧盟、美国以及周边邻国,对中国的研究则较少。这个判断还可以从我国的相关统计中找到解释。笔者通过查询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http://202.106.125.36:4237/home/)、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http://www.gwzgx.org/)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http://www.sinologybeijing.net/)的统计数据,在数百家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机构中未能找到一家来自东欧的。

  在2011年排名前20位的东欧智库中,波兰东方研究中心(OSW)看不去是一家涵盖中国的东方学研究机构,然而该中心的研究对象是波兰周边国家、波罗的海国家、巴尔干地区、高加索和中亚国家,并没有包含中国。不过,需要提及的是,该智库近年来与中国的交往比较频繁。

  当然,并不是说东欧国家没有中国研究智库。比如,波兰亚洲研究中心(Poland-AsiaResearch Center, CSPA)就声称它可能是波兰甚至是中东欧地区惟一一家致力于亚洲研究的智库。CSPA于2008年成立,它不仅向波兰国家机构提供研究报告,而且向企业提供商业咨询。CSPA集中了一批通晓亚洲语言、了解亚洲文化与国情,有在亚洲工作和生活经验的专家队伍,不定期举办会议、报告会、讲座、培训和研讨会。此外,为推动中心的发展,CSPA成立了波兰亚洲研究中心基金会。2010年,CSPA发布网络电视,传播关于世界主要是亚洲的视频资料。从2010年起,它作为波兰政府的重要智囊团一同参加亚欧会议(Asia-EuropeMeeting)。CSPA主要关注当前的亚洲问题。比如,近来对南海问题、中日钓鱼岛争端以及中国对波兰投资等与中国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动态的跟踪与评论。CSPA是波兰官方、学界尤其是民众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波兰亚洲研究中心英文网址:http://www.polska-azja.pl/category/english/

  在捷克共和国,有好几家关于中国的研究智库和机构。比如,1922年成立的捷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OrientalInstitute, Academy of Czech Republic, OI)就是一个知名的汉学研究机构。OI成立时得到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总统马萨里克(Tomáš Garrigue Masaryk)的资助,但它全面开展工作则是成立七年之后的1929年。该年,《东方文献》(Archív Orientální)创刊,图书馆也成立了。过了几年,《东方研究所专著》(Monograph Series of the Oriental Institute)丛书出版。1936年,“中国协会”成立,专门开展有关中国文化的活动与研究。1945年,《新东方》(Novy Orient)(月刊)创刊,每年出版十期。1952年,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成立,OI并入科学院,许多汉学家调入OI,成为捷最大的东方学研究中心。OI一度有汉学研究人员近二十人,形成了布拉格汉学学派。此后,OI经历了“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东欧剧变的冲击。1993年OI迁往新址,在汉学研究重新走上正轨的同时,它又面临经费短缺而裁员的困境,不少汉学家离开了研究所。随着捷克斯洛伐克的解体,OI的名称更改为捷克科学家东方研究所。OI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亚洲、非洲国家历史、文化和语言,下设三个部门:非洲及近东部、南亚部和东亚部。东亚部主要进行中国学、日本学、朝鲜学、蒙古学以及藏学研究。中国学的研究包括早期中国佛教与道教、中国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学、中国现代史、中国与丝绸之路、传统中医理论以及汉语语言。现任东亚部和中国学研究的负责人为李世佳(VladimírLiščák)先生。OI共有五个图书馆,即中心图书馆、中国鲁迅图书馆、朝鲜图书馆、藏学图书馆和费正清图书馆,现藏书约20万册。捷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英文网址:http://www.orient.cas.cz/index.html。[⑥]

  在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中国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TheCenter of China Economics and Politics, Sofia University, CCEP)也是一家有关中国研究的机构。CCEP的主要目标是进行西方管理思想史、理论管理学、中国经济与政治的前沿理论研究和实践,培养出色的经济、管理、政治精英人才和一流的学术理论研究人员以及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咨询和服务以帮助其明确发展方向和规范管理行为。CCEP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管理思想史研究,理论管理学和一般管理模式研究,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研究以及经济学与政府管理研究。CCEP与中国的北京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索菲亚大学中国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中英文网址:http://ccep.uni-sofia.bg/

  此外,东欧国家还有一些其他关于中国研究或汉语教学的智库与机构,如波兰的波兰科学院非欧洲国家研究中心(Centrefor Studies on Non-European Countries,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华沙大学东方学院(Departmentof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Warsaw)以及克拉科夫孔子学院(KrakowConfucius Institute),捷克共和国的查理大学东亚研究学院中文系(Department of Sinology,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Faculty of Philosophy and Arts, CharlesUniversity),[⑦]斯洛伐克的国家科学院东方研究所(Instituteof Oriental Studies, Slovak Academy of Sciences)和考门斯基大学文史哲学院东方研究系(Departmentof East Asian Studies, Faculty of Philosophy, Comenius University),[⑧]乌克兰的中国研究协会(Ukrainian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和国家科学院东方研究所(Instituteof Oriental Studies,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kraine),保加利亚的索菲亚大学古典和最新语言文学学院东亚研究系(Departmentof East-Asian Studies, Faculty of Classical and Modern Philology,SofiaUniversity)以及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汉语教研室(ChineseStudies,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Universityof Bucharest),等等。

  客观地讲,中国研究并非是东欧国家智库和机构的长处,更不能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中国研究相比。在现有的研究机构中,它们更加关注中国古典或汉学研究,对当代中国的研究兴趣不大。有学者通过分析波兰和捷克的中国研究发现,“科学院系统的中国问题专家的研究课题显然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有相当大的距离,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现代中国社会的研究却不太注重,而把历史上的中国作为学术主攻对象”[⑨]。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前面所述地缘考量外,在很大程度上与东欧国家和中国之间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机制。当然,东欧国家的现有研究也是国际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讲其意义不能轻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国家里不断涌现出有影响力的汉学家,如波兰的爱德华·卡伊丹斯基(EdwardKajdanski)、匈牙利的利盖蒂·拉约什(LigetiLajos)、捷克的雅罗斯拉夫·普实克(JaroslavPrusek)、斯洛伐克的马立安·高利克(MarianGalik)、罗马尼亚的托尼·拉迪安(ToniRadian),等等。

  结语

  当前,中国的发展也许已经面临一个临界点,需要我们明确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角色与地位。从理论上讲,中国的发展需要高度的理论自觉来参与世界的互动。在国际关系领域,我国学者已经或正在为构建“中国学派”而努力,其中东欧研究也并非无足轻重。

  中国的东欧研究曾经是一门显学,在冷战期间有不少的智库和研究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上海苏联东欧问题所以及中联部苏联东欧研究所,等等。20世纪80年代,为了寻求改革的经验,我们主动邀请许多东欧知名的专家学者来华交流、讲学。当时的东欧研究可以说是炙手可热。冷战结束初期,关于东欧剧变的研究仍是我国学者关注的一个重点。然而,进入21世纪,从研究的力量来看,中国的东欧研究不可同日而语。前述多家机构或者不复存在,或者更名只剩下俄罗斯研究,惟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保留了东欧的研究,它也是目前国内惟一一家成建制的东欧研究机构。

  近两年来,东欧研究者和政界都认识到东欧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一些研究机构陆续成立,2010年成立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东欧研究中心,2011年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2012年先后成立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和上海同济大学中东欧研究所。虽然这些机构基本上只有1-2名研究人员,总体力量较为薄弱,更谈不上智库的名头,但是东欧研究者的自觉意识日益显露。尤其是2012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波兰华沙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提出了“中国关于促进与中东欧国家友好合作的十二项举措”,其中第九和十一项关于提供奖学金、加强学术研究与交流和成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研究基金”,更加为中国的东欧研究提供了政策引导和支持。

  因此,从这些认识出发,上文虽然只是对东欧国家的智库与对华交往及其有关中国研究的机构进行了介绍和叙述,并没有对这些国家智库及中国研究进行系统性地、分门别类地以及问题式地探讨。但在我看来,这是一项需要拓展和深化的工作,可能对于推动中国东欧研究的学科自觉甚至建立东欧研究的“中国学派”有着基础性的价值和意义。
和讯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2-25 10: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