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73|回复: 1

王勇平的五张面孔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5-11-18 20: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兼评《行走在亚欧大陆桥上》一书
文┃解筱文
行走在亚欧大陆桥上.jpg
【0】
日前,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了王勇平先生《行走在亚欧大陆桥上》一书。这本书是他2014年底结束铁路合作组织任职后写就的第三本著作。此前出版的诗歌集《在诗的王国里》和散文集《维斯瓦河畔》,我都撰写了书评。
如果说前两本书,更多是王先生以作家视角,展现异域工作生活的所思所感所悟,浸透着浓浓的家国情怀。那么这本书,则是他以战略家的胸襟,行走亚欧大陆桥,深入铁路专业领域,面向亚欧大陆未来发展的真知灼见。
又一次阅读他的作品,我试图再一次写下应该写的他时,直觉判断,应该总结些值得世人启示的地方。当然,如下文字未经他审阅。

【1】
我对王勇平先生的印象,觉得他和很多湖南人一样,骨子里就自带一种浩然之气。这种气刚直正大。
古往今来,浩然之气在仁人志士身上体现最为充分。当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之时,表现为祥和之气;而当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关头时,则表现为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气节。
中国高铁所取得的成就,可以毫不夸张的讲,这是近代以来遭受现代文明屈辱的中国在全球范围,用老祖宗的战略和中国人的智慧,干得最漂亮,最提气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个行业技术水平和规模发展第一次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王先生从2003年中国高铁发展之初,与浩然之气的铁军,直接参与和见证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程。
但领先一步是先进,领先两步是先驱,领先三步就是先烈。中国高铁的发展超越了时空,也宿命一般迎来了日后的几多悲喜。
高铁风行,王勇平无数次参加新闻发布和面对媒体采访,对中国高铁发展充满自信,对中国高铁全面领先世界而自豪;高铁之殇,被诡异的舆论和失控的情绪逼到墙角时,他依然坦言,中国高铁技术是先进的,我们仍有信心!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事实证明,王先生真言所向是事实。他虽遭个人不幸,但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担责之举,随高铁跃出低谷持续发力,而越发令人反思和敬重。2014年7月23日,环球时报发表了《回看7.23,当时舆论幼稚而偏激》的评论,对3年前的高铁舆论乱象给予拨正,就是例证。
当我写这篇文章当中,得知中国出口欧洲的首列高铁列车投入了运营,中国企业成为德国铁路高铁整车或机车的供货商,中国高铁反向输出指日可待。同时还看到,曾经多次冷嘲热讽中国高铁的任志强,又遭网友翻出“旧账”狠狠“打脸”。原因为他近日在微博上说,去阜阳开会,痛感当地交通不发达,高铁建设滞后。
不知道王勇平先生看到此情此景,会做何感想!

【2】
写到这里,我还是要说下不能再说的7.23事故。为什么好好的高铁,突然遭遇这样的横祸。在这里不想说太多,列几个连贯的事件:2月12日原铁道部部长被规,7月1日高铁全面降速,采取多种速度混跑模式运营,7月23日发生事故。当然,事故原因最终被归结为信号技术问题。
作为高铁事业的参与者,在此间,王勇平先生可谓进退两难。最终,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之下,他不假思索选择舍身前往,去呵护中国高铁,去承担那一份完全不应该由他承担的,事故制造者的责任。我一直在想,如果是我,我会怎样选择。选择逃避?还是其他?
马云说得好,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王先生确是一位耐力十足的人,是一位敢于承担委屈的人。从高铁轮轨与磁悬浮之争、历年春运一票难求、2008年南方雪灾导致的铁路问责、高铁建设运营问题等舆论中走来,如他的名字“勇平”一般,一次次勇敢站出来,平息着各种舆论,承受着各种委屈和舆论攻击,真可谓压不跨、累不到、打不碎、揉不烂。
尤其7.23事故之后,个人命运发生重大变化,网络舆论对他无端伤害,他选择了承受,默默地承受和接纳这一切周遭。
世事无常,命运造化。这让我想起了很多事,一些历史名臣周遭不幸而选择自弃。还有文革中多少人看不到希望,未能熬到天明。
有人担心他因此而消沉和倒下,但是这些并没能摧毁和打击他的信念,仍然以一颗坚韧的心,在域外扎实工作,放牧国际列车,用时间去证明一切,坚信终有烟消云散,曙光到来的那一天。
客观的讲,王勇平先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很多人性的弱点。但从他的身上,能看到居就高处的自信荡漾,也看到了滑落低谷的自强不息。而这,正是一个成就大事业者所具有的可贵品质。
不凡的人生,大都起伏跌宕,反复淬火,这样的人方为人中英杰。

【3】
传统的社会,一个人出将入仕需要的是机缘际会,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能耐。无此缘分,无此能耐,空有政治抱负,多者望洋兴叹、潦倒为生,甚至惹来杀生之祸。而手艺人则不同,任何时代、任何环境都需要手艺人。俗话说,“天干饿不死手艺人”,有一门薄技在身,不至于饿殍,甚至还可曲径通幽。
对于王先生,如不做官员,的的确确还可以做一个手艺人。即使不是最出色的那种手艺人,也至少比一般手艺人强很多。好歹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家,基本的写作能力尚有,出书立作好几本,各种文体都玩过,新闻、文学、理论研究都搞过,凭此度生足够。另外,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家,若屈身卖字,日子自然也会过得好好的。
我这样说的意思是,他和一般的官员不一样。不是那种一旦离开官场或者远离官场主阵地就无所适从,只会当官的人,而是一个多面的手艺人。手艺人的他,就有手艺人的可贵之处,这就是勤奋和刻苦。
环境的变化,他能快速调整,权当将一切遭遇化作手艺的锤炼,无意识中却再度逢春。不会电脑,不使用手机上网,不懂外语,更别说俄语,英语,甚至波兰语。但他到达异域陌生环境,竟然在短短日子适应下来,熟练掌握电脑、互联网基本应用,能简单使用外语对话等,出色完成工作,这里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坚持,从他在波兰写成的这三本书里,从他书法创作水平的跃升中,就能切深感受到内心的磨砺和阔张。
这些还不是最关键的,最最关键的是,一个与文化沾上边的手艺人,他所具有的就是书写历史的能力。对于一个玩文字娴熟的人,根本不需要等待历史去评判什么,去澄清什么,这事自个就干了。所以手艺人是可敬可畏的。
这里所能带给人的启示就是,一个成功的人,或者想做大事者,必须具有超强的演说和写作能力,拥有此,自由切换,可进退有余,在互联网这个自由表达的时代,更不用说。

【4】
格言说得好,“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官场出事之人,原因很多,但检索其为,多者德不配位,终遭报应。薄德之人,灾祸难避,而厚德之人,灾祸自灭。
厚德之人,往往具有一颗怀仁之人。来自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隐忍担当,源于对宇下民众疾苦之体恤。
关于王先生的人品高贵,媒体曾有报道。10多年前在广铁集团公安局任政委的时候,遇到属下报告流浪者扒乘货物列车的事情,他让区别对待,对那些确有困难,而挺身走险者从轻处理。他说,这些人倘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绝不会如此冒大险回家。
他在担任新闻发言人中,无论对跑铁路的记者、属下,还是不知名的工勤人员,都十分和气,谦卑礼让,大事小事中的善行善举比比皆是,这是不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所难以持久做到的。
后来他不幸遭遇舆论中伤,被网上 “暴力围攻”,经历了很多官员所没有经历的此舆论“大烤”,而他却清者自清,经受住了考验。
得到王先生要远去异国他乡工作的消息,他常去的家属楼下那个小饭馆的老板和员工,执意为他饯行,留下了难舍的眼泪。他的继任者,怕他远去的地方天寒地冻,特意送给了他一顶棉帽,让他御寒。一些得知确切消息的朋友、同事、领导等赶到了机场为他壮行,与他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在铁路合作组织工作时,国内一些他不认识的人,也设法联系到他,向他问好。这里有铁路职工,也有政府官员、军人、企业家、检察官、华侨等等。他那一时期,接受到各种问候短信,有几万字之多。国内的网上还不断流传出一篇王勇平曾对铁路人真实境遇的讲话文章,道出了铁路职工的心声,让他们为之怀念。
从他三年来写的几本书中,依然可以看到他一贯的善良、正直和怀仁。文辞中有对较多的友人、同事和小人物的很多记叙,有对默默奉献在国际铁路工作中前辈及同仁们鲜为人知故事的感触,充满着浓厚的人情味。
我以为,大智者深知高处不胜寒而适时度人,也懂得在灯火黯然的低处用余温暖人,故福禄流传,厚德厚报。

【5】
王勇平先生下过乡,插过队,当过铁路工人,做过新闻记者,干过铁路警察,担任过企业党委宣传部部长,以及担任国家部委政治部副主任、宣传部部长兼新闻发言人,国际组织中方代表、行业文联主席职务。观其一路风雨兼程和扎实付出,觉得他是一个忠诚之人,尽职于工作,尽忠于事业。
2003年,作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后的第一批新闻官员,他曾在美国学习期间,写了《彼岸掠影:一个中国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的见闻》一书,成为当时新闻发言人交流和学习书籍。作为一个此行中的佼佼者,八年间纵身舆论之海的表现,可圈可点,几成发言人之典范。但后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急剧成长的前夜,又逢“高铁之殇”,当时舆论对他的评判,将此职业拉低至没落境地。
而事实上,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发布渠道更加广阔,信息快捷传播、高速聚合,促使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发布被迫进入以分钟计时的极速境地,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和地位渐次江河日下,而他就成了落日帷幕的抖落着,尽职到最后。
在今天这样一个舆论更加理性和法制化的环境下,新闻发言人再也难遇王勇平当年的阴霾境遇,当然新闻发言人也再无过往的地位。他可以说是新闻发言人盛世的开启者之一,也是新闻发言人淡世的谢幕者。这似乎就是他的职业缘分,但他忠于自己职业使命,坚定为中国高铁无怨无悔代言。
命运将他放逐于铁路合作组织,他行走在亚欧大陆桥上,以满腔的民族自豪感和职业使命感,在国际铁路运输中,尽忠职守。
三年间,他亲身参与国际铁路事务和战略规划,透过亚欧铁路运输问题、政策等研究,加强国际联运协调,推动亚欧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力促统一泛亚地区和亚欧运输走廊的统一铁路运输法,尽力勾画亚欧铁路新世纪。其所著叙的《行走在亚欧大陆桥上》一书,以学者的渊博和严谨,从实践和理论上回答了中国铁路在承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之下的先行之旅和时代担当。
2014年11月,王勇平在完成铁路合作组织的履职,归国之际,思载万千,挥毫写下毛泽东的诗句:“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这成为他留在铁路合作组织总部最后的墨迹和激情,也成了这本书的最后一页。
历史已经翻过,王勇平还是王勇平。只是再用拼音输入法在电脑键下他名字的三个声母时,我已然找不到了这个词组。
发表于 2015-11-19 22: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章写的倒是比周小平好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2-25 09: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