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13|回复: 0

波兰侨民的哈尔滨情缘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4-12-13 14: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史料记载,至1923年,定居哈尔滨的侨民一度多达20万人,他们当中,以俄罗斯人居多,波兰人次之。

二十世纪初叶,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运营,大批外国侨民纷纷涌入哈尔滨地区。一时间,这一原本散布于松花江南岸的村落,迅速成长为一座华洋杂处、中西交融的国际性都市。史料记载,至1923年,定居哈尔滨的侨民一度多达20万人,甚至超过了当地中国居民的人数。他们当中,以俄罗斯人居多,波兰人次之。但由于当时波兰尚未独立,部分地区属沙俄领地,来哈的波兰侨民也多录入俄籍。故长期以来,在哈波兰侨民的人数一直模糊不清,难以定论。除我省地方史专家李述笑研究员曾著有“波兰人在哈尔滨”一文,鲜见对这一社群的研究文献。

今年5月,波兰驻华大使塔德乌什·霍米茨基来我省访问。我参加了他与省有关部门和企业人士的座谈。霍米茨基大使的一番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在波兰人的心目中,哈尔滨是有着特殊情感的地方。上世纪早期,曾有2万左右的波兰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他还讲到,2009年末,他出任波兰驻华大使,还未送达国书,第一站就来到了哈尔滨。这几年在中国,访问最多的城市是哈尔滨。他这次来哈尔滨,是离任前向老朋友道别,也是想为推动黑龙江与波兰的合作与交流再尽一些力量(11月10日,霍米茨基大使再次来到哈尔滨,携画家出席波兰油画展)。

正巧,今年10月末,我受省委委派,率团赴波兰友城马祖尔省访问。之前,我抓紧做了一些功课,大致了解到波兰人在哈尔滨的一些情况。近代以来,波兰同我国有着相似的命运,都曾遭受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宰割。十八世纪,波兰曾多次被俄国、德国和奥地利瓜分。直到1918年一战结束,才成为独立国家。大批波兰侨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流落到哈尔滨的。他们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沙俄政府为修筑中东铁路,从波兰地区招募的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另一部分是被流放到远东西伯利亚的波兰人,为改善境况而来此寻求生计。据波兰方面的史料,上世纪20年代,最高峰时在中国东北的波兰人曾高达3万人左右,其中大部分聚集在哈尔滨,这些人主要在铁路及相关部门工作。中东铁路系统的员工中,波兰籍工程师约占30%,技术人员约占80%。哈尔滨中央火车站和松花江铁路大桥,就出自波兰设计师的手笔。

在哈尔滨定居的波兰侨民形成了自己的社会组织。他们于1907年成立了“波兰之家”文化俱乐部,这是哈尔滨最早的社团组织。以此为中心,他们组建了“童子军”、“青年人联盟”、东部研究社团、话剧社、音乐协会、猎人社、体育社等社团组织,并编辑发行了《远东季刊》、《波兰周刊》等波兰语报刊。哈尔滨的波兰侨民还兴建了两座教堂(一座现存于东大直街211号),创办了两所小学和一所以波兰著名作家、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显克维支命名的中学。1920年,波兰政府在哈尔滨开设了领事馆。

在哈尔滨的波兰侨民中,出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如,1898年来我省从事森林采伐,以后又创办了胶合板厂、面粉厂等企业的葛瓦里斯基(其私邸为现颐园街一号);1900年创办啤酒厂(哈尔滨啤酒厂前身)的乌尔布列夫斯基;1902年创办烟厂(哈尔滨卷烟厂前身)的老巴夺家族;1908年创办阿什河糖厂的柴德瓦夫等。他们在我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上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波兰侨民陆续离开哈尔滨。到1945年抗战结束,在东北的波兰侨民仅剩下一二千人。从哈尔滨走出的波兰侨民,无论是回到祖国,还是在世界各地,大都对哈尔滨怀有美好的记忆和深厚的感情。我们熟知的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年生于波兰华沙,1917年随流放西伯利亚的父亲辗转来到哈尔滨,在这里生活了3年后迁至天津定居。他1957年加入中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70岁退休前一直担任《今日中国》编辑,曾撰写出版了《人民之战》、《从鸦片战争到解放》、《西藏的转变》、《宋庆龄——20世纪伟大女性》等著作。2005年于北京逝世。爱泼斯坦晚年在接受省社科院院长曲伟访谈时,曾深情地谈到:“我也可以称做一个哈尔滨人。因为从哈尔滨起,我开始有了早年的记忆,对世界有了了解。”“我的父母离开哈尔滨多年后,仍与这座城市保持着联系。他们把她看作自己真正的故乡。”再如艾弗塞·多马,1914年生于波兰罗兹省罗兹市(当时为沙俄统治),著名经济学家,曾当选美国比较经济学会会长。他于1916年随父母来到哈尔滨,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上世纪30年代迁居美国。他在回忆中谈到,“那时我有一帮朋友,年龄大约都在17到20岁之间,出于对文化的渴求,我们每周六下午都要聚在一起,其中一个人做严肃的论文报告,然后是诗歌朗诵、钢琴独奏和茶点。”哈尔滨中西荟萃、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氛围,对其日后的经济专业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从上述史实中不难看出,在哈尔滨的历史上,波兰侨民曾经是重要的成员。他们与当地人民一道,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可以说,没有波兰侨民的历史,哈尔滨的历史是不完整的。
“国之交在于民之亲”。今年10月下旬,我们在波兰拜访我国驻波兰大使徐坚和马祖尔省副省长安娜·瓦斯琉斯卡等人的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波兰侨民在哈尔滨的那段历史,并由衷地期望,在新的历史时期,双方共同续写中波人民友谊的新篇章。

由于出访时间短暂,我们未能前往老哈尔滨人聚居的什切青市。遗憾之际,我们拜托使馆的同志,方便时前去什切青拜访曾在哈尔滨生活的老人,并向他们转达黑龙江和哈尔滨人民的诚挚问候。回国不久,便收到使馆同志发来的邮件,告知他们前往什切青的情况。2014年11月28日,使馆政治处姚东晔主任、蒋芳二秘等同志前往什切青市,与哈尔滨人俱乐部的波兰老人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与访谈。据现任“哈尔滨俱乐部”主席,1926年出生于哈尔滨、1949年返回波兰的斯皮哈尔斯基和副主席查耶夫斯基等人介绍,什切青的“哈尔滨人俱乐部”成立于1988年,现有会员36人,多是上世纪40年代在哈尔滨出生,少数为在哈波侨后裔和配偶。俱乐部每年定期举办至少两次以上活动,会员们讨论与中国有关的话题,共唱俱乐部会歌。每到俱乐部成立逢5、逢10周年之际,来自华沙、格旦斯克、波兹南、奥尔什汀、弗罗茨瓦夫等地的原哈尔滨波侨齐聚一堂,相互展示老照片,讲述老故事。俱乐部还与居住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原哈尔滨波侨保持联系。目前,俱乐部正在筹办将什切青市一处环岛命名为“哈尔滨波侨环岛”,计划于明年1月举行揭牌仪式。

使馆同志介绍,在座谈和访谈过程中,俱乐部成员均表示,他们侨居哈尔滨期间,与中国人民和谐相处,已成为一段佳话。他们虽然已返回祖国,对哈尔滨的记忆也只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但“哈尔滨”这个地方永远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对哈尔滨永远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结。几乎所有成员都表示,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再次回到哈尔滨看看。

兹将哈尔滨人俱乐部的会歌歌词抄录如下,以示波兰侨民与哈尔滨的那段难忘情缘:

哈尔滨人颂

哪怕只有一丝机会,

你也会认识那片美丽的土地,

你定会像我一样思念她,

这就是祖国的力量。

我常常在梦中,

看到我的哈尔滨,

在那个我们建起的中国大厦里(指波兰之家文化俱乐部),

就像是我的家。

多年过去,

我的思绪还常常飘向远方,

我曾经居住过、爱恋过的地方,

今天在我心中留下一丝遗憾。

我的朋友,不要伤心,

你与我同在这属于我们的俱乐部里,

被懂你、爱你的人所包围,

大家帮你抹去忧伤。

让我们一起跳舞,

一起歌唱,

歌唱那美好河山,歌唱兴安岭,

歌唱松花江。

遗憾不再,

烦恼不留,

让我们一起大喊,

哈尔滨万岁,

阿什河万岁!
哈尔滨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3 22: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