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47|回复: 0

[旅游问题] 域外的日子——斯摩棱斯克到波兰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7-9-28 21: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斯摩棱斯克和明斯克 出莫斯科车行二小时后,列车停靠在一个不大的车站上,听车站广播说,是斯摩棱斯克,到第聂伯河畔了。这可是一个很出名的地方啊。为什么?因为这里可是莫斯科的门户,历史上拿破仑的法军也曾经在此地与沙俄的军队有过激战。另据记载在“二战”中苏德两国军队在这里有过极其激烈的厮杀,这一仗是苏联卫国战争中,苏德军队第一场比较像样的对抗(因为此前苏联的军队好像被德国军队的闪电战有点打懵了。而斯摩棱斯克是莫斯科的门户,事关重大,苏联军队也有点缓过劲来。)而在这座城市中穿过的第聂伯河,也是俄国历史上常常提及的河流,与我的思路印象都有不小的关系。当然在黑夜里也见不到什么,我也只能一个人在车厢里自己去想象有关斯摩棱斯和第聂伯河的传说与故事了。 下半夜,列车在一个不小的车站停靠,我正好醒着,就走到车门边,朝着车门外看,看到的车站指示牌上写的俄文站名的:MiHck。这是什么地方?我用极不熟练的英语问苏联列车员,到哪儿了?(where?),那苏联的列车员英语也不行,搞了好久,她才明白过来,对我说:明斯克。啊,这里就是明斯克,白俄罗斯的明斯克。 这就是安东纽克生活的那座城市啊?在我的记忆中,俄国有这样两座城市是从安东纽克那里知道的,一座是维尔纽斯(波罗的海三国中,立陶宛的首都,书中有一个叫布迪卡的,穿着讲究,身上穿的都是从维尔纽斯买来的名牌衣服)一座就是白俄罗斯的明斯克。许多年以前,有一本苏联小说,伊凡·沙米亚金的《多雪的冬天》,它曾经那么地吸引过我们这些中国文化青年的心啊。一个理想化的革命老人,安东纽克就是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的,那时候我对小说里所描写的安东纽克家的生活是多么的向往:有硕大的客厅,客厅内可以开Part,有电视机看,电视节目中有童话片《白雪公主》,人们高兴的时候就喝香槟,还能去克里米亚海滨避暑……。这一切似乎是那么的遥远,它给我们的吸引是很大的,因为我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是个农民,还生活在极其落后的乡村,与这种生活的水平差距真是天上人间。可现在我来到了这里,可这里的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可给我多少值得向往的东西了。也许历史就总是这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布列斯特
这一夜我失眠了,为什么?不知道。其实最近以来,在这长达十日的列车旅行,我一直睡得不错,除了有点儿想家外,车窗外的一切吸引着我的眼球,吸引着我的情绪,吸引着我的关注。差不多到天朦朦亮的时候,我睡着了。
到列车再停的时候,我迷迷糊糊的并没有注意,虽然醒了,但不想起身,可似乎车停的久了些,而且还有人开始在包厢外的走廊里走动起来,不一会广播也响了,不过我听不太懂,但我感到,要到一个什么重要的地方了。果然此时,包厢门被拉开了,进来了两位苏联边防检查人员,用英语(有很浓的斯拉夫音)对我们说:Passport !
啊,布列斯特,这将意味着,列车行走了整整五天的苏联大地,终于到头了,同时我也知道,我们的这五天五夜火车行驶也只不过是在苏联的大地上斜穿了半拉,还有多半的地界在那里搁着呢,可想而知,它有多大。列车将在这里再次换车轮(只有蒙苏的铁轨一样宽)。检查又是极其严格的,我们被告知不能离开列车,只能呆在车厢里。当拿回了我们的证件以后,列车再次开动时,我们发现此地的边防更是如临大敌,炮楼、岗亭、哨兵、界沟……一样不少,这就是两个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边境线?比起我们后来看到的德比边境那形同虚设的模样,勾起了我许多的反思,是什么?我说不太清楚。
布列斯特,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布列斯特,我知道,就在这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紧要关头,敌对双方的德国与苏俄,签订了苏俄、德布列斯特条约,这是列宁倡导的《和平法令》之延伸,是苏俄宣布独立以后,作为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不介入帝国主义战争的具体表现,在苏联历史上颇有争议。但它使苏俄有了喘息机会,对苏俄的存在和以后的发展,应该说是有很大的意义的。为此列宁不仅受到同一条路上行走的同志的抨击,最后还要面临帝国主义协约国的武装干涉。给苏俄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但最后结果说明,这一行动对苏俄还是有意义的,至少人民得到了一定意义上的休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有了一个缓冲的过程。因此这布列斯特条约对苏俄来讲是很重要的。
而在二战及苏联的卫国战争爆发前后,这里又先后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为399月,当纳粹德国进攻波兰的时候,苏联人也越过布列斯特西边的苏波边界,攻入波兰,与德国瓜分了波兰,当时发生的“卡廷森林事件”给波兰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现在此事又被提出,波苏双方为此闹的很不开心。也正是有了这些往事,苏波虽然是兄弟国家,但积怨太深,关系时有对抗的危险。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波兰以瓦文萨为领袖的团结工会,把个波兰闹得混乱不堪。而在此事上戈尔巴乔夫倒是以软处理为主要方向,这就使得波兰脱离苏东集团的意气日盛,两国关系日益紧张,所以就有了我们见到的波苏边境,完全是一种对峙的景象。
另外就是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联红军曾在布列斯特,与德军展开过一场殊死的拼搏,那也是德军真正进入到苏联境内与苏联红军的一场恶战。因此苏联人对布列斯特有着比较特殊的感觉。
在将要离开苏联的时候,我有一些感想,那就是一路上(铁路沿线)所看到的劳动者竟以妇女为多,无论是在远东的那些小车站上,还是在欧洲部分的那些大车站上,总能见到一些穿着油腻的拖拉机手式棉袄的较丰满的劳动妇女在那里忙碌,扳道岔、为列车加水、清理道基、扬旗。倒是不太见到男子出现在这样的场合,警察除外,而酒鬼都是男人。为什么是这样的,难道“二战”的后遗症到如今还没有消失?在苏联,真需要妇女们承担起这些沉重的责任?还是妇女在苏联是真正的得到了解放?我说不清楚。
波兰
列车过了一条并不宽阔的河流(布格河,苏波的界河),就离开了苏联,进入了当时还叫波兰人民共和国的境内。它给我的总体印象就是平坦,很奇怪,在波兰境内行车大约是一个白天,除了列车曾经在华沙,波兰的首都停靠以外,列车始终在一大块平平的大地上急速的行驶,真可谓是一马平川。黄色并有点泛红的土地,长着麦子,土地的周边都是绿绿的森林,公路等级不太高,有黑色的沥青路面,但也间或有汽车开过会扬起尘土的土石路面,在路上走的汽车也不见有什么高级的,较多见的就是那些当时在国内也还能见到的苏制“嘎斯”中型卡车。 还有一个深刻的记忆就是,整个波兰都很安静,似乎外界发生的一切与他们都没有关系。列车上看到的是:农民在田间劳作,农舍边的牛羊是那么的安详地吃着草,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这就使我想起了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赫尔曼·沃克在他的《战争风云》中描写的战争爆发前的波兰乡村的那样一种景象,也就是维克多·拜伦与娜塔丽·吉斯特罗一起在克拉维夫附近的乡村的那几天的闲散、幽雅和平静的日子,是非常令人向往的,虽然这种日子马上就被德国人的入侵所打破,但那波兰乡村的生活场景,还是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而现在我就行进在这块土地上。 当然也正是波兰有这么一些特点,使得它在多少年中不得安宁,周边的大国总打它的脑筋,算盘。历史上波兰有数次被别国吞并,甚至灭国。当然波兰人并不为之而屈服,斗争是始终的,留下了许多故事,我们接触较多的是肖邦,他用音乐为救国服务。 可是在城市就是另外一种景象了,当列车到达华沙的时候,有一种冲动,使我想尝试一下,是否能暂时下车,去这座历史名城看看。因为我知道在当天晚间是有两次国际列车去往柏林的。但我一个人又不敢,想找个伴却没有人响应。更令人沮丧的是,有人告知车站外面乱的很,那些天,正是几十年来波兰历史上最乱的几天,因为它正在脱胎换骨。当时的波兰正在经历着波兰历史上最严重的政治动荡,一九八九年六月,波兰正在举行多少年以来的第一次选举,也正是在这次选举中,瓦文萨赢了,波兰统一工人党下台了。所以我只能怀着十分惋惜的心情继续上路。(不过正是此次路过,为我在下一次路过华沙时,能斗胆一人下车去作冒险,竟差点闹出严重的事态来,将来会有记录) 在快要进入东德的时候,车子在波兰的又一个城市停靠,波兹南,据我所知,这里是欧洲交通的中枢点,波兹南的位置恰好处于欧洲传统贸易和交通线的交汇点上:往西可经柏林去往巴黎,往东经华沙可达莫斯科,往南可达巴尔干半岛各国,往北经波罗的海可达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其铁路和公路的密集度是波兰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也给波兹南历史造成很多变数,由于这里重要,所以日尔曼人、斯拉夫人、东方人、西方人,南方的北方的,都来争夺这块土地,所以这个地方也是波兰历史上变化最多的地区之一了。 出处:浦江情 作者:钱中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5-1-21 20: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