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风情 钟源 都快成职业病了。每介绍一个地区或国家,便会想到那里的电影。 波兰就有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片名为《华沙一条街》。本片是波兰著名导演亚历山大·福特的作品。亚历山大·福特系波兰电影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影片取材于德国占领波兰后取缔犹太人居住区,引发暴动的真实历史事件。 影片从独特的视角,对一群孩子进行了描述,反映了二战时期,波兰人民团结起来反抗德寇占领的战斗精神。二战时期,波兰沦陷。华沙的一条街上,住着马车夫、银行职员、犹太医生和德国后裔的酒店老板等。德国人到来后,酒店老板充当告密者;犹太人被送进集中营;被压迫和奴役的人团结起来,反抗纳粹的暴政。1943年,终于暴发动武装暴动。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后来美国好莱坞拍摄的奥斯卡获奖影片《钢琴师》,还套用了《华沙一条街》里的部分情节。 影片于1950年出品。引进到中国,大概到了1952年。记得看到这部影片时,已经是1954年,正在北京八中读初中一年级。是在西单大光明电影院(后改名为西单剧场)看的,虽是黑白片,却非常好看。为此,一连买了三场的票,从下午一直看到了夜晚。那时候的票价非常便宜。成人场才卖一毛五分钱。学生票只卖五分钱,但到星期天才有。当时还没有学生证,也没校徽。卖票的一看是孩子,便卖给。 到北京后,看电影只有两次连看三场。一次是《华沙一条街》,另一次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东进序曲》。 说来也怪,那时的电影连看几遍都不觉腻烦。不像现在,什么英雄、什么无极、还有什么黄金甲。看了开头就想退场,假的要命。于是,电影也有了年龄。有的影片成了老寿星,有的则成了短命鬼。是呀,鲜鱼水菜,尝个鲜儿也就行了,钱已经赚到手,谁还理会观众记不记得?我想,这样的影片多了,“水货”与“菜鸟”也便有了着落…… 波兰电影《华沙一条街》 部分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