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91|回复: 1

波兰的“哈尔滨人”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3-1-16 19: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上世纪60年代,我在波兰留学。大约是1963年春的一天,我从华沙大学下课,回住地转车时,一位老者用纯正的中文问候我:“老乡,您好!”我大吃一惊。要知道在当时的波兰,除华沙大学汉语专业的老师外,是没有人会说中文的。老者家住波兰西北部的什切青,这次是来华沙探亲的。他向我讲述了他在哈尔滨的经历,以及对哈尔滨的眷恋之情。从此,我知道了波兰的“哈尔滨人”。
  1896年6月3日,沙皇俄国以中俄共同防御日本侵略为幌子,诱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根据条约内容,俄国可以在黑龙江、吉林两省修建铁路直达海参崴。这条铁路在当时被称为“中长铁路”,也称“东清铁路”。
  俄国取得中长铁路的修筑权后,便从波兰东部即俄占区招募了一些波兰人到中国东北工作。他们多数为工程师、技工、铁路员工,主要从事铁路建设,以及参加沿线的市政建设工作。由于大多住在哈尔滨,他们就称自己为 “哈尔滨人”。
  1907年,波兰的“哈尔滨人”在哈尔滨成立了名为“波兰之家”的组织。1908年,波兰人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所小学,1912年改为铁路学校。1916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第一所以“显克维支”(波兰著名的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命名的中学。这是一所罗马天主教式学校。学校的课程为远东历史、地理、中文、日文和英文。教学用四种语言(中、英、俄、日)授课。有时,他们也用波兰语拼音与中国人交流。
  学校为新哥特式建筑,有自己的图书馆,还成立了以“雅德维佳”(波兰女王)命名的童子军。1944年1月1日,“显克维支”中学被迫关闭。
  此外,波兰的“哈尔滨人”还发行出版了一些报刊,包括《远东波兰来信》(双周刊)、《远东波兰晚间通信》(日报)、《波兰晚间通信》、《观察》(双周刊)。此外,还出版了一些书籍,如《远东的波兰人》、《波兰历史》、《儿童地理》、《社会经济新观点》等等。
  波兰的“哈尔滨人”在哈尔滨成家立业、繁衍后代,20世纪初人数最多。“十月革命”后,中苏签约规定,只许两国公民在那条铁路上工作。于是在铁路上工作的波兰职工及其家属先后于1920年和1924年分两批返回波兰。1935年(此时东三省已被日本占领),又有大批人被遣返。
  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突袭波兰,二战在欧洲爆发。听闻波兰被德国入侵后,波兰的“哈尔滨人”纷纷报名参加波军志愿者。他们中有的人回波兰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有一些人则经海路辗转到中东地区的波兰军队参加了意大利的反法西斯战争。
  1939—1940年间,西科尔斯基领导的波兰流亡政府在法国组建了波兰军队,有200多名波兰的“哈尔滨人”报名参军参战,跟随他们的还有一些妇女和儿童。他们还纷纷捐款、捐物,在法国的波军,表现出崇高的爱国热忱。
  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有4名在香港学习的波兰的“哈尔滨人”大学生,报名参加了英军与日军作战。12月底,其中两人在保卫香港的战役中英勇牺牲,另外两人被俘,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才被释放。
  波兰的“哈尔滨人”还支持过中国的抗日战争。一位曾在黑龙江三河屯粮食局工作的波兰人,避开敌人给当时的东北抗日联军送粮食。还有一位名叫亨·卡昌的年轻人,与其父亲一起,利用自家的鞋铺作为接头地点,保护我党地下工作者,进行抗日斗争。可以说,波兰的“哈尔滨人”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添上了一页特殊的篇章。
  东北解放时,在哈尔滨的波兰人还有2000多人,除少数人迁往他国外,大都返回波兰。1996年,最后一位波兰的“哈尔滨人”——高级工程师爱德华·斯托卡尔斯基回国。他曾在哈尔滨公共汽车公司工作,终身未娶,据说回去后水土不服,第二年不幸去世。
  他们回波兰后,除参加自己国家的建设外,还积极从事传播中国文化的工作,最典型的当属当代著名汉学家爱德华·卡伊丹斯基。他1925年出生于哈尔滨的铁路工程师家庭,从“显克维支”中学毕业后,曾在一家制糖厂当过工人,后来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他有波兰国籍,却在中国出生、长大并完成学业。所以,他认为自己是哈尔滨人,对哈尔滨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1951年,卡伊丹斯基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返回波兰。1963—1975年,他曾在波兰驻华大使馆工作,先后任商务参赞处副商务专员和一等秘书,1976—1982年任波兰驻广州总领事馆领事和负责人。几十年间,他笔耕不止,创作出大量关于中国的作品,如《工程师的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69年经济发展概述》、《中国和外部世界贸易关系概述》、《中国的建筑》、《珠江三角洲》等。1999年,他完成了最后一部长篇专著《中国的使臣——卜弥格》(此书已于2001年在我国翻译出版,译者为我国著名波兰文翻译家张振辉)。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波兰的“哈尔滨人”是在华沙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的谢克拉博夫斯基教授,他也出生于哈尔滨,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波兰人。从哈尔滨高中毕业后,他便回到波兰。上世纪末,他曾在波兰驻华大使馆工作,任高级翻译。
  波兰的“哈尔滨人”中有很多人出生于中国,他们对中国一往情深。1987年11月7日,“哈尔滨人”俱乐部在华沙成立,隶属于波中友协,一些城市还成立了分部。俱乐部成员聚会时,他们经常回忆当年在哈尔滨时的工作、生活、中国朋友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波兰的“哈尔滨人”回到波兰后,大多未再来过中国。当年回国时上了年岁的“哈尔滨人”大多已作古,而当年的年轻人或小孩子也已届古稀之年。所以,现在真正的波兰的“哈尔滨人”已不多,但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多是波兰“哈尔滨人”。准确地说,他们是第二代、第三代或第四代波兰“哈尔滨人”。但只要一提哈尔滨,他们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兴奋和激动之情。
《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表于 2013-1-17 05: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有趣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5-1-6 19: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