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49|回复: 0

腹有诗书笔自华——浅论王勇平的行草书

 关闭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2-9-1 04: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腹有诗书笔自华浅论王勇平的行草书
晓 理
对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主席王勇平的行草书,很多朋友都是熟悉的。书为心画,他的字,除了深厚的艺术功力,更让人看到一种澎湃的激情,而且,这种激情是蕴含在内敛谦和的儒雅气息之中。这些,也正是他学养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他是一个善于开采自身艺术矿藏的勤奋者。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对艺术创作而言,很多人却认为天分应当占第一位。这也正如开挖矿藏,首先得有原始的丰富储量。当找到(或意识到)自身丰富的“矿藏”,便须合理开发,让艺术灵感的能源不断涌现。对书法家而言,勤学苦练是基本功,但首先要确认“矿藏”的有无和“矿藏”的方位,进而是对这个“矿藏”的勘探与认知,以及对开掘“矿藏”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一个人对文化综合的认识能力与理解能力,会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形成某种“气候”,只有在这种适宜的气候下,艺术的植物才会有健康生长的环境。这一点,可以从王勇平的书法之路上得到充分的印证。他从少年时期就开始研习书法,并从柳公权、颜真卿等唐楷入手,直追魏晋行草书,尤对“二王”侵袭最深,后又得黄庭坚、王铎、傅山、于右任等大家作品的启迪,手摹心追,日课不辍。特别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李铎悉心指点,他的行草书已是面目一新。专家论其作品达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他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政协礼堂及各省市展出并被多家报刊刊发,观者如云,好评如潮。
他秉持的习书之法,并不是一味采取铁砚磨穿的“正面强攻”之法,而是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多思善悟,对笔墨达成心手相应的默契与理解,径直进入了堂奥之门。古人说“功夫在诗外”,其实对书法而言又何尝不是呢?艺术的抵达是抽象的抵达,需要找到“另外”的道路。通过他的书法实践,会让人真切体会到一个人的综合文化素质在艺术追求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王勇平除了痴迷书法,他同时又是一位作家和诗人,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出版多部诗文集。于他而言,诚朴的人品、贞敏的才思、文学的造诣、工作的历练等等,统统成为他墨海寻珠的有力武器。

他以心手相应的感悟力径直登入书法堂奥。
行草书是行云流水的艺术,贵在从连贯、起伏中体现出旋律与节奏。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让笔墨实现自然而丰富的变化。所以,在书法诸体的创作中,行草书对用笔的要求也是最高的。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用笔则直接关乎线条的质地与生命。所以,“书家贵在用笔”成为千百年来书家心领神会的审美共识。“用笔”二字也自然成为了检验书家质地最直观和最本质的标尺。古人云“用笔千古不易”。用笔之于书法而言也自然是最神秘、最抽象和最根本的东西。王勇平行草书的用笔,极符合古人书论所讲的六个字:“战而雄”、“婉而通”。对前人说的“笔贵战而雄”。其实,所谓“战”,就是笔毫要带着激情战斗着行进,只有这样,线条才会在克服阻力中体现出精神和力量。进而,饱含情感与力量的笔触才会感动人心。每个人的感情世界既相通又相异,融合了个体情感的艺术创造,既包容共性又体现个性,欣赏者会在共性中找到了审美的共鸣,也会在个性中有所发现,受到启迪。王勇平的行草书,无论看篇章、看字还是看笔画,都是劲力十足,虎虎有生气,不见轻滑、漂浮与做作。正如姜夔在《续书谱》中所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特别是对行草书而言,线条艺术之美,主要是由曲线达成的。婉者,曲也。他的行草书,多用曲线短笔,如一尾一尾游动嬉戏的灵感之鱼,既表达出笔画自起自结、独善其身的品性,又体现出笔画之间的丰富关系,藕断丝连,妙趣横生。是的,他的书作,如他的为人一般平和,行距清晰,不激不厉,尺牍和手札的书卷气在大幅书作中自然体现出来,看不到刻意的倚侧穿插与摆布经营,也很少长撇长捺的任性挥洒。但细细赏之,丰富细微的变化却是潜在其中的,轻与重、曲与直、润与枯、大与小,等等,既保持了整体的协调性,又让你隐约有所觉察与体悟。他的行草书,在结体上以外拓为主,厚重朴茂又不失清雅。行笔方面,他在快速运笔的微妙体会中较准确地“逮”住了行草书的本质——使转的形质。行草书,速度是前提,也是根本,他能在保持速律中又不失规矩,追求精到,以中锋为主,辅之以侧锋和偏锋,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时现时隐。其结字重心偏低,笔画内敛(便于笔势下贯),稳重平和之余充满张力。通篇墨气氤氲,字字珠玑,生机勃勃。我还特别注意到了他的断笔之法——即在点画之间有意留出的间隙,不仅强调和完善了笔画的“自起自结”,而且在计白当黑的气氛营造中,避免了笔画厚重容易引起的臃肿与拥堵,通篇空灵清朗,若清风过堂,令人神清气爽。

他是一位厚积薄发的艺术“建筑师”。
王勇平的书法,给人最鲜明的印象就是有个性、有想法,不失规矩和法度,但具有强烈的个性符号。可以说,在茫茫书海中,他事半功倍地找到了“自己”。然而,这个自己不是手写体的“自己”和信手涂鸦的“自己”,而是符合书法审美取向和审美情趣的“自己”。如果说书法是一种艺术能力的体现的话,那么他除了能够把碑帖意味和书写技法领会与表达之外,进而能够把工作学习和为人处世的真情、热情、才情、激情、豪情统统熔铸到笔端,在率意挥洒中自然体现和真情流露。后者,或许正是一位书家能否找到“自己”的关键。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具备建筑之美的文字,学书之路也特别像盖房子。我们不妨打这样的比喻:有人早就在架梁上瓦的时候,他还在埋头挖地基,有人盖起两三层楼的时候,他还在备料和打基础,但是很多的房子由于基础的承载只能盖到两三层就封顶,他却因为有了各方面扎实的基础,不紧不慢一层一层地盖起了十几层的高楼。而且,他的书法建筑,还有着很高的上升空间。但凡造诣深厚的书家,观其书,当是一种快意的享受。王勇平能够临众从容挥毫,每每兴起,写上两三个小时,不但不见力衰与笔败,而且是心手双畅,愈写愈佳,令人击赏。这时,假如我们暂时忽略作为创作主体的书写者,把目光聚焦到那只灵动的毛笔上,在宣纸铺就的雪白舞台上,那驾轻就熟的毛笔简直宛如一个施加了法术的精灵,或歌或哭,如舞如奔,如痴如醉。观其用笔,流畅而不轻滑,迟涩而不做作,正所谓行云有意,流水含情,春风过处,杏花带雨。他的字从不猎奇作怪,更不是要体现冷酷与惊艳,而是在平和中蕴藏力量,在流畅中体现节奏,让人能够静静地感觉到一种内在的力量与激情,感觉到一种久违的亲切与温暖——如同灵魂故乡里传来的几声乡音。王勇平的书法,字如其人。他的行草书,可以说是一个高尚而不羁的灵魂在扎实有力的奔跑。

他是一位有着真性情的书家。
有书法朋友说,一个人的字就是他(或她)呈现在纸上的自己,流露着他(她)的禀赋与对生活理解的痕迹。王勇平多年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和新闻发布工作,其节奏之快,时间之紧,压力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书法创作对他来说可能不仅是陶冶性情的文化修为,更是一种抒发感情、排遣压力的渠道和手段,每每度过繁忙紧张的一天,能于夜阑人静时放松身心,挥毫泼墨,一浇心中之块垒,何其快哉!张弛之间,工作与艺术不仅没有掣肘之苦,而是达成了默契的互补与慰籍。他以持久的激情和旺盛的精力从事着热爱的事业,总是把困难和压力当成磨砺意志与挑战智力的机会。同时,对文化保持着学者般的探究精神和深入思考,他不仅没有因工作的紧张繁忙而冷落心爱的书法,而是把事业追求中对人生的历练,转化成为艺术的营养,同时,通过艺术的熏陶,更多地懂得了怎样去艺术性地开展工作,真正做到了工作让艺术拥有灵感,艺术使工作平添魅力。
2011年10月,他远赴波兰华沙,担任国际铁路合作组织中方委员兼国际铁路合作组织委员会副主席。更宽阔的舞台,更重的担子,让他更深切地体会到文化修养的重要性。总部设在波兰华沙的国际铁路合作组织,发起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拥有27个成员国,是欧亚铁路交流合作的枢纽。在华沙国际铁路合作组织总部办公大楼王勇平的办公室,经常有各国铁路同行和当地华人华侨前来求字。朋友开玩笑说,王勇平的“书法外交”成为了联络开展工作、广结善缘的“润滑剂”和桥梁、纽带。当地的华人网站还专门为他开辟书法专栏,他的书作也经常作为华人华侨联谊会的奖品。身处异国他乡,他深为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书法艺术在欧洲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喜爱而为祖国深感自豪。面对越来越多的求字者,无论同事、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普通人,他总是欣然奉送。
行文至此,笔者忽然想起那年春天,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与《诗刊》等单位在京联合举办首届“书法写新诗”展览,他的作品受邀参展,书写的是著名诗人艾青的名作《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也正是他以钟爱的笔墨,对事业之爱、艺术之爱的生动诠释。现在,在国际舞台上奔波忙碌的王勇平,依然深爱着魂牵梦绕的书法艺术,而且,在拉开地理距离的深情回望中,他更加真切地看到和体会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艺术张力和艺术魅力。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深夜,在波兰首都华沙的外交公寓大楼,有一扇窗口是那样的明亮,他在一天辛劳的工作之后,又翻开一册古帖,欣然濡笔展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4 15: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