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86|回复: 1

一个访问学者对波兰的记忆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7-5-18 21: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我在波兰授课 我是受国家教委留学基金委的赞助而到波兰的,身份是普通访问学者,实际上我更希望自己能是一个学生身份,可以多学点知识。 因是访问学者,故而我的导师要求我给他的学生们上课,介绍中国的基本情况。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自豪地站在波兰的讲台上对波兰学生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可爱、富饶而又真实的国家。 我从未做过教师,但走上讲台倒也不紧张,主要是讲的内容对我来说是太简单了。波兰人对中国的了解就象中国人对波兰的了解一样少。用句官话讲,两国人民还需要不断加强彼此间的了解。 我的授课内容主要是:中国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现今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状况。一般我讲一个小时左右,然后由学生们提问。学生们的提问花样百出,繁杂琐碎。但共同的问题有这么几点:人权(计划生育)、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体制、社会安全感等。 每次授课,学生们自由提问时,我都觉得自己仿佛成了国务院发言人,在国内从未深思熟虑过的问题都成了我必须回答的问题。站在讲台上,个人自尊心转化为民族自尊心,任何有关中国的讹传,我都视为对我自身的污辱,使我产生强烈的辩解愿望。 除了上述共性的问题外,波兰学生还问了我的平均收入、我家的人均住房面积,甚至还问我:波兰的女人怎么样。对这些问题我都插科打诨,似真似假地予以应答。 衣在波兰 因没出过国,不知道要带些什么衣物。走之前,曾咨询过一位在波兰呆过的先生,他说不需要太多衣物,冬天外出时只需上身着一件羊毛衫,下身着一条棉毛裤再套件大衣或羽绒服穿上棉皮鞋即可。夏天不需T恤衫。虽然有言在先,我还是不放心,毕竟波兰与我国黑龙江北部纬度相当。 到波兰后,方知他人之言应当采纳。波兰的冬天,室外温度可达零下二十度,这对生长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我来讲,是无法想象的。我曾试着在波兰堆雪人,但是却很难。一是雪太冷,抓在手上,寒气袭人,刺骨的寒气可由手部传到肩部。二是雪粒没有粘性,空气干燥,绝对气温低,雪粒揉不成整块,有点象白色碎沙一样,只是份量、质量不一样。可是,波兰的室内包括一切凡是需要有暖气的地方都有暖气供应,如车厢、银行、邮局等处。冬天除了滑雪外,一般不会在室外呆上几个钟头。因此,冬天街上着裙款款而行的小姐、女士比比皆是,并非老外不怕冷,而是老外不觉得冷。 夏天时节,波兰最高温度不会超过35度。即使是中午时分酷暑难当,到了夜里也需薄被加身,薄毯垫床。所以短袖衬衫在波兰不普及,一年中,也就有一个星期左右较热,可以穿短袖,平时都是长袖。 波兰深受法国文化影响,但经济不如西欧,故有一种破落子弟的味道。这是我去了巴黎两相比较后的感觉。在公共场合,你始终能看到一些西装革履的波兰绅士,浓妆淡抹的波兰女士。即使西装的料子不怎么样,甚至有点旧,但是西装一定是烫得有棱有角,有时和同在一学校的中国女士出门,碰到一两个戴礼帽的男士,还脱帽低头向女士敬礼,仿佛回到中世纪。女士不管年纪多大,都涂上淡淡的口红,抹上一层薄粉,女青年则描眉、修甲,由于皮肤白,所以看不出化妆的痕迹。很多女士都有一份令自身自豪的饰物,要么是戒指,要么是项链,饰物不多,雅而不俗。幸好,我带了两套西装去波兰,使我在波兰人面前不至于掉价。 食在波兰 作为一个中国人,食在波兰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波兰人的主食是面包、土豆、火腿肠和奶制品。初到波兰时,我不懂波兰语,到超市去买东西,不知酱油、醋、生姜如何说,手头又没有波英词典,所以一开始七天,每天是以吃香蕉、面包、饼干、鸡蛋,喝牛奶度日。后来遇到一位波兰学生,他帮我写下我想购买的中国调料的波兰文,我拿着纸条,"秀"到售货员面前,售货员一一帮我拿来。在波兰吃自己烹制的第一份红烧肉是世上最美的事。波兰的中国式调料很多是越南人从中国大陆、泰国或新加坡进口而来。米也是陈米,与江南的大米不能相提并论。米有大袋装和小袋装的,小袋装的米份量为2两,袋上有小孔,煮饭时,连袋浸入水中,热水从袋孔进入袋中,将米泡熟。波兰买不到电饭锅,所以煮饭是件很麻烦的事,时时要注意米是否烧熟、烧焦。 波兰的纯鲜牛奶比罐装纯水便宜,在国内,牛奶的普及是近几年的事,而且喝牛奶能强身健体,所以我一到波兰即以奶代水,口渴了就喝牛奶。但是,最初的一个月,我总是拉肚子,吃黄连素也不管用,我自认为这是水土不服。后来邂逅一位格但斯克医学院的学生,他问我“我们老师讲,中国人喝牛奶会拉肚子,这是真的吗?”这一问提醒了我——原来拉稀皆因牛奶之故。后来,我就改喝酸奶制品,不过,价格较贵,但我"水土不服"的问题总算是解决了。 波兰人的吃饭很随便,尤其是学生,有时一个面包夹点火腿肠、一杯红茶就算是一顿饭,而且是饿了才吃,所以学校的食堂午餐时间是从12:00开始到16:00结束。好多人对中餐的美味早有所闻,但鲜有人尝食,缘由是中餐似乎很贵,其实还是由于中餐馆外表装潢独特,显得富丽堂皇,令人望而却步。但即便在中餐馆内,中餐也是欧化的、有限的几种。一方面是由于原料不纯正,另一方面是欧洲人吃不惯纯正的中餐。譬如波兰的猪不同于中国猪,肉本身有一股味道,再多的生姜也除不了。波兰地处温带,河鱼和海鱼品种不多,即使有,腥味也特别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中餐馆内菜谱不厚。波兰人喜食冷菜,冬天也喝较冰的饮料,而中国菜大都是热的才好吃,冷了就要变味。因此,中餐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欧洲人的习惯。另外,波兰人吃菜偏咸,喜汤汁多的炒菜,因此菜的勾芡要浓而不厚。 波兰人吃饭当然不用筷子,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在盘子里切来切去,各人吃各人的,很是讲究。吃完后,桌子上留下一大堆待洗的盘子。我认识一位波兰朋友,他嘴里有食物时是不会讲话的,一讲话,食物就会掉出来。这就是长期抿嘴嚼物的结果。波兰的新鲜蔬菜品种不多,以甜菜、北京大白菜、西红柿、黄瓜、蘑菇为主,其他蔬菜都是速冻的,如青豆、蚕豆,价格不菲。水果中苹果、梨子都不甜,带有淡淡的酸味,大概是天气不热之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波兰人嗜酸,欧洲化学白醋泡出来的黄瓜是他们的一道美食。食色性也,食无味,人生失去一大乐趣。唉!中国人在波兰是没口福的。 住在波兰 我所在的大学是格但斯克大学,她成立于七十年代,是由格但斯克海洋学院、格但斯克经济学院等组合而成的,在波兰排名第四位左右,波兰现任总统、1988年的世界小姐都出自于该大学。因是综合性大学,各个学院都散落在各区。学生上课也要东跑西走,对于没有车的学生来讲,泡在路上的时间太多,实在是辛苦。波兰的学校中,女生总是比男生多。无论在教室里,还是在宿舍楼里,你看到的永远是这样一幅景象。 我的房间是单人宿舍,在三楼约为10平方米,算是小房间,内有一张单人沙发床、苏联产老式冰箱、一个挂衣橱、两把椅子、一个五斗橱。有一个半圆形的小阳台,我的西隔壁是三位女生,宿舍面积略大,东隔壁是对夫妻学生,丈夫是摩洛哥人,妻子是波兰人。因丈夫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妻子跟信伊斯兰教,整日以头布裹脸,不随便与陌生人搭话。我住在那儿近一年,至今不知其名。我和我的邻居们的房间称为一个单元,公用一个洗脸池、一个淋浴间、一个厕所,波兰人大都很清洁,所以虽然是公用设施,但都很干净完好,值得中国人学习。 我所在的宿舍楼不大,外表看是一座很美丽的桔黄色的建筑,不象是学生宿舍,宿舍里共住95人,每个房间2-3人,每个楼层都有一间带煤气灶的厨房,一间有洗衣机的洗衣房,一间活动室,内有卫生电视。波兰学生如要住进这样的宿舍,必须每年申请,陈述住宿舍的理由,理由不外乎:家境不宽裕、难以租到私房、所授课程皆在此宿舍附近等。因此,每个房间的学生所处的年级、专业都不一样。入住此宿舍的波兰学生每人每月交相当于人民币250元左右的租金,管理方式类似现今中国大学里的学生公寓。定期换被单,每天有人打扫,井井有条。我所在宿舍位置较好,步行离森林5分钟,离波罗的海15分钟,旁边还有小型超市。 因为波兰人不喜欢互相打扰,加之我不懂波兰语,所以我与整栋宿舍楼里相识的人并不多,除了我的邻居外,只熟悉另外两位波兰学生。宿舍楼内始终很安静,各自宿舍的门平时都关着。到了某人的生日或节日,楼道里有时会有7-8名学生席地而坐,喝酒、聊天、抽烟,但一旦有人提出抗议,也会有所收敛。我问一位波兰学生,为什么波兰学生都不喜欢交往,晚上都这么安静。他笑着说:“喜欢安静的人才申请到这个宿舍来的,喜欢热闹的,都申请到另外的宿舍了。”看来,每个宿舍楼还有其固有的特色呢。 行在波兰 波兰的交通框架是在社会主义时期就构建完毕,基本上能够做到村村通柏油路,虽然高速公路里程和密度不及西欧,但相比之下,比中国沿海地区要好得多。 波兰的交通体系主要由铁路、公路运输构成,横贯全境的维斯瓦河可以提供便捷的水路运输,但似乎波兰的铁路和公路还远没有满负荷运转,不至于依靠这条与中国京杭大运河宽度相当的河流来作补充。 波兰大体呈正方形,东西、南北直线距离各长600公里左右,坐火车慢车十个小时便可纵横全境。波兰的火车相当准时,分秒不差,我在波兰乘车不下数十趟,无论是市内的短途火车还是市与市之间的长途火车,都是准点到达。不过,波兰的火车报站时从来不说英语,火车内的设施上有德文、俄文和波文说明,显示冷战期间波兰在北约和华约两大阵营中夹缝生存的尴尬。波兰的国内长途火车有一等、二等车厢,波兰国内学生26岁以下、老师及有关政府人员,可买半票坐二等厢。票价较便宜。横贯全境的慢车半票价相当于40元人民币,非常实惠。依我看,一等、二等区别不大,无非沙发新旧程度不一样。波兰人口不多,火车内很少出现没有座位的情况,二等厢如此,无怪乎一等厢内旅客屈指可数,沙发自然也就干净崭新了。波兰的一节车厢内有十多个小房间,相对隔开,每个房间有8个座位。有趣的是,波兰车厢内座位号从来没有按次序排过。辟如1-8号座位在一个小房间内,1号座位可能是靠窗的,而2号却在斜对面,2号的左右可以是5号或4号,也就是说,1、3、6、7号一排,2、4、5、8号一排。而9-16号在下一个小房间内,座位号也是无规律可言,既非按奇偶数排,更非按顺序排。但有一点不会搞错,即一个小车厢内的座位号是相连的8个数字。这是波兰人民族个性漫不经心的绝好体现。 波兰的国际列车情形就大相径庭了。宽大明亮、座位排列整齐,车厢门也是自动的,而且相对的座位是错开的,避免了旅客相对而坐时腿伸展不开的不适。因此一个小房间内的座位总是5个。奇怪的是,火车的票价不随硬件条件的好坏而有所区别。所以,要乘条件好的火车,须记住车次。 波兰的市内交通以电车和汽车为主。车票可以在货亭或车上购买,买完后乘客自己把票塞到打卡机内,打卡机自动打上日期和汽车起程时间。10分钟为一时间段,票价为1.80元人民币,超过10分钟,票价翻倍,超过20分钟,票价为3倍,以此类推。一般在市内,乘电火车10分钟已足够了。经常乘车的人可买日票或月票,相对便宜。汽车与电车的营运方式差不多。值得中国公交管理者学习的是,汽车、电火车每站都有时刻表,市民抄下时刻表,临乘车前1、2分钟到站等候,这样就不会误车。不象在国内,在车站上等,不知何时才有车来。也不知最后一班车几点结束。 我在波兰只呆一年,没必要买汽车,因此对公交情况较熟悉,至于波兰人,大都有车,虽然陈旧,档次不高,但还能凑合着用。在波兰,菲亚特、大宇都有合资企业,波罗乃兹轿车是波兰国产车的代表作。一辆中档新车一般在8-10万元人民币左右,没有其他任何附加费。二手车也很多,相对便宜。我亦尝试着想买旧自行车,但在波兰骑车须有执照,而且多用于健身,加之,波兰每年有近5个月大雪不断,骑自行车就寸步难行了,所以我也就作罢。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21: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导师 我的导师是位副教授,社会学系的副主任。他的年龄我至今未问,只知他有四子,最大的刚大学毕业,最小的6岁。夫人在格但斯克大学中心图书馆工作。我第一天到达波兰时已是当地时间晚上7:00,天已暗,下着小雨。导师和中国总领事馆的秘书到机场接我,而其他两位同学的导师没来,使得他们有点嫉妒。 导师是一位国际关系方面的专家,主要研究东亚与西方的国际关系,和中国使馆、朝鲜使馆、南韩使馆以及"台湾商会"很熟悉。波兰国家不大,研究该领域的人不多,所以导师当上了外交部的顾问。导师在美国呆过一年,英语仍然有波兰腔。初次接触时,我只能半听半猜,后来学了一些波兰语,就能听懂了,甚至我自己和波兰人交谈时,也用一些波兰式英语。 导师知道我在波兰生活不便,安排一名助教帮我。此人年龄不大,35岁左右,但与普通波兰人相比,说话声音大,动作粗鲁,英语算得上是弊脚级,但对我的帮助倒也诚诚恳恳。再有就是喜欢喝酒、喝我煮的蕃茄蛋汤。 导师从年轻时起就对中国感兴趣,家里存有从几十年前开始收藏的《北京周报》。台湾当局定期给他寄一些杂志,大都是与大陆唱反调的。通过这两个渠道,他能了解正面和反面的东西。一开始导师对我很关照,带我领工资、上互联网、与当地市政府领导会面,一个月之后,我渐渐熟悉波兰的环境,也就很少主动打电话给他,他与我也就难得见面,有时一个月才遇到一次。 关于我的导师,有两件事给我印象最深。 第一件是关于封面的故事。导师写了一本书,叫《中国》,书不厚,也就一百多页,但封面上却印着邓小平、江泽民及李登辉的照片。他签上名,送给我一本,并且说:这个封面搞错了,原因是印刷厂在印刷时,样稿没有交给他审定。我想这是真实、善意的谎话,我不知道当他把这本书送给台湾驻波兰经济代表处的人员时,又是怎样解释的。 第二件是吃中餐的故事。我所在的城市有几家中餐馆,导师总喜欢去一家吃饭,我与此家餐馆老板关系甚好,所以也常去吃饭,有时也就能碰到导师。我发现他每次餐终人走,盘子、汤碗里都是一干二净,象是几天没吃饭。而且每次走,他都带走一双筷子,其实他又不会用。 我有个波兰女朋友,名叫泰莱莎 在波兰,有位中国退休老人,学波兰语出身,平时练气功,深受气功精髓之益。闲暇在波兰教授中国气功,一方面宣传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延年益寿。我在波兰与其邂逅后,他即盛情邀请我参加他的学习班。泰莱莎与气功大师是老熟人,气功班的大小事宜皆由泰莱莎操办。在去学习班的路上,气功大师问我在波兰生活如何,我说生活很孤单,没有规律。学习班地点设在斯洛伐克与波兰接壤的一座不足千人的小镇。小镇居民散居在山间,有高有低。山间一条通顶的小径即为边界线。冬天大雪覆盖,边防警察就开雪地摩托巡逻,边界处履带的雪地印痕也就成了法定边界线,实是稀罕。后来的几天,我在气功班上做中国菜,气功大师教30多名学员练气功。闲暇时,我渐渐对泰莱莎多了一份了解。 泰莱莎的丈夫前年被人在办公室用射击教练枪枪杀,生前是一家国有煤矿的总经理,管2000名员工,这在波兰算是大型企业。泰莱莎至今不清楚丈夫为何被杀。泰莱莎有两个儿子,大儿子28岁,小儿子26岁,均已成家,按年龄,我可以做她的儿子。丈夫去世后,泰莱莎痛不欲生,终日以泪洗面,以酒、烟消愁,不能自拔,后经人介绍,认识了气功大师,并尝试练功,练习数旬后,她渐渐摆脱了烟酒,心态亦渐趋平和。她的丈夫生前到过中国两次。遭暗算前四天,刚从中国回来,她给我看的照片上显示,她丈夫去的是平顶山煤矿,洽谈出口煤矿机械设备业务的。她也曾到中国旅游。一踏上中国土地,她就觉得她是一个中国人,她深深喜欢上中国,她说:"我的前世一定是在中国。"爱屋及乌,只要碰到中国人,她都非常热情,来的都是客,这种热情在波兰是罕见的。 气功班结束时,她跟我讲,等学校放假了,就到她家来,随时欢迎我。于是暑假里,我又乘了9个小时的火车,从波兰最北端跑到波兰南端,到她家度假。她家掩映在一片树林中,是一幢别墅,房子是美国人二战前所造,房子旁边还有一水塔,乃二战期间德国人所造,现已废弃不用。她的大儿子现已居住在波兰前首都克拉克夫,该市所在省份与江苏省是友好省份。小儿子和媳妇虽已有新居,但还跟泰莱莎住在一起。到她家后,她对我说;"我和你很谈得来,如果我比你小,我就会和你结婚,但现在,我可以把你当儿子看待"。她又在开玩笑了。我在她家呆了五天,在这期间,她带我去超市买些做中国菜的原料;带我去故都克拉克夫——波兰最美丽的一座城市;带我去郊区,参观一座前德国人的庄园;邀请她的两个儿子和一位朋友(其丈夫是英国驻波兰的一位领事)一起野炊。 临走前,她说:“你在这儿几天,我觉得日子过得很快,你走后,我又要开始处理家里的一些琐事了,如修窗子、剪草坪,日复一日,单调乏味,你还会记得我吗?”我笑着说“中国人处朋友是一辈子的,不是一时的。我会跟你保持联系的。” 你好!泰莱莎,祝您晚年幸福! (来源:《大地》 作者: 陆晓武) [ 本帖最后由 指路人 于 2007-5-18 21:1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5-1-9 12: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