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
为了开发波兰高校国别化汉语教材,波兰波兹南亚当·密茨凯维奇大学汉语系波兰籍教师史维思历经7年时间,针对本科层次零起点的汉语学习者,研发了波兰高校国别化的初级综合汉语教材《基础汉语》。本套教材立足本土,遵循汉语内在规律与特点,呈现出明显的波兰本土特色。 一、编写理念
1. 强调自然习得汉语
《基础汉语》这套教材以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狄·克拉申的“学得—习得假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依据,强调学生自然习得汉语的过程。克拉申认为成人二语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一种是潜意识的语言习得(subconscious language acquisition),另一种是有意识的语言学习(conscious language learning)。前者获得知识的过程是“自然的交际—关注语言的意义—可理解输入—习得的知识”,后者则是“有意识的学习—关注语言的形式—语言规则—学得的知识”。《基础汉语》的编写理念并不是强调汉语的内在语法规则的讲解,而是强调让零起点的汉语学习者一开始就通过课文、录音等途径获取自然交际语言,通过教师的话语营造可理解输入环境,让学生关注汉语的意义,从而渐渐习得汉语。
2. 重视师生角色
本套教材非常重视师生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教学的组织者。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优质的语言材料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还要给他们设计符合实际的交际场合,让他们创造性地、有目的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学生就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允许他们影响教学过程,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用脑和心参与教学活动。
3. 注重个性差异
学生的学习背景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本套教材设计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多功能的立体动态任务型练习,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二、编写体例
因波兰地处欧洲,本套教材巧妙地设计了四个主要人物,两个中国人张丽和李永华,还有两个欧洲人安娜和保罗,并以他们的关系发展为线索展开连续性的故事。故事以汉语最常用的话题连贯起来,包括10个单元,“相识”、“打招呼”、“家人、朋友”、“学习、工作”、“地址、电话号码”、“数量表达”、“年龄”、“能力”、“人物描写”和“爱好、兴趣”。本教材设计的总课时为120课时。
每个单元以“课文—语法·词汇—文化常识—练习—生词—补充生词”为编写体例,并以螺旋上升的方式不断重现已学知识。“课文”是各单元的主体,选用了汉语典型的句型句式和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编写成自然的情景对话或短文,并配以插图和录音,使课文变得立体化。“语法·词汇”部分是借助波兰语对各单元课文中所出现的语法和词汇现象进行解释,其中覆盖了汉语的各种词类和句类,且使用表格罗列典型例子,一目了然。因波兰语的语法复杂多变,所以对波兰学生来说,汉语语法就相对简单易懂。因而,本部分只提供给波兰学生自行阅读,并不作为讲授的重点。“文化常识”则是与课文内容遥相呼应,对中国姓名、称呼礼仪等文化常识略作介绍。“练习”也是各单元的重点,编者设计了各式各样的练习来操练课文中所学知识。“生词”部分概括总结了每个单元出现的生词,选词标准以常用词为主,以波兰学生感兴趣的词语为辅,每一个词条以“生词、词性、拼音、波兰语·-译或解释”的格式展现。“补充生词”则不是每一单元的必备部分,而是依据波兰学生的兴趣而增添相应的生词,如欧洲国家的名称、职业、亲属称谓等。
为让波兰高校零起点汉语学习者更清晰地整体把握本套教材的内容,教材最后附上了“量词表”、“汉字表”、“汉波词汇表”、“语法术语汉波对照”及“语法索引和词汇索引”。
三、国别化特征
1. 强调汉语语言环境的汉波双语教材
《基础汉语》是一套汉语/波兰语双语教材。据了解,很多初级汉语教材都习惯运用母语为课文内容、词汇、语法、练习等进行对译,而本套教材十分强调目标语——汉语的语言环境,仅运用学生的母语——波兰语翻译或解释生词、练习题目和语法点,并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对译。编者还在各单元的课文中特别设计了“听力”环节,选用典型的汉语句型句式进行可理解语言输入,让学生通过听辨来亲自判别汉语的语序,从中掌握汉语的组合排列方式。这是本套教材的一大特色。编者试图为初级汉语学习者营造沉浸式学习的环境,采用目的语——汉语作为课堂教学的媒介,课堂上主要是向学习者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教学的目标是以语义为重点,组织学生用汉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沟通交流。这种自然的教学途径为初级汉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可理解语言输入,满足了语言习得和教学内容学习的要求。
此外,对于无法直接用波兰语翻译的词语,编者使用间接翻译来说明词义。
2. 纯汉字的课文环境
本套教材的又一大特色是纯汉字的课文环境,即不对课文加注拼音。与表音文字完全不一样的是,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波兰语属于表音文字,对于以波兰语为母语的初级汉语学习者来说,纯汉字的课文环境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编者根据汉语的特点,在课文当中设计了纯粹的目的语环境,让学生一开始就沉浸于感性优美的汉字之中,感悟自然地道的汉语表达,从而减少从表音到表意的解码过程,培养学生通过直接阅读汉字来理解语义的能力。
3. 精心选材,激发兴趣
依据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的“情感过滤假设”,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有着密切的关系。“情感”是指与学习者的动机、态度等相关的因素。积极的情感可以使学习者接受更多的言语输入;消极的情感则会阻°-学习者对言语输入的吸纳。这个情感过滤器可以控制言语输入的接受程度。
本套教材精心挑选了波兰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材料,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波兰的初级汉语学习者对什么感兴趣呢?编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其兴趣点: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故事、中波生活方式的差异、波兰语名字的汉语表达、欧美各国名人名字的汉语表达、波兰城市和欧洲各国的汉语名称、各种专业和职业的表达,等等。教材中特别设计了中国人与欧洲人的生活故事、制作了表格、选用了波兰地图等来满足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接受更多的言语输入。同时,教材十分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此在选材时涉及面广,并补充了各种各样的生词,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
此外,根据Steffenson和Joag-Dev(1984)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对与本族文化或熟悉的文化相关的新知识更感兴趣,并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而对于陌生文化的接受程度相对缓慢些。《基础汉语》以此为依托,从波兰学生熟悉了解的文化出发,在前五个单元中选用了较多的与波兰文化、欧洲文化相关的内容,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动机,然后循序渐进地添加中华文化的内容,让学生更容易、更有效地接受和获取新知识。
4. 针对学习难点设计教材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语言学家Weinreich(1953)曾明确指出“两种语言(母语和目的语)相似引起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两种语言相异引起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由于波兰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波兰语中没有汉语的语序、汉语的虚词、主谓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名词谓语句,因此势必引起波兰学生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从而形成了他们学习汉语的难点。《基础汉语》充分考虑到了波兰语与汉语之间的语言迁移现象,避免使用翻译法进行编写教材,而是针对波兰学生的学习难点来设计教材,把难点内容贯穿于课文、练习中,通过听课文、读课文、做练习,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波兰学生从视听感等多维角度来主动发现学习难点、寻找解决学习难点的方法,从而帮助波兰学生消除母语负迁移现象。
5. 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
《基础汉语》重视运用汉语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教材以任务式练习为主,其设计形式多样,分为课前的准备练习、课中的即时练习和课后的整体练习。课中的即时练习是在课文中学完了某一语法点后马上进行的操练,包括填空、问答、听力、任务式练习等。每个单元的整体练习是从词汇、语法两大方面对本单元中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练习,包括填空、问答、造句、搭配、对话、听力、名片设计、任务型练习等。各单元的练习设计各具特色,并不是按同一模式来设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练习内容,体现出个性化特征。另外,各单元的整体练习都会对前面已学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复习巩固,形成与课文相对应的螺旋式练习体系。
四、实施与评价
《基础汉语》历经7年的试用,并多次进行修订。下面通过一组数据来讨论一下本教材的实施与评价。为了了解学生对这套教材的使用情况,我们特意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基础汉语》教材使用情况调查 同时,我们还请学生指出了教材的优缺点,见表2。
表2 《基础汉语》优点和缺点
学生们的反馈意见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我们会结合师生的双向评价,进行纵横分析,进一步完善本套教材的编写和实施。
参考文献:
1.Stephen D. Krashe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Series. Lond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81
2. Rod Ell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Steffensen, M.S. & Joag-Dev, C. Cultural knowledge and reading[A]. In J. C. Alderson(eds). Read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C]. New York:Longman, 1984
4. Weinreich, U. Language in contact. The Hugue: Mouton, 1953
作者简介:
莫凤华,波兰波兹南亚当·密茨凯维奇大学汉语系讲师。
史维思,波兰波兹南亚当·密茨凯维奇大学汉语系讲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