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05|回复: 0

我国中青年人猝死比例不断上升 专家称注意减压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2-5-5 09: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核心提示

  2012年5月4日播出的央视《新闻1+1》关注我国中青年人猝死比例不断上升的现状。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多达55万。也就是说,每天至少1000多人猝死。专家表示,中青年猝死比例上升,与过度劳累、压力等各方面有关,因此,应该注意自我调节和减压,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以下为节目实录:

  中青年猝死:真的“猝不及防”?

  (节目导视)

  字幕提示:

  2012年4月23日新闻 深圳

  片中解说:

  从本月10日到20日,当地120共接到16例中青年猝死的病例。

  字幕提示:

  2012年5月4日新闻 南宁

  片中解说:

  120急救中心统计,4月份25天里就接到了28例猝死的病例。

  解说:

  让人心虚的猝然离开,让人感叹的中青年身列其中,这究竟原因何在?

  字幕提示:

  2011年4月10日,25岁的审计员潘洁因急性脑膜炎不治身亡。

  2011年11月14日,25岁的研发人员林海韬因心脏衰竭而亡。

  2011年12月16日,23岁的方言因急性胃溃疡导致失血性休克去世。

  解说:

  熬夜,加班,疲惫,失眠,甚至是英年早逝,他们为何“薪有余而力不足”?

  于娟:

  每个人都像陀螺一样,我希望大家不要转的太快,因为这样很容易像我这样跌下来什么都做不了。

  字幕提示:

  于娟,32岁,复旦大学教师,2011年4月19日因乳腺癌医治无效去世。

  解说:

  当我们为未来而奋斗,却不该用损害健康来埋单。《新闻1+1》今日关注——中青年猝死:真的“猝不及防”?

  主持人 劳春燕: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但是今天有一位优秀运动员的离世是特别让人扼腕叹息,他才26岁,是挪威的游泳健将,号称是挪威有用的第一人,名叫戴尔·奥恩。如果不是因为心脏骤停猝死,他本来应该出现在84天以后的伦敦奥运会的赛场上。其实戴尔·奥恩的离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例,事实上在过去的两个月以来,在国际体坛上已经先后有六名优秀运动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猝死。而我们再回到中国来说,在中国猝死的人群也在不断地扩大,而中青年人当中猝死的比例在不断地上升。

  解说:

  根据深圳市急救中心的统计,从本月10日到20日,11天的时间里,120接报16例中青年猝死的病例。

  片中解说:

  据调查,近段时间南宁市各大医院急诊部门每个月都至少接到一例猝死的案例,而据南宁市120急救中心统计,4月份25天里就接到了28例猝死的案例,和往年相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片中解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1到4月份期间,共接诊猝死病例80例,其中4月份截止到23日共计22例。

  解说:

  猝死,一个听起来让人有些恐惧的词。而来自一些地方的消息却在提醒公众,他们也许离我们并不远。而可能的上升趋势也让人疑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 泰海东:

  大家都能感觉到,前面几天的天气比较寒冷一些,那么在昨天、前天又特别的热,到今天又特别的凉,所以季节的温度变化非常剧烈,那么有些人就吃不消这个变化了,身体不能够跟着它调节。

  解说:

  根据介绍,一般来说秋冬季节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像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等,这些病例也很容易发生猝死。而每年的春夏之交,由于气温的忽冷忽热,有此类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引起注意,季节变换是原因之一,但是在猝死的案例之中他们的年龄格外引人关注。

  深圳市急救中心院前科科长 徐粼:

  压力大了以后,作息时间就不规律,就会透支,睡眠时间少,有了病以后硬扛。

  解说:

  在深圳,11天之内猝死的病例共16起。而这其中14人为男性,2人为女性。其中8人的年龄还不到40岁。年龄最小的只有22岁。也就是说,中青年占了一半。这与老年人是猝死高危人群的印象相去甚远。医生介绍,这些病例中导致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心肌供血不足,心脏骤停,而这一特征也出现在南宁的猝死案例之中。

  南宁市公司职员:

  太累了,可能会对工作有一定的影响。还有对身体损害也是非常大的。

  南宁市公司职员1:

  就是太辛苦了,或者是太劳累了。

  解说:

  根据统计,在南宁市的这28例猝死案例中80%都是男性,而年龄主要集中在了30-50岁之间。发生在南宁和深圳的案例是个案吗?就在最近,当这样两组数据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我们也找到了另外两份数据在说明着问题的趋势和严重性。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时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多达55万。也就是说,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猝死。而根据媒体报道,1998年北京是120转运救治的中青年猝死者80多名,但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上升为270多名。

  劳春燕:

  这一堆的数字,还有上面这几个案例看了以后,真是让人心头一惊。在回答这个问号之前,我们还是先要来补上一堂急救常识的课。为什么要来补上这堂课呢?因为专家告诉我们说,其实在猝死的人群当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因为心源性的意外,比如说心脏骤停,比如说心肌梗塞等等,但是心脏出现了意外并不等于说就是没得救了,事实上在意外发生的五分钟之内那是抢救的黄金时间,被称为是“黄金五分钟”。但是往往120赶到现场一看,发现周围的人都是干等着,干着急,无从下手,因为不会。所以现在就让我们花上几分钟的时间,一块来补上这一堂课,来学上几招救命的招数,其实也挺简单的,看一看。

  解说:

  心肺复苏,首先要给病人一个好体位,去枕平卧,头部抬高,帮助病人的呼吸道通畅。另外,病人要放在硬的一点地板和床上,保障按压效果。

  北大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 韩晓宁:

  我觉得尽快执行10到15秒也应该完成,如果你把一个病人拖来拖去用了3分钟,我们这5分钟就浪费了。

  解说:

  专家介绍,接下来有五个要点最为重要。第一是压在什么地方。第二是用什么部位压。第三是用什么姿势压。第四是压到什么程度。最后,还有按压频率也很关键。

  韩晓宁:

  我们一般来说在胸骨下段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的地方,那怎么找呢?最简单的办法,拿我们手指捋着病人的肋宫,拿两个手指头捏在这个地方,拿我们另外一个手的掌跟部贴在我们胸骨的正中线的位置,就是压在了胸骨的下端。然后拿另外一个手把手指头都拉起来,保证就这一个地方接触。接触完之后呢,我们要求我们的身体要垂直的,整个胳膊也是垂直的,就是我的肩、肘,还有底下的手它一是条直线的,保证按压一下,两下,三下,按压的频率要求每分钟要到一百次。

  解说:

  专家表示,按压时要尽量保持频率一致,会很消耗体力,施救者一定要坚持,这样保持4分钟左右的时间,可能一部分病人就能恢复正常的心跳。

  劳春燕:

  急救不复杂,几招能够救命,关键还是得学,得普及,得培训。

  回来说我们刚才的问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中青年人会猝死呢?按理说中青年这是生命力最最旺盛的时候,是体格最最强壮的时候,为什么却会英年早逝呢,而且还不是一个个例,接下来一起看我们的故事。

  解说:

  燃一支蜡烛寄托哀思,最近一个月,在潘洁名为“潘小迷糊”的微博上,每天仍有网友前来悼念这位漂亮可爱的姑娘。一年前的4月12日,一则普华永道美女硕士过劳死的帖子曾引发无数关注,仅一晚上就有近万人转发。帖子中提到,25岁的潘洁在2011年4月10日晚上,因急性脑膜炎不治身亡。各个都说:“别干了,白细胞一千八是神马概念。”这是潘洁去世前几天在微博上留下的两条信息。而翻看她生命最后几个月的微博,“又加班了,我要睡觉。”成为了经常提及的内容。虽然潘洁的病亡和劳碌之间并不能证明有直接联系,但是同事眼中这个干活很拼的女孩,网友眼中那份注定辛劳的工作,都让人们自然的开始讨论起白领的健康。简单搜索就会发现,“年轻白领早逝”似乎已成为一种并不鲜见的情况。

  字幕提示:

  2006年5月28日,年仅25岁的华为员工胡新宇因病毒性脑炎被诊断死亡。

  2011年11月14日,年仅25岁的百度技术研究人员林海韬因心脏衰竭而亡。

  2011年12月16日,年仅23岁的大唐移动员工方言因急性胃溃疡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去世。

  解说:

  知识就是力量,奋斗永无止境,但当身体已经无力,这些正直青春,本该属于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的年轻人却一个个告别人世,留下了未完的故事和遗憾悲伤。

  2011年,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院在对92个过劳死案例进行分析后,发布报告指出,近年来过劳死发病率直线上升,其中以男性人群居多,IT行业过劳死年龄最低,平均只有37.9岁。去年五一节期间,智联招聘一份对3000多名职场人的调查显示,近三成人劳动节期间需要加班。而搜索五一加班这样的关键词,我们看到更多的讨论集中在如何计算加班费上。当加班成为很多白领被动的无奈接受,酬劳补偿的背后却是无法保障的健康。就在几天前,有媒体发起了一项你平均一周加上几小时的调查?超过一半的人投票选择了“我已经脑残了”这一项。没日没夜的苦干,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自己身体不适的忽视,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危险的距离变得近在咫尺。

  广东某医院心理科主任 何日辉:

  因为大家心理压力都比较大,你要学会很多释压的方法,尤其是适合于自己的,这个很重要。比如说运动或者旅游,或者跟朋友去倾诉。

  劳春燕:

  有人说现在的中青年是累倒的一代,有多累法呢?咱们一块来看几项调查。一看,首先说从人的感觉上来看,这些症状你有吗?在一项有13065人次参加的调查当中,回答说感觉到疲劳的一共28.8%人,一共是10000多人感觉到自己非常疲劳,出现肩颈僵硬,还有头痛或胸闷的症状,还有15.7%的人感觉到衰老感,未老先衰。

  再来看,为什么会那么累呢,看看他们每天工作多少小时?8小时以下的,22%。只有两成。8-10个小时的将近五成,10个小时以上还有将近三成的人数,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

  那休息的时候,能不能休息呢?是不是经常要加班呢?不常加班的人53.1%,常常加班的人已经接近了50%。其实这猝死并不是没有端倪的,如果说猝死是一个质的变化,是一个结果的话,那么过劳其实就是一个量的累积,是一个过程。

  那么到底猝死是不是猝不及防,是不是能够防的呢?过劳成因是什么?我们接下来就来连线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副教授、人口健康学的博士王存同。王教授您好。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王存同:

  你好,主持人。

  劳春燕:

  首先请您回答一个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猝死是不是猝不及防的?因为现在我们发现,很多朋友都在问一个问题,特别是很多中青年的朋友都在问一个问题,觉得自己平时非常累,可能也是亚健康的状态了,似乎猝死的危险就在自己的身边,所以这个问题要请您来回答,是不是猝不及防?

  王存同:

  我觉得这一点不能造成心理恐慌,实际上猝死是可以防范的,如果能够加强个人的生活习惯去防范它的话一定是可以预防的。

  劳春燕:

  怎么防法?

  王存同:

  第一个,首先要意识到生命首先是我们自己的,其次才是社会的。如何能做到强身健体,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是我们要转换的一个理念。过去的口号总说,我们要去为祖国献身,但是现在我们要强调为祖国健康工作,一定要自我减压,然后注重一种心理的干预,来缓解工作压力。并且强化一种社会支持。

  另外,从个人内心来讲,一定要把握自身的期望值,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地和别人攀比成绩或者合理的安排工作劳逸结合,然后态度乐观向上,自我的心理调节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很多青年人或者说中年人总是把自己设定一种非常高的目标去追求,导致了过度的身心疲劳。

  其次,我说在个人防范的基础上,那么就是要强调一个社会的防范。我们知道中青年的人群可能是处在一个健康、亚健康、疾病导致的工作负荷如果大的情况下,就可能引起这种过劳死这种情况。因此,我认为从社会制度上也应该制定一些相应的社会保障,来促进中青年的健康水平。那么这种有效的途径就在于一个制度的完善,像在一些发达国家都采取事前防御和事后救济相结合的办法,平时多给员工做体检,这种都是可以的,这种定期的体检制度,包括健康知识的传播,包括健康风险意识的提高,我觉得在我们社会制度里面要加以加强的。

  劳春燕:

  或者说不管是社会,还是企业,还是个人,怎样来加强人的健康管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预防过劳死或者说预防猝死的关键问题。另外请您来分析一下原因,刚才您已经提到一部分了,我们说过劳死,过劳死是不是就因为过劳才会死?这跟我们生活习惯或者运动习惯有没有直接的关系?

  王存同:

  我觉得过劳死是这样一种状况,它是源于劳动者长期的超时劳动或者高强度劳动,以及由此相关的一种精神压力所导致的突然死亡,更是一种超过负荷压力的积累所导致的生命和运动的萎缩,那么它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方面,引发的这种类似于一根稻草压死最后一个人,就是长期过劳,疲劳成疾。另外一段时间,你在相对短的时间里面负担激增,连续工作,或劳动,或出差,并且有已知的或者说潜在的一些疾病,例如以前就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心肌缺血等等这种症状,还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过量的饮酒或者说药物成瘾,睡眠不好,饥饿,暴食等等,还有一些伴随着情绪变化,像紧张、愤怒、焦虑,或者遇到其他生活上突然遇到一种不称心的事件,像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过劳死的风险。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来这种过劳死呢?我想过劳死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很多人对此比较担心、害怕,仿佛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实我们刚才讲了这种过劳死是可以预防的,那么近年来为什么出现过劳死频发的现象呢?我们自己常年的调查和研究认为,中青年过劳死是经济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社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这四个因素和个体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一种综合结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过劳死虽然看似是个体的原因直接导致的,但却与制度的积压是高度相关的。我们认为这两点呈现一定的因果关联。

  劳春燕:

  所以他有一个社会背景的。确实我们也看到过劳死的概念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从日本开始被提出来的。

  王存同:

  是的。

  劳春燕:

  所以跟经济高速发展,跟GDP甚至是有某种关联的,可以这样认为吗?

  王存同:

  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这两点是高度相关的。那么我们在分析的时候,我们提出来这样4+1因素的影响结果。那么这四点,其中第一点就是社会转型期结构性紧张的一种冲击。就像我们在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人口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老龄人的增加。大家知道是要靠中青年来抚养老人和孩子的,这样一下来老少的抚养比就增加了,就迫使中青年的抚养压力增大了。那么同样在组织管理中,这种制度的积压是不可忽视的。

  劳春燕:

  王教授,您分析的非常全面了。这里面关键的一点,您刚才也多次提到了,关键是社会的压力太大,对个体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上有老,下有小,房子,票子,车子,哪一项都是压力。尽管如此,但是我们反过来也要问一句,压力最大,但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做一些调整呢?说到这儿,就让人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她叫于娟,她的博客曾经感动了很多人,因为她的博客是用命换来的文字。一块再来重温一下。

  字幕提示:

  于娟:

  我希望有人关注我命换写出的文字,我希望有人能透过我的文字关注到自己的健康,关注到自己偏离生活的生活方式,我希望有人开始早睡早起,开始减少应酬,开始不再嗜烟酗酒,开始分些时间给家人,而女孩子们开始注意自检。即便你无所谓,你对家庭不能无所谓,即便你对家庭无所谓,但是家庭对你不是无所谓。

  解说:

  今天仍有人在转载这段博客文字,而博客的总点击量也已经超过了1400万,但是博客的主人却无法享受这份被关注的荣耀。因为早在去年4月19日,她就已经离开了人世。她的名字叫于娟,写下这些文字时,医院CT报告已显示,她全身骨头发黑,脊椎弯曲,癌细胞扩散到全身躯干,她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写了六万多字的博客日记,博客的名字叫“于娟:活着就是王道”。

  字幕提示:

  于娟生前影像

  于娟:

  我只想要我儿子有妈,要我父母有女儿,要我爱人有妻子。

  解说:

  如果还活着,于娟今年也仅仅34岁,而她短暂的人生履历,原本光彩夺目到艳煞旁人,用她的话来说,论事业,本科、硕士、博士、出国,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拿下两个硕士学位和一个博士头衔,回国后又在复旦大学担任讲师。而论家庭,结婚八年,育有一子,和睦美满,但这一切都随着2009年10月,于娟被检测出癌症晚期,戛然而止。当时于娟被告知,她连动手术的机会都没有。

  字幕提示:

  于娟生前影像

  于娟生前最后一次生日

  解说:

  为了支付昂贵的治疗费,于娟卖掉了自己刚买的新房,以及父母在老家的房子,全家人不得不租房生活。

  字幕提示:

  于娟生前影像

  于娟:

  就是每个人都像陀螺一样,你在转的时候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说我是被迫停下来,所以我能看得清楚大家当一个旋转的陀螺时的一个状态,我希望大家不要转得太快,因为这样很容易像我这样跌下来什么都动不了。

  解说:

  于娟曾自认为身体很好,14年的病历卡上都只有两三行字,她为什么却一下子就到了癌症晚期?从2010年5月起,于娟开始在博客中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在将近14年的求学奋斗中,为了考研、考博和各种证书,她基本没有凌晨前睡过觉。工作仅仅一年,无论国际、国家、省市的项目她都全部揽入,而且她打算在两三年内做到副教授的岗位。于娟说她在30岁之前有着太多的欲望和目标。

  字幕提示:

  于娟生前影像

  于娟:

  因为我以前就是想让自己的父母过好一点,想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教育,想换一所大一点的房子,想过得稍微舒服一点。

  解说:

  一天两次的骨髓穿刺,一日几十次的呕吐,几十次痛到昏厥,无数次的化疗,不断目睹病友过世。于娟最后日子的那些经历,让她不断反思自己,也想提醒那些和她一样似陀螺般高速运转的人们。

  字幕提示:

  于娟: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解说:

  如今在于娟的博客中仍有人留言说,“可以从她的身上看到自己生活方式的影子”。

  劳春燕:

  我们要奋斗,但是更要有健康,其实就是三层意思,第一个,我们先得有意识,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因为没了健康这个一其他所有的零,不管是名,是利,是地位,是荣耀,全都是浮云,是空的。第二要为自己立界线,这是对自己负责任,哪些事必须要做,哪些事必须不能做,还有哪些事要少做。还有第三层意思,马上开始行动,要记住忙永远都是借口,但是忙永远都不是借口。

  在节目的最后,咱们还是再来重温一下于娟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提醒,听一听,有好处。

  字幕提示:

  于娟: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央视《新闻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5 02: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