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877|回复: 1

【转自《南方周末》】波兰走出东方:从警惕苏俄到忧心欧盟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2-3-15 21: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刘斌 实习生 师小涵 最后更新:03-15 02:10:40


华沙无名烈士墓建于1925年,在二战期间遭毁坏,后得以重建。八十余年来,它见证了这片土地在战火下的苦难与尊严,也见证了波兰二十余年中政治和经济同时转型的不懈努力。 (南方周末记者 刘斌/图)

波兰,这个早已淡出中国普通人视野的东欧国家,已经进行了近23年的转型。

如今,对于“脱离东方”并没有争议,但是否要“向西方靠拢”却因为“欧债危机”开始出现不同声音。既担心“苏俄”又害怕“欧盟”,波兰将去向何处?

在波兰导演安杰依·瓦依达拍摄的电影《卡廷惨案》中,1939年的圣诞夜飘着雪,关押在教堂内的波兰军官聚集在一起,将军说:“你们一定要忍耐,因为没有你们就没有自由的波兰,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波兰放在欧洲的版图上,让波兰成为欧洲的一部分。”

被苏联人秘密处决的将军和士兵们不曾料到,二战结束后,波兰成了政治意味浓厚的“东欧大家庭”一员。直到告别社会主义二十多年后,波兰人仍无法释怀。波兰外交部大楼二楼走廊两边的墙上,挂满了波兰自1918年独立后历任外交部长的头像,但1945年8月至1989年44年则空缺。一名刚好经过的外交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那段时间的波兰不能算是主权独立的国家”。

时至今日,对苏联的恐惧仍未完全消退,但这个国家的人又有了新的担心,担心来之不易的“独立”,会被统一程度愈来愈高的欧盟侵蚀。历经历史的沧桑,波兰人对和“独立”相关的一切都具有相当的敏感。比如波兰哲学家亚当·沙夫就说过,每个波兰人都知道,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上帝、尊严和祖国。

伤痕:对苏联的旧恐惧

2011年12月13日是波兰实施军管30周年纪念日。早七点,天刚刚亮。华沙市中心胜利广场的无名烈士墓前,悄然多了一个花环。对面300米远的巨型十字架下,多了几十支蜡烛。清冷的广场上鲜有人迹,偶有步履匆匆的上班族经过看到花环、蜡烛,便会立刻停下来静默一两分钟。

1981年12月13日开始的“军管”,是由时任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雅鲁泽尔斯基于早上6时宣布的。不少波兰人记得他当时出现在电视上的形象——戴着深色眼镜、身着军装。他宣布取缔团结工会,结束罢工……

胜利广场没出现想象中的人山人海,仅有一个花环、几十支蜡烛,甚至整个华沙也看不出整个城市有什么纪念的痕迹。不过,这个城市几乎无处不保留着历史的伤痕。

波兰外交部的兼职翻译高霞指着广场上那个20米高的大十字架说,“1979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回到波兰时,就是在这里告诉信徒不要害怕,要勇于改革”。

波兰90%以上的人信奉天主教,许多波兰人甚至认为,“天主教就是波兰历经分割后能存在下来的首要原因”。二战中波兰沦陷时间最长,但波兰没有出现伪政府和伪军,不仅如此,天主教的神父们纷纷拿起武器,有1/3的教会神职人员死在占领者手中。

但波兰最终没能摆脱成为大国博弈牺牲品,被苏联控制的宿命。

马克思曾赞誉波兰民族是“欧洲不死的勇士”,在苏共控制之下,波兰人的反抗从未停息。2012年6月波兰和乌克兰将联合举办欧洲杯足球赛,在1月29日已经正式揭幕的华沙国家体育场门口,有一座三名男运动员接力跑的雕塑。“你们注意看,”负责体育馆媒体联络的官员安娜指着雕像说,“他们奔跑的方向是从东向西的。”在1955年旧馆建成时,雕像就是这么摆的,但是安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直到开始建新场馆时雕像作者才敢说出来,他当时就是要表达‘脱离东方’的意思。”

军管纪念日的下午,南方周末记者按计划前往波兰总理办公室经济委员会,临行前外交部突然打电话给翻译高霞:“开车时绕道走,千万别让记者看到游行。”原来华沙当晚确有纪念活动,但并非由政府出面,而是波兰第二大党法律公正党组织的游行,地点在克拉科夫大街。

在当天晚上的游行中,人群里不断有人高呼“上帝、荣誉、国家”。大幅标语上写着:“醒醒吧,波兰!”、“向被杀害的人致敬”、“自由”、“独立”。谈起来参加游行的原因,华沙大学的女学生伊丽莎白说,“就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段军管的历史。”伊丽莎白的祖父就曾经因为抗争,在上世纪50年代被关押了9年。

在军管期间有一百多人死亡,包括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在内的近万人被关押。在12月13日这天,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遍布波兰各地。

“波兰人的纪念活动是在强化自己的国民身份和宗教身份。”在美国罗格斯大学乔安娜·雷古尔斯卡教授看来,波兰因为曾经有那么多骚乱而使得历史的印迹非常深刻。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说:“波兰过去的分离和被占领,包括两场世界大战、共产主义时期都是深刻影响波兰民族身份的事件。这些为生存而要求的言论自由、宗教信仰以及独立自主的权利,是在斗争中获得的。这些斗争让波兰人明白,取得这些权利是多么困难。”

自己的问题必须自己解决

波兰总统府一楼有一个奇怪的会场:圆形会议桌边的每个座位前都有一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式话筒,旁边是一份参会者简介,参会者大多是上个时代的人物,其中有几个的名牌右下角缠有一道黑线。工作人员说,那表示曾经的参会者已经去世。

这个奇怪的会场,是为了见证波兰当代历史那个重要一刻。1989年2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和反对党派联合召开“圆桌会议”,协商解决经济的连年萧条,政治动荡。

当年波兰举行了二战后首次“半自由选举”。

波兰政府官员威力伊(化名)自认为就是“最幸运的一代”。波兰转轨开始时,19岁的他刚考入华沙大学。在此之前,凡是被警察查到档案里有散布传单、出版过反动刊物,或者参加反对党活动的年轻人,出国就业都会遇到麻烦。威力伊上大学后,却发觉一切都变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骂政府也行”。波兰私有化也已开始,外国公司尤为中意在校大学生,他们会赤裸裸地问:“想来我们这里工作吗?薪水是你父母工资的两倍。”大四那年,威力伊开始到报社上班,后来他还换过好几家媒体,在1990年代末他又成了一名政府官员。

在转型之前,一个普通波兰人的职业、居住地点和生活方式往往被体制设计好了。48岁的工程师托尔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转轨’意味着从一种‘能够想象到的生活’变成‘自己决定的生活’”。

托尔德的祖父是一名波兰空军军官,战后没能返回波兰,这让托尔德从小就背负出身不好的恶名。托尔德不得不选择学习理工科。按照本来的人生设计,托尔德毕业后打算回到父母身边,在老家斯塔洛瓦沃拉按部就班地工作、娶妻、生子。然而托尔德恰好赶上了波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急需能够与西方企业打交道的新型人才。他去了一家外企,最关键的是,“再也不会因为祖父的关系不给出国护照了”。

托尔德后来没有回到父母身边,而是到了琴斯托霍瓦一家手术设备工厂当上了技术专家和市场经理。从1990年到1994年,托尔德辗转于不同城市,换过几份工作,薪水也一路上涨。虽然失业、缺乏社会保障这些计划经济时代从没想过的问题偶尔也会困扰着他,但托尔德“还是更喜欢现在的生活”。

在东欧问题学者秦晖看来,“由于民众的广泛参与和配合,波兰较顺利地度过了转轨之初的‘休克’阶段”。波兰经济在1991年下半年就出现回升,从1992年开始,波兰年度经济即转为正增长,转轨前波兰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计算约为4000美元,到2001年已达到9000美元左右,翻了一番多。

向东走还是向西走?

“骗子!骗子!”

游行的人群经过总理府时突然高喊起来。40岁的工程师法维尔恨恨地说,“政府偷走了我们的钱,把税大幅提高。我们的经济不如德国、不如法国,却要帮欧盟解决债务危机”。

转型时就宣称“脱苏入欧”的波兰,对于“脱离东方”并没有争议,但是否要“向西方靠拢”却因为“欧债危机”开始出现不同声音。一位来自格但斯克的老先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们加入了欧盟,但独立不能妥协”。一个中年人也过来搭话说:“国家就是国家。加入欧盟后我们就是欧洲的穷人,德国是主子,我们是奴才,只能做苦力活。”

波兰一直试图彻底清算“苏联式社会主义”的思潮,消除一切苏联的“代表物”。华沙市中心有一座标志性建筑科学文化宫,就因为它是1955年斯大林送给波兰人的,翻译高霞的妈妈就说过“很不喜欢它”,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甚至公开提议,“应该拆除科学文化宫,在原址上建公园和绿地”。

德国人曾深深伤害过波兰人,但是波兰人看待德俄两国完全不同。波兰人常说,“西德的勃兰特能在奥斯威辛为德国人犯下的罪孽下跪,表示他们的忏悔,而苏联人从来没有为华沙起义、卡廷森林正式道歉”。翻译高霞觉得,德国应该不会再侵略波兰了,但对于俄罗斯她和老公都不放心。

从现实的国家利益着眼,政治上依靠美国、经济上仰仗欧洲、安全上依赖北约是波兰唯一的选项,民众也清楚倒向欧盟对波兰最有利。2003年6月的全民公决,75%的民众支持波兰加入欧盟,是前东欧国家中最高的。在与波兰外交、经济、国会的官员会谈时,南方周末记者明显察觉到对方颇自豪于在欧盟中的分量越发吃重,几乎每一个开场白一定是经济——波兰已是欧盟第六大经济体,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到4%。

波兰官方喜欢在各种场合表达融入欧洲的强烈意愿。在波兰外交部制作的对外宣传画册《波兰102个象征》的前言里写着:“波兰通往欧洲的道路历经长久但波折的10个世纪,尽管这个国家当时事实上也是欧洲的一部分”。

2011年下半年是波兰首次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总理图斯克高调地在债务危机、《申根协定》、“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等问题上表达了波方的立场,并含蓄地批评德国、法国等大国“大权独揽”。

波兰与瑞典在2008年联合提出了“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有一种说法是,波兰希望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东部邻国最终加入欧盟,使波兰所在的“东欧”,变成地理意义上的“中东欧”,从而以中东欧领头羊的姿态提升在欧盟的影响力。欧盟轮值主席国发言人科纳德对于这种提法并不讳言,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坦陈,“中东欧里最大的国家是波兰,显然它既是倡导者也是领头羊”。

在波兰负责经济的外交部副部长斯特默眼里,“波兰经济实力靠前但政治影响力并不匹配”的说法就是伪命题。她向南方周末记者强调:“当上轮值主席国就说明波兰在欧盟的影响力已经足够大了。”

组织12月13日游行的波兰法律公正党属于右派保守主义政党。该党反对欧洲联合,强调欧盟应“服务波兰而非相反”,所以游行者反对现政府的政策并不奇怪。南方周末记者在华沙也广泛接触了波兰的记者、学者、政府官员,他们普遍认为波兰已经是民主国家,“既然全体人民已经决定加入欧盟,就必须接受这个选择”。

几经历史的风波,波兰人的心理创伤显然还未抚平,他们既担心“苏俄”又害怕“欧盟”。对于这种情绪,乔安娜·雷古尔斯卡教授解释说:“过去二十几年波兰发生了急速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方面的变化,人们心理上接受它们很缓慢也很勉强,因为维持现状最有安全感。”

(实习生沈茜蓉对本文有贡献。感谢波兰驻华大使馆提供采访帮助)

原文链接:http://www.infzm.com/content/72259
发表于 2012-3-16 02: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2-22 12: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