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次是偶然,两次是巧合,那么到第三、四、五次的时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了。在中国日益崛起的今天,一阵阵“中国风”劲吹世界各地,古老的中国文化正在悄然地渗入其它文化体系当中,被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日常用的小商品就不用说了,几乎是青一色地made in china, 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也几乎就可以寻访到中国餐馆的身影,许多老外开始习中国功夫,写中国汉字儿,甚至在过大年的时候也凑个热闹,耍个龙、舞个狮,顺便蹭顿饺子吃。由于本人资历尚浅,还未曾游历诸列国,所以以上言论基本上算是道听途说,但如果假定以上内容属实,那么也要把波兰排除在外,因为中国文化在波兰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日本文化却大行其道,极为盛行,很多人都误把日本的东西当成是中国的东西。
记得那是刚来格但斯克不久,不远之外有个叫格鲁琼斯的小城,小城的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中国民间乐器展”,既然是中国乐器展,有几个中国面孔自然是锦上添花了,于是我们便有幸受到邀请。经过约莫两小时的短途跋涉,我们抵达这座哥白尼曾经工作过的小城。博物馆是一个典型的中世纪古堡建筑,规模不大,门口还专门挂起了中国国旗,迎风飘扬着。进到博物馆里,墙上挂满了各式京剧脸谱,展台上整齐地排列着各种各样的中国乐器,从古到今,应有尽有,有许多我自己都没有亲眼见过。看来主办方对这次展出是很重视的,还精心准备了一个简短的开幕礼,其中一项就是由三个模样英俊的波兰少年用吉它竖着弹奏了几只乐曲,其中一只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闻名遐迩的但不是中国的《樱花之歌》。这只乐曲被安排在了最后,在这么一个中国乐器展上弹上这么一只“中国”乐曲,应时应景,再恰当不过了。只可惜好心的波兰朋友误把樱花当茉莉。当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在会场慢慢凑响的时侯,心里那个不舒服。不过还好展出后主办方准备了可口的晚餐,其中的一款汤到现在都回味无穷呢!
还有一次,我们邀请和我们关系比较好的几个波兰同学到我们宿舍聊天,其中一个还没进门就乐呵呵地冲着我们说“孔巴娃”,“孔你其娃”,完后还兴志勃勃地问我们“hi guys , how is my chinese ?”有一次和几个波兰同学聊天聊到中文,我就随便问他知不知道一两个中文单词,他于是一本正经地回答我:“阿里阿多,that 's the only chinese I know?”就在昨天,和一个波兰同学在图书管门口碰到,当她知道我在读一些美籍华人写的书的时候急忙说她知道一个中国作家,‘komododo’,一听就是一日本名字。
其实在波兰生活碰到这样的事不只是一次两次了,记得来这边以后上的第一堂口语课我们从英国来的老师选了一篇现如今中文如何如何重要,然后学中文又如何如可困难的文章让大家讨论,但据我观察,我周围学中文的同学可以说几乎没有,反而有好几个同学上了很久的日语课,大街小巷上贴的那种私立语言学校的小广告上也总是赫然写着“日本语”几个大字,却不见中国语的身影。
其实自古以来一种文化的传播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密不可分的。二战后日本经济突飞猛进,雄霸一方。随着日本汽车,电子产品走入千家万户,日本文化也随之广为流传。人们开始看日本的动画片,漫画书,关注日本电影,吃sush等等,而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另一方面,一种文化的传播和继承这种文化的人群的流动有很大关系,在波兰中国人的数量显然有限,在我所在的城市满打满算中国人也超不过二十人,所以中国人的习俗和文化基本上是被缘化的另类一族,没有对当地主流文化有太大的冲击和影响。在国内新一轮的“抗日”情绪日益高涨的今天,却不知日本文化在世界另一角落如此流行,就算我们的“抗日”取得全面性的胜利,全国人民从此都不用sony照相机,不看日本动画片,不开日产车,小日本的钞票也照赚不误。所以,在抵制的同时想想如何自立自强才不失为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