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417|回复: 1

[欧洲旅游] 在欧洲,逛市集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1-12-7 19: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逛市集:品尝生活原味

    事情的开始

    我从小就爱逛传统露天市场,到现在都还记得旧北投菜市场卖肉的阿伯,将阿嬷选好的一大块肥瘦相间、象牙白脂衬着玛瑙红的“三层肉”,放在姑婆芋叶上,包起来,拿根草绳利落地一扎,一个碧绿的包裹就成了形。

    还有那卖鱼的欧巴桑,坐在小板凳上,手握着不知什么工具,刷刷三两下,就把一大条桃红色的鱼都刮了鳞,也用芋叶包起来(是赤鯮还是嘉鱲呢?)。我蹲在摊前,看得目不转睛。阿嬷取过鱼,叫我站起来,跟好,不要走丢了。她一边走向菜市场另一头的菜摊,一边说:“这鱼仔是煎还是煮misoshiru(味噌汤)?”不知道是在跟我商量,还是自言自语,后者的成分居多吧。那时我才几岁?四岁?或者五岁?总之是很早以前的事。这年头,早就没有人用姑婆芋叶包鱼包肉了。

    古早的风情虽已不在,传统市场幸而还留存。不论在我的故乡台湾,抑或如今旅居的欧洲,天方破晓,摊贩就从四面八方,陆续来到大城或小村的市集,在平台式的冷藏柜里,在摊架、折叠桌或小货车后车厢的平台上,排列好一箱箱新鲜的蔬菜,一篓篓香甜的水果,一条条鱼目晶莹的鲜鱼或已屠宰分割好的牛、猪等畜肉和鸡、鸭等禽肉。

    货才刚铺好,早起的煮夫、煮妇拎着菜篮,拉着菜篮车,纷纷来到市场,市集的一天就这样展开了。朝阳逐渐往中天移动,市集人潮也汹涌了起来。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那速战速决、专程来买菜的,也有那爱逛更胜于爱买的。我通常属于后面这一种人,喜欢把采买食材这一项说来也挺琐碎的俗务,化为日常生活的乐趣。

    居游好时光

    即便到外地旅行,我最爱逛、最常逛的亦是传统市集。更因为太爱上菜场,这几年出外旅游时,鲜少下榻旅馆,而是改租公寓和民房。住处无需豪华,但是一定要有个设备齐全的厨房,因为逛市集而不能买菜,对我这贪嘴好吃的馋人来说,委实太痛苦。单纯想要个厨房的欲望,带来了始料未及的收获,我从而发觉“居游”之乐。更为了与人分享,欲罢不能地写了几本居游书。追根结底,一切都是因为热衷逛市场而开始的。

    欧洲的露天市集多半摆在市区的广场上,这广场自古以来就是市集场地,广场的名字常常就叫“大市场”或“某某市场”,广场的一侧常常有教堂。在古时,亲朋好友约会碰面,不是约在市集就是在教堂,将这两个场地凑在一块,毋宁是再自然也不过的事。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北市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还有些市集沿街而摆形成街市。有时不仅仅是短短一段马路,而是长达好几个街区(block)。比方说伦敦的波托贝罗市集,每逢周六的市集日,这整条路就封街,变成万头攒动的行人徒步区。待市集收摊后,才把马路还给车辆。普罗旺斯古城阿尔的市集和巴黎的阿里格市集是另外两例,后者除了街市上的流动摊位外,还有室内市场。

    也有少数市集既不在广场亦不在马路上,而是设在专用的场地里,好比伦敦的柏若市集和威尼斯的里亚托鱼市。巴黎则有好几个市集摆在林荫大道中间的行人散步道(promenade)上,这种市集逛起来特别舒服。圣洁曼一带的有机市集和巴士底广场附近的周日市集,只是其中两个例子。

    也有市集设在停车场上,伦敦的农民市集往往如此。每到周末,大伦敦方圆百英里内的农民纷纷来到市区某一处停车场,架起摊位出售自家生产的农产品,将灰扑扑的沥青路面,幻化成多彩多姿的市集。

    欧洲的露天市集并不见得天天开张,村落小镇往往一周只有一个市集日,有的一周有两天。我尤其喜欢那种在周末举办、一周一次的市集。每逢市集日,附近一带的居民纷纷涌来,不只为了买菜,也为了和熟稔的摊贩交换生活情报。何况,在市集上常有机会和老友不期而遇,大伙儿就提着菜篮,站在市集边上聊了起来。这样的市集早已超脱交易买卖的商业功能,而成为小区生活的一部分,是小区的胶合剂。

    开启文化之窗

    勤劳的旅人奔波于博物馆、古迹和观光景点之间,在赞叹异地悠久的文化、壮丽的建筑和优美的风光之余,难免偶尔会觉得和此地的风土人情始终隔了一层,屡屡兴起“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遗憾。市集却仿佛开了一扇窗,让旅人得以对当地“真实”的生活看上两眼,实地体验一下地方文化。旅人或可透过这最简单的方法,亲近乃至融入当地的生活。

    当然,市集也给了旅人品尝当地食物的机会。在菜市场逛上一圈以后,到了餐馆点菜,就不会太无所适从。市集上常有熟食摊位,卖的多半是地方特色菜肴、当地人爱吃的食品。因此,逛市集时,不妨在背包或提袋里备好环保筷和刀叉汤匙,以便即买即食。

    在欧洲的大城小镇与村庄,我游走在市集的摊位当中,耳边不时传来商贩的吆喝叫卖声、与熟客寒暄问好的声音,我时常刻意偷听买卖双方你来我往的闲聊,讨论这把菜、那条鱼该怎么烧才好吃,等等,甚至一不小心还会听见他们在讨论某个陌生人的八卦。我听了几句,好奇心获得小小的满足,这才又举步,拎着我的花布袋,继续逛市场。

    我一不留神,仿佛又回到很久以前的北投菜市场,那时有个小女孩,怀抱着一颗初心,睁大了眼,好奇地看着她周遭奇妙的世界,舍不得离去……

    美味不设限

    我第一次吃土耳其菜,在伦敦;第一次吃西班牙菜,在伦敦;第一次吃到hummus并从此爱上这中东风味的芝麻绿豆糊,在伦敦;第一次吃至今仍说不上它跟印度菜有何差别的巴基斯坦菜,还是在伦敦。在尝试异国食物这件事上,我有数不清的第一次都发生在伦敦。有意思的是,伦敦给了我异国美食的启蒙教育,开拓了我的饮食视野;可是英国食物却简直是“恶名昭彰”,法国前总统希拉克(Jacques Ch irac)就曾公开调侃英国食物难吃,甚至说疯牛病是英国对欧盟的“最大贡献”。

    好个希拉克,真是毒舌派!不过我怀疑这位右派政治人物,在饮食口味上恐怕是个“大法兰西主义者”,不知他是否以为天底下就只有法国美食才算是美食,别国的菜就算再好,都比不上法国菜。这大概也怪不了他,一个人出身的文化对饮食愈是讲究,这个人对于吃食往往愈易有沙文心态,谁教饮食口味难有绝对的客观标准呢?所谓我之美食你之毒药,只能说“适口为珍”。

Borough Market

    柏若市集:如果有间小厨房

    前面说过,我心目中的理想市集,就是那种一看就让我想下厨烧菜的市集,而柏若正是这样的市集。柏若是伦敦最古老的果菜批发市场,从中世纪起,果菜批发商就在泰晤士河南岸的沙瑟克大教堂( Southwark Cathedral)旁边做买卖。市集在一七五六年迁至现址,如今算来已屹立两百五十多年了。

    尽管柏若批发市场受到企业化经营的大型超市影响,市况已不如以往,但是每周一至周五清晨两点到八点,仍可见到零售商或餐饮业者前来采买办货。不过大多数市民和游客往往无缘一睹交易实况,因为批发市集最热闹的时段是在拂晓之前,大伙儿这个时候还在被窝里呢。

    一般人所熟悉的柏若市集,是从一九九八年起才开始对散客开放的零售食品市场。批发市场只买卖果菜,零售市场则从蔬果、面包、奶酪、生肉、鲜鱼至调味品、熟食、饮料等,包罗万象,什么都有。柏若零售市场开放后,它标榜“精食”、讲究食材水平的作风,立即赢得好评,很快就博得愈来愈珍爱美食之乐的伦敦中产阶级青睐。再加上这几年电视名厨杰米.奥利佛一再带动、鼓吹,柏若更加声名大噪。如今只要是自认对美食还算有兴趣的人,来到伦敦就一定来此一游。柏若市集一年的访客人数多达四百八十万。

    我是在柏若食品市集开放两年多后,才首度闻风而来,但对它是一见钟情。这儿食材之多样化、之精美、之新鲜,简直令我目眩神迷,当下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是在伦敦有个小厨房,那该有多好!”

    那一回,我们下榻旅馆,大部分令我心仪的食材,我只能望而兴叹。后来两度再访伦敦,都因为这个那个的原因,借住在朋友家里,也不好意思抢人家的厨房,遂又只是在市集上买了些现成食品和干货带回荷兰。今年初又到伦敦,我事前便跟约柏声明,这一回铁定要租住公寓,房子小没关系,厨房设备可不能差,我要直奔柏若买个痛快,好好过一下在伦敦厨房烹饪的瘾。

    柏若是那种能够给厨师很多灵感的市集,你看菇摊上那十几种不同的菌菇,有台湾人熟悉的蚝菇、秀珍菇、金菇、生香菇,也有台湾市面较少见的牛肝菇和羊肚菌等。我一见到这些被月桂叶、百里香、迷迭香所环绕簇拥的菇类,脑中便很快地描画出一大盘热乎乎的野菇意大利面的景象,面上还撒了现磨的意大利干酪。这道菜虽非英国菜,而偏向意大利风味,可是要在这市集上张罗到适当的材料,简直易如反掌。就在三五分钟前,我便看到不只一家卖手工意大利面的摊子,还有橄榄油摊,甚至有一摊就只卖意大利帕尔马干酪,一个个如车轮的干酪堆在摊上,看你要多少就现切多少给你。

    再走几步路,肉铺里有各式英式生鲜香肠,也有北非口味的薄荷羊肉香肠。想吃别种肉也没问题,你可以对肉贩说明你想吃煎牛排还是炖鸡,他或她便会推荐你买最合适的材料。这会儿我已经有菇面了,要不要来块迷迭香猪排当主菜呢?

    然而不远处,西班牙食品专卖店鲜切的 Jamon Iberico Pata Negra(伊比利黑猪肉火腿)看来油润鲜美,我也想吃。别的摊子上还有英国传统猪肉派、法国鸭肝酱、中东小麦香菜沙拉,都很好吃的样子。而野味铺大锅里直冒热气的炖肉不知是什么,但看来颇令人垂涎。哎呀,隔壁鱼铺有苏格兰有机熏鲑鱼,象牙白脂将玫瑰色鱼肉衬托得更加诱人,表面闪着晶莹的油光,我看也不必加酸豆或洋葱末了,只消在鱼肉上挤点柠檬汁,就很美味了。

    柏若市集就像美食联合国,凡是有点想像力的厨师,不管厨艺是专业水平,还是业余水平,甚至是个没有多少经验的新手,在这足足有一百六十多家摊商的市集里,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食材,为自己和心爱的人烹制出一桌或许国籍不明,却很对味的好菜。怪不得柏若市集会一连两年被《标准晚报》评选为伦敦最佳市集。

    跟以前的我一样,如果在伦敦没有厨房,那么市集上也有各式各样即可食用的现成食品,从前菜的橄榄、干香肠和英式熏鱼,主食的烤肋排或烤鸡,配菜的沙拉或烤蔬菜,到可当甜点的土耳其千层酥、法式水果塔,琳琅满目,干脆就这里买一块,那里称一盒,带回下榻的旅馆或到教堂旁席地野餐吧。哦,对了,如果你想尝试各种听都没听过的英国奶酪,本店在柯芬园一带的 Neal's Yard Dairy在市集边上有分店,售有多种在自家窖内熟成的英国奶酪,购买前可以试吃。逐“臭”之夫也许会跟我们一样,本来只想买一块英国最著名的 Stilton蓝纹奶酪,可这也试吃一点,那也试吃一点,结果一口气就买下五种不同的奶酪。

    想坐下来吃一顿的话,市集内有简餐店,六七英镑便可饱食一顿,吃完了可去茶吧点杯茶或市集边著名的 Monmouth喝杯咖啡。坐在靠窗的座位,还可居高临下,观察市集的众生相。

    好逛 info

    柏若市集

    地点:Borough High Street时间:周四 11:00-17:00周五 12:00-18:00周六 09:00-16:00公共交通:地铁London Bridge站

    *欧洲市集的营业时间相当有弹性,此取约略时间。

    良忆推荐好店

    食材来自自家店面的Tapas Brindisa

    地址:18-20 Southwark Street, Borough MarketTel:020-73578880周日公休,不接受订位。

    物有所值的Roast

    地址:The Flower Hall, Borough MarketTel:020-79401300天天营业,每天从一大早七八点的早餐卖到晚餐,周日只有早、午餐。

    1波托贝罗市集路边卖艺的老先生,我们也捐输了一点 2也有人来波托贝罗市集只为买菜 3市集上人潮熙攘

    Portobello Road Market

    波托贝罗市集:古董+二手货+蔬果菜肉

    碰上周六,如果想慢慢地逛,把波托贝罗市集从头到尾“走透透”,你至少得挪出一整个白天的时间。因为每到这一天,自 Chepstow Villas到Goldborne Road之间的波托贝罗路上便摆满了摊子,整个市集有近一公里长。

    市集大致可分为三部分,靠南侧这一端离“诺丁山门”( Notting Hill Gate)地铁站不远,是古董市集,这里平时就有许多古董店。周六市集日时,街面上也摆了古董摊,从纯银首饰、咕咕钟、玩具兵、油画到老式刮胡刀,看得我眼花缭乱,却迟疑着不敢下手,就怕自己眼光不利,买到以假乱真的赝品。

    市集靠北侧是跳蚤市场,这里离 Ladbroke Grove地铁站较近。有些摊子卖杂七杂八的旧货,还有很多二手衣摊,有些衣物旧到我忍不住要怀疑它们是三手甚至四五手货,还有些旧货破到我想像不出买回家后可以派上什么用场。

    中段部分较像一般市场,有贩卖日常生活用品的摊位,也有卖全新的成衣、帽子和配件的服饰摊。有些摊子出售不知名年轻设计师设计的衣物或手工饰品,时髦且价钱不贵,爱打扮的人可以来此寻找便宜又独特的服饰,考验自己的眼光和品位。而更能吸引我这馋人目光的,当然是 Coville Terrace和Lancaster Road之间的菜市场了。

    跳蚤市场和古董市集都仅限周末营业,菜市场则是除周日外天天营业。不过平时的市集规模较小,只有摆在街道东侧的数家流动果菜摊和固定店面的鱼店、肉铺、面包店等。记得十几年前首度造访市集附近的“厨师书店”( Books for Cooks)时,途经菜市场曾驻足了一会儿,那时规模还更小,主顾多半是附近居民,就几个卖生鲜农产品和鱼、肉的摊子,印象中有一摊还是两摊卖现煎的德国香肠。

    朱丽亚?罗伯茨主演的电影《诺丁山》( Notting Hill)在千禧年前夕推出后,由于波托贝罗市集是片中重要场景,在影片魔力的催化下,这市集如今已名列伦敦最出名也最受欢迎的观光景点之一,整体规模更大,连菜市场都变得十分热闹。电影上映三年多后,我到伦敦访友,周六两人相偕到厨师书店,经过波托贝罗市集的菜市场时,被那人潮汹涌的景象小小吓了一跳。除了果菜摊和德国香肠摊,那里还多了许多卖欧陆面包的摊子、地中海风味十足的橄榄摊、非洲素食摊、泰国小吃摊等,围在摊前等候购买食物的,往往是游客,不过菜摊前的顾客似乎仍以本地人居多。

    果菜摊的货色、价钱、种类虽比不上柏若市集那么繁多,但应付日常饮食绝对足够。价钱则跟 Soho的街市一样,走“亲民”路线,凡是盛装在不锈钢或塑料盆内的果菜,李子也好,辣椒也好,香蕉也好,一律一盆一英镑,散装的蔬果价格也颇公道。

    最近这个冬季又一个周六的近午时分,我站在波托贝罗路上,眼前有个现做现卖西班

    牙鸡肉海鲜饭( Paella)的摊子。天气很冷,阳光却骗人似的灿烂。摊上两个年轻人在摄氏六度左右的低温中,卷起袖子,卖力拌炒着身前平底大铁锅里的米饭。人群川流不息地从我身旁走过,我耳边不时飘来一两句日语、意大利语、法语、俄语,偶尔也有台湾腔或大陆腔的国语和一些完全陌生的语言。当然啦,还有英语,不过不见得是英国腔,而是美国腔、澳大利亚腔乃至印度腔的英语。

     好逛 info

    波托贝罗市集

    地点:Portobello Road(在Goldborne Road和ChepstowVillas之间)时间:周一至周三 08:00-18:00周四 09:00-13:00周五、六 07:00-19:00(菜市场)周六 08:00-17:30(古董市场)周日 09:00-16:00(跳蚤市场)公共交通:地铁Ladbroke Grove站或Notting Hill Gate站

    良忆推荐好店

    全世界最好闻书店Books for Cooks

    地点:4 Blenheim Crescent, Notting HillTel:020-72211992周日、周一公休,八月除第一周外不营业这家专售食物书的书店从1983年就对喜爱烹饪的读者敞开大门,贩卖的书种不限于各国食谱,还有食物历史、饮食文学等各式各样与食物有关的书籍。不过毕竟是英国的书店,所以书籍以英文为主。店内除了书香,也常飘着食物的香气,因为书店附有小小的“实验厨房”,有专人根据藏书的食谱烹制菜肴,烘焙点心。如果想来这里用午餐,最好先订位,因为地方不大,座位有限。

    俗又大碗的英式早餐店S&M Café

    地点:268 Portobello Road Tel: 020-89688898天天营业点餐即附可续杯的咖啡或茶,顾客可根据食量和价位,挑选早餐内容,包括名称怪异的bubble and squeak(泡泡与叽叽叫),你猜是什么呢?基本上就是卷心菜拌薯泥啦。

    Berwick Street Market

    贝利克街市集:便宜拣好康

    如果你是英国流行摇滚乐团“绿洲”( Oasis)的忠实粉丝,可能听说过 Berwick Street,因为这条位于伦敦 Soho的小街,正是“绿洲”巅峰时期的专辑《( 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的封面拍摄地点。如果“绿洲”只会令你联想到番石榴汁或柳橙汁,那么这个地名对你或许代表另一个意义:在物价高昂的伦敦市中心,一个可以买到便宜水果和蔬菜的小小街市。

    Soho的果菜市集自一八四○年代起便屹立于贝利克街,晚近以来,由于都市更新之故,菜市场规模缩小许多,如今仅余几个果菜摊、一个花摊和一个面包摊。除周日外,每天早上九点左右直到傍晚六七点,依然为 Soho的居民、上班族和附近小型餐馆的业者,供应新鲜又平价的蔬果。

    这儿的东西有多便宜呢?傍晚减价时刻,摊贩把盛在不锈钢盆中的货色排在摊子最前方,一盆只要一英镑,里头可不光是本就不贵的洋葱、西红柿哦,往往还有并未枯萎、仍然新鲜的高价果菜。有一回,我立在摊前,端详这五颜六色的减价农产品,心想要不要也买上一盆呢。还在犹豫时,卖菜的大叔把盛着一大捆绿芦笋的不锈钢盆放下,说时迟那时快,横里突然伸出一只手,一把抄起钢碗。我转头一瞧,是位踩着高跟鞋的白领女士,此姝真是眼疾手快,令人佩服,超市里一把芦笋要价三四英镑哩。

    这一摊的大叔和他在这菜市场上的同行多半讲得一口 Cockney腔的英语,我那两只连标准英国腔都听不太惯的耳朵,听到这口音浓烈、部分用字也不同的东伦敦方言,更是备受考验,有时实在搞不清楚大叔到底在讲啥。有些字我还懂,好比说一个 quid就是一英镑,可是“十个鲍伯”( ten bob)是多少,可就难倒我了,索性把小钞和铜板摊在掌心,请大叔自己动手拿。喔,原来是五十便士,半英镑啦。

    我朝北走到市集最末的面包摊,这家的面包极好,有意大利式的拖鞋面包、佛卡夏扁面包,也有法式乡村面包。我们尤其爱吃老面发的圆球面包,外壳脆硬,内里扎实,微酸耐嚼。这一摊每周六打烊,还好本店就在波托贝罗路上,可以去那儿补货,顺便逛逛周六的大市集。

    Soho是伦敦市中心著名的“食色”区,华人移民和留学生来这附近的唐人街大啖中国菜,游客来这里看小电影、春宫秀或尝试各种异国食物。坦白讲, Soho其实相当观光化,部分区域甚至有点庸俗。幸好还有贝利克街市,它不但让旅人多少能体会到伦敦平民生活的片段,更得以捕捉到古老伦敦的吉光片羽──这同样的语言、同样的气味,在狄更斯的时代便已存在..

    备注:本节标题中“拣好康”是闽南语说法,是得到好东西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9: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逛 info

    贝利克街市集地点:Berwick Street时间:周一至周六 09:00-18:00公共交通:地铁Oxford Circus站、PiccadillyCircus站或Tottenham Court Road站

    1街上绝无仅有的面包摊,几乎每种面包都美味 2贝利克街市集上的流动人生 3在伦敦,可试试到Pub吃简餐 4市集一侧贩卖各色的焚香 5Soho市集附近,咖啡与茶的老店“Algerian Coffee Stores” 6许多Pub每逢周日中午供应英式烤牛肉

    良忆推荐好店

    茶叶、咖啡豆专卖店Algerian Coffee Stores

    地址:52 Old Compton Street Tel: 020-74342480周日公休,早上09:00开门营业,周一至周三至19:00,周四、五至21:00,周六至20:00。这是Soho区内老派经营的名店,兼卖一杯不到一英镑的意大利浓缩咖啡,开业一百多年来坚持不开分店,但接受邮购,可将咖啡豆和茶叶寄到世界各地。

    连锁糕饼店Patisserie Valerie

    地址:44 Old Compton Street Tel: 020-74373466周日至周二 07:30-21:00,周三至周六 07:30-23:00,法定假日 09:00-20:00上世纪二O年代就开业,创始店主是一位比利时女士,因此餐点偏法比风格。在Soho一带想吃欧陆式早餐、简便的午餐或只是想坐下来吃块蛋糕,可以来这里。

    Marylebone Farmer’s Market

    梅利本农民市集:我们种植,我们贩卖

    前一天才跟定居伦敦的朋友亚莉提起,想去农民市集看看。“那就去 Marylebone的周日农民市集好了,很值得逛。”第二天到波托贝罗路菜市场附近的“厨师书店”买书,顺便喝茶吃点心,结账时顺口又讲到这事,女店主萝西毫不迟疑地说:“如果要去农民市集, Marylebone是首选,不但位于市中心,交通方便,而且是目前伦敦最大的农民市集,非常精彩。”

    这两位异口同声,都推荐梅利本农民市集,看来我是非去不可了,说不定可以一洗我对伦敦农民市集的旧有印象──虽然我还是有点半信半疑。

    农民市集在英国兴起只不过是这十二三年的事。全英第一个农民市集于一九九七年开设于以古罗马浴场闻名的老城巴斯( Bath)。两年后,伦敦也有了农民市集,设在东伦敦的伊斯林顿( Islington)。千禧年时,我兴冲冲地造访当时伦敦三个农民市集之一的诺丁山农民市集,结果却大感失望,地铁站旁灰暗的停车场上摆了寥寥四五个摊位,那景象真有点可怜兮兮。

    事隔多年,在伦敦农民市集即将庆祝十周年前夕,我和约柏在一个晴转多云的冬日早晨,来到 Mayrlebone High Street附近。这市集同样是摆在停车场上,但规模可比当年的诺丁山市集大多了,林林总总近二十个摊位,除了蔬果摊外,尚有鱼摊、肉摊、野味摊、面包糕饼摊、奶酪摊,也卖熟食,好比专卖西红柿的摊位就顺便供应自家烹调的西红柿肉丸。有一个菜摊兼卖热汤,大口汤锅热气腾腾,在凛冽的冬日看来格外引人垂涎。这儿每一摊的货色看来都是又新鲜又美味。又是个令我想立刻下厨烧菜的菜市场,我先前还有的几丝疑虑,霎时烟消云散。

    不管摊位上卖的是什么,伦敦目前十五个农民市集都坚守同样的原则:所有农产品不论生鲜食品或熟食,一律遵循“食物里程”:全部来自大伦敦方圆一百英里以内的小农场,而且一定是农家自己种植、畜养、采集或制作的产品,“我们种植,我们贩卖”( We grow it. We sell it.)是农民市集的根本精神。正因如此,这里的农产品呈现出强烈的季节性,蔬果摊尤其明显。以我们造访的那一天来讲,摊上没有甜椒、茄子等夏季蔬菜,多半是韭葱、各种甘蓝和胡萝卜等根茎类蔬菜,惟一的非冬季蔬果,只有前面提到的西红柿摊卖的温室西红柿。外地人如果想了解伦敦一带每一季当令的农产品有哪些,不必翻书、上网查资料了,到农民市集逛逛,就一目了然啦。

    市集上有些农家不是每周都来摆摊,所以每周的摊位总数并不一定。好比我们去的那天有个专卖辣椒酱和酸辣酱的摊子,来自伦敦北边的贝德福德( Bedford),照管摊子的中年女士说,她一个月只来设摊一次。

    算我们运气好,碰上她摆摊的日子。摊上有多款用自家农场辣椒泡制的辣椒酱,最辣的一级为“炼狱级”。我们在女士的建议下,拿着小脆饼,蘸了一小滴试吃。“请注意,小心别蘸太多,极辣!”女士提醒我们。但就这么一口,已辣得我久久无法言语。约柏却很乐,“这个好,够辣,过瘾!”于是两人一口气买了“炼狱级”和中等辣度的“纯辣级”各一瓶,顺便带了两罐小辣的酸辣苹果酱,准备回荷兰送礼用。结果呢,因为太好吃了,加上辣椒酱也好,苹果酱也好,都不含防腐剂等人工添加物,有一定的保存期,开罐后亦不耐久放,所以等不及我们去朋友家作客,就统统祭了我们的五脏庙,一罐也没送人。

    伦敦的农民市集摊位以有机农产品居多,但并不强调有机,因为有些小农场嫌有机认证制度太官僚,并不愿意加入,所以这里有些摊商并无有机标识。主办农民市集的协会更在意的是,要在农业日趋工业化量产的现在,让坚持小规模生产的农民能和消费者直接交易,如此不但可免除中间剥削,保留小农生存的空间,而且在买卖双方的互动过程中,也可促进彼此的了解,让小农不致故步自封,消费者亦能明白自己究竟吃了什么。

好逛 info

    梅利本农民市集

    地点:Marylebone High Street西侧Cramer Street的停车场时间:周日 10:00-14:00公共交通:地铁Baker Street站或Bond Street站

    良忆推荐好店

    连锁糕饼店Patisserie Valerie

    地址:105 Marylebone High Street Tel: 020-79356240周一至周五 07:30-19:00,周六 08:00-19:00,周日与法定假日 09:00-18:00逛市集前可来喝杯咖啡,吃法式可颂或炸鱼薯条。

    逛完市集做好菜

    性感女神会煮汤

    我在波托贝罗市场看见剖开来零卖的南瓜,近午的阳光洒在瓜瓤上,金光灿烂,真好看,忍不住就买了一瓣,准备回租居公寓煮南瓜汤。

    寒冷的英伦冬日,有什么能比一锅热乎乎的南瓜汤更适口充肠的呢?

    南瓜汤的做法有很多种,我近来最爱的一种是烤南瓜汤,大体上就是先把南瓜烤熟烤软再煮成汤,作法仿效英国厨艺界性感女神奈洁拉.萝森(Nigella Lawson)的食谱。

    坦白讲,我并不是萝森女士的忠实粉丝。说不定是我的偏见,我老觉得她的美色在厨艺之上,且因为太自觉于自己的美貌,摄影镜头又太常聚焦于她那妆扮精致的脸庞和傲人的酥胸,教我看久了竟有点腻。不过她的烤南瓜汤食谱我却是喜欢的,因为烹法简单到不行,“友善”极了。只要厨房里有烤箱和果汁机,再怎么拙于厨艺的人都能煮出一锅美味的汤。

    必须说明的是,我是在电视上看到奈洁拉的示范后,自个儿凭着不见得精准的印象,斟酌分量地煮了汤的。记忆中奈洁拉的食谱中似乎没有面包丁,我因偏好对比但互补的口感,所以在柔滑顺口的汤里添加了香脆的大蒜面包丁。

    *除特别注明者外,所有食谱皆为四人份。

    烤南瓜汤

    材料:

    1公斤南瓜去籽(削不削皮皆可)、4颗未剥皮的蒜瓣、1颗洋葱、1-1.5大匙橄榄油、1枝迷迭香、1.2公升蔬菜高汤或鸡高汤、盐和现磨黑胡椒、鲜奶油、肉豆蔻粉、洋香菜末或细香葱末、烤脆的大蒜面包丁(可省)。

    做法:

    1预热烤箱,温度设定为摄氏180度。 2把南瓜切成约1英寸半的方块,铺在烤盘上;洋葱剥皮切大块,连同未剥皮的蒜瓣和整枝迷迭香一起放在烤盘上。 3在蔬菜上面淋橄榄油,拌一拌,让南瓜和洋葱都蘸到油,整盘蔬菜进烤箱烤20分钟。隔着烤箱门看看蒜瓣、洋葱是否快焦了,是的话,先取出备用。

    4把南瓜放回烤箱继续烤至边缘微焦,约需6至10分钟。 5自烤箱取出烤软的南瓜,丢弃整枝迷迭香,将南瓜放入锅内,加进去皮的烤蒜瓣、洋葱,注入高汤,煮沸后转小火,再煮10分钟左右熄火,稍放凉,待汤微温用果汁机打匀。

    6打好的南瓜汤倒回锅里,加热,但不必煮沸,撒肉豆蔻粉、盐和胡椒调味。分盛至深汤盘或碗中,淋一点鲜奶油,撒上洋香菜末或细香葱末,喜欢的话,也可以加点烤脆的大蒜面包丁或油炸面包丁,端上桌趁热喝。

    小提醒:

    如此煮出来的南瓜汤很浓,倘若喜欢稀一点的汤,回锅热汤时可以兑点热水或热高汤稀释。

    CookBook

    天天吃派也不腻

    说到“派”(Pie),浮现在你脑海的,不知道是不是只有苹果派、草莓派还有柠檬派,总之就是某种派皮酥脆、内馅香甜的烘焙糕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容我大胆猜测你可能从未踏上英伦三岛的土地,或者去过了,不过是参加旅游团,除了早上在旅馆吃西式早餐,其他两餐几乎顿顿吃中国菜。

    因为只要你曾自助旅行到英国,就算只造访过伦敦,也会改变派就是某种甜食糕点的看法。在伦敦,派可能是糕饼也可能不是,滋味有甜有咸,甜的可以佐茶或当饭后甜点,咸的则往往是正餐的菜色而非点心,里头的馅料五花八门,有肉馅、野味馅,当然也有鱼肉馅,夸张一点讲,简直是什么都可以包进派里头。

    咸派中,游客最容易尝到的是牛肉派,它是标准的Pub Food(酒馆菜色),只要是供餐的Pub,大概都卖Beef Pie,内馅多是啤酒炖牛肉(也有不加啤酒的),外皮为千层酥皮。一块牛肉派配点蔬菜沙拉或青豆,再来一杯啤酒,便是饱足的一餐。还有一种看来像超大咖哩饺的Cornish Pie,据说原是康瓦尔矿工上工时带的“便当”,内馅除了肉,还有马铃薯,外皮也非酥皮,像饼,比较扎实。

    有些派,听其名便可判断是甜点抑或咸的正餐,有些却会教人上当,好比听来像碎肉派的Mincemeat Pie,原是英国人在圣诞、新年期间吃的甜点,馅料是切碎的鲜果、水果干和坚果。

    农舍派是另一个单凭名称绝猜不出是啥玩意的派。它不但是咸的,样子也不像一般认知中的派,“派皮”更是大不同,不是酥皮也非饼皮,竟是马铃薯泥。简单讲,就是顶层铺了薯泥的牛肉酱。

    我在荷兰认识的朋友凯特告诉我,农舍派是英国传统家常菜,她从小吃到大,从伦敦嫁到海牙以后,也常常做给她的荷兰丈夫和孩子吃。她都是一次炖上一大锅的肉酱,分装以后冷冻起来,有的可以拌意大利面吃,有的可以加蔬菜、西红柿和高汤做成浓汤。当然啦,其中总有一半烤成了她和两个一半英国血统的孩子最爱吃的农舍派。

    下面是凯特给我的农舍派食谱,她还交代,如果把牛肉换成羊肉,其他做法不变,烤出来的便是“牧羊人派”(Shephard's Pie)。

    农舍派(Cottage Pie)

    材料:(A)

    3大匙葵花油或橄榄油、半颗洋葱、1瓣蒜头、1片西芹、1根胡萝卜(约250-300克)、500克牛绞肉、1杯红葡萄酒、1罐碎西红柿、1杯牛肉高汤(可用高汤块兑热水)、1片月桂叶、1枝比萨草(即Origano,可省)、盐和现磨黑胡椒。

    做法:(A)

    1洋葱、西芹和胡萝卜切成小丁,蒜头切碎。

    2如果有铸铁炖锅最好,不然用厚底锅也行,锅子烧热后倒入橄榄油或葵花油,转小火,倒入蔬菜丁和蒜末,把菜半煎半炒到传出香味且洋葱变透明,约8至10分钟。

    3绞肉下锅,转中大火,用木铲将肉末炒至粒粒分明且变色,加进红葡萄酒搅拌,煮到汁液收干一半时,把罐头西红柿和高汤倒进锅里,加进月桂叶、比萨草(可省),煮开后转文火,不加锅盖炖煮大约一个半小时,其间每隔20分钟左右要搅拌锅中肉酱,以免焦底。如果觉得汤汁太干,可以酌量加点热高汤或热水,最后撒盐和胡椒调味。

    (B)

    4颗马铃薯(约900克)、1小块牛油(约30-40克)切丁、约1/4杯牛奶、肉豆蔻粉、盐和胡椒、切达(Cheddar)奶酪丝、洋香菜末(可省)。

    (B)

    1马铃薯削皮切块后加进另一口锅子里,加清水到刚盖过马铃薯,撒点盐让水有咸味。炉子开大火,不盖锅盖,待水煮沸后转小火,盖上锅盖炖煮15分钟左右,把马铃薯煮软。可以拿竹签或叉子轻叉马铃薯,如果能轻易穿透,就表示煮熟了。

    2把煮马铃薯的水沥干,薯块放回煮锅里,加入牛油丁、牛奶、肉豆蔻粉、盐和胡椒,搅拌后用叉子或捣泥器边压边捣成泥糊。

    (A)+(B)

    1预热烤箱,温度设定为摄氏200度。

    2取一耐热烤皿,内部涂牛油,把肉酱舀至皿中铺平,高度1英寸左右。 3把薯泥舀到肉酱上,铺平后用餐叉平行划过薯泥表面,作出纹路花样,均匀撒上奶酪丝。 4将派放进预热好的烤箱烤20-25分钟,表面金黄酥脆即可。端上桌前可撒点洋香菜末装饰,趁热配生菜沙拉或水煮青豆吃。

    凯特也给了我鲑鱼派的食谱,据说这是“现代版”的派,因为内馅使用希腊风味的酸奶,结合异国风味,没那么正统。我跟约柏都很爱吃鲑鱼派,觉得这非正统的现代派比传统牛肉派更合胃口。这道菜如今常见于我家餐桌,经过试验后发觉馅里的酸奶改用清淡的意大利Ricotta奶酪,效果也不错。

    鲑鱼派

    材料:

    8片冷冻酥皮、600-700克去皮除刺的鲑鱼柳、1小把新鲜莳萝(Dill)略切碎或细香葱末、125克无糖全脂希腊式酸奶(或意大利Ricotta奶酪)、1颗鸡蛋打成蛋汁、盐和现磨胡椒、肉豆蒄粉(可省)、2大匙苏打饼干屑或面包屑、少许芝麻、抹烤盘用的牛油。

    做法:

    1自冰箱取出酥皮解冻,烤箱预热至摄氏180度。

    2在大碗中混合莳萝或细香葱末、酸奶、大部皮蛋汁(留下少许蛋汁备用)、盐和胡椒、肉豆蔻粉,搅匀。鲑鱼切成小块,放进酸奶糊中。

    3把4片褪冰酥皮排在案板上,在每片酥皮中央搁上大半匙饼干屑或面包屑,摊平。将鲑鱼分成4份,平均舀到撒了饼干屑的酥皮上,不可铺满,面皮的四边需留空间。

    4上下左右轻轻拉扯另4片酥皮,使其变大,然后叠在铺好馅的酥皮上,捏合上下两层酥皮,然后用叉子沿着面皮重叠处压出纹路,分一方面好看,另方面也可让面皮上下密合。

    5把剩余的蛋汁涂在面皮上,并撒上少许芝麻。

    6在烤盘上铺铝箔纸或烘焙纸,薄薄抹一层牛油,将包好的酥皮鱼派移到烤盘上,进烤糊箱烤20-25分钟至派皮焦黄,装盘,趁热配生菜沙拉吃。

    疗愈系的司康饼

    有一年春天,我独自一人前往徐志摩的康桥,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剑桥(Cambridge)。康河柔波依旧,诗人当然早已挥一挥衣袖地远去。而我,显然不怎么有诗意,在事隔多年后的现在,对康桥一日游的记忆多半已如云雾般飘渺,朦胧间犹历历在目的,仅存那一顿下午茶,更精确地说,是那佐茶的司康饼。

    老实说,当天我的心情是有些凌乱的。那一阵子我的生活有小小的不如意,只身到伦敦旅行,不无散心的意味。偏偏赴康桥的途中遇到一个怪伯伯。火车厢里空空荡荡,这个穿着卡叽布色英式风衣的中年男人偏偏要坐在我的卡座对面。我起先也没多注意,专心看自己的书,隔了好一会儿才发觉,唷,这家伙竟是变态男,右手埋在裤袋里,正忘情地狎弄着自己那话儿。

    我当时外表还年轻,穿着T恤牛仔裤尚可勉强混充清纯学生,其实早已具备大婶之风。见此人如此可恶,心想,嘿,我不发威,你以为东方女性都是病猫呀。咻的一声就起身,站在走道上,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对方的鼻子,扯开嗓门要他放尊重点,滚开,巴拉巴拉,连珠炮似的,愈讲就愈生气。

    这时,正巧火车到达某小站,那英国风衣怪客就在台湾恰查某(闽南语,比较凶悍的女人—编者注)的数落声中,仓皇鼠窜。我在车厢内另外两三个乘客不知是震惊还是同情的眼光中,回到座位,一脸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情绪大受影响。好端端地出来玩,碰上这种事,真是见鬼了。

    或许是余悸犹存,好不容易到了康桥,我一路逛得心不在焉,具体去了哪些地方,看了哪些校舍,这会儿都记得不很真切,却始终难忘那间装潢得像乡间农舍般的茶馆。那儿的女侍年纪轻轻,人很亲切,脸上挂着温暖的笑容,带点书卷气,不知是不是康桥的大学生。她笑盈盈地端来我点的“奶茶套餐”:一壶红茶、一碟两个司康饼(Scone)、浓奶油与果酱各一小盅,说声“请用”便翩然离去。

    司康饼是英式下午茶必备的甜饼,对我来说并不是多么新奇陌生的食物。在那天以前,我每回只要去香港,就一定会抽空喝杯奶茶佐司康饼,浅尝一下英国人留下的殖民风味,觉得倒也好吃,此外并无特殊感想。

    然而那天下午的司康饼却给我不同的感受。那抹着浓稠奶油和果酱的饼一入口,感官霎时苏醒过来,只觉得满口皆是一股香浓的滋味,美妙得简直令人陶醉。那奶油非常柔滑,乳味很重却不腻,和微甜且外酥内松的饼与微带酸味的草莓果酱,几近天作之合。原来这茶馆用的并非普通鲜奶油或牛油,而是高乳脂的德文凝结奶油(Devon ClottedCream),这种奶油是用未经杀菌处理的生乳制成,闻起来略有天然乳腥味,尝来却甘甜。

    美好而实在的滋味,不但唤醒了味觉和嗅觉,似也赶走了疲惫消沉的心情。到了那一刻,我整个人总算放松了,坐在温暖的茶馆里,轻啜着热乎乎的奶茶,小口小口吃着香浓的奶油司康饼,静静地但毫不保留地接受食物带来的安慰。

    这会儿回想起来,那天下午的司康饼滋味虽美,却不见得多么神奇,可它似乎具有某种力量,让我终于摆脱火车怪客带来的不适感,就连先前在生活上的不愉快,也显得不那么沉重了。我虽不过是个平凡人,过着平凡而琐碎的日子,偶尔还会有种种的不如意,然而在我平淡的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其实一直都在,也许只是一抹善意的微笑、一口热茶或一块饼,它们往往就在不经意的时刻,悄悄来到我的跟前,让我觉得,活着,真好。

    葡萄干司康饼(Raisin Scones)

    *此食谱可做大约10至12个司康饼。

    材料:

    2.5杯自发面粉、1大匙细白糖、100克无盐牛油、3/4-1杯鲜奶、半杯葡萄干。

    做法:

    1自发面粉过筛,置大碗内,加入细糖,混合。

    2无盐牛油切丁拌入面粉,先用刮刀拌,再用手指混合粉和油,混成像面包屑的质地,搅拌时勿按压或过度揉搓,以免烤出来的饼太紧实。

    3加入葡萄干混匀。在粉团中心拨一个"坑",倒入约3/4杯牛奶(另外留下一点备用),混合成一个软软的面团,视湿度酌情加减牛奶,放入碗中,覆盖保鲜膜进冷冻室冰25分钟左右。趁这时预热烤箱,温度设定为摄氏200度。

    4在撒了薄薄一层自发面粉的案板上,把冰过的面团擀成一大片,约2公分厚,用模型或杯子扣出圆形,或用刀切成6、7公分见方的方形,也可将面团擀成圆圆一片,像切蛋糕似的切成楔形。在顶层刷上牛奶,排在烤盘上,放进预热好的烤箱中层烤15分钟左右,烤到司康饼膨胀金黄且外酥内软。

    小提醒:

    如果家里的烤箱较小,需分两层烤饼,烤至一半时请记得调换上下两层,以免受热不均。烤好的司康饼放在金属网架上,等不那么烫手时,趁温热抹果酱和英式凝结奶油或自制浓稠奶油食用。吃剩的待凉透后冷冻起来,食用前先解冻,再用烤箱回热即可。请注意,司康饼不宜微波加热,以免变得软趴趴的,吃来很没劲。

    自制浓稠奶油

    在搅拌皿中混合1盒分量的马斯卡波内奶酪(250克左右)、200毫升鲜奶油和从一条香草豆荚刮出来的籽(或1小匙香草精),用电动打蛋器以慢速打均匀且稍微膨胀就好,不必打成像发泡鲜奶油般膨松。喜欢偏甜口味的,可加1大匙细白糖搅打。吃剩的浓稠奶油可置冰箱冷藏,多加一点鲜奶油稀释并搅拌成稍浓酱汁,配上一片戚风蛋糕,佐以奇异果和草莓、覆盆子等浆果,也很好吃。
中国经济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2-22 09: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