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56|回复: 3

波兰“中国通”马丁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1-10-22 00: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马丁
  波兰“中国通”马丁:
  不妨给外国人一份中国文化“菜单”
  本报记者 毛 莉
  今年7月至12月,为响应波兰担任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波兰国立国际文化传播机构密茨凯维奇学院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全球10个首都城市开展近400场的“我,文化”系列活动。作为该活动的一部分,“我,文化”拼布空间活动于10月16日来到了北京。在此次活动上,记者又一次见到了波兰密茨凯维奇学院亚洲事务总监马丁。今年7月,在波兰驻华大使馆举办的“我,文化”活动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一口流利汉语的马丁给记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作为工作在中波文化交流一线的专家,马丁对中波文化交流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向记者聊起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提出了一些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建议。
  多推一些高雅、严肃的文化精品
  在采访马丁之前,有人告诉记者马丁的汉语水平是“古汉语级别的”。一见之后,发现此名不虚。马丁在2008年获得华沙大学东方学院汉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方向之一是中国先秦文学,曾经将《庄子》全文翻译成波文,选译了《列子》中的寓言部分。马丁的研究范围还包括中国古代美术史和绘画理论,在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从事了6年的中国收藏研究、保管、展览和策划工作。说起西方对于中国绘画的一些理解偏差,马丁甚至有些激动。他说:“很多西方的资料上说,中国绘画到明朝后就失去了创造力,但事实上,明朝的中国绘画实在是太丰富了。”为了给中国绘画正名,马丁写了好几篇论文。
  沉迷于中国文化的马丁深知,中国文化对外国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中国在这方面还大有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举世瞩目,但是在很多外国人的印象里,中国商品就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如果中国文化要进行海外推广,需要拿出去一些文化底蕴丰厚的精品,一些严肃、高雅的东西。”马丁举例说,2006年波兰首次举办中国文化节时,中国派出的一个四川的民乐团的演出效果并不好。“这个乐团商业气息太浓,艺术内涵不足。”马丁毫不讳言地说,不少国家在进行海外文化推广时,常常会遇到类似问题。“波兰过去拿出去的一些展览可能艺术水准并不够高,但因为展览在几十个国家的使馆展出过,就可以在报告里写这是个多么成功的展览。长此以往,这种做法可能会损害国家的文化形象。”
  马丁认为,根本不需要担心外国人理解不了中国的高雅艺术,他相信观众是能够培养的。“中国杂技的技术性、观赏性的确很强,但并不足以代表中国文化。昆曲、古琴这样的艺术形式,外国人可能一开始理解不了,但只要长久做下去,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马丁告诉记者,9月赴波兰参加中国文化节的紫禁城室内乐团的演出,反响特别好。“虽然观众没坐满,但并不能因此说演出不成功。到场的观众都是非常懂音乐的,很多人跑来告诉我‘哇!中国原来有这么美的音乐’。”马丁认为,衡量一次文化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关键在于看它是否打动了人心。
  建立健康的合作关系
  作为波兰国立文化传播机构,密茨凯维奇学院的宗旨之一是向海外推广波兰文化。马丁从2008年起供职于该院,负责在亚洲各国开展波兰文化传播活动。如何开展对外文化合作,是马丁一直关心的课题。
  “很多在海外举办的文化活动采取这样的模式——在国内策划、编排好整套活动内容,然后原封不动地搬到国外,交给国外合作方足够的预算,让他们协助落实活动的举办。或许,足够的预算能够保证举办一次热热闹闹的活动,但用这种缺乏沟通、没有弹性的合作方式很难和对方建立健康、长久的合作关系。”马丁认为,经费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在策划活动阶段就和对方进行沟通,充分调动起对方的兴趣和积极性,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重要的是一起举办活动,而不是单方面输出活动。”马丁认为,密茨凯维奇学院与中央音乐学院的合作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华沙之秋”现代音乐节是欧洲重要的现代音乐节,密茨凯维奇学院几年前邀请中央音乐学院的专家前去该音乐节考察。此行令中央音乐学院萌发了将其主办的北京现代音乐节和“华沙之秋”现代音乐节合作举办的想法。“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想做什么,大家一起商量能做什么。这样的合作才是真正的合作。”
  马丁建议,中国的音乐、展览要想扩大在海外的影响力,就必须和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厅、博物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不是给他们钱,而是给他们需要的东西。中国文化非常丰富,资源很多。不妨给他们一个‘菜单’,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东西。”
  细节需要更加专业
  对于中国在海外举办的一些文化活动,马丁在具体执行层面也提出了建议:细节需要更加专业。于9月在波兰举办的中国文化节上,举办了一个“中国当代农民画展”,密茨凯维奇学院负责该展的具体实施。“这个展览的策展人是谁?展览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这些农民画家的作品属于哪个流派?”马丁说,当时很多人提出这些问题,波方却无法提供答案,因为中方在筹备展览时并未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马丁有些遗憾地说:“应该珍惜每一个对外展示文化的机会。举办每一次文化活动都应该明确这个活动的受众是谁,期望向受众传递怎样的信息。首先,资料必须做得够专业,这样外国人才可能去了解你想表达的东西。”
发表于 2011-10-22 03: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像个和尚。‘在哪里我见过你'? 哦!在少林寺,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2 03: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人才双方都缺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2 05: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6 03: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