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85|回复: 0

中介不给力企业海外投资跛足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1-10-11 06: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本报记者 何芳

   中钢折戟澳大利亚,中海外联合体遭波兰政府封杀……近期集中爆发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案例,折射出第三方专业中介机构尽职调查的缺失。

   动辄成百上千万美元的中介费正是中国企业纠结的根源,很多企业宁肯抱着侥幸心理自己带上几个专家成员出国考察豪赌一把,也不愿把钱花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第三方中介上。征战海外需要借助第三方专业中介机构尽职调查,然而中介业内的不透明性以及各机构自我标价、行业缺失统一的收费标准,也让部分企业因担心受蒙骗而踌躇不定。

  低估风险的教训

   今年6月,中钢叫停了在西澳大利亚开发的Weld Range铁矿石项目,巨额的亏损最后归结在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存在严重缺陷,没能很好地预测到公司财务、人员、公司方面的风险。《中国企业报》记者日前就此事致电中钢公司董事办某负责人时,对方依然讳莫如深、避而不谈。

   无独有偶。7月份,以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海外)为主的中海外联合体也因低估各类风险在成功竞标波兰华沙连通德国柏林的A2高速公路后,被业主波兰政府下令封杀,禁止其3年内入境参与招标并开出7.41亿兹罗提(折合人民币17.51亿元)的赔偿要求。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对财务审计以及不同国家的法律差异等的掉以轻心是造成中海外铩羽而归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位接近该项目的知情人士透露,当时业主波兰政府对这一项目的预算是28亿兹罗提(折合人民币55.7亿元),中海外出价13亿兹罗提(折合人民币25.9亿元)成功竞标。这一标价不及波兰政府预算的一半,因此遭到近20家同业竞争对手向欧盟控告中海外联合体“低价倾销”。

   急于杀进欧洲市场,中海外在没有事先仔细勘探地形及研究当地法律、环保要求等情况下,就与波兰公路管理局签下总价锁死合约,不惜以低价求胜。

   一条公路的修建往往需要耗时数月甚至数年,这期间涉及大量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的变迁,汇率的变动以及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的变化等。以往出现这类变更,承包方可以与业主方商议后对各项报价进行相应调整。在国内和非洲,中海外都是这么干的,也都能行之有效。然而在欧洲等注重法律严肃性的发达国家,这一套显然行不通,波兰政府丝毫不讲情理执意以当时所签订的合同标书为准,而所有这些风险早已被列入标书之中。对当地法律严肃性的大意,让中海外追悔莫及。

   经过严谨测算,若要按期完成工程,整个项目将亏损3.95亿美元,而违约只需赔付2.71亿美元违约金。权衡之后,中海外联合体别无选择地落荒而逃。

  不规范的中介市场

   中国企业海外征战折戟的消息不时传来,随着媒体的广泛传播,很多企业逐渐意识到征战海外险象环生,地缘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环保风险、财务风险以及不同文化的非共融性风险等都需要找专业的中介机构帮助调查评估,做到防患于未然。

   然而,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不透明性以及各机构自我标价、行业缺失统一的收费标准,也让部分企业因担心受骗而踌躇不定。

   “我们原本打算去澳大利亚投资一中小型铜矿,为了把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打听了一下,至少需要找三家相关机构协助,粗略估算了一下,一个不到5亿美元的投资,总共需要先掏出超出1000万美元咨询费。” 河南一家中型铅冶炼企业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中国企业总习惯于把花在第三方的中介费用看做是多花出的钱,而外国的企业更倾向于把这笔费用看成是投资的一部分,甚至是必要的部分。”北京京都管理顾问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了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在投资理念上的不同。

   记者通过多方咨询了解获知,企业要参与一项较大的海外并购或投资,一般需要找三家相关机构:律师事务所,令其协助法律尽职调查和收购法律文件起草谈判;会计师事务所,令其协助财务和税务方面的尽职调查;投行机构,令其担当财务顾问,负责项目估值以及与卖方进行协调工作,三家费用相加价格不菲。

   同类机构同一业务的收费也相差悬殊,且都不愿透露其收费标准。“收费标准由您的项目大小和所涉及的领域决定。”这是记者咨询近10家相关机构听到的最多的话。

   中国庆华集团一内部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中介收费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小时或月工时收费,这部分是固定的(律师事务所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常用此类);另一部分叫成功费,即项目收购成功后抽取该项目总投资额的百分比(投行机构常以此收费)。

   假设一个投资额为20亿美元的大项目,按3%收取成功费是600万美元,按5%收取成功费为1000万美元,中间足足相差400万美元。”上述庆华集团人士说。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不具备国际化资质的律师事务所原则上是不能够受理海外投资并购项目的。但事实上,为了能分一杯羹,国内有些律师事务所开始越俎代庖,他们把项目承揽后,再转交给其在海外的合作商去完成。

   “这样无形中就会衍生出很多其他费用,企业海外投资成本无形中上升。”该业内人士说。

中国企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5 06: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