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35|回复: 0

波兰土著马祖卡舞蹈 肆意生长在民间(图)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1-7-21 15: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虽然全世界都盛开着和平之花,

  虽然所有的国家、民族和派别都要团结一致,

  可是你的儿子参加了战斗,这斗争对他来说,

  只有殉难,只有牺牲,却不能获得光荣。

  这是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的诗歌《给波兰母亲》。大多数波兰人对此感同身受,在近现代历史上,波兰曾数次亡国,三次被强邻瓜分,在地图上消失达123年,就连波兰首都华沙的美人鱼雕塑也是“一手拿剑,一手拿盾”,跟童话里的截然不同。



最初的马祖卡来自民间,也表达着波兰底层人民的生活诉求  也是在波兰,丰富多彩、风格浓郁的马祖卡风行不衰,肆意地在民间生长着。

  抗争之舞

  马祖卡舞蹈在波兰可谓土生土长。“马祖尔”是古代波兰的一个部落,他们居住在波罗的海沿岸的马索维亚,部落里的男女老少能歌善舞,尤其善于跳一种男女成双成对的集体舞。这种舞的动作有滑步、成对旋转、女子围绕男子轻快起舞等。后来,它传遍波兰,人们称其为“马祖卡”。

  马祖卡舞步特殊的节奏让初学者较难掌握,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把各种舞步动作和花样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在芭蕾舞《天鹅湖》的第三幕里,波兰来宾为王子献上了一段精彩的“马祖卡”舞—八对男女合着拍子,在领舞带领下,做着各种花样、变化着各种舞步,洋溢着异国情调的华彩气息。即便是专业舞者,要达到如此境界,也需要长时间的练习。

  眼花缭乱的舞步固然精彩,但如果说起真正的精髓,则不能不提马祖卡的舞曲,中速三拍的音乐节奏,重音变化多,以落在第二、三拍上较为常见,情绪活泼热烈。因此,随乐而舞的都是男女双人,男舞者选择舞步的花样、动作,不断变换着舞步速度;他高傲、带着军人的翩翩风度。女舞者则以优美的身姿,被男舞伴领着,舞步轻盈地在舞池中飞跑,舞蹈动作有滑步、脚跟碰击、女子围绕男子轻快跑步等。

  自18世纪起在欧洲各国流传至今,马祖卡被芭蕾舞编导们以此为素材运用于芭蕾舞剧之中,成为世界各国舞蹈学院在教学中必修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现今在各大芭蕾舞剧中出现的“马祖卡”舞,已经演变成节奏鲜明、舞步豪迈潇洒、气质高贵典雅,并且更具观赏性的舞台表演形式,与最初民间流传的“马祖卡”有很大的区别。

  在马祖卡最初的繁杂种类中,还有一种流行于波兰南部克拉科夫的克拉克维亚舞(Kelakeweiyake),音乐以二拍子为主,轻快有力,并富有跳跃性节奏。舞步以骑马行进似的横跨步为主要特点,男子不时地做一些大跳、空中击腿等技巧动作;女子动作较为轻柔,与男子的阳刚之气形成鲜明对比。而位于霍伯奇诺地区的奥别列克舞(Aobielieke),更以特性技巧表演著称,如快速旋转、托举、旋子、跳绳等,动作活泼快速,充满着自豪与激情。

  18世纪末,伴随着马祖卡逐渐形成其固有的特点与风格,波兰正处于逐渐形成封建王国的痛苦嬗变。即便依然留恋着15世纪古代文化的辉煌,波兰的18世纪后期则被痛苦包围: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1918年建立共和国之后又遭希特勒之侵,直到1945年才建立了民族统一政府。于是,在历史岁月的河流中,波兰的开朗、直率以及坚韧不拔的性格,点点滴滴倾注于马祖卡。

  和波兰舞曲反映王公贵族生活不一样,与痛苦相伴的马祖卡反映的是波兰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们将贫困和绝望抛在一边,在乡间小路、在石板广场翩然起舞。所有的愤怒,所有的同情,所有的悲悯,全部宣泄于简单而又愉悦的舞步里。

  通过舞蹈,波兰人民对命运和生活的抗争变得柔和坚韧—不歇斯底里,也不玉石俱焚。或许这样的抗争更有力—起码波兰人知道他们要向着什么样的善和美而舞蹈。

  忧伤小调

  马祖卡的舞曲与舞蹈一样,也大多反映了抗争和对自由的向往。并带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无论是盛世还是衰弱—都不经意流露出的忧伤。

  马祖卡与波兰舞曲不同,波兰舞曲曲风高雅,早在16世纪就成为宫廷庆典的配乐。而马祖卡直到19世纪初,还是一个相当崭新的音乐形式。它在欧洲的风靡,离不开音乐家的推波助澜。肖邦、格林卡、亚历山大 · 鲍罗丁、德彪西等均创作过大量的马祖卡音乐,现在的波兰国歌—《波兰没有灭亡》就是一首马祖卡舞曲。

  波兰民间音乐在速度上很有特点:一是乐曲的速度在进行中逐渐加快,所以有人说波兰民歌的速度“一个小节是一个样儿”;二是随意速度的运用。所谓“随意速度”,其实并不随意,而是预先加以精巧的安排。演奏、演唱时先放慢速度,但到此段终了时,速度又要“找”回来,虽然听上去有慢有快,但实际上全曲的速度却是异常准确而均衡的。

  马祖卡舞的舞曲具有强烈的斯拉夫色彩,和许多起源于东方的音乐一样,有时重音很分散。情绪活泼热烈,有典型的节奏型。其韵律也很有特色,第一小节的第一部分通常节奏较快。舞曲醉人、粗野、幽默、诗意,但最大的特点还是忧伤。波兰人偏好使用小调调式,他们即使在最快乐的时候也唱着最哀伤的歌。

  马祖卡舞曲的传播,离不开波兰音乐家的努力,他们尝试用几十种不同的方法打破、改变常规节奏,把这一沉重笨拙的乡村舞蹈提升到了诗歌的高度。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理想化的过程并没有让音乐家丢弃马祖卡的原始风味。马祖卡尽管披着变幻莫测的伪装,但它与波罗乃兹一样,堪称真正具有波兰风格的音乐。随着不断发展,马祖卡走入音乐会,并将早期波兰宫廷生活的雄姿与盛况再度展现在人们面前,令人想起民族曾经的荣耀。

  从马祖卡舞蹈演出的服饰即可看出人们对过去荣光的留恋与自豪—那些传统华沙服饰,由专门的工匠经过繁琐的工序和长时间的手工制作而成。通常女孩所穿着的服装由十多个部分组成,光裙子就有足足5层重叠而成;男孩服饰腰部系有环扣,舞蹈时会发出独特的声音。不同的饰物代表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女舞者穿着的最漂亮的服饰有时重达18公斤,当男舞者托举女舞者时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

  波兰前总统帕德列夫斯基有过一段话,“马索维亚乡间的舞蹈,浓郁的夜曲,活泼的克拉科夫舞曲,神秘的前奏曲,明亮的波兰舞曲,庞大惊人的练习曲,暴风雨交加的史诗般的叙事曲……”他了解一切,他能感到一切,因为一切都属于他,一切都是波兰的。



他们将贫困和绝望抛在一边,在乡间小路、石板广场翩然起舞。  乡土韵律的伟大升华

  肖邦美化了一切,使一切都变得高贵。他在波兰土壤深处找到了珍宝,留给我们一笔财富。他第一个让波兰农民享有最崇高的东西—美。他使各阶层的人平等相处,但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最低处,而是在情感的最高峰。波兰人就是这样倾听肖邦的,倾听他们所喜欢的诗人,泪眼滂沱。

  《马祖卡舞曲》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起马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肖邦写了大量的、闪耀着特异光彩的马祖卡。在肖邦的作品中,马祖卡也很特殊—最具波兰泥土的芳香,也较少带有悲剧性成分。

  肖邦的《马祖卡舞曲》远不是刻板地重复民间节奏,他天才地吸收民间音乐的精华,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创造出来新的和声、调式。尽管如此,《马祖卡舞曲》的波兰乡土风格毫不减弱;相反,是以更高雅、更诗意的风度,婷婷玉立于钢琴音乐的百花园中。任何人都能在《马祖卡舞曲》里听出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对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觉,感受到波兰民族的“整个灵魂”。

  作为创作时间跨度较长(1827-1847)的乐曲类型,肖邦的马祖卡舞曲,从青春期开始一直写到他过世前。马祖卡凝聚了肖邦的全部情愫,是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精致的小品,这些舞曲细腻丰富,内蕴绵长。全然从民间舞曲蜕变为内在的抒情叙事曲,构成波兰舞曲的反向对应。

  尽管马祖卡在肖邦的作品中占了很大比例,也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的创造性,但它们却最不为人所知,也许是因为马祖卡一旦跨出了波兰的疆界,就会失去一些其原有的气息。它们就像生长在旷野中简朴、坚韧的野花,是肖邦所写的唯一适于户外的音乐,但即使是在描绘野外月光下安详静谧的情景的曲子中,还是饱含着自我折磨与情绪复杂的哀伤。

  波兰人在马祖卡的旋律中忍受痛苦,在他的悲哀中获得快乐。“他的心灵是哀伤的,他的精神是欢乐的。”肖邦的马祖卡中那“生硬、缺乏艺术性的转调、惊世骇俗的进行音调以及突兀的情调变化”曾让守旧的莫斯谢莱斯大为惊骇,也遭到了瑞尔斯塔布尖酸刻薄的无情攻击。

  除此之外,肖邦的马祖卡还包含着一个演奏者必须要克服的大绊脚石—被开发、利用到极致的散板自由节奏。其中的一些马祖卡具有一种谜一般神秘微妙的东方品质,波兰人称之为“Zal”,而另一些则肆意嬉闹,近乎粗野。

  肖邦曾承认,这种悲哀的品质正是培育自己天性的土壤。李斯特进一步解释了汇集在“Zal”这一奇异词语上的各种含义—“它包括了极度的温柔以及顺从不语带来的谦卑感与悔恨之情,意味着:‘激动、不安、怨恨、责难、反抗、蓄谋已久的报复、会遭到进一步报复的威胁,以及刻骨铭心却只生根不结果的仇恨。’

  这确实是波兰人特有的品质,那些被压迫而又具有强烈抒情倾向的民族的集体悲哀与愤怒。肖邦的马祖卡也因此打上民族意义上的价值烙印。它们就像是用舞曲形式表达的前奏曲,又像是饱含热情的哀叹或是诗意盎然的短小诗篇。“Zal”一直根植于肖邦的灵魂深处,即使在他欢乐时也未放过他,使他暴躁易怒。这种潜伏的狂怒具有强大的压迫力量,几乎令他窒息。但它同时又提升了肖邦后期作品的美感,那些作品尽管病态、不健康,却无疑是美轮美奂的。

  马祖卡这种并不成熟的舞蹈形式扮演了人类灵魂载体的角色,诉说着一个垂死的民族、一位垂死的诗人的悲哀与反抗。这些马祖卡舞曲如格言警句一般简练与机智,它们动荡不安、疯狂而温柔,其中的若干篇闪烁着雪花般轻柔而忧郁的微光,指向疑惑与恐怖的沼泽。不过那位向导亲切友善、快活迷人又不拘小节,我们一心一意地跟随着他,甘愿抛弃一切,全身心地投入这些令人头晕目眩的舞蹈之中。

  在马祖卡的旋律中,波兰人看到了失去美好希望之后的冷酷现实。在马祖卡的旋律中,勇士们仍在前进,信仰的旗帜从未倒下。

  《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30 00: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