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56|回复: 0

访俄归来话感慨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1-3-9 14: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在辽宁、黑龙江省参覌学习后,取道黑河口岸,赴俄罗斯考察。
黑河市与俄罗斯的阿莫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海兰泡)之间横亘着黑龙江,宽约一千五百米。从黑河海关到俄方海关,乘船只需十几分钟。真是“一江水养两样人”。同饮一江水,却养育出两个不同的人种,令我们过关后,真正有耳目一新之感。接下来在俄罗斯的所见所闻,使我感慨良多。
一、
过境前,每人都兑换了一些卢布以备零花。一元人民币兑三点一五卢布,心中且喜且叹。喜的是当年一个卢布值几元人民币,如今却倒了个,人民币几年间一晃 “长大”了许多,自豪感油然而生;叹的是,“老大哥”究竟怎么啦?
入住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黎明宾馆,这个宾馆在我看来档次相当一般,但在当地决非低层次。进去后,仿佛回到三十年前。宾馆里的电梯一次只能载四个人,开动后,居然会不停地颤动,并伴有叽叽嘎嘎的响声,里面没有到达楼层的自动显示,每到一层,电梯都要停一次,开一下门,乘梯人得随时留意对面墙上的阿拉伯字,弄清已达层次,好抓紧在该下的时候赶紧往外蹦。这种电梯我在一九七一年出差到南京、成都时似曾见过,如今早已淘汰,他们却仍在招待过往宾朋。
到得房门口,十来人齐刷刷地站住了,“哎、哎,怎么开不了”?互相一看,各人手中的钥匙不同宗、不同辈。有圆的,有扁的,有菱形的,这大概是随坏随换的杰作,有人一使劲,还把钥匙捅进屋去。折腾好一会功夫,才进得了房间。屋内除了一张嘎叽作响的铁架床外,没有开水、没有拖鞋、没有衣架、没有空调,卫生间里也没有我们国内大小宾馆里必备的香皂、牙刷、牙膏和梳子之类的日用品,只备有一小卷黑黑的、仅够用一天的草纸,闲来想看看电视,猛一瞧,愣得我半天没缓过神来,这电视原来是黑白的!块头倒是蛮大,约有20几吋,好在还可收看我国的电视节目,这电波大概是由黑河市溢过来的。
午后去列宁广场走走。这里人口密度比我国小多了,显得街道宽敞,广场宽阔。置身国外,了无牵挂(牵挂也白搭),徜徉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心中自是别样的惬意。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列宁雕像。在列宁的故乡,见到他的塑像,如见其人,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自然要选个角度留影。没等摆好姿势,倏地冒出一群小孩,围在留影者四周,很专业地摆出各种姿势当陪照,很是新鲜。原来,他们脚蹬旱冰鞋,运动速度极快。捕捉到目标后,一瞬间便能恰到好处地置身其旁,给你组成个既生动又活泼的画面。有人陪照,意外地增添异国风情,有的同伴喜不自禁,笑得裂开嘴。我素来不喜与不相干的人合影,趁这帮小家伙与他人合影的当儿,找准一个位置,请同行拍照。满以为高射炮兵“教头”出身的我,练的就是身手敏捷,学的就是善抓时机,正暗自窃喜,不料在我的相机“咔嚓”声响前瞬间,身边还是围来了三、四个人。这种合作虽非自愿,毕竟与考察无碍,与心情无伤,我也并不在意。拍照结束,大家正要继续前行,不料,小家伙们却缠住不放,用蛮标准的汉语道:“每人五块!”我们这才恍然大悟,真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种陪照也是有偿的,且有强抢民意之嫌,自是没人愿意付费。我等一行都当作没事儿似的照前迈步,他们却是不依不饶,一女孩手疾眼快地拔去一位同行插在上衣口袋的钢笔,转身就跑。
晚饭后,在江边漫步。有许多老年妇女手提鱼干、葵花籽等零食叫卖。同行有人买了点葵花籽,互相匀着消遣,又不断有三五成群的小孩缠上来乞讨,多少有点扫人兴致。
入夜,躺在床上,却是久久难以入眠,“老大哥怎么啦”?一个沉甸甸的问号在脑海里窜来又窜去。
随着考察活动的深入,一个病态的“老人”的身影愈加清晰。过去的一些道听途说一个个都成了眼前的现实。
到布拉戈维申斯克机场候机,准备直飞莫斯科。其机场设施与服务态度和国内大相径庭,设备陈旧,办事方式也呆板。有人说如同我国改革开放前那样,一切照章办事,没有一点灵活性。机场设施别说是上海浦东,就是福州、沈阳、哈尔滨都比俄罗斯的好。原以为布拉戈维申斯克虽是州府所在地,毕竟处在边境,相对落后,不足为怪。后来,到了新西伯利亚、莫斯科这等大地方的机场,都是一样的感觉,建筑物缺乏适时的维修,显得陈旧;设备没有适时更新,显得落后。在我国,我到过的机场都要好得多,飞机也都直接停靠在候机大楼旁,机舱口与候机厅通道相连,登机、下机十分便捷。而在俄罗斯,还是多少年前的老办法,登机时,用客车把乘客拉到飞机旁,提着行李,爬上颤悠悠的舷梯。机场工作人员办事之呆板也出乎我预料,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机场候机时,同伴们去小解,才知道机场如厕要钱,每人三个卢布,同去四人,只有一人带了十个卢布,硬是只许进三人。后来才知道,在俄罗斯,不管是机场,还是火車站,上厕所一概要钱,在莫斯科是每人五个卢布,在圣彼得堡是七个卢布。此后一路上,大伙便以“尿钱”打趣,以方说买东西,就讲这才合几个“尿钱”。机场的效率也相差甚远。在我国,下机动作稍慢点,行李会先于主人在大转盘兜圈子等候,而在莫斯科,下机后等待行李,整整耗去一个多小时。从布拉戈维申斯克到莫斯科,单空中飞行就是八个多小时,下机后,已是人困马乏,行李提领处没有坐的地方,我偏又患上感冒,浑身不自在。这一个多小时的等待,真可以说是“候时如年”了。
我们毕竟是匆匆过客,受一点折磨只是一时不快,以后不再去就是了。而俄罗斯人,我却可怜起他们了。
我们参观了商店和市场,过去,听说前苏联忽视轻工业品生产,日用品匮乏,这些东西现在倒是不缺,中国的、歐洲的日用品比比皆是。食品却少得可怜,贵得出奇。在俄罗斯九天,好象不曾看到什么水果。莫斯科的阿尔巴特大街,是知识分子聚居的地方,外交部也在附近,商店里卖的西红柿每公斤三十六个卢布,且个头只比乒乓球大一点,还不新鲜。在圣彼得堡一个饭店,柜台的橱窗里摆着装好的一碟碟拼盘,其中一小碟只装有十二片黄瓜、六片西红柿,标价十一个卢布。厨师的刀工实在了得,每片都切得薄如蝉翼,绝对不会有人可把其中任何一片再对半切开。在宾馆,一瓶矿泉水三十五个卢布,与我国的葡萄酒价格相仿。
当然,物价很难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准。所以,到了圣彼得堡,我开始关心起他们的收入。刚好翻译是国立大学东方系中国史专业大三的学生,到我国北京、西安实习过,汉语讲的还不错。她告诉我们,中学教师每周要上满十八节课,每节六个卢布,每月才四百多卢布,加上政府补贴四百卢布,月实际工资八百多一点卢布,合二百六十多元人民币。比我国低多了。而物价却比我国高出许多。用来买西红柿,俄罗斯教师月薪只能买四十多斤,而我国教师月薪可买一千来斤。她三口之家,父母都在国立大学教书。只供养她这么个女儿,家里没有冰箱、洗衣机,只有一台彩电。她外公是原克格勃的老教授,家里才有冰箱、彩电、洗衣机之类的奢侈品。
难怪进入俄罗斯之后,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听不到传呼机、手机的声音,耳根是清静了,却令我好生疑惑。在莫斯科的一天下午,匆匆游罢由地下工事改建的地下商场,很快地转回到地面休息,仔细观察来来往往的“老毛子”,这才看到五个人带有手机,但不见人用,也未闻机声。直至到了圣彼得堡,一天,当地旅行社的头儿陪我们前往凯瑟琳宫,在车上终于听到他身上的手机响了起来。一问导游小姐,才知当地市里手机通话费每分钟二十五个卢布,这在工薪阶层、一般收入家庭,自然是用不起的。我告诉她,我家有三部手机,她的眼睛瞪得有牛眼那么大。
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市这样的大都市,我不曾见到立交桥。一到高峰期,塞车是家常便饭。也没有什么夜景,晚饭后许多商店早早的就关门歇业。有话说:马瘦毛长,人穷志短。在莫斯科的红场边上就有不少的乞丐,在夏宫,在皇村,我们都遇上由十几人组成的管弦乐队,列队路旁,远远地见到我们行来,领头的都会急切趋前,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马上指挥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伟大的祖国》和《水兵之歌》等中国歌曲,以求得人们在乐队旁的缽里丢下几个戈比或卢布,眼见“老大哥”以这种方式向路人乞食,虽无粗野之嫌,却使人好生怜悯。
彼得大帝的夏花园坐落在芬兰湾边,在游园时无意间见到岸边一棵不知是老,抑或是病死的枯树,上面停着一只昏昏欲睡的乌鸦,不时地发出一两声凄厉的“哇啊、哇啊”的叫声,心中一阵悲凉。想当年列宁就是从这一带由芬兰潜回圣彼得堡,发动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那是多么地轰轰烈烈,曾几何时,怎就变成这般模样。
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这句话就成了我们在俄罗斯的口头禅。我们真心祝愿有朝一日枯木逢春,“老大哥”的日子能很快地好转过来。
二、
常言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罗斯毕竟是一个大国,是列宁的故乡,当年阿芙乐尔巡洋舰上的一声炮响,震得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们从沉睡中、从噩梦中醒来,也极大地改变了本土的命运。这种影响当然不会随着前苏联的解体而灰飞烟灭。
起码,俄罗斯如今还是个工业化国家,有些尖端科技还领先于美国。象莫斯科、圣彼得堡这等大城市,据说40%的家庭拥有私家车,虽然多数是其貌不扬,性能一般,且陈旧不堪的拉达车,样子稍好的伏尔加不多,豪华的外国车只有少数暴发户才购置得起。但不管怎样,这一点上要强过我们。
令人羡慕不已的是它那辽阔的土地,广袤的森林。从空中鸟瞰俄罗斯大地,是连绵不绝的绿色。就是莫斯科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处在森林的簇拥之中。听说许许多多的地方,至今还是人烟罕至的处女地,这才真正是地大物博。所以西方列强对俄罗斯垂涎三尺。从莫斯科机场到市区的一个多小时里程中,沿途都是整齐挺拔的白桦林,煞是漂亮,眼馋的我们直喊停车,每人都拍下许多照片,那画面真正叫美!
使我佩服的是俄罗斯人的气量、素养。尽管他们对叶利钦主政以后的变化颇多不满,对今日之普京也仅在观望之中,而俄罗斯人的耐性着实让我钦敬。没有听说,也没有看到人们有什么过激行动。导游小姐说这里是社会主义的思想,资本主义的价格,自由民主的制度。这种逻辑,对我来说,是丈二金刚摸不着頭脑,无异于是个怪胎,但几个导游几乎都这么说。他们对政府官员也有微词,一个四十来岁,有过三任丈夫的导游说,官员工资不高,但生活得可以,是因为他们会“偷”,意即利用现在开放的机会,在和外商谈判项目中故意让利,获取高额回报。不过,她在我们这些外人面前谈起此事时,口气甚是平淡。
市区里的车辆多,每个十字路口毫无例外地都要排起长长的龙蛇阵,交通却井然有序。司机都有足够的耐性,没有乱鸣喇叭、胡乱挤车的现象。市区里,无论是街道、商店、宾馆还是公园、河流,都很整洁。我们的领队最担心的是一行人的安全问题,一路上倒也无惊无险。在莫斯科的阿尔巴特步行街,街道中央和两旁都是摊连摊、店挨店,摊主见到我们时,也会用生硬的华语说:“漂亮,不贵”来揽客。我们和店主之间用他手中的计算器,按着上边的阿拉伯数字来讨价还价,但没有还价后非买不可的纠缠。
使我感慨的是,还有他们的一些习俗。好比说结婚,似乎也挑日子。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各有一天看到许多结婚的新人。新郎穿西服,新娘着白色婚纱,由家人陪同,到有纪念意义的地方举行仪式。在莫斯科的红场、列宁山、胜利广场等地,都见到一拨又一拨的新人在亲属的簇拥下,在列宁墓前、无名烈士墓前、朱可夫元帅塑像前献花,也有在他们自己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像,如彼得一世雕像前献花。这种行动,在今日之俄罗斯,当是自愿、自发的,这也就让我隐约地看到其中蕴含的某种可贵的精神与力量。
当然,他们的有些举动,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有如口嚼怪味豆,好比说,新郎新娘在广庭大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相互拥抱、亲吻。在他们亲吻时,众亲友要在一旁大声地喊:“酸、酸”。我是不解其意,真叫看不懂。
令我震撼的是,在他们的市区,到处都有许多非常大气的人物或历史典故的雕塑,让人不论置身何处,都不可能无视过去的历史。在圣彼得堡,我们去皇村时,途中导游带我们去瞻仰二战纪念碑,所见所闻,真叫刻骨铭心。纪念碑高耸入云,上端只有“1941-1945”几个简洁的阿拉伯数字,更显出碑身的高大挺拔。四周有几组形象极为生动的浮雕群。纪念碑后有台阶通向地下室,宽大的地下室中又是组雕,室四周高墙上点着长明火,上书“九百天、九百夜”几个大字,置身其中,每一个人的心灵都被深深地、深深地震撼了!
在1941年至1945年的苏联卫国战争时,圣彼得堡(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包围封锁900天,城里大部分人因为饥饿、寒冷、炮击死了,但是人们没有屈服、没有投降。在那里,我听到一个震古烁今的故事。有一位母亲,在久经战争的磨难下,已经骨瘦如柴,再也挤不出一滴奶。为了生命的延续,为了把战争坚持到最后,扎破身上的动脉血管,让儿子吮吸自己的鲜血。正由于有这样伟大的牺牲精神,圣彼得堡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浴血奋战,死守900天,终于顶住了希特勒军队的疯狂进攻,拖垮了敌人,积蓄了力量,并顽强地发起了反攻,从这里开始,改变了整个苏联、乃至整个欧洲战场的命运。在我国的革命战争中,象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例和事迹也有许许多多,可惜,我很少看到有这样令人心灵震撼的纪念碑或雕塑。
令我欣慰的是,列宁依然安祥地长眠在克里姆林宫的红场之上。前苏联解体后不久,俄罗斯人的思想极度混乱。有人企图全盘否认共产党、否认社会主义,对列宁墓也七嘴八舌。到了莫斯科,我们最想知道的是列宁墓的命运究竟怎样了。七月二十九日一早,我们匆匆赶往莫斯科红场。前面早已排下了一公里多的长队,这里少不了像我们这样的外国人,但也不乏俄罗斯人。见此情景,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列宁还活在他的人民心中!可见,有人想抹杀历史,那只能是徒劳的。
我也趁机向翻译打听他们对斯大林的看法。也许问的有点唐突或是别的什么原因,她让我等一会,最后她特地告诉我:斯大林错杀了许多人,这是人们所不能原谅的,但他的功劳也是不可抹杀的。她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功绩,一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二是把一个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因为她的华语翻译水平实在一般,难以把她对斯大林的看法作精到的表述,不过,这简单的几句话,已燃起我对苏联前景的希望。同时也使我在红场上产生的不快心情有了些许的补偿。在列宁墓的后面,排列着从列宁、斯大林直至勃列日涅夫等的塑像,唯独用于雕刻斯大林的那块石头质地最次,我心中一直愤愤不平,听了翻译的话,才悟出这种贬损只是一小撮人所为,其实公道自在人心中。
我也看到,俄罗斯确实有了一些变化。在人潮如织的列宁山上、在前苏联国民经济展览馆里,在世界闻名的阿尔巴特步行街中,充斥着个体户、经商的人群,摆满着各色商品,各风景区,都有流动商贩,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不过、在我看来,花色品种还显单调,小摊上通常只有打火机、各色徽章,甚是粗糙的便携式金属酒壶、衣物等,不论走到哪个地摊或商场,最显眼的是,到处都有卖用木头雕刻的,绘有包括普京在内的俄国历届领导人形象的玩偶套人,也有西方各国领导人的套人。不过把前苏联盖下的,规模宏大的国民经济展览馆当作商场,我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那是个展示一个国家发展成就的场所,怎么能有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不过话要说回来,前苏联己不复存在,它的展览馆也就失去原有的意义,只好任由今天的人们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了。对于阿尔巴特大街,那里的文人已经牢骚满腹了。
每座古城都有最能体现城市特色的标志性街道,听说在巴黎是香榭丽舍大街,在东京是银座,而在莫斯科,最富诗情、最引人遐思的街道首推阿尔巴特大街,这是普希金等名流居住过的地方,是艺人与画家荟萃的天堂,曾是弥漫着音乐,飘散着油墨香的幽雅之地,也是莫斯科最美丽、最引以自豪的街道。我们慕名而来,但如今这里也充斥着小贩的叫卖声,已经失去往日的才情和文化底蕴,沦为毫无特色的大集市,不能不令人遗憾。然而平心而论,变总比不变要好,这种情况也许是矫枉过正吧。
海外华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5-1-13 22: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