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80|回复: 0

“父母皆祸害”引发万人大讨论 爱的名义被滥用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0-7-30 12: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80后、90后孩子与50后父母之间有什么矛盾不可调和?

  “父母皆祸害”引发万人大讨论

  ○家事热议

  早在5年前,作家老鬼推出对自己的母亲、《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的纪念作品《我的母亲杨沫》之时,其“尽可能大胆地再现出一个真实的、并非完美无缺的杨沫”,在书中控诉杨沫身上母性、亲情的泯失,“对孩子冷酷无情”的种种表述就一度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

  彼时,这样“另类”的对父母的“控诉声”还只局限于小众的、个别先锋作家的行为,然而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一个名为“Anti-Parents父母皆祸害”的网络小组表达类似的犀利声音。这个让无数父母震怒的名字,源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

  这个小组的横空出世引发了社会大讨论。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有害无益的发泄组织,很多伤痛是他们臆想出来的,很快就会消失;也有人认为,虽然小组的名字听上去比较尖锐和负面,但究其内容,不乏理性的思考。

  什么是“父母皆祸害”?

  这个名为“Anti-Parents父母皆祸害”的网络小组成立于2008年1月18日,现在已有15824个成员。其宣言曰“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在公开的小组讨论中,有这么一些帖子排在前几位:《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这个世界上无数谎言中的No.1》,《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将孩子当作了一个“物”,而不是人》,《为人儿女的路规》等等。里面的有些文章常常被转载,比如《为人儿女的路规》就被当成是年轻人独立自主的参考准则。第一条,22岁大学毕业了就不应该再跟父母同住了。事实上读大学就应该选择离开家乡去另外的地方。这跟父母祸害与否没关系,是成长必须的断奶期。第二条,成年之后不要让父母太干涉你交朋友、约会甚至找工作,这些应该是你自己的事,你应该设法养活自己,并且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第三条,成年之后就尽量不要跟父母要钱了,他们给你钱是心疼你,当礼物收下,要知道感激,但不能靠它过日子……

  以爱的名义进行强制性的控制?

  既然名为“Anti-Parents父母皆祸害”,那么他们在反对父母什么?在帖子《心理学上定义的非爱行为》中,有这样的表述: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不少母亲也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帖子还说:我曾经看到有一本写如何为人父母的书,作者是一个英国的心理学女博士。她在书的开头说了一段非常好的话。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被贴上“幼稚”、“叛逆期青少年”、“心智不成熟的成年人”标签的群体,大多数是温和而坚强的。组员们在一起互相安慰时,最多的还是说“独立起来,离开他们,走得越远越好”。豆瓣网上有人在评论他们时表示,他们有的想反抗,有的想放弃,更多的是迷茫,他们措辞激烈,但并不见得是暴力,他们都是受过伤的孩子,比别人更加柔软,故作决绝凶狠的言辞只是一件蛋壳做的盔甲,尽管看起来很坚硬。

  肤浅、幼稚、没有意义的集体宣泄?

  知名网友十年砍柴分析,这些小组成员的父母多为普通教师、医生、小公务员或国有企业的基层管理者,“这些人既不能像那些大富大贵、有权有钱者那样,掌握着充分的资源,可以让子女超越现行体制的种种限制,甚至一步到位把他们送出国;又不像那些可怜的农民和下岗工人那样,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给子女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人脉关系。而这些处在中间层的父母看到了社会竞争的残酷,也熟悉种种潜规则。他们不可能让自己子女像扑火的飞蛾那样去反抗种种欠公平的制度,只能让子女去适应。”从而得出“父母往往为了儿女的未来,不得不让子女削足适履式地去适应社会种种并不公平和人道的明规则和潜规则,这就容易违背儿女的天性,由爱带来恨”的结论。

  在“父母皆祸害”的一些成员看来,这只能算是一部分的原因,更重要的还是深层的文化束缚和制度欠缺。他们重新议论起儒家学说和封建道德之间的关系。然而观点却并不统一。其中不乏认为“孔老二的那一套东西实在是为强权、虚伪、禁锢量身定做的一套性感内衣”之人,但更多的声音则中规中矩地依照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法认为,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同时,对于制度欠缺方面,有组员认为中国欠缺完整明晰的相关立法和制度约束,对于发生在家庭中的暴力、性骚扰缺乏严明的界定和法律保障。对于这一点,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妇女研究专家巫昌帧教授。她指出,从法律角度说,打人至轻微伤时庭外调解即可,属于民事范畴,打至轻伤才构成犯罪。而目前只有强奸罪属于刑事犯罪,性骚扰仍属民事调解范畴,一般通过赔偿或道歉等手段解决。因此,发生在家庭中的不构成“轻伤”的家庭暴力和性骚扰本身并不太可能通过法律解决。

  还有一些法律和心理学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现象只是一种肤浅的、幼稚的集体宣泄,没有任何意义。有些家长甚至表示,看到这个题目就觉得“标题党”,根本懒得看内容。

  ◎记者评论

  真正的“祸害”是无法坦承相对

  “父母皆祸害”,这是一个让父母们幻灭的名字。很多人看到这几个字就不禁悲哀、愤怒、万念俱灰。这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但名字只是名字而已,你甚至可以权当他们是一个哗众取宠的“标题党”。

  当然,我们都希望它以更温和的形式出现,比如“我想对父母说”之类的。可是现在它已经存在了,变成了一个言说的平台,而且没有限制你的观点和态度。你也可以进去赞美父母,不少人也这么干了。就像有人也建立了“孩子是祸害”小组一样。论坛上有各种名字怪异的小组。如果只纠缠这个名字,许多孩子就会说: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从来不会真正想了解我们究竟在想什么……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说出了自己的经历,试图寻找一种解决内心困惑和苦痛的方法。也有很多人在这里找到同类,以及一点点心理安慰。所以,即使很多人在痛斥这个团体,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们,看看别人是怎样对待这份最特殊、最微妙、最深入、最持久、最复杂的感情。现在很多人喜欢用《唐山大地震》举例,因为最后是非常温暖的爱和原谅。没错,这是一个让人欣慰的结果,但它的过程不是也很曲折吗?对父母从来没有抱怨,肯定是谎言。但是父母对于我们是重于自我的存在,即使怎么样对他们不满,也绝不容许别人诋毁和伤害他们。

  我想起了不久前,我跟母亲的一次彻夜长谈,内容是关于她的母亲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她对她有些什么样的影响。我觉得这是我和母亲的谈话中,几乎算是最纯粹、最深刻、最有营养的一次。这一次,她丝毫没有母亲的身份和架子,没有教育和引导,没有伪装和保留,说出了很多藏在心底的痛楚和疑惑。那一刻,我明白了,可能我是她最爱的人,但她的母亲才是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如果把这一晚上的对话写出来,也就是“父母皆祸害”小组中一个很典型的帖子。

  我记得多年前奥普拉在采访迈克尔•杰克逊时,他谈到了童年时代被父亲暴打的经历。他说,后来一听说父亲要来看他就会呕吐。不过他接着说,但是现在……我爱他。奥普拉说,如果没有认清自己,如何去原谅别人?我想,很多人还处在认清自己的过程吧!这是没有办法省略的。所以一些旁观者也说,这需要时间,谁在小时候没有怨恨过父母呢?不少80后、90后的孩子关注这些问题,其中一个原因还在于,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即将为人父母。他们讨论这个话题,更多的不是为了要控诉父母,而是害怕有一天,自己也会重复他们的错误。

  我觉得所谓的“祸害”,其实是双方拒绝认清自己内心的那种执拗和理所当然的态度。很多父母甚至不知道自己伤害了孩子。或者他们也被孩子伤害着,却一味宽容。那些快乐健康的家庭,或许只是更多地互相创造了坦诚相对的机会。他们一再强调,他们不拒绝爱,只是不希望别人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和控制甚至伤害他们,即使是自己的父母。

  ◎专家声音

  真正仇恨父母的毕竟是极少数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主任医师、副教授李艳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父母皆祸害”仅仅作为一种发泄组织存在,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其行为有害无益,尽管这个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共鸣,但是宏观上2万人还是算少数,总体来说我国的亲子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在社会和经济的大背景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急于把孩子培养出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因此教育方式方法上过于急迫比较多见。加之现在不仅仅是亲子之间,任何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都越来越少,感恩的教育和对人的关系体贴这种自然的情感表达也越来越少。如今父母对孩子理性的教导较多,感情交流不够,没有情感链接,很多东西传递不了。一方面,有一些孩子过于受宠,很多行为想法从小就不受约束,一旦受挫就感到很不正常,从另一方面来看,有些父母本身就是病人,可能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所以对孩子有暴力行为。另外,真正仇恨父母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很多伤痛是该小组臆想出来的。因此这种现象和这个小组都完全没有生命力,会很快消失。

  ◎网友意见

  不是两个人,

  是两个时代的差异

  我这几天看了好些那个小组的发言,却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么亲近的亲情之间的怨恨竟然如此的深厚,哎!小组里也有拿心理学说事情的,可我认为他们本身就是病态的心理,他们应该被医治。

  ———豆瓣网友猫六

  其实父母和我们的生活环境实在太不同了,那个年代是不许有自己的个性,说错话做错事可能连性命都赔上。这是孩子们无法体会的。矛盾在于各自都固守着自己的价值观,而忽视了彼此之间的确存在的巨大差异,而这个差异不是单独两个人的,而是两个时代的。

  ———豆瓣网友Ariel

  我想写这些的人都偏年轻吧,也许过几年想法会不同。谁小时候没有怨恨过父母呢?这对组里的那些人不过是一种发泄,这种言论会引起社会讨论,但是不会形成气候。———perfectear

南方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7 08: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