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71|回复: 0

瑞士缘何逆美“保护”波兰斯基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0-7-18 05: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44岁那年,罗曼·波兰斯基在一杯香槟中下了迷药,端起这杯酒的是一位13岁少女。

  7月12日,瑞士官方宣称,由于条件不足,该国将不会向美国引渡波兰裔法国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同时解除对他的软禁。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菲利普·克劳利当日表示,鉴于瑞士的决定,美国政府将重新考虑可选的司法程序,继续寻求对波兰斯基的司法处理。

  1978年,洛杉矶检方指控波兰斯基于1977年3月诱奸了13岁少女萨曼莎·盖梅尔。2009年9月26日,当波兰斯基在瑞士准备领取一项终身成就奖时,该国司法部门应美方要求拘捕了他。

  即便没有受到法律制裁,波兰斯基自丑闻曝光后还是背上了道德的十字架。任何人,包括导演,不必修炼成圣人,受万人拥戴,但也不至于堕落为“烂人”,被千夫所指。

  美国《纽约时报》刊文《两个不同道德领域中的两个男人》称,当瑞士拒绝将波兰斯基引渡到美国时,法国外长库什内表示高兴。可是,没有记录显示欧洲政客对比利时前任大主教罗格·范格鲁维获得的宽容表示认可。当然,这两件事完全不同。波兰斯基案的当年主审法官已离世,且支持者强调受害者已公开呼吁结束此番恩怨。而范格鲁维案中被性侵犯的男童现年40多岁,可他从未对施暴者表示宽恕。质疑随之产生:波兰斯基之类的电影人,应该凭借自身地位免于被外界抨击吗?

  同情被穷追猛打的波兰斯基也好,唾骂波兰斯基实属道貌岸然也罢。其实,欧洲媒体更看重的是司法逻辑,而非道德批判。

  英国《卫报》刊文《针对波兰斯基的围攻终于结束了》称,波兰斯基终于成为自由人。在大西洋(17.31,0.11,0.64%)两岸长达9个月的歇斯底里后,正义与理性最终占上风。瑞士拒绝将波兰斯基引渡到美国接受事实上的二次审判。当年,波兰斯基同意认罪,但从未宣称诱奸少女。在各方的认同下,波兰斯基当时决定从欧洲返美接受精神科医生的检查,并决定在狱中服刑90天。只是当发现主审法官可能食言时,波兰斯基才逃离美国。

  法国媒体刊文《波兰斯基的美国律师呼吁公平且公正的调查》称,由于未能向瑞士方面提供波兰斯基案的一些证据,美国方面的引渡要求的合法性被削弱。此外,受害者盖梅尔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够了,这件事本应在33年前被搞定。”盖梅尔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宽恕波兰斯基,并称对方从未威胁过她。

  按照欧美的司法逻辑,波兰斯基年迈入狱,失去自由的可能性很小。痛恨他的人,唯一的选择是拒绝观看他执导的电影。

新京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5-1-18 10: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