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71|回复: 0

波兰前总理莱舍克·米莱尔发表的理论文章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0-7-16 07: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波兰、中东欧国家体制转轨的深层次原因

转轨的核心是摈弃原社会主义制度

人们普遍认为,中东欧国家后社会主义转轨始于1989年,首先出现在波兰。随后“现实社会主义的衰落”,或者有些人认为是“共产主义的垮台”遍及整个地区。随之而来的问题便由此产生。在欧洲及亚洲广大地区上运转了几十年的体制是因为自身运转不利而轻而易举地衰落,还是被外力推翻?如果是被推翻,是谁一手造成的,是内因,还是迫于外界压力?

波兰国内普遍认为,共产主义是在人们的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也是在人们的头脑中衰败的。当人们不再信仰、畏惧它的时候,共产主义自然便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其垮台的真正原因正是经济发展缺乏活力。中央集权制度下单一的国有制经济形式难以实现与市场经济同生共存。我们越发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经济,抑或所谓共产主义经济在满足基本社会需求方面,远不及市场经济来得游刃有余,在同资本主义经济的较量中不得不败下阵来。很明显,在经历过深重灾难和战后重建后所选择的高度集权的经济发展模式,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必败无疑。

应该说,“圆桌会议”在波兰成功举行是诸多因素促成的结果,而“圆桌会议”的形式是执政当局与反对派能够达成和解的唯一选择。根据“圆桌会议”协议,波兰共产主义制度并非被推翻,而是“协议解体”,从而引发了一场“无流血”的革命,导致彻底改变了波兰及中东欧国家的命运。

事实上,始于1989年的声势浩大的转型浪潮有其深刻的根源。早在此前,中东欧各国尤其是波兰、匈牙利和前南斯拉夫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当时的改革并不是系统的转轨,而是力图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维持现有秩序。但上述努力并没有最终形成开放和搞活的经济成果。假设当时允许部分国有企业倒闭,假设当时形成了一种可以祛除经济弊端的有效机制,那么作为拥有庞大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许就不会垮台,原制度的寿命或许可以更长久些。遗憾的是,有效机制并未出现。

转轨二十年来,后社会主义国家历经功过荣辱。在拥有超过4亿人口的中东欧国家及前苏联,2004年的生产和消费水平仍低于15年前。国际统计结果证实,后社会主义转轨国家中社会边缘化人口数量按照不同的比例明显增加。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有的差别相当严重。当然,各国国情千差万别,地区情况也不尽相同,出现上述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像波兰这样单一的民族国家,其富裕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要高出贫困地区的近六倍。在世界范围内,后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收入差别就更大了。这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制度转型带来的新问题。面对新情况,部分国家善于应对,部分国家乏善可陈。人们普遍认为,波兰无疑属于前者,事实也是如此。转轨20年后,波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45%,是所有转轨国家中经济增长幅度最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同比本地区其他国家,波兰取得的成绩最大,无疑是转型成功的国家。当前金融危机对波兰经济的冲击相对缓和,再次印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1989年后,中东欧国家的改革与该地区以往任何一次改革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国有经济占绝对主体的社会主义观念一统天下的政治体制。该地区各国为建立资本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和议会民主体制而进行的前所未有的转制具有重大意义。中东欧国家政治经济转轨的实质就是对基础结构进行法律和组织上的变革,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划分标准。政治转轨意味着摈弃一党垄断体制,实行政治多元化体制,各政党以公开竞争选民选票作为夺取并维系政权的方式。经济转型则意味着摈弃非市场经济体制,转而实行私有经济成分大幅增加的市场经济。

在经济具有非资本主义特点,且非市场化的指令分配机制特征突出的情况下,上述国家内部的自由化倾向必然涵盖改革的各个层面。经济自由化所涉及的范围与二战后西欧战时经济体制解体的范围有诸多相似之处。除体制转轨必须涉及的领域外,改革要求(在诸如市场营销、财政金融等领域)迅速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幸运的是,这种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本领的潜力是存在的。社会主义遗产中留给我们的积极因素之一就是高水平的全民整体素质。

长期以来,由于中东欧地区各国推行限制进口、中央集中管理投资项目等政策,加上对苏联经济的严重依赖(即苏联始终是重要的出口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油进口国),导致经济严重扭曲。该地区部分国家早期的经济发展条件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波兰就曾是私营农业经济成分占主体和手工业较发达的国家。部分国家公开或压低后公布的通货膨胀指数仍显示出宏观经济的严重失衡,如波兰、前苏联和阿尔巴尼亚。而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情况要好于上述国家,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则介于二者之间。此外,波兰、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债台高筑,而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几乎没有任何外债。宏观经济严重失衡的国家面临双重挑战,即必须同时进行稳定经济和实施经济转轨。对于稳定问题并不棘手的国家来说,在推动价格自由化,深入开展一系列体制改革的同时,应保持和巩固宏观经济的稳定。

中东欧国家政治经济转轨进程的特点

第一,改革范围空前广泛。不仅涉及政治、经济体制,而且在社会结构上进行深刻的变革。多数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还面临重新划界和搭建国家新的组织结构的问题。

第二,政治、经济体制变革非同时同速进行。对曾经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大多数经济部门进行私有化需要用比组织自由选举和筹建政党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尽管政治、经济变革起步时间相差无几,但进展的不对称性决定了政治多元化先于市场经济提前建立。结果导致以优先发展市场为目标的改革却在民主和政治多元化的框架内进行,这势必对改革的进展和特性产生影响。

第三,政治经济体制和平过渡。虽然在南斯拉夫、高加索和前苏中亚地区曾经发生过流血事件,但事件主要是因长久以来的民族冲突而起。总体说来,变革具有和平的性质。一方面因在前制度下尚未形成一支既有能力又愿意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前制度的力量。另一方面在90年代初更没有任何一支现实力量愿意使用暴力捍卫旧秩序。戈尔巴乔夫的政策避免了苏联可能进行干涉的威胁。转轨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当权派和反对者达成的协议实现和平过渡。在中东欧地区,罗马尼亚因谈判和政权交接相脱节而导致出现较大震动是一个特例。

波兰经历了千年史上最不平凡的时期。在过去20年里,波兰人在未经历任何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流血事件后实现了1989年制度转轨时所提出的全部战略目标。今天的波兰已经成为自由、主权独立、议会民主和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成为北约和欧盟的正式成员国。在决定国家和子孙后代命运的五项根本战略目标中,至关重要的目标是,缩小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彻底消除波兰与欧洲发达国家的差距。这种差距非常显著,截至目前,波兰人均国民收入只有欧洲发达国家的50%。

中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垮台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人们曾经多次尝试对体制民主化和中央计划经济运转模式进行改革。波兰从5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探索。当时的改革者力图在不脱离其框架,致力于完善旧体制的前提下,探索所谓市场社会主义的第三条发展道路,但改革缺少社会广泛和持久的支持及适宜的外部条件。为什么在1989年以前被认为是不现实的东西,后来却成为可能?主要原因是在1989年同时出现了过去没有出现过的三大要素,最终导致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诞生。……
理论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5-1-18 09: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