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46|回复: 0

华人子女教育的中西碰撞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0-4-8 18: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意大利《欧联通讯社》5日发表评论文章说,留住中华文化之根固然重要,保护好华侨子女已然形成的思维模式更不容忽视,它将有利于华侨子女更好地适应旅居国的生存环境,求得融入与发展。如何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教育子女,华裔家长面对的情况远比在单一文化环境中复杂得多。



在意大利中文学校补习汉语的华侨子弟

    该紧还是该松

  18岁的朱子皓最喜欢的课程是生物工程,最擅长一种叫“扯铃”的体育活动。这个既聪颖勤奋、又不乏独立个性的新西兰华裔高中生,4月6日刚刚获得了Robertson奖学金,全球每年只有18个人能获此殊荣。“他的大部分时间用来玩。”不同于大多数中国家长,从未强迫儿子参加任何补习班的朱妈妈有着自己特别的教子经。

  华人子女教育是生活在海外的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在海外生活的华人,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方式与祖(籍)国截然不同。移民加拿大的Nancy总为16岁的女儿担心:“在加拿大,上多伦多大学对于聪明的中国孩子没有难度。做家长的推动一下,能上到世界名校有什么不好?可是孩子就不这样想,她说顺其自然最好。”

  华侨子女能否适应旅居国的生存环境,对当地教育的融入是重要的一环。华人对教育的重视向来在海外颇多美誉,但如果家长一味按东方思维“灌输式”教子,却可能事与愿违。2009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的成绩统计显示,华裔学生成绩整体高于各族裔学生平均水平。但另有统计,61%获SAT满分的美国中学生会被哈佛大学拒绝,分数不代表一切。与此相对的是,“中国妈妈”曾一度在美国学生口中成了讽刺语。“看看人家,你也要考哈佛、耶鲁。”爱攀比的“中国妈妈”永远以别人为标杆,让美国的高中生以为华裔同学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

  “中国的教育方式过于严苛,而西方的,似乎又太儿戏了。”Nancy和很多移民父母有同感。面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教育传统区别,华裔家长该如何培养新生代“香蕉人”子女?

  融合两种“母语”

  不同成长背景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文化记忆。曾经的国内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在第一代华裔家长身上打下了深刻烙印。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是华人海外奋斗历程中的精神支柱和心理依靠,他们有着“血脉相传”的情结。而对从小在海外长大的华裔第二代,旅居国的语言才是“母语”,对所在国母语文化的认同与生俱来。与父辈一东一西两种“母语”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碰撞融合,伴随了华裔新一代人的成长。

  华裔女孩媛媛在3月初刚刚被日本东京大学录取。对读外国童话长大的她来说,学习中文这门“外语”从来不是深奥的文言诗词。先读日文版、英文版、再读中文版的《哈利波特》,就是她中文读写熟练的秘诀。媛媛的父母明白,中文作为开启东方人文历史的钥匙,与其扣着灌输价值观的沉重帽子,不如换成多元文化融汇的角度来教授。留住中华文化之根固然重要,华裔孩子已然形成的思维模式也应仔细呵护,它将有利于华侨子女更好地适应旅居国的生存环境,求得融入与发展。

  “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在接受西方自由、独立的教育的同时,也能深刻地体悟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因培育了6位优秀女儿而受到布什赞誉的华裔美国“航运巨子”赵锡成曾这样总结教育子女的心得。

  莫忘公民意识

  已经投身社工事业的华裔青年叶贵华,曾荣获美国社工联盟学生奖。据他统计,近年来,华裔社工的增长比例远远落后于华裔人口增长的比例。“华人父母一般希望子女学商业等赚钱科目”,对社区工作还抱有偏见。与华人家长看重的名校招牌和职业地位不同,西方教育更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当语言适应不再是障碍,具备侨居国的公民基本素质成为华人子女“融入教育”的新焦点。

  去年年末刚入伍的加拿大华裔Kerry刘发现,新兵中华人移民新生代面孔越来越多。新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已经革除“好仔不当兵”的传统观念,积极参军入伍成为融入主流社会的行为之一。早期华人对军校存有刻板印象,认为是学术毫无表现者才会就读,或是低收入家庭孩子的专利。如今,越来越多的华裔家长热衷于将子女送往美国军事学校,接受个性与体能的磨练。

  如今的华裔家长已经不愿意让孩子成为学业一枝独秀、公共事务“沉默失语”的边缘人了。3月3日在美国纽约,17岁的加拿大华裔少女Amy唐以一篇题为《女孩的权利》的演讲,打动了“联合国委员会妇女地位大会”的代表们。这个执著的高中生正在为发展中国家儿童寻求社会公正而尽着绵薄的力量。过去的传统观念中华裔家长往往一味要求孩子读书考学,强调个人事业成功;而现在,适应纳税守法、社区参与、环境重视、维护人权、慈善捐款等西方社会的公民生活准则,增强参与异域公众事务的主人翁意识,正成为海外新一代华人精神文化更高层次的追求。

  中西教育模式,无论孰优孰劣。培养孩子成熟理智的思维模式,带新一代华裔青年走出观念上的“唐人街”,用更开放的模式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才是海外华侨华人教育子女的最佳选择。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7 02: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