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96|回复: 0

法国里昂城中的露天市场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0-3-31 13: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一、城市中的露天市场、人与世俗  
    
    在法国各地的乡村、市镇与大城市里,甚至包括巴黎这样的大都市,都可见得到露天市场,这些市场以食品销售为主,但也有其他主题性的市场,如小商品、旧书报、花卉与宠物市场等,它们占据的主要是城市居民社区中的广场、大马路两侧的人行道等。以里昂为例,城中遍及各处的露天市场主要以菜市场为主,里昂所辖的9个区内共计38处,在整个大里昂范围内(由里昂及周边56个城镇组成),则有185处。历史上,里昂城里一直有这样的露天市场,要是究其历史,那可实在是悠久得很,有人半开玩笑半严肃地说,恐怕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里昂建市的时代。当地人普遍认为要是没有了这样的露天市场,城市生活也就失去了活力。  

    里昂城中这些市场的营业时间是周期性的,每周一次至数次不等,大都是在上午,早晨大约在6点钟就已经开始了,一般到中午,甚至有时候有些市场会持续到下午1点半。这些市场上各类蔬菜果品应有尽有,它们的存在满足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需求,方便了他们的生活,而且作为有名的美食之都,里昂城中有名的餐馆,其食物原料,除了有特定的供应商之外,基本上是在这样的露天市场上采购的。在这些食品市场中,有四个颇为人推崇的“绿色食品”市场,分别在第1区、第3区、第5区和第9区。在普通的露天市场中,偶尔也会有清真食品摊位,但很少,不过在里昂第8区有一个清真露天市场,规模中等,每周有三天时间营业。除此以外,也有些市场是季节性、临时性的,它们一般都在一年中的某个时间阶段集中开放,比如圣诞节市场、跳蚤市场等。跳蚤市场的举办时间不定,人们来此交易的商品琳琅满目,举办跳蚤市场的那一天也往往会成为社区的节日。  

    市场上的人,除了商人就是消费者,后者虽是这些市场的“上帝”,但却不是市场的主人,在我看来,其主人是那些市场上活跃着的职业人,也正是他们主导着市场的运作,他们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建构着当地的市场文化。在这些露天市场上活跃着多个不同的职业群体,除了市场的管理者,以及从事食品、卫生检查与市场清洁工作的市政人员外,主体便是各类商人,如蔬菜水果商、面包商、乳制品商、肉食品商、海产品经销商、花商、小商品零售商、推销商、禽蛋食品零售商、烤肉商、橄榄商、葡萄酒商,还包括商人们在当地雇佣的打工者。这一商人群体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农产品生产者,也就是自产自销的人,他们大多来自于里昂周边的乡村;另一类则是职业的中间零售商,他们是批发商或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也大多为住在城市周边郊区的自由职业者。  

    从这些商人与市场的“契约”关系来看,基本上是以长期拥有固定市场场地租赁合同的商人为主,有规律地定期出现在某个或几个市场的同一个位置上,这些人中长期从事这样的商业活动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很多人都是子承父业。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零散的商人,他们来市场摆摊的时间不定,也没有固定的摊位。  

    对于那些在时间安排上较有空闲的人来说,他们比较倾向于在这样的市场上买食品。除了普通的消费者以外,还有一些身份比较特殊的顾客——捡菜者,他们一般都是于市场结束后,在清洁工人清洁场地之前围着各个摊点捡拾各类食品的。在这一群体中间,有些是因为穷,没有足够的购买力来维持生活,既有失业的人,也有一部分没有合法居留身份的外来移民,其中东欧人比较多,还包括一些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的年轻学生。大多数人都是提着袋子或篮子来捡菜,而也有些人是推着自行车,甚至是开着汽车来的。对于开汽车的人来说,这样的举动并非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另有原因。有的人是某些慈善组织的志愿者,他们把一些还能吃的食品捡回去,救济那些处在困境中的人;也有的人是出于反对浪费的想法,在他们看来,有些被商人扔掉的东西,其实还是可以食用的。他们也不是什么都捡,而一般只问所需,大多被扔掉的菜,基本上都不会太烂,禽肉类食品也不会过期,至多是马上就要到保持期了,或者甚至是当日为保持期的最后一天,经销商为遵守相关法令,保证食品质量,不得不忍痛将之扔掉了。  

    里昂城中的露天市场上,无论商人的摊案上摆着什么样的食物,都很整齐,外观上不会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摊位两侧则是商人用以运输的交通工具,这些车辆几乎一律都是封闭式的各式卡车,停靠整齐,既不影响交通,也无碍市容。大部分的乳制品与肉食品商人的摊位都是在他们卡车的基础上搭建的。经过改装后的卡车,既是一个交通工具,又是一个很好的摊案。一般而言,虽然在这些露天市场上人群往来较多,但并不吵,人们从事买卖时讲话的声音不大。不过,偶尔也会听得到有商人大声叫卖,尤其是在市场快要结束的时候,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尤其是遭到周围竞争摊位的反对,可是这些竞争者也对此无可置否,而消费者对此似乎并不介意,反而觉着渲染了不少氛围。  

    市场中的同一类蔬菜、水果在不同的摊位上价格不同,有时候差异还很大。有些摊位上价格用明显的小牌子标着,有的则未标,需要向摊主询问才知道。蔬菜、水果的买卖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论价称重卖,二是“捆绑式销售”。于前者而言,消费者在购买的“类”上,尤其是在“量”上有自己的自由;而后者只有买或不买的选择。就后一种销售方式而言,商人将一类或几类产品放进不同的小盆内,按盆来卖,或者干脆堆在案板上,按堆卖;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比较便宜,但产品的质量不会太好,而且有时消费者的购买量会超过自己的所需,甚至必须要附带买些不想要的食物,有一定的选择限制。  

    市场上商品交易的支付方式,通常都是现金,但也有人使用支票,甚至是银行卡。为此,有些商人购置了接纳银行卡支付的机器,这种支付方式主要出现在大额度的交易中,在肉食品商人与乳制品商人的摊位上常见。其实,法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在表面上看不出来,因为城市的景观由于古老建筑的存在而少有变化,而这种现代化是发生在生活的细节中的,露天市场上支票的使用、银行的收支结算方式等等,便是其中一例。而且,在市场场地地面上,安有很多的电源装置,方便了需要使用电器的商人。  

    市场上的价格战在那些主张薄利多销的商人之间非常明显,但也有人以产品质量为由,咬住价格不放。因此,在这样的市场上,对于消费者而言,能买得到质价比高的食品,也是一种生活能力与艺术。  
    
二、市场、社会与城乡  
    
    这些露天市场的存在,首先为城市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它的经济功能,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了给养,促进了商品的交流。不过,从我的田野调查来看,这些市场的角色不限于此。如上文所述,在这些市场中,几乎看不到工业化生产的食品,而且在这些露天市场上从事经营活动的商人大多来自城市周边的乡村,尤其是这样一种经济互动与市场的历史同在,具有很浓厚的社会历史传统,反映出的是一种深刻的城乡互动结构。与此相比,在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建设中,这种以城郊乡村的自由职业者为主组成的露天市场,在相关的制度设计中已经逐渐地失去了它存在的理由,这也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生动写照,尤其反映出城乡互动的失调。当然,这些露天市场的桥梁作用表现在诸多方面,如以当地饮食为主的商品流通,以及城乡间信息、观念与民俗方面的交流等,在此诸多角色之外,我想结合田野调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城乡间的“人格”交流  

    通过这些露天市场,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农产品进城”这样的商品流动,而它们进城的方式还折射出一个城乡人口的流动,进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群体互动问题。在法国,各地城乡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这是整个社会城乡均衡发展的结果,反映出这个国家在现代化的问题上并没有太多地分裂出城乡人口问的矛盾,其背后也存在着一种有效的城乡互动模式。  

    田野调查告诉我,当地的城中露天市场孕育着一种深刻的城乡间的“人格”交流,这是一种城乡间“人格”的平等交流与互动,也是社会平等的一种表现。而且这些露天市场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保证并巩固了这种平等的城乡“人格”互动。  

    在我的观察中,市场上那些来自乡村的商人,在城里做买卖,没有人表现出有自卑感,而在我国,一个农村人走进城市中,脸上那种茫然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身份自卑。在里昂那些来自乡村的农业劳作者与商人走到城里,并没有像在我们国家所经常看到的农村人对于城市的“陌生感”,甚至是某种“恐惧”,一种人格上的距离,感觉乡村要比城市“低”一等。在这些城中的露天市场上,走进城里从事商业经营的人并不是“二等公民”,他们不但不会如此自轻,也不会受到这样的歧视,相反他们常常会以自己在乡村中良好的居住环境而自豪,在跟城里的老顾客聊天时,有时候也会聊到自己的乡村生活。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更多地是一种从容,他们并不认为城市一定会比乡村有着更“高”的等级要素。  

    如今有很多法国人倾向于在城里工作(城市里的工作机会多),而在城市周边的乡下住,这一现象的存在也为法国城乡间“人格”的平等互动与交流创造了条件。很多到乡下农场里采购农产品的城里人,也表现不出他们作为城里人的优越。当然,这种“人格”交流,首先是有着丰富的物质基础作为保证的,在法国,就经济收入而言,城乡差距不大;无论是生活在乡村。还是城镇中的人,一般而言,其生活水准是差不多的。另外,在人们的人格意识中,那些来自乡村的农业劳作者,只要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就可以非常自由地往来于城乡之间,从事经营活动,而没有什么基于所谓的“户籍”问题而生发出的限制。况且在法国不存在“户籍”制度,任何人都有完全的迁居自由,只要能够找到合法的住处,搬家后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地址变更通知新住地的警察部门,并提供相应证明即可。  

    城乡“人格”的平等互动不仅涉及到个体的“人”的因素,还涉及到社会制度的因素。其实,法国这种城乡间“人格”上的平等交流,并非只是人的一种感觉与情感体现而已,也不只是一种“形式”,在其背后有现实的制度保障,或者说这种城乡互动中的“人格”交流是这一现实制度的体现。不像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所折射的是两个圆心,是将城乡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身份的社群,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地位不是虚的,而是由一系列的现实制度安排所支撑的实体。在法国,国民的公民身份是不分“城市”与“乡村”的差别的,城乡居民一视同仁,城乡之间也不存在什么国家制度从根本上支撑或强化城乡人口间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的差异,不但不存在“户籍”制度,而且城乡间的各类社会保障政策在根本上也是一致的,只是相关的标准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因生活消费水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法国国家的发展中,只有地区间的差距,则不存在城乡间明显的政策倾斜。而在我们国家,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失衡,并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在我看来,其中表现严重且后患很大的,则是二者之间所存在的“人格”失衡。这对于培养健康的国民性格来说实在是不得不令人格外注意的担忧。无论是从经济制度的设计,还是就政治制度的安排而言,我国城乡互动的发展都应当考虑并照顾到目前所存在的“人格”交流不平等的现实,以及潜在的诸多问题。  

    有学者指出,城乡互动需要搭建多种平台,包括信息共享平台、市场对接平台、生产要素流动平台,文化融合平台和政治平等参与平台。而就城乡“人格”互动的社会文化建设而言,上述平台中的后三者则与之密切相关,这些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在制度上推进这一社会文化氛围的发展。在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中所遭遇的拖欠工资、正当权益受侵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等现象,在不同程度上也是这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城乡“人格”平等失调现象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发展,硬件设施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但往往很多与之相伴的社会问题则表现在相对落后的以制度与社会文化建设为代表的软件设施建设中。  

    有人指出,城乡互动发展是通过资本、劳动力、物质、信息等社会经济要素在城乡空间的双向流动而形成的一种空间关联的地域关系。但我认为,城乡互动不只是一种地域关系,还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城乡之间的互动因素而言,很多学者就此提出过不同的概括性解释,有人就此做过整理:城乡间的互动是“人、商品、技术、货币、情报和思想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分为五个类别,包括人的运动、商品的运动、资本的运动、社会交易、行政和服务的供应等;若从二者问的联系来看,则具体包括七类联系,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相互作用联系、服务传递联系,以及政治、行政和组织联系等。这些观点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他们捕捉到的城乡互动因素基本上都与各类“资源”相关,但从我的田野调查来看,里昂市内大大小小的露天市场向我们证实了城乡间“人格”互动作为社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的意义所在。这种“人格”互动,带动了一个地区,甚至是整个国家全面、整体的发展,至少可以通过社会自身的调节来解决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这是一个渐进的、随时随地的自我调节。  
    
(二)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与文化培育  

    在里昂,这些露天市场合理化地利用了城市空间,不但没有影响城市居民的公共空间环境,反而提高了它们的利用率,培育了新的城市文化。这些市场具有灵活而严格的开放时间,从空间上来说,不会影响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而且市场上的产品大都是比较新鲜的本地产品,也回应着人们越来越追求一种健康生活的需求。在这些露天市场上购物,还是城市生活中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在周末的市场上,经常会看到有些家庭是全家出动去市场买菜,这也是增进家庭成员间交流的一种方式。  

  此外,这些露天市场,无论是专售食品的菜市场也好,还是其他主题市场也罢,已经逐步变成了里昂当地的一大旅游景观之一,有很多外来游客是冲着这些市场慕名而来的。索讷河左岸的书市,所处地段风景优美,而且大部分书商在闭市期间都是用固定在堤岸上的银色铁皮盒子存放部分书刊的,这也成了一道城市风景。与这一旧书报市场相对,河右岸于每周日上午8点至下午1点开放的两个艺术市场同样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大旅游观光景点,不仅当地人经常光顾,外地人慕名而来的也不少。其中一个名为创意市场(Marché de lacréadon),摆摊的多为画家,另一个是工艺品市场(Marchde de I’artisanat et des metier sd’art),聚集了不少手工艺品作坊里走出来的艺术家,它们南北相接,连在一起,很有文化韵道。  

  当然,这些市场的存在是与法国具体的国情相关的,不过,其中所彰显出来的这些与建设人文社会相关的理念却值得我们学习。  
    
(三)城市化进程的“他途”  

    城市化并非意味着对工业化时代之前农业生活特色的排斥,作为一个多功能的社会聚落,城市本身就需要食品方面的“农业供应”,与乡村的联接自然应当是互动的。城市中露天市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措施,也是城市化的另一种选择,巩固了城市生活不可缺失的“土地气息”。  

    在田野调查中,我意识到这样一种现象,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城市化的建设与发展使得他们与农业产品的“联接”越来越远,并开始对他们每天所吃的食物多加当心,在餐桌上,人们也越来越多地谈论食品安全问题。近几年来,在法国影响很大的有关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问题,应该是这一现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红十字社区”,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女士,一般每周要到市场上去买两回菜,她很少问津那些蔬菜水果的中间商,总是找那些来自里昂周边的自产自销者。由于熟悉里昂周边的地理环境,至少对于产品来源地的污染情况有所了解,慢慢地她便有了固定的“菜篮子”供应者,她知道买什么样的菜到哪一个摊位去。其实,这种意识在法国人中的增强,也多多少少地巩固了露天市场在城市居民生活中的位置。  

    其实,自1992年以来,欧盟也出台了相应的保护农产品的相关规定,在里昂,农业生产者对于当地农产品的保护做了不少努力。在市场上,经常上看得到有些菜农极力向消费者推销当地的产品,而劝说大家远离那些工业化生产的食物。甚至有些农场还向周边的城市居民开放,请他们到那里参观旅游,在适当的季节还可以亲自采摘蔬菜、水果等。在“红十字社区”有一个四口之家,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一个周末,全家或者约上朋友,向北驱车几十公里,去采摘蔬菜。若是算上交通费用,这些食物并不便宜,但他们对这些亲自从菜地采来的蔬菜放心,而且这样的出游,既是一种全家休息的方式,也增进了家庭内部以及朋友之间的交流。  

    有研究指出,自19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互动出现新的趋势,由于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城市处于强势地位而乡村处于弱势地位,资源重新向城市聚集。与此对照,在这些露天市场上,我们看到的乡村农产品以这种集散方式向城市的流动,并非是法国乡村处于弱势地位的表现,恰恰相反,这说明在资源供应上,法国城市周边的乡村还存在着很大的优势。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不解决,不但会造成一个城乡断裂的社会,甚至连城市本身的发展也会失去应有的支撑和依托。有学者指出,“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格局,促进中国城乡融合与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城市化”。这样的论断,仅是一家之言,我们无法做出评判,但从里昂城市中所存在的这些露天市场来看,其中折射出了另外一种促进城乡融合与互动发展的道路,而且这一种道路似乎不是法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通过政策调整而特意设计归划的。这些市场由来已久,虽有变迁,但其根本性的社会角色未变,它在城乡互动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法国社会自身发展中的一种自发性的选择,也已成为一种传统。城市化并非一味地意味着工业化,它也不应该排除乡村因素的渗透。这种渗透,不应当仅仅是“农业产品进城”这一物质供应,更重要的是这一物质供应渠道的实现途径,以及“人”的互动。当然,我们国家的城乡互动发展有着特殊的国情,不过,在社会转型期间,若是能在制度设计上为将来城乡间的互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将来国家的发展便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城乡互动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在我们国家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是不同步的,有学者指出,“农村社区是否能够像城市社区一样获得同样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是农村发展能否与城市发展并驾齐驱的关键,也是城乡二元结构能否从根本上得到破解的关键。”在这样的理念中,对于发展机会与发展条件的强调是对于资源的强调,着重点在硬件条件上,但倘若忽视了软环境的同步建设,则会产生很多新的社会问题。城乡居民间“人格”的平等互动应当是这一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制度设计上,应当为它的发展创造条件。  

    不过,再回到这些露天市场来看,较其以前对里昂食品供应的影响而言,如今它们已经有些大不如从前了,主要的竞争是来自于超级市场。在里昂,连锁的超市很多,如家乐福(Car-refour)、Casino,Franprlx、Mono Prix、Leader Price、SuperU、Cham-pion、ED等等,遍布于商业区、居民区,不但在地理位置上方便,而且消费者可以在这些超市中同时找得到蔬菜、水果等新鲜食物,各类加工食品以及相关的日常生活用品。为了节省时间,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倾向于去超市购物。另外,有些超市如家乐福、欧尚(Auehan)等,在城外建有多处特大型仓储超市,不但产品齐全,更重要的是在价格上很有竞争优势,吸引了很多人。此外,遍布于城区各处,就在居民家口门的各类杂货店,不但购物便利,而且营业时间长,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成为这些露天市场的另一个竞争对手。对于露天市场有些失宠这一现象,一位五十多岁,子承父业,几乎在“红十字社区”卖了一辈菜的中年男子尼古拉还这样解释到,主要的原因在于城市生活的节奏较之以往已经没有了规律,人们的工作时间节奏不一样,大部分人周一至周五工作,没有时间来市场买东西。  

    尽管这些城市里的露天市场的存在面临着很大的竞争,但它们的长期存在表明了一种城乡互补的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其所面临的生存竞争只是市场运作的一种表现,并非一个根本性的城乡互容与互补的认识论问题。
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5-1-12 17: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