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09|回复: 0

浙商自白:我是如何成为乌干达“中国鞋王”的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9-12-12 11: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地方太挤,食堂、办公室一体

  在略显安静的乌干达坎帕拉工业区内,一扇不大起眼的铁门后面,伴随着机器低沉的轰鸣声,一阵阵热浪与浓郁的塑胶味不断从厂房的入口涌出。在由一圈厂房围合而成的天井中间,遮阳篷下的一张长条饭桌、几把塑料椅就是有非洲“中国鞋王”之称的季永灵的临时办公室。

  “地方实在太挤,中午中国工人在这里吃饭,平时这里就是我的办公和会客室。”现年48岁的季永灵谈笑间,流露出浙商的典型特质:练达、低调、务实。此时,他在东非国家乌干达已经打拼4年,在非洲大陆闯荡近10年,而这也是他在海外拼搏的第25个年头。

  在这个由两间仓库改建的生产车间,机器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人只能在各种机器当中见缝插针般穿梭。一层木板又将一间大仓库隔成上下两层,几十名工人正在进行生产成品发泡拖鞋的最后一道工序。从原料到成品,七八个生产环节都须在这几百平方米的厂房中完成。


  在季永灵的工厂里,400多名当地工人分两班、在6条生产线上24小时不间断生产。受场地所限,每天生产的成品要用3辆大货车拉往他在外面租的仓库,然后再把原料从仓库拉回工厂用于生产。为此,他一共租用了4座仓库,占地近400平方米,每月租金就要付十几万元人民币。

  在坎帕拉以东20多公里的政府规划的新工业园,季永灵买下了110亩土地,正在兴建占地1.5万平方米的厂房。新厂投资近700万元人民币,预计明年年初可投入生产。如此“大手笔”投资背后浮现出的是季永灵已然成竹于胸的宏图大业。

  “通过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我们希望能做到规范行业经营模式、整顿相互压价之风,让中国人在这个行业中站得更稳、走得更远,实现集体生存。”他说。

  逼中国鞋业入良性轨道

  说起自己的中国同行,季永灵忍不住叹了一口气。目前坎帕拉有大约6家鞋厂,但互相之间一味压价、互相仿制等恶性竞争,让大部分中国投资者在短暂的高速发展期之后,就将产品定价权拱手相让,陷入维持生存的尴尬境地。

  “这就像你打我一拳,我打你一拳,可能你的力量没我大,可是两人都会感到疼。”在去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乌干达货币一路狂泄,最高时曾贬值30%,人民币又在保持升值,造成很多在乌商家两头受损。此时,季永灵率先站出来号召同行小幅提价,抱团取暖,并与各家鞋厂达成协议。不料,别人的库存很快销售一空,只有他坚守底线,却留下大批现货压在仓库。经过了解,原来真正遵守协议的同行,除他之外,仅有一家,其他人都悄悄溜掉了。

  虽然经受了一次打击,但经商多年的他并不在意,而是决定放手一搏,将乌干达中国鞋业逼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为此,他今年已出手收购两家在乌中国鞋厂,与另一家在乌中国鞋厂结盟, 并把原料生产线也搬到了乌干达,完成了整合资源、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部署,并继续为下一步发力积蓄力量。

  通过规模、品种与资金优势,季永灵正在精心实施自己的市场布局。据他介绍,自己的工厂每两天就能推出一个新品种,每年仅在空运模具一项上就要花费上百万元人民币,但是义无反顾的投入带来的效果也是明显的。通过贸易方式经营鞋类制品的对手已经失去价格优势、渐渐无利可图,退出了游戏。对于仿制他的产品的对手,他则不惜代价、毫不畏惧与其大打价格战,直到将对方逼到死角、无力支撑。

  从西非到东非的商业“迁徙”

  其实,季永灵进入制鞋这一行并不算早,不算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但他起点高、起步快,无人能出其右。25年的走南闯北,足迹踏遍三大洲,经过餐饮、百货、服装、制鞋等行业的历练,他具有远比常人宽阔的眼界和宽广的心胸。

  2000年,第一次踏入喀麦隆。这个位于西非、异常潮热的国家并没有让季永灵产生多少归宿感,不过当地服装市场的未开发状态,却着实让他积攒了实力。当时,处于事业发展十字路口的他,先后往返于位于南美的厄瓜多尔、巴西、智利与位于欧洲的法国、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之间,但是南美动荡的金融市场与欧洲过高的准入门槛,让他一时之间难以决断。

  这时,一位久未联系的老朋友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到“还不错”的喀麦隆“走一走,看一看”。“非洲哪里有不错的地方,我去过很多国家,非洲还是不情愿去。”这是他当时的第一反应。然而,盛情难却加上一察究竟的想法、颜色、款式,在每个国家都不尽相同,一不小心都是陷阱。”至此,季永灵真正完成了从西非到东非的商业“迁徙”。

  通过3年多的摸索,季永灵逐渐能够准确把握当地市场的潮流与动向,在与国内模具设计师反复沟通后,积累了多款畅销鞋款,并创造出一款畅销鞋两年间销售130万双、零库存的奇迹。

  到明年年初,一个在乌干达拥有17条生产线、日产量超过10万双的“鞋业王国”将粗具雏形。届时,他在非洲四国(喀麦隆、塞内加尔、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的鞋类生产线将达到25条,成为名副其实的非洲“中国鞋业大王”。

  “直到前两年,我的老母亲还在问我在非洲能不能吃上大米,任凭我怎么说,老人家都觉得我是为了让她宽心,在故意骗她。”说到这里,季永灵百感交集。凭借灵活的头脑,季永灵很快在喀麦隆站稳了脚跟,并被拥戴为喀麦隆青田同乡会会长,他的鞋类生意也从贸易开始起步。与别人的经营思路不同,由于了解欧洲的商业运作模式,他每到秋冬换季时都前往西班牙和匈牙利等国,用低价从当地华人同行手中进行大宗收购,再将这些质量好、款式新、价格适中的过季产品卖到喀麦隆,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来源:半月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6 22: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