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096|回复: 0

一位波兰作家的真实谎言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7-2-20 09: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     他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他颠覆了西方新闻一贯刻板的方式,他被认为是“真实谎言”的矛盾体      “一个卡布辛斯基抵得过一千个唯唯诺诺、耽于幻想的三流作家,他成功融合了新闻和艺术,使我们得以窥见他常说的‘难以言传’的战争景象。”1月23日,波兰作家、战地记者卡布辛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在华沙去世,享年74岁,与他惺惺相惜的英国作家拉什迪这样评价他。   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是卡布辛斯基的的忠实读者,马尔克斯称赞他是“新闻界的真正大师”,连文学品味一向挑剔的保守主义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也将他的作品归入到《西方正典》书后附录的经典书目里,算是提前为他的文学地位做了盖棺定论。   西方媒体在他死后的几天,用大量评论文章表达了他们对这个波兰人的尊敬。《纽约时报》称他是“闪烁着寓言和新闻光泽的作家”,《时代》说他在“为时代写史”,《国际先驱论坛报》悼念文章的标题是“卡布辛斯基,事实文学的大师”。   所有的评价都指向卡布辛斯基身上最为人称道的品质:真实。   为时代写史   2003年,在柏林举行的“尤利西斯”国际报道文学奖颁奖礼上,卡布辛斯基作了一个名为“希罗多德与观察的艺术”的演讲。在演讲末尾,他讲了一个经历:1964年,他在加纳采访一场军事政变时,被一群巡逻兵截住。当时他的包里有两本书,一本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蓝色列车之谜》,另一本就是希罗多德的《历史》。搜查他的士兵“犹豫了一下”,把艳俗封面的《蓝色列车之谜》抄走了,而跟随他跑遍非洲大陆的《历史》则被保存下来。   在他眼里,希罗多德的《历史》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报道,而希氏本人更是记者的典范,为了写作《历史》,希罗多德环游亚非欧三大洲,采访了无数学者和平民。卡布辛斯基对《历史》的推崇,暗示着他“为时代写史”的写作倾向。   波兰电影之父安杰伊·瓦依达(Andrzej   Wajda)在电影《残酷对待》(Rough   Treatment)里塑造了一个近乎偏执狂的记者形象,明眼人一下能看出,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卡布辛斯基。作为波兰记者里少有的幸运儿,他的足迹遍布非洲、拉美和亚洲(包括中国)的50多个国家,经历过27场革命和政变。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弥漫着枪林弹雨的味道。   1969年,洪都拉斯与萨尔瓦多之间的世界杯预选赛引起了一场历时100小时的著名战争,数百人丧生。他作为波兰国家通讯社驻拉美记者,开着车穿梭于布满大刀和枪械的边境岗哨,为波兰媒体做一线报道。这段经历后来被他写进了小说《足球战争》(The   SoccerWar)里,在安排小说的各条线索时,他遵循的也是“历史的顺序”(the   historical   order)。   关于波兰的政治寓言   卡布辛斯基在1932年出生于波兰平斯克的一个小镇上。这个小镇街道肮脏,让人窒息,杂居了很多民族的人。他的童年苦大仇深,每天只吃些由面粉兑水做成的粗糙面团,从来不穿鞋,只能对付着用树皮裹脚。   早熟的他在听哲学讲座的过程中,很早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6岁那年,他投身革命,加入了一个共产主义青年组织。   1953年,23岁的他大学毕业后,加入激进的《青年旗帜报》(Sztandar   Mlodych)做调查性报道。几年后,他得到去印度采访的机会。在这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动乱现实的目击者。   每次动身出国采访之前,卡布辛斯基都要花几个的月时间阅读关于这些国家的书。他知道如何倾听他所遇见的人,也能够“读”出他所遇到的事件背后的意义。欧洲人迁出安哥拉的方式,坦噶尼喀议会讨论离婚之后赡养费的问题,新俄罗斯对壁画的修复……,他能很巧妙地把这些琐屑的事情处理成历史转型的寄喻。   英国剑桥大学老牌文学杂志《Granta》采访卡布辛斯基时发现,他在小说《皇帝》(The   Emperor)中对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Haile   Selassie)贿赂法庭的描写,与华沙官僚机构的腐败有着惊人的对应;而读者从《Shah   of   Shahs》里看到伊朗国王对于现代化近乎病态的追求,也让人不能不联想到同时期的波兰领导人爱德华·盖莱克(Edward   Gierek)。波兰读者拿他的小说当关于波兰的政治寓言来读。   谎言,还是真实?   卡布辛斯基去世后,也被人抓住了小辫子。1月25日,美国知名在线杂志《石板》(Slate)发表了一篇题为《卡布辛斯基的谎言》的文章,指出他经常会“在书中编造事实”: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Literary   Supplement)曾对卡布辛斯基的《皇帝》做过调查,发现他对海尔·塞拉西的描写有很多细节性错误。比如臣民歌颂塞拉西的话是不可能被翻译成官方语言的;有关塞拉西从来不读书,甚至连文件都懒得签的描述也不合事实。卡布辛斯基对埃塞俄比亚人日常生活的描写,也能被当代学者轻而易举地指出瑕疵。   对于这样的质疑,卡布辛斯基生前曾用充满激情的话语表明自己的心迹:“我为什么要当作家?我为什么要这么多次地出生入死?是为了做一些猎奇性的报道吗?还是为了挣薪水?对于我而言,作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召唤。如果不是发现有些关于历史和人类自身的问题非解决不可,我不会投身到这么大的危险中去。”很明显,他是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拘泥于表面的细节真实,能够发掘出这背后的历史真实。   卡布辛斯基   卡布辛斯基出生于1932年,波兰文学家、著名战地记者,2006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用敏感的笔触和极富文艺气息的行文,强烈攫住读者的心,他的采访手法有异于西方传媒报道的手法,颠覆了新闻工作一贯刻板的概念和作业方式。他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非洲采访引起了举世瞩目,并形成了他的名作《太阳的阴影》(The   shadowofthe   Sun)。   卡布辛斯基的旅行采访令他声名鹊起,同时也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他的写作包含三种元素:第一是旅行,不是那种游客式的旅行,而是属于一种探索性的、有目的的旅行;第二是阅读有关采访题材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散文,还是学术论文;第三是反省,来自旅行和阅读的反省。   卡布辛斯基生前这样评价波兰人的双重阅读:“过去,波兰没有娱乐,电视不普及,人们靠书籍消遣,他们认真阅读,有时同一本书读上好几次。可是,现在它已经失传了、消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9-19 09: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