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65|回复: 1

波兰主要旅游景点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7-2-20 09: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华 沙 市
首都华沙是波兰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维斯瓦河中东段的两岸。南北沿河延伸约29公里,东西宽26公里,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市区居民160余万。气候温和,7月平均气温19度,1月为4度。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
华沙在公元10世纪有居民点,15世纪初具城市规模。1596年成为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严重破坏,战后迅速重建。主要工业有:机械制造(汽车、电机)、金属加工、冶金、化学、制药、食品、印刷和纺织等。
华沙有波兰科学院、华沙大学(创办于1816年)、华沙理工大学等高等学府和一些专科学院。文化设施有国家图书馆(藏书260余万册)、国家博物馆、国家剧院、艺术陈列馆等。1927年和1935年分别开始举行国际肖邦钢琴比赛和小提琴比赛。古城有17、18世纪建筑古迹。肖邦故居在华沙西北郊热拉佐瓦•沃拉村。

华沙古城
华沙古城 古城是华沙最古老的地方,也是首都最有特色的景点之一。它建于13、14世纪之交,扩建于15世纪,改建于17世纪,建筑风格为哥特式。古城的中心有个宽广的方形市场,当时的市政机关、商店和手工业作坊都集中在这里。城市中最富有的人们也都在此居住。为了防御,在古城周围筑有城墙和护城河。1944年华沙起义初期,起义者解放了古城。起义失败后,德国法西斯把古城毁成一片废墟。战争一结束,波兰人民就着手重建华沙古城。1949年古城广场四周耸起第一批建筑物。1953年7月22日举行隆重移交仪式。1963年整个工程竣工。古城每座建筑物的外貌都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格,而其内部结构和设施则是按照现代建筑技术进行改建的。

华沙王宫
华沙王宫 华沙城堡建于13世纪末,原是土木结构。1569至1572年城堡改建为泽格蒙特• 奥古斯特国王(先为公爵)的王宫和议会驻地。泽格蒙特三世迁到华沙后,于1598至1619年间扩建了城堡。王宫就坐落在这座古城当中,成为一个五角形的建筑物,其中有引人注目的泽格蒙特塔楼。1636年至1637年间在王宫南侧修建了瓦迪斯瓦夫四世歌剧院。扬•索别斯基三世时(1674年至1696年)装璜王宫内部。奥古斯特二世时(1697至1733年)建成众议院大厅、参议院大厅和国王大厅。1741年至1746年在王宫东侧又增添了一翼。
二战期间遭破坏,1971年1月重建。在王宫广场中心,耸立着泽格蒙特三世圆柱纪念碑,是由瓦迪斯瓦夫四世为纪念其父泽格蒙特三世迁都华沙于1644年兴建的。圆柱高 30米,人像高2.75米。站立在圆柱上的泽格蒙特三世头戴王冠,身披战袍,手执利剑和十字架。民间传说国王宝剑的指向含有不同的意思:向上指时,象征胜利和幸运;向下指时,预示厄运和衰亡。

华沙美人鱼
华沙美人鱼 民间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名叫齐格蒙特的国王在全国到处巡游,想为王国寻找一个理想的京都。一天,国王来到维斯瓦河畔一座风景秀丽的孤家村落,这里住着一户渔民,国王四处查看时,一条人身鱼尾的美人鱼从河里跳出水面,为国王唱了一支优美动听的歌。国王立即爱上了这个地方,遂决定在这里建都。国王问正在河边戏耍的两个渔家孩子:“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孩子回答:“没有名字”。国王又问孩子叫什么名字。哥哥答,叫“瓦尔斯(Wars)”,妹妹答,叫“沙娃(Sawa)”。于是国王决定将他俩的名字连在一起,作为这个地方的名称,这就是“瓦尔沙娃”(中文译为“华沙”)。美人鱼从此成为波兰首都华沙的象征,被认为是华沙的守护神。

华沙第一个美人鱼铜像建于1855年,位于华沙古城市场中心。目前耸立在维斯瓦河畔的美人鱼铜像,比第一个铜像大很多,姿态也更加优美。它是由波兰著名女雕塑家卢德维卡•尼特斯霍娃于1934年以波兰女英雄什塔海尔斯卡为模特创作的,1937年建成。在希特勒德国侵占波兰期间,美人鱼铜像悄然失踪,直到波兰解放后才重新出现。原来,在德国法西斯军队入侵前,人们把这座铜像拆卸掩埋,精心保护起来。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们把她重新竖立在维斯瓦河畔。

无名烈士墓
华沙无名烈士墓建于1925年,位于毕苏茨基广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毁坏。
现在的无名烈士墓是在废墟上经过整饰而成。无名烈士墓的大理石上镌刻着波兰军队曾经战斗过的地点和日期,墓中存放着从波兰烈士们牺牲的战场上收集的泥土。
无名烈士墓是波兰举行各种节庆、纪念仪式的重要场所。按照波兰外交礼仪规定,外国重要代表团来访和驻波兰使节到任均向无名烈士墓鲜花。

瓦津基公园
瓦津基公园 因公园内有肖邦的雕像,故中国人称之为“肖邦公园”。它是波兰最美丽的公园之一,具有英国园林风格。原是波兰末代国王斯•奥•波尼亚托夫斯基(1766-1795)的别墅。园内宫殿、楼阁、池沼、草地错落其间,还有玫瑰园、柑橘园等。最负盛名的水上宫殿-瓦津基宫,雄伟多姿,富丽堂皇。原是皇宫官员住处,现为国宾馆之一。宫殿中央悬挂吊灯的圆形大厅,四周建筑的装饰各具特色。据介绍,殿中曾存放着二百幅画、六十件艺术品、十七台钟表和八十座雕像。这座水上宫殿于1944年秋曾遭受希特勒分子的洗劫和破坏,1960年开始重建和修复。在其东北方向座落着梅希莱维茨基宫。这座宫殿保存完好,未受战争破坏。对中国人来说,更具特别意义的是,60年代曾在这里举行过著名的中美大使级会谈。
在瓦津基公园出入口的最高处,屹立着一座巨大的肖邦雕像,它是用深褐色的装饰铜铸成,高5米,重16吨,宽大的底座由浅褐色的花岗岩砌成。雕像构思深邃独特,造型新颖别致:肖邦坐在一棵柳树下,上身微微右倾,树干向左展开,一斜一展,显示出了明快的节奏。肖邦的头发和斗篷在风中向右飘动,柳树的枝叶也被吹拂到右边,垂落到铜像身后。细心端详,这飘垂的枝叶,宛如一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大手;在枝叶的飘拂下,人体和树干融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肖邦两眼轻合,眉头微皱,流露出一丝淡淡哀愁;紧闭的双唇和面部刚劲的轮廓却显示出他内心的倔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尊雕像曾被破坏。1958年5月,肖邦雕像又重新立起。在肖邦协会的组织下,每年6-9月,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都要在肖邦雕像下举行露天音乐会。

维兰诺夫宫
维兰诺夫宫(夏宫)维兰诺夫宫位于华沙南郊,是波兰最秀丽的宫殿公园之一。波兰国王扬•索别茨基三世于1677年把这一地区据为己有,在国王秘书、业余工程师、意大利裔波兰人阿•罗齐的设计和指导下,将其修建成华丽的郊外别墅,整个建筑为巴洛克式。夏宫曾数易其主。18世纪末、19世纪初波托茨基继承了夏宫的所有权。他博学多才,曾集中人力财力搜集散失在国外的艺术珍品,在夏宫修建了欧洲绘画陈列馆、波兰人像陈列馆等,供游人参观。1802年在王宫北侧又修建了哥特式陈列馆,内有中国房间,收藏中国艺术品。
1806-1821年在夏宫北侧花园内修建了中国式凉亭和罗马式桥梁。夏宫曾于1794年被沙俄军队占领,内部破坏很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曾大肆掠夺和破坏宫殿。波兰解放后,夏宫重归国有,后对外开放。

肖邦故居
肖邦故居 华沙西北约50公里的幽静小村-热拉佐瓦 • 沃拉,是弛名世界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的诞生地。肖邦 (CHOPIN,1810-1849年) 出身于教师家庭,六岁开始学琴,八岁首次演出,轰动华沙,被誉为“波兰的莫扎特”。1826-1829年,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深造。1830年定居巴黎,从事创作和教学。1849年在巴黎逝世。肖邦的心脏现安放在华沙圣十字教堂。肖邦的作品有钢琴协奏曲两部,钢琴奏鸣曲三部以及玛祖卡等,曲调多样,和声优美,动人心弦。由于肖邦一生憎恨俄国对波兰的民族压迫,故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故国家园的深情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以及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
现在的肖邦故居纪念馆是二战后重建的。一排白色的小屋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室内保留当年的风貌,存放着肖邦少年时的作品和他曾经使用过的“长颈鹿”竖式钢琴。每到周日,这里都要举行音乐会,由世界各地著名的钢琴家弹奏肖邦作品。故居外的庭院风景如画,种植着由波兰各地捐献的名贵花草树木,院内竖立着肖邦的雕像。溪水潺潺,琴声飘飘,这里悠美的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散步。

涅伯鲁夫庄园
涅伯鲁夫庄园 涅伯鲁夫庄园距华沙市区70多公里。17世纪由荷兰建筑学家设计建造,18世纪进行扩建,并构建了一座美丽的公园。具有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曾为拉杰约夫斯基主教的贵族庄园,现为华沙国家博物馆分馆。这里曾是贵族聚会的场所。这座宫殿里陈列着许多艺术品(其中有尼俄伯<希神>的古式头像)及珍贵的古老印刷品。宫殿旁有马厩和两个柑橘园。园内有“石头夫人”及早期浪漫时期的耻辱柱。


克拉科夫市
克拉科夫市位于波兰南部离华沙约300公里的维斯瓦河畔,人口70万,是波兰最大的文化、科学、工业与旅游中心。公元10世纪末克拉科夫并入波兰版图之前,维斯瓦公爵已在此建都。从“复兴者”卡齐米什国王(1034年至1058年)起克拉科夫成为波兰首都。从1320年起克拉科夫为国王的加冕地。1794年科希秋什科起义以克拉科夫为中心。波兰被完全瓜分后,克拉科夫隶属奥国。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克市被并入德国版图的“总督辖区”。当时克拉科夫是波兰最大的抵抗中心之一。1948年在克拉科夫兴建了大型的钢铁联合企业,从而带动了整个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这里的雅盖隆大学建立于1363年,系波兰最古老的大学,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克拉科夫古城
克拉科夫古城 古时曾是克拉科夫的市中心,称作“主市场”。14世纪时商人们在这里经营各种呢绒制品,并在这宽敞美丽的广场上建起了专门的交易大楼—苏肯尼茨交易楼,文艺复兴时期又进行重建。目前该大楼一层是纪经营各种呢绒制品,并在这宽敞美丽的广场上建起了专门的交易大楼—苏肯尼茨交易楼,文艺复兴时期又进行重建。目前该大楼一层是纪念品商店,二楼是国家博物馆画廊,收藏着18至19世纪画家的作品。在其旁边耸立着一座哥特式塔楼,原是市政厅,目前是历史博物馆。古城还有一座著名的玛利娅教堂。这是波兰最漂亮的哥特式古建筑之一,高81米,里面陈列着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如著名的总祭坛(1477至1489年建成)著名铜版艺术家斯托什雕刻的带有耶稣受难画面的十字和五彩缤纷的玻璃绘画等。此外,每隔一小时,教堂钟楼上的号手吹响一次长号。据记载,这是为纪念中世纪抵抗异族入侵的一位忠于职责、坚守岗位的号手而流传下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2-20 09: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瓦维尔宫
瓦维尔宫 瓦维尔宫建立在克拉科夫市维斯瓦河畔石灰岩山岗上,是波兰古迹最为集中的宫殿之一。卡齐米什时期(1333至1370年)以此作为王宫,1595年瓦维尔宫遭受火灾。其后泽格蒙特三世将王国首都迁往华沙。波兰第三次被瓜分后,奥地利侵略者将瓦维尔宫改为兵营,王宫再次遭到破坏。瓦维尔宫现为国家博物馆,这里除国王接见、议事、宴请、起居的厅室对外开放外,在王宫东厅展出了历代名家油画、金银线壁毯、古老家俱、古代兵器、国王衣饰用品等,王宫内还设有东方物品陈列室。在城堡内的主教堂里,陈列着历代波兰国王克拉科夫主教的古棺。波兰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的遗体也葬在这里,其中包括世界闻名的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斯沃瓦茨基,民族英雄科希秋什科以及毕苏茨基等人。主教堂钟楼上悬挂着波兰第一大钟—泽格蒙特大钟。登上钟楼可一览克拉科夫的风光。

维利奇卡盐矿
维利奇卡盐矿博物馆 欧洲最古老且目前仍在开采的盐矿之一。位于克拉科夫市郊区,傍喀尔巴阡山。早在1044年以前就在这里采盐,1290年获城市权。从14世纪起维利奇卡盐矿成为采矿业城市之一。15至16世纪是鼎盛时期,18至19世纪盐矿开始扩建,成为波兰著名的盐都。1976年被列为波兰国家级古迹,1978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盐矿矿床长4公里,宽1.5公里,厚300 - 400米,巷道全长300多公里。迄今已开采了9层,深度为327米,共采盐2000万立方米。为了方便视察和参观,早在1744年就在矿井内兴修了楼梯通道。在离地面130多米深的盐道上建起了世界上罕见的供旅游者参观的游览胜地。那里建有博物馆、娱乐大厅,保留了原有的盐湖、祈祷堂和矿工们劳动场面的原貌。里面有许多雕像和装饰品,均用盐精雕而成。著名的雕塑作品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该盐矿不仅可供游人参观,还可供某些疾病患者来此治疗。1964年在盐矿第5开采区211米深处开设了研究过敏性疾病的疗养所,1974年又在矿井下建成了一座疗养院,供呼吸道疾病患者疗养治病。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尔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津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格但斯克市
格但斯克市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维斯瓦河的入海口。波莫瑞省首府。人口约47万。波兰北部最大的城市。与索波特、格丁尼亚两市形成庞大的港口城市联合体——三联城。
格但斯克是波兰重要的造船、石油化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工业中心,有两个海港。同时它还是重要的科学、文化、艺术、高等教育和博物馆学中心。海洋旅游和娱乐业发达。城市的陆路、铁路和水路交通便利,空中航线连接着波兰各地及邻近国家。格但斯克还因历史上多次爆发工潮而成为波兰第二大政治中心。公元997年,布拉格的霍耶华大主教到濒临波罗的海的格但斯克传播基督教,意味着格但斯克城市历史的开始。14世纪后长期被普鲁士人占领,称其为但泽市。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凡尔赛公约确定格但斯克为自由城市。二战后,重归波兰。
格但斯克是波兰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形式独特的古建筑群,多具哥特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古城、圣玛利亚琥珀街、“圣扬”教堂、古城墙等最为著名。
波兰盛产波罗的海琥珀,为世界琥珀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古代开始,格但斯克就集中了众多琥珀加工作坊,其设计精美、制作考究,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来自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等地的珠宝商洽谈业务。

维斯特布拉德半岛
维斯特布拉德半岛(Westerplatte),源于荷兰语,意为“西边的沙洲”,位于波最大河流维斯瓦河支流入海口,长1700米,最宽处600米。1924年,根据国际联盟决议,波兰在半岛上建立了一个军事转运仓库。1939年9月1日,德国军舰向驻守在半岛的波军发起进攻,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当时驻守在半岛上的波军将士只有210人,而进攻的德国士兵达3000人。波军将士顽强抵抗了七天,终因弹尽粮绝而投降。9月21日,希特勒特意登上半岛,查看这个曾被德国报界称为“波兰小凡尔登”的地方。现在半岛上残存着5个士兵营房的废墟,建有曾指挥抵抗德军的苏哈斯基少校及士兵的墓碑。在人工土丘上耸立着高70米的“海岸卫士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历次著名战役的名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1 21: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