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48|回复: 0

一场迅速平息的“暴乱”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9-10-6 18: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燃烧的多瑙河:匈牙利1956年事件真相》把目光聚焦在1956年的匈牙利,即“裴多菲俱乐部”前后的匈牙利,主要是10月23日至11月4日的12天。虽然时间跨度有限,但是一叶知秋。作者侯凤菁曾任新华社布达佩斯分社首席记者、东欧室主任,这让我想起《波兰独立之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6月)的作者、曾经担任中国驻波兰大使馆一等秘书的郭增麟先生。这些著作都是他们自留地里的成果,因此写作风格与他们的工作文体迥然不同,更具个人特色。侯凤菁还是《炎黄春秋》的作者,先后发表《还纳吉以清白》(2008年第2期)和《裴多菲俱乐部真相》(2008年第5期)。

    侯凤菁讲述的这段历史,沉郁顿挫:

    二战时期的匈牙利属于法西斯阵营,战后一度是多党联合执政,随后匈牙利劳动人民党通过“切香肠”的分割战术成为唯一的执政党。斯大林“最好的学生”拉科西确立了一党制之后,开始党内清洗,席卷了三名党的总书记、一名国家主席、若干名副总理、几十名部长、约百位将军,一个900万人的国家有150万人被起诉。一些久经考验经受过盖世太保严刑拷打的高级官员,对自己勾结海外反动势力试图颠覆证政权的罪行供认不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有很多种解释。一名内务部长出狱后对朋友说:“霍尔蒂和盖世太保统治时期的监狱是够坏的了,但是与拉科西统治时期的监狱中受的折磨相比,根本就算不了什么。”还有一种解释是“苦肉说”,即告诉这些同志,党知道他们是无辜的,但为了唤起人民的革命警惕性,他们需要忍辱负重,在法庭上扮演特务,于是这些同志信以为真。与此同时,国内建设贯彻斯大林“没有重工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精神,一方面工人和农民享受不到“按劳分配”的生活用品,另一方面高级官员却感觉已经提前进入“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

    这种“外嫩里焦”的局面难以为继,1953年斯大林死后,苏联老大哥决定拉科西下、纳吉上。纳吉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同志,曾经担任过高级职务,由于不同意农业迅速地、全部地合作化,一度被发配到首都以外的地方。他上任后,开始了“新阶段”改革,取得成效,以至于没有全退的拉科西认为“人民生活水平太高了”、“应该加以严格紧缩”。1955年,随着苏联内部的人事更迭,纳吉下、拉科西上。59名知识分子联署一份“备忘录”,反对在文艺领域推行强制的行政手段,此举被视为“反党反人民”,签名者受到惩罚,纳吉也被株连。但此时,纳吉正在将注意力放在撰写政治论文上,他表示“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而不应该使生活服从糟糕的理论”。1956年苏联“二十大”使得东欧也感受到解冻的暗流,裴多菲俱乐部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万众瞩目”并非夸张,一场讨论会从下午六点半持续到次日凌晨四点,听众多达6000人,甚至秘密警察都向上级表示无法继续执行任务,因为他们开始赞同发言者的观点。于是,拉科西下、纳吉上。此次拉科西是全下,直接到苏联定居,直到去世也没有还乡。纳吉开始为冤假错案平反,学生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进行经济改革、实现民族独立。

    10月23日,布达佩斯各界群众进行集会,重申学生的要求。根据华沙条约,苏联驻军只有应所在国政府要求才能出兵,但是10月24日,苏军不约而来,坦克驶上布达佩斯的街头。不明真相的苏联士兵被告知匈牙利首都发生了暴乱,但是当他们遭到市民的顽强抵抗,开始怀疑甚至倒戈。市民也极尽所能,进行说服教育工作,双方成功地进行了军民联欢。在场的一个美国记者,目睹了“军民鱼水情”的景象,感慨“这是我一生中看到的人民与外国军队之间的最欢愉的交往”。布达佩斯警察局长努力与市民和解,他事后因为立场不够坚定被判处无期徒刑。但是,当时皆大欢喜。尽管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插曲,比如国家保安局的同志常常被市民搜出处以私刑,但这仅仅是插曲。10月30日,纳吉表示匈牙利结束一党制、恢复多党制。同时,苏联也表示愿意撤出苏军,与匈牙利就撤军问题进行谈判。

    一切都朝着大团圆的方向走去。然而,接下来的历史如同过山车,进行着极限运动。10月31日,已经撤退的苏军重新回潮,有过之而无不及,匈牙利目瞪口呆。11月2日,苏联大使照会匈牙利政府,第二天将派代表团就撤军问题进行谈判,后者喜出望外。11月3日,谈判顺利得难以置信,历史再次朝着大团圆的方向走去。11月4日凌晨,10万苏军挺进布达佩斯,镇压“反革命暴乱”,纳吉短暂地在南斯拉夫大使馆避难,离开大使馆后被捕,经过“三起三落”,最后放弃“请求赦免”的权利,选择了绞刑架,30多年后,获得平反。

    侯凤菁参考大量中文、匈牙利文著作,讲述了激情燃烧的12天。书中还附有很多插图,其中两幅最让我动容。一副是裴多菲俱乐部举行讨论会时的照片,由于人数太多,很多听众或坐或站在窗台上、街道上,侧耳倾听,他们非常安静,唯恐错过房间里面传来的任何声音,很多听众陷入沉思。我相信,1956年之后,匈牙利一定会出现犬儒主义和公共事务冷漠症;但我同样相信,那并非“国民性”所致,这张照片已经说明布达佩斯市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如果说他们后来表现出漠不关心,那并非他们的自由选择,而是“被选择”的结果。还有一幅照片是白天里空空荡荡的街道,那是布达佩斯工人委员会发起的消极抵抗,为了表达对苏军的异议,同时为了避免苏军找到再次镇压的借口,市民进行了空巷运动,整座城市在11月23日下午2点到3点空无一人,只有苏军和他们的坦克形影相吊。沉默,是对“暴乱”的最好诠释。

    《燃烧的多瑙河:匈牙利1956年事件真相》也有一些细节,值得商榷。比如书中提到纳吉撰写的《国际关系的五项基本原则与我们的外交政策问题》,五项原则就是万隆会议所采纳的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民族平等、领土不受侵犯和不干涉别国内政,一年以后,苏联肯定了这个主张。可是从时间上来说,1955年4月的万隆会议在前,1955年5月苏联与南斯拉夫的共同宣言也承认了五项基本原则,随后才是纳吉的文章。

    阅读这本书时,最常出现的疑问不是细节出入,而是:如果匈牙利不是苏联的卫星国,如果“国内派”而非“莫斯科派”成为党内主流,历史会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历史无法假设,这个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正因为没有答案,让人时时思考。

    (文章出自独立阅读,独立阅读订阅信箱:
shrbooks@gmail.com;主页:http://chinairr.com.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6 18: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