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46|回复: 0

北京“老莫”重新开张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9-9-9 02: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在中俄建交60周年前夕,被北京人亲昵地称为“老莫”的莫斯科餐厅经历了3个月的装修后,于8日重新开张迎客。得知消息后,许多“铁杆儿”老顾客像芦教授一样一早从京城的各个角落赶来,一睹新餐厅的风采。
     中午12点,记者在餐厅看到,大厅靠窗的座位已经被全部占满,中间的位置也几乎座无虚席。
     “装修后的‘老莫’基本恢复了55年前开业时的原貌。”餐厅经理周磊说,原来的金属旋转门被木制旋转门替代,大厅恢复了雪花图案屋顶和喷水池,地板全部换成了木地板,大厅两侧被帷幔遮挡的窗户恢复成当年四扇对称的巨大透明玻璃窗。
     “大厅四周的大理石更加明亮了,俄罗斯风格更加突出了,整个餐厅显得更养眼了。”在美国工作的曾先生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位于北京展览馆建筑群西侧的莫斯科餐厅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第一家西餐厅,于1954年10月2日开业。
     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来说,能到“老莫”就餐,是一种时尚,也是身份和品味的象征——顾客必须凭餐券才能在这里就餐。
     “刚开业时餐厅只提供1.2元和2元两个标准的套餐,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能来吃饭就像过年一样高兴。”因工作原因经常在此接待外宾的刘凤瑛老人回忆说。
     后来中苏关系破裂,“老莫”于60年代中后期一度停业,重新开业后却做起了中餐,并改名为“北京展览馆餐厅”。
     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老莫”才又恢复“莫斯科餐厅”的称谓。如今西餐厅在北京已是遍地开花,普通民众想吃西餐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但“老莫”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魅力。老顾客石长龄在餐厅的留言中写道:“我有一个习惯,如果较长时间不去‘老莫’,就像老朋友多年不见似的想念。”
     2000年,“老莫”斥巨资进行了一次大的装修改造,俄罗斯风格被淡化,显得更加时尚和西化。然而,老顾客却希望餐厅恢复成老样子。
     “当我来到装修后的老莫,没有看到原来餐厅四根大圆铜柱上雕刻的那些活灵活现的小动物,难过得都快哭了。”顾客王文山说。
     餐厅前厅部经理刘楠介绍说,“老莫”吸引的不仅是上了年纪的人,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了这里的常客。
     刘楠说,许多年轻人从影视剧里了解到莫斯科餐厅,便想来一探究竟。有些人幼年曾来过这里,长大成人后又带着父母来这里尽孝。
     第一次陪着父母来就餐的“80后”张奇说:“这里感觉像礼堂,服务员们穿着传统俄罗斯‘布拉吉’,对我来说很新鲜,很吸引人。”
     随着俄餐的不断发展,莫斯科餐厅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对菜品进行更新。“我们特地聘请了两名俄籍厨师,主要负责新式菜品的开发。”周磊介绍说,另外,菜品的价位仍然保持不变,人均消费约140元。
     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8年的厨师长白忠义介绍说,开业后餐厅的菜谱上增添了俄式虾沙拉、奶油番茄汤、奶油烤海鲜等新式菜品。一些菜品针对中国人的口味作了一些调整,但用料和选材还是严格按照俄餐的标准操作。
     推杯换盏中,音乐响起,四位身着俄罗斯民族服装的演员翩翩起舞,为顾客献上了《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等红色经典歌曲。
     顾客们暂时放下手中的刀叉,在以莫斯科郊外的原始森林大理石图案为背景的大厅中随着歌声轻声哼唱。芦教授的老伴儿深情地说:“当年他就是唱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向我求婚的。”
     演员尼古拉说:“中国的观众非常热情友善,对这些老歌耳熟能详,对俄罗斯也有着很深厚的感情”。
     今年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俄建交60周年,演员卡佳说:“我们想用我们的歌声来庆祝这两个伟大的节日。”

新华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5-1-19 14: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