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32|回复: 0

夹缝中生存的海外华人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9-8-10 12: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按我原来的想象,海外华人那也属于下海,却看到很多人还非要找个“爷爷”依靠。

有人会很简单地做个结论,有些人在海外挣了钱,觉得还不满足,要捞取政治资本提高自己的地位呗,或者还有什么其它目的要拉拢关系呗。

可以这么说。

不过,我们还看到这样的事实。

温家宝总理在5月份前往布拉格出席欧中峰会的时候,中国驻捷克大使馆组织了群众迎送队伍,被通知到的华人华侨不少都乐颠颠地前来参加,虽然不一定能看上总理一面,甚至连总理的坐骑都看不到一眼,就是在太阳底下打个小旗溜溜干晒大半天,但是,大家依然热情高涨。有的人宁愿让自己的商店关门一天,有的人特意从外地跑长途几百公里赶到布拉格,更有人从国内匆匆赶回,参与其中,留张照片,挂入库房餐馆办公室,拿回家乡光荣炫耀。这里面很多人从这样的活动中是得不到什么实际利益,甚至使馆事后的答谢宴会都可能捞不到参加,抑或事情过去以后,不会有谁记得他/她参加过,只有自己互相照的照片聊以自慰,这样的热情和凝聚力,在国内恐怕也不多见。

他们为了什么?

有人会说,朴素的爱国热情呗,这样说也对,不过我想把爱国热情讲得更加朴素一点。

目前生活在海外的第一代华人,绝大多数是经济原因,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出来的,刷盘子刷碗比在家种地挖山强,进修苦读比多少人竞争一个职位强,说句不好听的话,可以叫经济移民(难民),也像丧失土地,到城里打工的民工。很多人有时间奔命,却没机会享受生活,经过一些年的奋斗以后,情况改观,但是大好年华也已然流逝。这里边没文化或者文化不高的人,很多还是生活在小华人圈里,有文化特别是懂当地语言的人,能够和当地人交流,和当地人没有大沟通障碍,但是,一般说来,出国的时候,都已经成年人格已经定型,很难有可塑性,真正和当地人获得精神共鸣的机会也很小。很多人所从事的事业,在和当地人发生利益置换,按理说比较深刻地纳入当地社会了,但是交易纳入社会了,人还在“对岸”,很难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价值、喜乐当中去,真正能够全然理解当地社会坦然进入当地社会的人少之又少。甚至一些在国内长到几岁十几岁,再来海外读书生活的第二代,都觉得和当地同学有隔阂。用一句煽情的话说,“他们的根在中国”。

很多人出国不是为了生活,而仅仅是为了谋生,好有一天出人头地,省吃俭用回到家乡光宗耀祖,就是说,屁股坐在海外,大脑留在家乡。本来海外华人(第一代)就先天地不具备融入当地社会的因素,如果以这样的背景和目的,就更不容易属于当地社会,不容易被当地社会接纳。还有些人顽固地抱着自己固有的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就存在被当地人视为异类的可能。记得我在青海听汉族朋友用很奇怪的口气说当地的藏人,其实汉藏同居一个城市,却属于截然不同的族群,少有往来。

一方面由于先天客观缺失,并没有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另一方面,从原来的单位离开,从原来的大家庭亲友圈离开了,从原来的乡村离开了……,海外华人也丧失了原来的社群土壤,客观上成为不在任何体制的一群人,这就是海外华人事实上所处的寂寞夹缝。

特别是当今现代社会,体制真是一切。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身份,失去了团体,比失去他自己还可怕,社会可以不认可你,容易被当地社会怀疑,容易被父老乡亲怀疑。在这种客观缺失的环境中,人们当然渴望找到组织。

人是社会性群体动物,我们华人又有被家庭集团照顾被社会组织管理的习惯,家有族长,党有中央。很多人从小就是被家庭社会安排好抱大的,所以,当使馆或官员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发出召唤的时候,就涌现出高涨的热情,朴素的,怀着朴素私心的,还有不朴素的,皆有之。

不同的人会按照各自的为人处世方式,做出不同的表现,过激行为也有了发生的可能。一如三名斯洛伐克籍的华人,又如巴黎曾经的红旗飘飘。

所以,假如三名华裔真有什么背景另说,我想说的是,不需要有什么背景,本源客观上因为寂寞夹缝,一样有人听从召唤和驱动,做出过激的举动,存在这种可能性。

或有其他原因不是这里要讨论的话题。

凤凰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6 12: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