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91|回复: 0

我在法国当考官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9-7-27 12: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亲历法国高中汉语会考

 

我于08年9月在法国C市LA中等三所教育机构担任汉语教师,至今不到一年,就经格勒学区教委通知要求参加09年6月15日的法国高中汉语会考考官,还是颇为意外的。因为我一非正式教员,二没有带过高三毕业班,理论上并无担任考官的资格。就连LA中教务秘书也很吃惊,并当着我的面打电话给教委确认,才知道我的入选是由于学区汉语督学拉巴特先生的推荐。

 

拉巴特Labat先生是格勒学区汉语教学督学,我在LA中应聘时正赶上他来视察,那时我初生牛犊不怕虎,说了好些现在想来有些不知好歹的大话;后来他又来听过课,反映还不错;在里昂参加法国东南大区汉语教师培训大会上还碰过一次面,并被介绍给全国汉语总督学白乐桑Bellassen先生,彼此印象都不错。这一次,就凭他一句“有能力”,便把18个法国孩子的命运“轻易”交在了我的手上。我在一方面感慨法国人的“举动轻率”,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欣赏他这点“不拘一格”的灵活风格。

 

通知上写明8点到场。我家不在考场当地,一早5点起来、6点多便驾车赶赴格勒。那一天是个阴雨潮湿的天气,早上天光较暗,视线也不是很好。一路上还有个小小的奇遇:在山城C市住了几年,由于当地自然环境保护得很好,常常在出门时撞见野猫、野兔之类的小动物,已经不觉得稀奇。这次刚从高速下到国道,拐过一个弯时,便看到路中靠近左道的地方立着一只小兽。初时以为是大号的野猫,仔细一看,此兽一身灰棕色的毛,身长超过普通野猫,体型却尤其轻巧、腹部曲线玲珑,面孔精巧尖削,两只尖尖的大耳朵如德牧般地耸起——竟是一只小狐狸!

 

虽然有点少见多怪,但这还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野生的狐狸,很是有些喜出望外。车轮疾驰,我知道等我拿出手机来一定太迟了,便没有勉强,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它,正如它眯起细细的眼睛紧张地盯着我。直到对面车辆驶来,它才轻轻灵灵地跳开,钻到路边的树丛中去了。

 

无独有偶。等我们到达格勒的考场,把车停在中学后的一个小区时,居然还看见一只小野兔在路上大摇大摆地散步。才要追过去看,一下子惊动了它,轰地跑开,我才发现不是一只,而是三只小兔子,看样子也不过两个月大。——敢情这条僻静的小路就是兔子之家。

 

考场——某私立圣母综合中学规模不小——学校整体建筑群落就占了整个街区,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包的机构,我在法国还是第一次见到(再一次少见多怪了,见笑)。赶到大门口,已经有不少考生在门前等待。在这时我也遇见了另外两位将与我一同主考的老师,法国人Florence女士及法籍华人蒋老师,由于我是第一年主考,自然急忙向二位谦虚取经。

 

在法国汉语会考如何进行?这要看学生所修的汉语是作为一外、二外还是三外。(笔者注:当然,由于师资及生源数量问题,目前在法国将汉语当作一外和二外来修的中学应该是极少数,而且集中在几个专门培养汉语人才的城市,多数地区还仅仅将其作为三外来选修。当然,一门学科的从无到有总是当地教育发展、文化进步的体现(当然这与中国经济实力上升、国际影响力提高直接相关)。比如里尔学区,1996年中学汉语学生仅有72人,2006年就增加到688人,其中72%的学生作为三外,18.5%作为二外,作为一外的学生就相当少了。)

 

一外、二外要求笔试与口试,而三外只要求口试。笔试以我所见的2008年汉语会考真题为例:

汉语一外:笔试3小时,根据给出的500余字的短文《北京印象》回答问题、作文及翻译。短文涉及北京市容的变化及奥运,作文1题目是介绍自己的城市(150字),作文2要求学生对奥运会发表感想(150字)。

 

汉语二外:笔试文科3小时(理科2小时,题目稍易),题型如上,但短文字数减少到300余字,但就作文题目看来难度也并未因此降低,比如08年真题的短文《农民工》,文章虽短,却涉及到中国一大社会问题,作文题目也相当“高级”:作文1:你觉得农民工变成市民是一个问题吗?为什么?(作者注:我感觉这里的“问题”应该当作“困难”“麻烦的事”解。)(150字)作文2:你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看法?(150字)

 

不知大家对这种作文有何感想,在我看来,这样的标题足以写一部博士论文。

 

再说口试。通常需要20分钟准备,20分钟考试。一外、二外、三外的口试又各有区别。

 

一外口试:考生向考官提供一篇或几篇短文(总页数20页),考官选定短文后考生开始准备。考试时由考生针对短文进行陈述及解释(可以包括翻译),然后回答考官的问题。

 

二外口试与一外类似,不过所选短文的长度略有减少(15页)。

 

三外也是类似,短文的总长度大概10页左右。就我们这次经历看来,并没有要求考生陈述,而是直接进入提问阶段。所提问题也并非与短文有关,而是围绕着考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姓名、年龄、家住何方、在哪儿上学、汉语老师的名字、喜欢学习与否、是否到过中国、父母家庭、兴趣爱好等等。同时学生还应该阅读一段文章,考验他的识字情况。要知道,三外考生不进行笔试,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用学习写字(我一直坚持写字的重要性,在此与部分认为“不考就不用学”的同行产生了分歧),至少会考也是对识字数量作出要求的。鉴于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殊性,不亲手一笔一划地写下每个字符,能够仅凭几秒钟的视觉记忆记住大纲上400多个汉字吗?个人不敢苟同。

 

可以发现,法国中学教育对于外语程度要求相当高,教学方法也会比较灵活。从口试的考试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向考官提供的短文都是由自己老师准备好的。一方面,外语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教科书,“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他也能根据学生程度为他们选择将来考试的内容,从而达到“知己知彼”(能否“百战不殆”自然看学生的本事)。如果说三外的口试相对简单,二外及一外的作文就很能体现法国人对培养独立思考、逻辑思辨能力的重视(高中会考外语题目中没有中国人常见的填空、选择、改错的“纯技术性”题目)。老实说,换我来写“对奥运的看法”“对中国发展的看法”这种文章,都要好好思考一番。虽然限于字数,无法进行细部阐述,但仅仅是摆明观点也未必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能否入得法国老师的法眼,自然另当别论。

 

好笑的是,说到口试所选短文的长度,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为了多充页数,部分学生准备的短文各个字大如“斗”,一篇百来字的短文,洋洋洒洒就达两页(A4纸一页10行,请行家分析一下这个字号)。可见法国人(当然老师华人的可能性相当大)的注水文功夫也不是盖的。

 

附文:法国高中会考简介

 

法国高中会考baccalauréat简称bac,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型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是法国高中生进入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

 

与高考不同的是,bac是 “必须”的考试,却不是“唯一”的考试,因为对于某些著名学院、“大学校”,还需要经过专门的入学选拔才能进入。而中国的高中会考,众所周知,只是高考前的“预备考”之一,往往流于形式。印象中似乎是人人皆能通过,无论对老师还是考生都没有心理压力。

 

法国bac大体分两个方向:一是综合会考(bac général)及科技会考(bac technologique)为,二是职业会考,一般说来,考生中最优秀的多选择参加综合会考,科技、职业类则等而下之。

 

综合会考又细分三类:经济-社会类(ES)、文学类(L)、科学类(S),具体科目如下:

经济-社会类ES:经济社会科学、数学、法语、哲学、史地、生命及地球科学等等。

文学类L:文学、哲学、法语、史地、科学教育、数学-信息学等(还可包括音乐、艺术、舞蹈等特长考试)。

科学类S:数学、物理、化学、工程科学、生命及地球科学等。相当于中国的理工类。

 

关于外语,这里要做特别说明:对于ES及S的考生,综合会考中要求必考2门外语(英、西班牙、意大利、德语比较常见),选考1门外语;而对于L的考生,则需要考过3门外语(当然一外、二外、三外的难易程度各有区别)。

 

说到这一点,不由得想到了近年来在国内有所抬头的“外语(英语)无用论”的颇带民族主义的思潮。对此我很理解广大学生常年为外语学习所累、甚至为外语大大占用了专业课学习的时间的事实,更希望国内改进外语教学方法、改革考试体制,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但是我还是要冒天下大不韪地说一句:外语(特别是英语)学习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有志于在学术、研究方向发展的研究生、博士生,如果英语不好,很快就会在资料查询、论文发表时由于语言问题而遭遇瓶颈。不说别的,只说现在中国大学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这都是有目共睹的。除了中国普遍的教育功利化、学术腐败、论文造假等可以“深挖”的痼疾,外语水平不高这个“技术性问题”应该也可以算入在内的。

 

 

这次的某圣母高中显然是专门留做小语种外语口试的考场。根据门上贴的告示,参与考核的不仅有汉语、俄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有对我而言较显生僻的土耳其语、古典语言希腊语,甚至还有日语。日语在中国算是外语中的大语种,但不知为何,同为东亚语种的它在欧洲的发展势头明显不敌汉语。比如这次口试,考汉语的学生分做三组,而日语与希腊语类似,只有一组。

 

在中学门前等待的时候,我遇见了与我同当主考的另外两位老师:Florence和蒋老师。

其实我与Florence在里昂的汉语教师大会上有过一面之缘。在小组讨论上我甚至还与她分在一组。不过这次初见她时,她并没有立刻认出我来,好在几句寒暄,便立刻熟络起来。这才知道法国似乎并没有中国这样统一的“评卷委员会”,就笔试而言,会考结束后,考生的卷子被匿名打乱后分配到各个中学,再有各中学召集相关教师统一改卷。因此说,每个教师都有可能参与会考的改卷。公平倒是公平,但标准如何统一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每个教师都有可能成为考官,那我这次入选虽然事出意外(因为必须是带过毕业班的老师),但也并非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这一聊天,才知道Florence与蒋也是第一年主考(可见教委对我们还真是“放心”),不过她们二人都年过四十,带过多年的毕业班,经验丰富。我急忙赶在考前取经,终于对评分尺度有了大致的了解。

 

首先得说明法国的评分系统为20分制。20分满分,10分及格。细分如下:

高于等于10,低于12:通过(非正式评语,不出现在文凭中);

高于等于12,低于14:较好;

高于等于14,低于16:好;

高于等于16:很好。

评语中还经常出现“评分委员会的祝贺”félicitation du jury一句,惯例上用来代指18分以上的高分,但在正式文凭中似乎并不出现。

 

原本以为口试中阅读应该占很大比重,其实不然。Florence告诉我阅读只占3分,词汇量3.5分,语法5分,实际应变能力则占6.5分,另外2分看学生是否敢冒“风险”(按我的理解就是使用难度较高的词汇及句型等)。

 

我这次考核了18名学生(上午9名,下午9名),其中7名男生,11名女生。在女生普遍占较大比重的文科类中,这次的男生比例算是相当大了。根据我事后的统计,评分“很好”的5人,“好”的5人,“较好”的4人,“通过”的4人,平均分14分左右,是不错的成绩。其实有一两个考生水平实在很差,但请教了Florence,还是给了他们及格。在她看来,参与三外汉语会考的学生,至少坚持了不短的三年,水平不论,“精神可嘉”。如果不给及格,说明此人三年的功夫全部白费;打10分也不行,因为这样就意味着他得不到高出及格线的加分,所以至少也要打11分。

 

从Florence的打分原则可以看出,汉语作为选修的三外,在法国中学虽然方兴未艾,但实事求是地说,在众科目中的地位并不高,学生选修全凭兴趣爱好或跟风赶场,学习态度也因人而异。以我教的三个学校为例,公立学校的那个班课堂纪律最差,全班三分之一的学生几乎不学,另有三分之一学得比较认真,剩下的三分之一介于两者之间。而在私立中学则相对好很多,课堂秩序井然,学生对老师也比较尊重。对此我的看法是,虽然法国会考仍是法国中学生最为重视的考试,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它给学生的压力也显然不及中国高考式的“一考定终生”。如果一个学生在汉语课上贪玩不学,我几乎可以想象他在别的科目上一样如此。或许他并没有将来参加会考、进入高校的打算,而是直接就业或参加其他职业培训,也未可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并没有感觉到汉语受到了某种“歧视”,相反,如果学生发现自己学力不足,自主转向到其他职业培训机构,也是他个人的选择。我们作为老师,看到学生找到出路就很高兴,只要他不为害社会、妨碍他人,学不学我的课没有关系,更没有必要求全责备。

 

再说会考的打分。Eva网友所说的“会考就是白送”其实并没有错。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与它所属的教育产业一样,都是买方市场。老师们普遍担心,如果在考试时不对学生“加以鼓励”,以后广大学生便会对汉语“望而生畏”。没有了生源,老师的衣食饭碗都成了问题,因此他们在会考时网开一面也不难理解了。

 

这次我给两个男生打了11分。一人能够回答简单的问题,发音也可以接受,但是几乎不识几个字,听他读书无异于上刑;另一个是个眼神锐利、貌似机灵的少年,谁知一开口才发现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每到听不懂或回答不出时,这孩子便拼命地眨着大得惊人的眼睛,一副楚楚可怜状,令人不忍直视。最后草草打发了,与Florence商量后,还是违心地给了两人11分。

 

我认为自己在考官中态度应该是比较宽容的。学生听不懂问题,我会重复3到5遍,有时还会以手势、画图等形式启发学生,学生出现“意外错误”也会帮他们纠正。但不知是我要求严格还是原则性强,我所打分数一般比较适中,很少出现高分。唯一的一个17分打给了一名叫Lucie的女生。她发音不错,词汇量较丰富,应对得当,句法结构也比较正确,给我的印象已经不错。经她自己介绍说自己的学校没有汉语班,她是靠每周日到老师家家教、一次一小时,自修四年才达到这个程度的。鉴于她的勤奋与坚持,我给她打出17分的高分以示赞赏。

 

另一个得分16的考生有一个常见于年长者的名字(法国人起名时代感比较强,一般人从名字便可看出此人大致的年龄)Jean-Paul和一个亚洲人的姓氏Hoang。他原本不应由我来考。与我同一考区的Florence汉语很好,但对考核华裔学生还是有点“心虚”,之前便与我商量好,若她的名单上出现华裔学生便由我来考察,我自然一口应承下来。Hoang就这样被Florence交到了我的手上。

 

见面一看,Hoang肤色、眼色都较浅,栗色卷发,面庞却较圆,原来是个俊秀的混血少年。要不是眼色浅了些,放在国内说不定就能演贾宝玉。我第一句话就问他是否华裔,答案是否:他父亲是越南裔,母亲是法国人。至于Hoang姓,在越南语中可对照汉语翻译为黄(我很怀疑这个Hoang是否本来就是华裔传到越南去的,因为发音及拼音形式实在太像)。

 

给黄打出高分的一大原因可能是由于他的乖巧与礼貌。如果说开头他与别人的自我介绍也没有多少区别,最后反而因为我的问题过多而露出“马脚”,但他会在不能回答的时候说“对不起我不知道”“对不起我没听懂”“对不起我没学过”。态度之好,令第一次听到这么多对不起的我甚至产生了某种负疚感。

 

真正的高分19分打给了一名华裔女生W。她告诉我自己从早等到晚,等了整整一天:“有什么办法呢?由于我这个姓W,从小到大都是名单上最后一个。”W属于传统的亚裔家庭出身,从服饰衣着、言谈举止上都看不出多少法化的痕迹,普通话更是相当标准。原来W母亲是杭州人,父亲祖籍苏州、生在南京、学在北京,90年代移民法国。W出生在法国,上面还有一个在里昂读大学的哥哥。我看她口语甚好,便问她为何不考汉语二外或一外,她叹着气道“我虽然会说,但识字不多,是个文盲哎。”让她读书,只出了一个错误。我才给她指出,她便主动“招供”:“我老是在这里出错。”我心生狐疑,追问下去,才知道她由于熟悉课文,基本不用识字就可以倒背如流。她还说自己一个表姐也是这样做的,结果考试得了19分。

让她写自己的名字,“民然”的“民”字少了中间的一横,真是可惜。足见小姑娘心地单纯,诚实坦率,不我欺也。

 

对W的考试成了聊天,顺利非常,只是在打分上我颇多犹豫。以她的程度相比众人,当然可以稳拿满分20。但我考虑到她身为华裔而与初学者同坐三年课堂,结果只考三外,实在有点“胜之不武”的嫌疑。鉴于她读书出错,写字也有问题(写字并不在口试内容之列),还是给她打作19.5分。后来在输入系统时发现系统不承认半分,只好减为19。现在想来对小姑娘或有不公,至少也应该奖励她的诚实。或许我真的太严格了吧。

 

必须承认,这种20分钟的口试打分中考官的主观性真的很强,从基本相当的水平中硬要划出三六九等来,只有经验丰富、阅人无数的老教师才能保证打分标准的统一与大致客观。让我们这样的新人来做,出现小错自然在所难免。

 

比如我曾几次向学生提问:“如果你去中国,你想到哪些城市旅游?”对方一脸懵懂,毫无反应,一连几人都是如此。按规定我又不能用法语提问,一时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后来再问Florence,才告诉我学生一般比较熟悉“要是”,而很少用“如果”(在Bellassen的经典汉语教材上,“要是”出现在高一下学期,“如果……就……”出现在高三上学期),这就难怪很多学生不知道“如果”了。

 

有些学生犯的错误也很有意思。Florence的一个考生文中提到歌星,她便问他喜欢哪个歌星,对方答曰“齐达内”,语惊四座。估计是他没有听懂“歌星”的意思便想当然地回答了。再比如一个女生准备的短文是“北京的四季”,我最后问她:“如果你去北京,你会在什么时候去?”女生回答:“夏天。”我脑海中顿时浮现出北京夏日的酷热、水泥森林上空蒸腾的雾霭与环线上的车水马龙,心中纳闷不已,便问她为什么。她说自己不怕热,而且很喜欢海滩和游泳(北京有海滩吗?可怜的孩子)。我便好心地告诉她,“中国的夏天”与“法国的夏天”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要去北京,最好赶在秋天(因为冬天太冷,春天有沙尘暴,还是不行)。这次轮到她问我为什么了。为了省些口舌,或者还有一点维护国家形象的私心,我没给她提“沙尘暴”的事,而是再次好心地指给她看:喏,“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书上就是那么写的。

来源:一五一十部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6 12: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