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
《亮剑》的阳刚之美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完美的充满阳刚之气的好影视片了,真叫人提气。
于是李云龙的名言,现在成了最走红的时尚用语:“亮剑”。
其实,“亮剑”精神并非李云龙的发明。只不过现在被他用一种极为形象、极为生动、极为感人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这就使电视剧《亮剑》有了与众不同的惊世骇俗的效果。古人“荆轲刺秦王”,古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清代曾国藩的“屡败屡战”及当代企业家倡导的“必攻不守”等,都具有这种一往无前、大义凛然的气质。军队有了这种精神就有了胆魂。民族有了这种精神,就有了骨气,有了脊梁,有了蓬勃向上的力量。
但是,还应该指出的是:精神这种东西或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中的“勇”,本身并没有立场,不分是非。共产党李云龙有,国民党楚云飞也有;中国人张大彪有,日本人山本大佐也有。光有精神还不够,还要有思想,还要有是非。思想才是精神世界更深层的东西,是“精神”的支点和基础。所以独立团离不开赵刚赵政委。李云龙是大船的动力,赵刚才是掌舵人。没有思想,没有是非,只谈“勇”,充其量还是一群绿林好汉。电视剧《亮剑》,言了勇,言了智,言了刺刀见红,也言了灵活机动,但很少言“思想”。这似乎是它的不足之处或不该失误的失误之处。
有了成功才能立得住,看到了不足才会继续前进。瑕不掩瑜,我想2005年的电视金鹰奖,应有《亮剑》的一席之地了。
原因就是它的阳刚之美,就是它倡导的“一往无前”的精神。(天津日报)
《亮剑》后半截吸引力减弱的毛病
2005年的中国电视剧,《亮剑》无疑是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人物性格塑造大胆、超前,突破了已往正面人物形象的片面化和模式化,变得更加立体。更为可贵的是导演和演员李幼斌敢于把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推向极至,使李云龙在观众眼里更加可信、更加可敬,也更加可近。相信看完《亮剑》的人没有几个不对李云龙的性格特点记忆犹新,甚至对他说的话都会津津乐道,比如:“他娘的,我李云龙的部队”等等。但也不会有几个人记住了剧本所展示的故事线索的发展细节,这充分说明,《亮剑》就是一部以人物塑造为主的,而不是以事件或故事线索发展或悬念为主的电视连续剧。
通观全剧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前半截和后半截在对观众的吸引力上有着比较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后半截的吸引力在明显地减弱。这种毛病同样在很多优秀的作品中出现,比如《三国演义》在诸葛亮死后就不好看了,《大宅门》在白景琦被母亲赶出家门后就有所减弱,名著《西游记》在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压到山下,之后的九九八十一难都在重复,等等等。
李云龙是“亮剑精神”的集中体现者,他最精彩的人生,就是当独立团团长的那段日子。他的任性,他的不听指挥,他的胆大妄为,以及他的爱憎分明,他的粗中有细,他为了大局炮轰新婚妻子的男人气概,等等一切都给观众留下了一个鲜明、鲜活、鲜亮的形象。但抗日战争胜利后,李云龙就没有递进了。从性格发展来看,当了师长的李云龙已经远远没有当团长的李云龙精彩了,他所经历的一切,无非是先前一切的重复。也就是说抗战胜利时,李云龙这个人物的典型性格已经形成,以后的恋爱、上学就都是这些性格的重复和再现了,就没有先前的吸引力了。
观众和李云龙的热恋期一过,导演还想再多拍拖十几集,就一定需要有新的东西了,比如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李云龙性格的再次改造,或是命运的跌宕起伏。
可惜的是,没有了。
贯穿全剧的“亮剑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已然形成,为何还要磨蹭那么久才上台总结?
砍掉,应该通通砍掉。
抗日战争胜利后,花上少量的篇幅总结和交代即可,全剧由30集浓缩为20集比较合适。(luomu8810)
不多说了,自己去感受吧,都很经典的影视片,很多新片老剧,都将(或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海外的游子们,一个人在网络里寂寞的游荡,不如去阅读片子里精彩与无奈的人生,或许,还会沟起许多往昔的记忆.您若想看,请复制以下连接的全部地址才可以哦,注册时输入优惠码:NAC01,可以获得赠币看最新热片哦
http://www.uitv.com/IPortal/TelePlayDetail.aspx?PageTitle=热播剧&DetailNodeID=6cb25da2-6f02-441f-ad07-5715bfc340f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