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36|回复: 1

波兰的灵魂,肖邦的灵魂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9-3-23 11: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我去超市、买菜的时候,是一种就事论事的状态,似乎把那个叫“灵魂”的东西临时寄存在某处。上班一天到家,整整在外N个小时的天亮天黑,也是这种状态。只有一个人安静下来,“灵魂”便悄悄依偎在身边。在她的陪伴下,我把门关上,把窗帘拉上,打开另一个世界,启动并不一定安静的时光。

 

内心(灵魂),是个秘密。和一个人外貌的公开不成比例。究竟有多少事情可以触动心房,常常秘而不宣。但却决定了表情的含金量。假如你遇见个人,有机会说话,是不是会特别留意他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呢?从中你可能在印证什么。那么印象,在多大程度上促使关系亲近或疏远呢?

 

音乐,既给你印象,也蕴含灵魂。至于是谁写的,真就是个符号而已。所以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先听为妙。

 

我看到有人听了,说的是印象。“感觉到宽阔,恬静”。还有人说内心,“让人想到妈妈的慈爱与宽容,很想像个孩子一样在妈妈的怀抱里轻轻啜泣,诉说不快,妈妈总能轻声安慰、舒解,然后破涕为笑!”也有人笼统“听得颇为动容”。

 

事实是你在和音乐建立关系。有共同有不同。问题是较为整体、宏观。那么你是否注意到协奏曲的形式特点?这部作品很传统。三个部分都从乐队发起,引出钢琴独奏。它符合沟通的一般性,先做自我介绍,再来慷慨陈词。比如一乐章的乐队部分有相当的长度,这么长的预告片,显示钢琴作为主角的出现将十分自信,果然我们听到的也是独奏先声夺人,很有气势。那么在预告片中的旋律、节奏素材,纷纷在后续演出中一一展开。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传统的协奏曲前奏就是整乐章的精彩剪辑呢?而独奏的缺失,则是一个包袱。随后再抖。

 

前奏结束后,音乐顺序展开。它是有设计的。我常觉得音乐性恰在于此:素材如何发展。如同你买回菜、调料,有切割、烹调的顺序,有加工、制作的过程。作曲的思维方法是不神秘的。虽然这不是多数听众一开始需要的,但如果你要有兴趣听不同演绎的话,迟早要碰到。你不妨试一试,有意识地忽略钢琴独奏,而特别听听乐队的穿插,或者记住主旋律,自己用不同乐器“演绎”这一段。改编就是这么出发的。并且一点都不难,例如某人戴着耳机唱歌常常跑调,但是外人仍然听得出哪首歌,或者你稍微降个调,和原唱产生了差异,皆属于创作的手法,作曲家不过是从中专业的调和,达到丰满、和谐的目的。

 

二、三乐章如法炮制,只是程度不同。特别前奏就比较短小了。即一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已经曝光,必须让主角的情绪转换,给他制造“事端”。比如二乐章换个马甲,彻底温柔起来;三乐章打针兴奋剂,立刻激动起来。

 

听音乐,包括灵魂对灵魂的娱乐,设计并非造假。是在有味道的前提下变花样。所以味道比较神秘,花样可以分析。肖邦的味道是甜美的,不刺激,唇齿留香。一般的演绎和聆听倾向于钢琴,忽视乐队,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协奏曲讲究平衡。如果不考虑其他乐器的独奏成分,可以视为乐队和独奏的二重奏。有人问“右边的人是谁,鲁宾斯坦吗?”非也。这位仁兄叫作齐默尔曼。1999年肖邦逝世150周年,他的指挥兼独奏版本还原了这部作品的协奏曲特点。速度放慢,适当拉伸乐队部分,形成融洽的局面。不过年近40的齐默尔曼的演绎,是中年的感觉,年轻人不见得喜欢。这40岁的感觉是什么呢?心里面有不少感慨吧。牵涉到波兰的一个特征。

 

总体上,波兰是今日欧洲少有的对宗教仍然相当虔诚的国家,境内大小教堂林立,宗教气氛浓郁,每周去教堂做弥撒仍是大多数居民重要的生活内容。天主教为波兰95%的人口所信奉,其中有75%依然忠实虔诚的遵守天主教习俗,特别是尊崇圣母马利亚。虽然历史上曾征服波兰的普鲁士(路德会)和俄国(东正教)都企图压制天主教,但反而坚定了波兰人对天主教的信念。前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1978年-2005年在位)也是波兰人。其余的5%人口属于东正教或基督教新教。按照天主教习俗,肖邦小时候就受洗了,并终生信仰。

 

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礼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举办肖邦葬礼的教堂历来不允许唱诗班中有女性,葬礼因此推迟了近两周,最后教堂终于做出让步,允许女歌手在黑幕帘后演唱,使得肖邦的遗愿能够达成。有将近三千人参加了1849年10月30日在巴黎举行的肖邦葬礼,演唱者还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为1827年贝多芬的葬礼演唱安魂曲。

 

肖邦的灵魂大概离不开他对圣母玛利亚的信仰。所有的波兰人都离不开。我看波兰电影《卡廷惨案》,一群被蒙在鼓里,措不及手被俘的波兰军官们,眼睁睁看着苏联和纳粹法西斯会师,押往遥远寒冷的卡廷森林。这群人幻想着有朝一日回家。在集中营内,不管存在怎样激烈的争论,是等待释放,是越狱逃跑,一旦有人出来平息,便是采取祷告的形式,无人置身其外。

 

二战前的欧洲犹太人大部分居于波兰,也是重要事实。身处强邻,波兰人弱小,但不弱智。天真、幻想、圣母、肖邦,构成了我对波兰的关键词。它似乎启示着,热爱肖邦的听众们,内心里也充满纯洁、温柔、慈爱的向往。

来源:新浪博客

发表于 2009-3-24 08: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听他的音乐..很美妙.真想学一首弹弹.以后在高级场合的时候用得上..可以吸引美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6 05: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