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690|回复: 0

二战中流亡的波兰军队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9-1-16 07: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波兰作为一个完整的交战国只存在了两个星期,就沦为德国闪击战和苏联背后一刀的牺牲品。1939年波兰被希特勒和斯大林瓜分之后,波兰人先在法国后在伦敦建立了流亡政府。在二次大战的整个六年当中,波兰人无论在东线,西线,北非,意大利战场,都继续和德国作战。本文所记叙的,就是波兰流亡政府所组织的波兰正规军,在西欧和意大利作战的经过。本文不涉及东线苏军阵营中的波兰军队,也不涉及波兰地下军所发动的1944年华沙起义。 一、通向流亡之路 亡国的经历,对于近代波兰这个夹在德俄两强之间的弱小国家并不陌生:18世纪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拿破仑征服欧陆,帮助波兰复国,无数勇敢的波兰战士曾经在法兰西帝国的鹰旗下作战,其中最杰出者,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还获得法兰西帝国元帅军衔。随着拿破仑覆亡,波兰再次亡国。一次大战之后,在英法的主导下,波兰再次复国。当时波兰主张恢复1772年被俄普奥第一次瓜分之前的领土,换言之,要求立陶宛,西乌克兰和全部白俄罗斯的主权。就其性质而言,波兰进攻处于革命和混乱状态的世仇俄国,应该不仅仅被解释为反共,而且有深刻的历史和民族矛盾根源。如果孤立地看待波兰对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领土要求,与新中国成立后宣布不承认晚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政治主张上没有质的区别。可是国际政治的现实从来不以正义性为决定因素,它是要凭借实力讲话的:中国终于没有能恢复“勘分西北界约记” 和“瑷晖条约” 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割让的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而波兰复古的努力,也使其与东方强邻的两百年旧仇再添新恨。 波兰军队向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进军,被迅速恢复过来的苏联红军击败,乘胜反攻波兰本土的红军,却在著名的华沙城下之役一战崩溃。随着1921年苏波签订里加条约,和平最终降临,波兰的独立地位总算确立,也拥有了西部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这片东方领土在历史上确实曾经属于波兰,但是其居民,以信仰东正教的白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为主,还有犹太人。信奉天主教的波兰族是少数,无论宗教矛盾还是民族矛盾都没有解决,而是暂时压制下来。至于波兰西部和德国的边界,但泽走廊问题所引起的领土争端,最终成为二次大战的直接导火索,这已经为大家所熟知了。 波兰在二战初期被苏德瓜分的惨痛经历,其实早在1922年拉帕罗和约,苏联和德国决定抛弃一次大战的前嫌全面合作,就已经注定了。当时苏联和德国都是被凡尔塞和平体系所牺牲的角色,双方决定互相免除以前条约所规定的割地赔款义务,进而开展政治军事领域的全面合作。20年代,许多后来在二次大战中威名赫赫的苏军或德军将领,当时都曾经作为年轻军官到对方国家参加过军事交流。这对刚刚独立的波兰,无疑是不祥之兆。所幸后来苏德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决裂,而波兰人又有英法对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保证。 关于波兰为什么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在苏德之间拉一方打一方,而一味倚靠英法,与德国苏联两大强邻为敌的立场,这不是孤立的,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地缘政治背景,如果详细分析的话,可以写出一部东欧政治外交史的专着。简单地说,从整个欧洲近代外交史的宏观角度看,自从18世纪普鲁士和俄国崛起之后,欧洲大陆就是英法俄普奥五强博弈的大舞台,这里综合国力最为强势的是英法,但地处西欧的英法对中东欧的俄国鞭长莫及,英法要平衡俄普奥的势力,最好的办法是让这三强自相残杀,聪明的英国人就在七年战争期间支持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单挑俄奥;英法牵制俄奥普的第二个选择,就是支持土耳其。实际上太阳王路易十四,甚至后来的普鲁士腓特烈大帝,都为了对付奥地利或者俄国,而暗中支持土耳其。英法更以援助土耳其为借口,在1850年代直接出兵打了克里米亚战争。当土耳其衰落之后,西欧强权的第三个选择,就是扶持东欧小国给俄普奥制造麻烦。当然,两次大战之间英法支持波兰,绝对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但是如果从欧洲权力格局的历史和地缘政治角度看,即便苏联不发生革命,则法国支持波兰对抗德俄的局面,仍然一定会出现。 再从波兰这方面说,在两次大战之间,实际不存在和苏德任何一方和解的可能性,因为波兰东西两个边界的矛盾,不是小片领土争执,而是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最初作为历史上东欧强国的波兰,有他们足以自豪的历史,15世纪波兰击败条顿骑士团,和17世纪波兰骠骑兵从维也纳城下击退苏丹大军的时候,普鲁士和俄国都还是欧洲政治版图上无足轻重的二流强国。在波兰鼎盛的时期,它的臣民也就包括了普鲁士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等其他种族。随着普鲁士和俄国崛起,波兰夹在两强之间,这两个强国的扩张,自然要以牺牲波兰为代价。一个弱国要做到在两强夹缝中生存,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两个强国势均力敌,二是这两个强国持续处于敌对状态。而18,19世纪的俄国和普鲁士,也许势均力敌,可是根本谈不上你死我活,剑拔弩张,反而在波兰问题上互相合作,波兰自然就没有活路,被三次瓜分了。两次大战之间也是这样:苏联和德国都要对付西欧的强权,并非没有合作的余地。这个趋势从拉帕罗和约就显示出来。而波兰要维持独立的话,既然不能挑动德俄对立,就只能转而依靠西欧强权的支持。这种互相需要的关系,就构成了近代和二战中波兰与西欧强权,尤其是法国紧密合作的基础。 波兰当时真正的隐忧还不在西线,而在苏联,因为1925年欧洲各国签订的洛迦诺公约体系保证了波兰与德国的西部边界,却拒绝保证与苏联的东部边界。因此在整个20到30年代,苏联是波兰头号假想敌,甚至超过德国。1939年8月23日,里宾特洛甫和莫洛托夫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仅仅一周之后,德国闪击波兰,再过17天苏军入侵波兰东部。 这场闪电战并非本文所关注的范围,我们在这里主要澄清一些流传甚广的谣言,并叙述与日后波兰西线军队重建有关的几个部队撤退的过程。 首先,与一些几乎家喻户晓的说法相反,波兰事先对战争的爆发有所准备,而它的空军也根本没有从一开始就被消灭在地面上。以下一些事实可以作为佐证:8月26波兰空军进入戒备状态,向野战机场疏散,8月30日,波兰海军按照与西方盟国约定的作战预案(代号“北京行动”),离开波兰港口驶向英国。同日,波兰政府发出总动员令,但是英法为避免刺激德国而对波兰施加压力撤销了动员令。关于空军的问题,时任第1航空队司令的德军名将凯塞林元帅在回忆录中就专门提到,波兰空军在开战之时,大部没有被德军炸毁在机场上。波兰空军的真正问题在于机型过于老旧,不是德国空军先进飞机的对手,而且德军地面部队推进神速,迫使波空军在连续不断的转场中丧失了作战能力,尽管如此,凯塞林仍然提到波兰轰炸机部队的装备相对比较现代化,在两个星期之内曾经不断地试图攻击德军地面部队。 还有一个说法为人津津乐道,讲英勇的波兰骑兵用马刀和长矛向德军坦克冲锋。这也是以讹传讹。这件事其实是意大利战地记者忽悠的结果,其原型发生于开战的第1天,当时波兰第18骑兵团在掩护但泽走廊波军总退却的过程中,向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的第2和第20摩托化师结合部发动一次攻击,有两个骑兵中队执行迂回任务,正好抓住一个就地休息的德军步兵营,波兰人出其不意发动马刀冲锋击溃德军,然后准备防守。此时正好在附近树林里休整的几辆装备20毫米炮的德军装甲车赶到,波兰骑兵团下马作战的步兵们损失惨重,团长Materlarz上校和团参谋长当场阵亡。这件事情被第二天赶来采访的中立国意大利记者听到,不知是记者想象力过于丰富,还是轻信了德军士兵讲故事,总之“波兰骑兵用长矛向德国坦克冲锋” 的神话就这么传开了。其实波兰骑兵当时早已不是1683年维也纳城下之战的骠骑兵,他们是骑马机动下马作战的步兵,1934年长矛从波兰骑兵的标准装备中消失,只有仪仗和训练才用长矛。 波兰在战前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他们的计划是主动放弃不可能防守的但泽走廊,在本土抵抗德军6个月,法国答应波兰最早可以在开战两周之后从西线夹攻德国。但波兰人没有想到自己在两周之内已经全线崩溃,更没有与苏联和德国同时开战的准备。1939年波军拥有30个步兵师和11个骑兵旅,仅仅机械化了一个第10骑兵旅,外加3个独立轻坦克营,另一个“华沙”机械化旅还没有组建起来。开战仅一周,9月7日德军前锋已经直抵华沙城下,9月9日南撤的波军波兹南集群8个师,意外打击在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第8集团军30步兵师的侧翼,德军调整部署发动布楚拉河会战聚歼波兰野战军主力,因此延缓了对华沙的攻击。9月17日华沙被合围,同日苏军从东边进攻波兰。9月18日已经放弃华沙的波兰政府退入南方罗马尼亚边境。9月27日华沙投降。在9月17日苏军从东面发动进攻以后,波兰政府知道大势已去,下令军队成建制或者分散向南方的友好邻国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撤退,然后设法从这两个国家转往法国,组织流亡军队继续抵抗。尽管政府首脑兼军队总司令Simgly-Rydz本人没有从罗马尼亚出来,但是他指定西科斯基将军(Sikosky) 在法国组织流亡政府,并重组军队。当时没有被德军或苏军俘虏的波兰军人,绝大多数都零散退进罗马尼亚或匈牙利。前面提到的波兰唯一的机械化第10旅在旅长马泽克上校(Maczek) 带领下,从克拉科夫附近且战且退到利沃夫,最后能够保持完整建制退入匈牙利。 作为中立国的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跟波兰关系不错(虽然罗匈两国之间水火不容) ,尽管苏联向两国施加强大压力,要求封闭波兰边境,还是有很多波兰士兵越过国境线,他们在两国缴械之后,受到的对待尚可,而且看管很松,许多人逃了出来,然后用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方式辗转前往法国,归队继续作战。他们有的搭乘火车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很多人干脆徒步,甚至一路依靠好心农民的施舍来旅行,所有人的目的地只有一个,法国的波兰军队基地。他们所采取的路线也是五花八门,最普通的是从罗马尼亚或匈牙利出发,进入当时仍是中立国的意大利或南斯拉夫,坐船前往北非或叙利亚的法国殖民地;还有人从意大利进入西班牙,再进葡萄牙,坐船去英国。这样横穿欧洲算近便的,见诸报导的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位波军上尉,向东进入苏联,穿过整个西伯利亚,再经过日本横渡太平洋去加拿大,跟英国的招兵站取得联系,环游整个世界最后回到法国参加波兰军队。 据统计,约有4万波军退入匈牙利,3万人退入罗马尼亚,约1万3千退入立陶宛和拉脱维亚。退进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这部分,绝大多数后来在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时进了苏军战俘营,幸好当时已经在苏联的卡廷大屠杀之后,这些人都活了下来,并在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以后,根据苏波条约参加波兰第2军,后来在意大利战场作战。从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逃出来并到达法国参加波兰军队的,约有4万3千人,以这些人为核心,加上志愿参军的欧洲各地波兰侨民,波兰军队重建工作在法国展开。 于是,流亡军队的征战历程就此开始了。 二、波兰军队在挪威和法国的战斗 法国主导着波兰军队的第一次重建,还在波兰本土战斗尚未平息的1939年9月中旬,布列塔尼半岛就开始设立招兵中心。波兰流亡政府在法国建立以后,新任波兰总统Raczkiewcz和政府首脑兼军队总司令西科斯基将军与法国密切合作,他们估计在法国可用的波兰兵源大概7-8万人,包括4万多从东欧撤出来的士兵,和3万多散居在欧洲各地的波兰侨民及海外劳工。计划中流亡政府将拥有陆海空三军,海军以3艘驱逐舰为主的战前实力基本没有受损,及时撤到了英国,空军将由英国帮助组建。陆军从编制,军服,补给和武器装备,全部由法国负责。1940年1月法国和波兰政府达成协议,计划总共给波兰装备2个军部,4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其中装甲师将以全建制逃出的第10机械化旅为核心,接受法国坦克来组建。但是当时法国也缺乏组建装甲师的坦克和其他装备,因此到1940年春法国败亡的时候,波兰装甲师从来没有组建,而4个步兵师基本完成的有2个。除了法国本土的4个波兰师,海外还有两支波兰陆军,一是那些从南欧经南斯拉夫退到法属叙利亚的波兰战士,组成一个喀尔巴阡步兵旅,旅长是科潘斯基少将(Kopanski) ,大约有5千人。而首先参加战斗的,则是盟军挪威远征军中的波德霍尔旅(Podhale) 。 挪威是瑞典铁矿砂输往德国的中转站,1940年春季,盟国和希特勒不约而同地准备对挪威采取军事行动,盟国是为了切断德国的铁矿来源,而德国则要先发制人保持这条通道。1940年4月2日到3日夜,德军运兵船队出发,执行入侵挪威和丹麦的“威悉河演习” 作战计划,其中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号战列巡洋舰率领10艘驱逐舰运载德军第3山地旅的2千名士兵进攻纳尔维克Narvik,希佩尔海军上将号率4艘驱逐舰运兵1千7百去特隆德赫姆Trondheim,布吕歇尔号,吕佐夫号和埃姆登号掩护2千德军去奥斯陆Oslo,另有两个德军集群分别占领克里斯蒂安森Kristiansand和卑尔根Bergen。德军在海上遇到麻烦,但是登陆行动整体上比较顺利,北路迪特尔将军的第3山地师顺利占领纳尔维克。英法盟军决定反击,目标是夺回纳尔维克港,消灭迪特尔,彻底卡死这个瑞典和德国之间的转运港。 1940年4月,法国的波兰陆军正在组建过程中,基本完成并形成战斗力的约1个半师,为了参加这次远征,波兰从组建完成的第1步兵师的3个团各抽出每个团的第2营,加上第2步兵师组建完成的1个营,以这4个营组成波德霍尔旅Podhale,旅长是47岁的Bohusz-Szyszko少将,一次大战期间曾在俄军服役,1939年开战时候是波兰第16步兵师师长。波德霍尔旅全旅一共4778名官兵,全套法国军服装备,配备15门60毫米迫击炮,15门81毫米迫击炮,25门反坦克炮。按照法军的独特编制,旅分为两个“半旅” ,每个半旅辖两个营。在整个盟国挪威远征军中,除了波兰旅的4个营,另有英国近卫军第24旅3个营,法军阿尔卑斯第27“半旅” 和法兰西外籍军团第13“半旅” 共5个营 。波兰军正好占总兵力三分之一。全军4月24日由布雷斯特港上船,5月7-8日夜登陆纳尔维克附近的几个半岛,很快与一直坚持抵抗的挪威第6步兵师取得联系。盟军占据绝对兵力优势,但是此时离5月10日德军闪击法国,只有1天时间了。 纳尔维克战役中的波兰旅分散行动,第2营配属法军和挪威人一起于5月11日向德军右翼发动进攻,波兰营涉深雪强行军到Bjerkvik,迂回德军后方,迫使兵力不足的德国人后撤。而后,波兰第1和第2营登陆与纳尔维克半岛相邻的安康半岛Ankenes进行防御,与德军不停地发生前哨战和遭遇战。到5月底,迪特尔将军面对盟军攻势几乎绝望,但是欧洲大陆的英法联军,却在德军闪击战下分崩离析。5月26日英军开始敦刻尔克撤退,据此,挪威远征军决定发动一次全力以赴的进攻,以占领纳尔维克为目标,但是在占领之后,即全军上船撤回法国。5月27日夜间总攻击开始,法国外籍军团加强挪威营担任正面攻击,波兰旅在安康半岛方向助攻,预定将从安康半岛根部突击,切断纳尔维克半岛根部,波兰第3营和法国阿尔卑斯半旅担任预备队,尽管英国近卫军已经先期撤走,盟军仍然对迪特尔的德国山地兵,水兵和伞兵占有2比1的数量优势。5月28日中午,经过一夜和半个白天的猛烈进攻,盟军占领纳尔维克城,但是没有能够围歼德军主力。盟军占领纳尔维克以后迅速撤退,德军对此没有预料。整个纳尔维克战役波兰旅阵亡97人,受伤189人,7人失踪,21人被俘,从挪威回到苏格兰基地的波德霍尔旅,本来应该留在英国,因为当时敦刻尔克撤退已然完成,法国北部失陷,欧洲大陆上败局已定。但是波兰人应法国的请求,居然从苏格兰出发回到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布雷斯特港加入法国战役第二阶段防御战。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勇气令人赞叹,但结局却是悲惨的,这个旅跟法军主力一起被德军击溃,只有包括旅部指挥机构的一小部分能够及时从布雷斯特港撤回英国,被打散的波兰战士们要么进了德国战俘营,要么进入法国南部维希政府控制区,再辗转北非和直布罗陀,去英国或者中东寻找盟军继续作战。1940年8月21日,波德霍尔旅在英国正式取消建制。 法国本土已经完成或正在组建的4个波兰步兵师也遭遇到同样的命运:法国战役于1940年5月10日全面打响,波兰第1掷弹兵师随法军主力进军德国,短暂占领德国萨尔地区,随着德军A集团军群在北面阿登突破,这个师和大量法军被包围,波兰师作为法国第20军的后卫部队掩护法军突围,本来这个任务落不到波兰人头上,可是师长杜克Duch将军为了波兰的荣誉主动承担近乎自杀的任务,而且自身不作突围的努力。最后这个师几乎被全歼,师长被俘。波兰第2步兵师开战时驻扎法国瑞士边境,6月17日随法国第45军退入瑞士,被中立国按照国际法扣留到1945年战争结束。波兰第3师还在布列塔尼半岛没有完成组建,也参加了布列塔尼保卫战被击溃,第4师则仅仅搭了一个架子,没有参加作战,从比斯开湾海运英国。 以上是1940年西线战局中,波兰新组建的1个步兵旅和4个师的最终结局。对于波兰人来说,他们1939年脆败于德军已经是一种耻辱,整个重建过程,领着法国人的军饷和武器,常常被盟军视为依靠施舍过活的乞丐,现在还要再一次为逃命而战斗,很多波兰战士宁可战死也要在盟军面前证明自己是勇士。这种心理使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令人钦佩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但是也导致他们不必要地白白损失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在法国战斗的波兰流亡军队总共7万5千当中,逃到英国的只有1万9千人,其中还有5千是原本就预定由英国训练装备的空军人员。另外,波兰的第3支部队,驻叙利亚的喀尔巴阡旅,在法国宣布投降之后,在旅长科潘斯基将军的率领下,全旅转移到英国控制区的巴勒斯坦,从而得以保全。 三、再组军队,从零起步 法国战役结束后,英国本身一度处于德军入侵的威胁之下,没法大力帮助波兰建军。所以在两年多的时间之内,波兰真正能对战争作出贡献的,是它的海空军,以及中东的喀尔巴阡旅。其中波兰志愿者组建的第303战斗机中队在不列颠战役中战绩相当出众。皇家空军中的波兰飞行员,在那个著名的电影“伦敦上空的鹰” 当中也曾经被提及。陆军的喀尔巴阡旅于1940年10月运往埃及,参加中东作战,全旅下辖两个步兵团和一个侦察营,共3500人,最初的任务是在亚历山大港外围掘壕防御,后来调到前线附近的马特鲁港防守,1941年8月21日调往托布鲁克,参加第一次托布鲁克围攻战,跟隆美尔的非洲军交手,成功守住了这座孤城,直至英军发动十字军攻势解围。1941年12月中,波兰旅又参加了著名的贾扎拉防线Gazala之战。这次战役之后,波兰旅从前线撤下来休整,后来于1942年3月撤回埃及和巴勒斯坦。喀尔巴阡旅在波兰流亡军队中属于比较幸运的,不但没有受损于1940年的西线灾难,而且在北非打出了名气。 在这两年期间,英国的波兰军队也在不断整编。按照计划,在英国的波兰军人将编成波兰第1军,军长Kukiel中将,下辖波兰第1装甲师,第4步兵师,独立第16装甲旅。这个军在作战上归英军指挥。另外,还有一个独立伞兵旅,它在作战上完全由波兰流亡政府控制。后来,因为波兰的人力不足,第1军的第4步兵师只能作为一个补充训练师,参加西欧作战的只有一个波兰第1装甲师。波兰人终于拥有了真正的装甲师,而且这个师后来在西线立下不少战功,我们将在后面提到。至于波兰伞兵旅,它原订的战略任务是执行特种作战,空降渗透到德国占领下的波兰,配合波兰本土军准备起义,所以这个空降旅在作战上不属于盟军而属于波兰政府。它后来最著名的战斗,是在“市场-花园” 行动中和英国伞兵一起坚守莱茵河上的阿纳姆大桥,大家在电影“遥远的桥” 里面看到了。 这个阶段,波兰最重要的建军努力,就是与苏联合作,组建了波兰第2军。波兰第2军是二次大战期间,波兰规模最大,装备最精良,也是战功最卓著的一支部队。 1939年苏联占领波兰东部,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并入苏联,而那些东部省份的波兰居民,白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犹太人成为苏联公民,波兰人还有不少继续生活在苏联领土上,还有一些进了苏联集中营,要么被向西驱赶。在这个期间,最恶劣的事件,是苏军秘密屠杀波兰战俘和平民的“卡廷森林大屠杀” 。战后40多年卡廷事件一直是历史的悬案,并无公认的结论。德国于1943年在白俄罗斯的卡廷森林发掘出埋葬波兰军人和平民的万人坑,向国际社会指责苏联制造大屠杀,苏联当时和战后数十年都一直坚持是德国人进行了屠杀并嫁祸苏联。战后西方的历史学家一般倾向于相信德国人,但是没有确凿根据,不排除受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得出结论的嫌疑。 这个历史疑案,随着前苏联瓦解,绝密档案公开,才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所谓“卡廷屠杀”,其实是个不确切的名字。卡廷森林只是三个万人坑之中唯一被发现的一个。1959年3月3日克格勃首脑谢列平给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一份绝密报告,提供了权威的数字。共处决21857名波兰人,其中在卡廷森林处决4421人,3820人在Starobelsk,6311人在Ostashkovo。其他各地零散处决7305人。三个万人坑只有卡廷在二战中被德军发掘了。谢列平并在文件中建议苏联领导人一定要坚持战时的谎言,并销毁有关档案,以免有朝一日真相大白对苏联造成不利的国际影响。这份文件于90年代解密,从克里姆林宫流出,现在保存在胡佛研究所,感兴趣的朋友,如果离湾区斯坦福大学近,可以亲自去查。需要说明的是,这次屠杀的2万1千多人,绝不仅仅是军人,而且被俘的波兰军官,也绝对不是全部被屠杀了,否则没有办法解释后来怎么能组建第2军。波兰人在苏联建军的时候,竭尽全力高估在苏军战俘营失踪的波兰军人数字,以向斯大林要人,可是他们也只估计有1万5千多军人失踪,其中包括4千名军官。那么其余数千被屠杀的,只能是波兰平民 。 仅就卡廷的受害者而言,包括1名海军将官,2名陆军将官,24名上校,79名中校,258名少校,654名上尉,17名海军上尉,7名牧师,3名地主,1名亲王,43名文职官员,85名士兵,约200名飞行员。在卡廷遇害的平民中,有30名大学教授,包括波兰最著名的数学家Stefan Kaczmarz(他发明的kaczmarz算法今天广泛应用在CAD技术中)。此外还有数百名律师、工程师、作家、记者、教师。由上述事实和数字,我们可以很合理地得出一个结论:被冠以卡廷名字,其实范围更为广泛的这次屠杀,不是大规模的种族清洗,或简单仇杀,而是精心挑选波兰东部占领区的精英阶层,有计划有组织地从肉体上消灭一切旧波兰复兴可能性的一项系统工程。这是强大而精密的苏维埃国家专政机器所实施的定点杀戮。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英国波兰和苏联有了共同的敌人,在丘吉尔斡旋下,苏联很快就就在1941年8月14日跟波兰流亡政府签订同盟协定,波苏关系来了个180大转弯。根据条约,苏联将释放还关在战俘营里的几万波兰战俘,组成一个波兰集团军,在苏德前线作战,这支军队将按照苏军编制(集团军直接下辖师,没有军建制) ,由苏联提供后勤并在作战上受苏军控制。这,就是后来在意大利战场著名的波兰第2军的雏形。苏联选定被俘的安德斯将军Anders来指挥这支波兰军队。 安德斯回忆录里讲的个人经历,在这支波兰流亡军队里面非常有代表性:他在一次大战的时候在俄军服役,波兰独立以后进入波兰军队,1939年是驻扎Novogrodek的骑兵旅旅长,指挥部队从东普鲁士边境附近且战且退,路上受命同时指挥波兰第8和第20步兵师,一路退向莫德林要塞,再撤到华沙近郊防守,然后奉命向匈牙利边境退却,在边境附近,他们发现自己被夹在苏德两军之间,先跟封锁边境的德军第28师交火,再向苏军谈判借道进匈牙利,被苏军封闭了界河,并向波兰人开火。安德斯无法,只得命令部队分散成小股突围,零散向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渗透。他自己突围过程中受伤三处,被苏军俘虏。但是在当时的混乱状态下,苏联人居然放了他,安德斯在波兰南部苏占区大城市利沃夫的医院里养伤,藏了3个月,1939年12月被苏军逮捕,但是没有杀掉,而是送往莫斯科著名的卢比扬卡监狱,渡过一年多的铁窗生涯。在卢比扬卡忍受了似乎无穷无尽的艰难岁月以后,突然有一天被放出来,理发换新衣之后,受到苏联内务部长贝利亚本人和颜悦色的接见,告诉说现在波兰和苏联已经是盟国了,而且他已经是新的波兰军队司令。还没有等安德斯反应过来,他被送往莫斯科市内一处豪华公寓,被告知这是属于他的公寓。 于是昨天还在监狱里吃不饱的安德斯将军,今天坐在自己的豪华公寓里,面对着香槟酒和鱼子酱。只是他的苏联内务部仆人和厨师受命监视他, 我们可以天真地设想,这也许是为了保证,将军不会因为突然暴饮暴食而被撑死? 没过几天,安德斯受到斯大林本人接见,而且斯大林态度非常合作,指示苏联政府尤其是内务部,尽一切力量帮助安德斯找到并释放波兰战俘。这方面,苏联的确是真诚与波兰人合作的,他们对释放战俘没有什么保留,可是有两个问题没有办法解决,一是“苏联境内波兰人” 的定义,苏联不承认战前东部省份的乌克兰,白俄罗斯族波兰国籍公民是波兰人。这涉及到国家主权问题,我们可以理解。二是已经屠杀掉的大批波兰军人,没法向波兰人解释。结果安德斯一再向斯大林本人交涉,斯大林本来态度很合作,多次接见安德斯,可是每当安德斯向斯大林要那4千名失踪的波兰军官,斯大林心里清楚是怎么回事,可就是没法说,只好坚持战俘已经全部释放,安德斯拿出来自苏联官方的数字逐条计算,最后逼得斯大林实在没办法,就说“这是战争期间,什么都可能发生” 。 读史至此,不禁莞尔一笑:换了你,你能拿出比斯大林同志更有说服力的托辞吗? 波兰要在苏联境内组建军队,人数是并不缺少,但是苏联当时也是处于卫国战争最困难的关头,粮食,武器,连营地都无法提供,况且刚刚释放出来的波兰人经过长时间的集中营生活,身体虚弱营养严重不良,很多人连站都站不住,根本无法作战。所以很快斯大林就同意了安德斯的建议,跟波兰政府达成协议,让这支部队的基地移到苏联中亚地区,以便就近接受英国从中东运来装备武装这支军队,苏联只负责提供给养,让波兰人的身体恢复一个阶段。同时,因为人力不足,原先的集团军编制缩成了一个军,番号是波兰第2军。 波兰第2军的草创阶段异常艰苦,1941年底到42年初的苏联中亚内陆的冬天,最低气温到华氏零下52度,士兵却只能住在帐篷里,每天晚上都有被冻死的人。到1942年3月,营地迁往塔什干附近,总共有7万5千人,苏联却只发放3万份口粮定量。另一方面,什捷缅科大将所著“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 一书中,有专门章节讲波兰军队组建过程中,苏联所给予的无私援助。公允地讲,这两者未必完全矛盾。苏联当时也是非常穷困窘迫的时候,物质匮乏,很难照顾到波兰人哪怕是最基本的需要。而口粮的缺乏,实际反映了双方指导思想的分歧:波兰人已经没有自己的国家了,他们的军队不仅仅是军队,而且要照顾同样从集中营里释放出来的波兰妇女儿童。安德斯将军的波兰军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社会,7万5千人里,很多是妇女儿童,这些人都要靠军队从苏联人那里领来的口粮维持生存。而苏联武装波兰军的目的,是作战,因此只发放3万份口粮给战斗人员。4万多人的军队领3万份口粮本来就紧张,战士们又不能眼看这同胞妇女儿童饿死,所以这些口粮就要由7万多人分享。另外,苏联前线形势危机,一再催促安德斯投入战斗,哪怕先投入一个师也好,这也可以理解。什捷缅科的书中就说总参谋部要波兰人先出动第5师。而安德斯出于维护部队的完整,也不想让这些未经训练的战士去当炮灰,一再坚持必须以全军投入战斗,而全军明显没有训练好,不可能马上作战。一来二去,苏联人认为波兰人拒绝作战,而波兰人认为苏联人要他们当炮灰白白牺牲。而且这些军人在苏联的集中营呆过,绝大多数都对苏联不抱任何好感。最后,双方都失去了耐心,苏联干脆同意让波兰第2军从中亚南下,到中东英国人的地盘,把这支部队(苏联认为是个沉重负担) 让给英国人去补给。 1942年最终从苏联进入英国控制下的伊拉克的波兰人,包括4万4千军人,2万6千平民,3千儿童。其中军人与原来就在中东作战的波兰喀尔巴阡旅会合,接受全副英式装备和训练,整编成波兰第2军。 这批军人中,有一个人后来很有名,他叫作贝京,将来会出任以色列国家的总参谋长和总理。贝京不久就开小差离开了第2军,去中东参加犹太复国运动,当他的恐怖分子去了。从苏联出来的波兰犹太人,还有不少跟贝京一样从第2军开了小差,去为他们的复国理想而奋斗。军长安德斯将军选择对此不加声张。 对这支部队的使用问题,丘吉尔想把它用于地中海意大利战场,弥补那里英联邦军队的人手不足,而波兰政府首脑西科斯基将军也对丘吉尔的地中海战略一拍即合,因为波兰政府从很早就希望由地中海巴尔干出发,取道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来反攻波兰本土。 波兰第2军先后在伊拉克,巴勒斯坦,和埃及进行过整编,最终于1944年2月一切就绪,由海路运往意大利战场。波兰第2军此时的全部编制如下: 军长安德斯中将Anders,副军长Bohusz-Szyszko少将(1940年挪威纳尔维克战役中的波德霍尔旅旅长) ,军炮兵指挥官奥德津斯基少将Odierzynski。全军下辖第3喀尔巴阡师,师长杜克Duch少将,第5克拉考师Krekow,师长苏里克少将Sulik,独立第2装甲旅,旅长拉科夫斯基上校Rakowski,和第2军支援炮兵群,司令扎布科夫斯基上校Zabkowski。第3步兵师名为喀尔巴阡,是由当初在北非作战的波兰喀尔巴阡旅扩充而来,由1939年那些翻越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喀尔巴阡山脉逃亡出来的波兰战士组成;第5步兵师命名为克拉考,则因为其士兵来自苏联俘虏营中的原波兰东部军队,这个师另有一个别名叫东部沼泽地师。这是第2军的作战部队,另外还有一个波兰第7师是补充训练师,当第2军主力在意大利战场作战的时候,一直驻扎在巴勒斯坦,为第2军训练补充新兵。 四、扬威意大利 波兰第2军到达意大利战场,隶属利斯将军的英国第8集团军。当时正是盟军和德军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古斯塔夫防线上反复拉锯的阵地战时期,从1944年1月开始的这场战役,包括4次卡西诺进攻战,安齐奥登陆战,以及其他多次小型战斗,历时半年之久,最终以盟军于1944年6月4日占领罗马结束。去年,我正好写过双方统帅英国的亚历山大和德国的凯塞林两人的长篇传记,已经分别从德军和盟军的角度,对战役的宏观过程作了记叙和分析,这里不再赘述。简言之,整个意大利战局当时的焦点,在于打通古斯塔夫防线上的制高点卡西诺山,和卡西诺山所控制的利里河谷,利里河谷则是向罗马进军的必经之路。其间4次卡西诺战役,均是盟军的正面强攻,而安齐奥登陆战,则是盟军从战线背后迂回德军的一次不成功尝试。 当波兰军进入意大利战场的时候,亚历山大元帅总共有两个集团军:克拉克将军的美国第5集团军在西海岸,并且指挥孤悬敌后的安齐奥登陆场的美国第6军;利斯将军的英国第8集团军在东部,并且越过半岛中线,把主力调到卡西诺,来支持(后来干脆接替)兵力不足的美军,担任正面主攻任务。安德斯的波兰军44年2月上前线,在第8集团军平静的右翼,半岛中部桑格罗河一线,连接极右翼东海岸英5军和左翼第8集团军主力英13军与新西兰暂编军之间的地带,同时,Uliti将军的意大利军队一个7千人的战斗群,配属给波兰第5师。因为1943年7月盟军登陆意大利的时候,意大利国王和巴多格里奥已经投降,这支“意大利解放军”,就是在盟军方面作战的意大利军队。 就波兰军的作战使用问题,英国和波兰军方最初有分歧:英国政府认为波兰军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来补充战斗中的损失(当时苏联已经重起炉灶,组织波兰人民军,停止向第2军输送人员了) ,因此建议波兰军用一个师作战,另一个师拆散作为后备兵源。而安德斯觉得已经留了一个第7师在中东作训练补充师,因此坚持全军两师一旅一定要作为一个整体投入战斗,否则宁可不打,至于补充兵源,可以用俘虏的德军当中的波兰裔。英国人同意了安德斯的提议。这个建议后来被证明是可行的,德军中有大量被迫服役的波兰人,而这些人大多数都心向波兰,一有机会就向盟军主动投诚,并且成为可靠的反法西斯战士。靠了这些“解放战士” 的补充,第2军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已经从4万5千人膨胀到11万人之多。 登顶卡西诺 意大利战场的主力是英联邦军队,而英帝国当时人力匮乏,很倚重这支波兰生力军的加入。1944年4月,第2军把平静的桑格罗河战线移交给英国第10军,开赴卡西诺山主战场,准备参加亚历山大元帅计划中的春季总攻势(意大利战斗群脱离波兰军,留在原地)。在预定的总攻势中,亚历山大元帅准备用英国第13军和波兰第2军做一线主攻,而预定的目标也是两个,一是利里山谷本身,二是控制谷口的制高点卡西诺山。他让安德斯将军自己挑选,是要打山谷还是卡西诺。安德斯,这个波兰骑兵,有着波兰人那种传统的对硬仗和荣耀名声的极度渴望,尽管利里河谷才是战略上真正的目标,可是对这个波兰骠骑兵来说,有什么是比“卡西诺的征服者” 更大的诱惑呢?当时前三次卡西诺攻坚战都已经失败,盟军方面,从美国第34步兵师“红牛” 第36步兵师“德州佬” ,换到经过北非战斗洗礼的新西兰老兵,还有来自世界屋脊的廓尔喀弯刀战士,始终未能越卡西诺的雷池一步,而德军的防守部队,也从最初的第15装甲掷弹兵师,换到90掷弹兵师,现在则是精锐的第1伞兵师。这些经历过埃本-埃马尔要塞突击战,荷兰空降战,克里特登陆战等著名战役考验的老兵们,已经在过往的战斗中,为自己赢得了“卡西诺绿魔鬼” 的称号。现在,轮到波兰人站在他们面前了。第2军除了自己的18个炮团以外,还得到英军新西兰军4个重炮团火力的加强。 1944年5月11日,盟军全线发起总攻击,夜里11点,第2军展开两个步兵师并肩强攻,3师在左,5师在右,主攻方向不是修道院所在的山峰本身,而是德军东北方向的几个坚固设防的山头,准备迂回德军的侧翼和后方。3师攻Messa Albaneta,593,569高地,然后向修道院山本身进攻,并配备了16具喷火器助攻;5师指向侧后的Colle St. Angelo,575-505-452-447高地。面对人数虽少但久经考验的德军精锐老兵,波兰人的勇猛精神有余,但显然经验不足,战斗发起不久就陷入胶着状态,第3喀尔巴阡师1旅担任主攻,1营所配属的支持坦克两个小时之内就全部毁于德军的地雷,步兵停在乔治岭上跟德军对峙,2营乘夜迅速占领了593高地,但却停在569高地前面攻不上去,全营暴露于敌交叉火力下。5师用第5旅主攻,控制了重要的6号公路。波兰人乘夜一举杀上鬼怪岭(Phantom) ,但18营夜间进攻伤亡惨重。12日白天,两个师都遭到德军反冲击,大多数部队都是攻上去了又被德军打下来,阵地几经易手,鬼怪岭倒是守住了,但是通向后方的道路被德军火力控制,后援上不去,山上的守军则伤亡殆尽。12日日终前,波兰人没有达到主攻目标,圣安吉洛山,经第8集团军和第2军两级同意,两个波兰师在12日夜间后撤,第一次强攻失败,被德军打回出发线。 第2军经过短暂重组,想马上在第2天,13日重新发动进攻,但是第8集团军司令利斯阻止了安德斯。利斯想先等等看左翼英国13军在利里河谷地带的进展情况,希望13军能从西南方向迂回,给修道院山的德军造成压力,再让波兰人进攻,这样可以避免多作无谓牺牲。英国13军的强攻也是伤亡惨重,15日,撕开一个突破口的13军投入预备队英国78师,终于获得重大进展,78师到16日日终时,已经非常接近切断波兰军当面修道院山上德军的唯一退路。13军左侧,隶属美国第5集团军的朱安将军的法国远征军,则用摩洛哥山地兵突入古斯塔夫防线纵深更远的一系列山头。在此背景下,波兰军于17日清晨7点发动第2次总攻。 17日,卡西诺山德军伞兵的抵抗仍然凶猛,波兰军则改变了战法,5师从第5第6两个旅各抽调两个营,加上坦克,工兵,和波兰特种部队组成战斗群(经过上次战斗,4个步兵营的各个连队都只有一半实力了) ,不打幽灵山,而径取更靠德军纵深的主攻目标,圣安吉洛山。总攻前一晚,16营提前潜伏,17日天亮突然发起冲击占领德军第一线阵地,后续的17营快速跟进,到上午7点半已经占领了圣安吉洛山,再用生力军波兰特种兵连打退德军随之而来的反冲锋。另一路,15营攻打575高地,13营作预备队。这样,5师采取各营交替前进的办法占领了预定目标。但德军的反攻也更凶猛,17日下午他们一连发动3次反突击,硬是把波兰人又打回去,下午6点,5师再集中3个营的残部,又拿回圣安吉洛山。在这个反复冲杀的过程中,波兰第5旅旅长Kurek和13营营长阵亡。同时,3师的进攻也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以工兵敌前扫雷开始,先攻569高地,再攻593高地,在进攻过程中遭到来自569和575两个高地德军交叉火力的杀伤,最后以第4和第5两个营占领了目标,付出的代价是主攻的4营完全打残,营长Fanslau中校阵亡。到17日日终,教堂山上的“绿魔鬼” 们三面被围,两翼均被迂回,仅以575高地一条路跟后方联系。夜间,德国伞兵们乘夜暗主动撤退,离开了“我们的” 卡西诺山。18日白天10点1刻,波兰军队占领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山顶修道院废墟。修道院所在的山峰留下德军30人向波兰军投降,另有一股约100人不愿投降波兰,于是突围向英军部队投降。 占领卡西诺以后,第2军乘胜追击,以5师第6旅向古斯塔夫防线的一条支线,“希特勒防线” 进攻,防止德军在这里再站稳脚跟。19日,6旅占领整个山脉的最高峰开罗山,然后安德斯将军从军的各个单位抽调了2个步兵营加坦克和炮兵组成临时战斗群,交给第2装甲旅的副旅长,进攻古斯塔夫防线和希特勒防线的交汇点,皮埃蒙特城Peidemont,20日攻进城中,但由于地形不利,坦克被迫退出城,步兵占领了城市的一半,21日和22日两次攻击都没有效果,25日,随着德军的总撤退,波兰人发动第4次进攻拿下了这个防御支撑点。 5月25日占领皮埃蒙特城,标志着波兰第2军卡西诺之战的结束。因为地形变化,第2军两翼的英国第13军和第10军前出,并于26日会师,第2军从前线被“挤” 出来,回到后方休整。这场恶战,第2军总共伤亡4199人,其中923人阵亡,2930人负伤,345人失踪,阵亡者中包括1个旅长和两个营长,另有1个旅长和两个营长负伤。德军没有面对波兰军队这个时间和地段的单独伤亡统计,在后来清理战场的时候,据说在波兰军队的地段上总共找到900具德军尸体。安德斯中将因功受英王册封为爵士。 卡西诺之战可以说是西线波兰军队在二战中最著名的胜利,此战波兰人(以致整个盟军) 对德军占有压倒性的兵力和火力优势,卡西诺守军的侧翼被深远迂回,不得不主动撤退。但是波兰人面对的,毕竟是久经战火考验的德军伞兵精锐王牌,而且直到17日夜间撤退之前,德军的抵抗都是认真而且凶猛的。可以说,这一仗,双方都表现出来了职业军人的优秀素质和勇敢精神,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是光荣的。 另外有件事值得一提:直到第2次卡西诺之战盟军调用战略轰炸机夷平修道院之前,驻守山顶的德军始终没有把修道院作为防御据点或者炮兵观察所,而且在战前将修道院内的历代珍贵文物打包秘密交给了梵蒂冈教廷;而第4次卡西诺之战以后,胜利者波兰第2军战士又自发掀起了为重建修道院而捐款的运动。在一场全人类文明浩劫的战争之中,却仍然看得到人性的光芒,和骑士式的侠义精神,不能不令人感动。 亚平宁之战 罗马易手之后,败退的德军在凯塞林元帅指挥下,仍然保持了实力,并沿半岛缓慢而有秩序地向北退却,同时利用横贯半岛的各条河流为掩护,进行后卫战,并在半岛中部的戈特防线停下来固守。亚平宁之战,是盟军1944年秋季到年底,在意大利半岛中北部亚平宁山脉地区,从哥特防线接近地发动,最终突破哥特防线并进行追击的战役。 波兰第2军在卡西诺之战以后经过休整,6月份又被派上半岛东海岸前线,仍然隶属于英国第8集团军,右边是海,左邻是英10军。第2军除了自己的部队,还指挥Utilli将军的意大利解放军,这是波兰人去卡西诺之前指挥过的老部队了,现在已经从战斗群扩编成了一个军建制,有两个师,各辖3个旅,但是意大利军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作战军,它只有17720人,而且严重缺乏重火力支持和各种装甲车等运输工具,它只有两个炮兵团,总共12门150榴弹炮,32门105和100榴弹炮,48门75加农炮。6月到7月是罗马战役之后的追击阶段,波兰人沿东海岸北上,7月18日占领了重要港口安科纳Ancona。 经过休整,波兰军于8月9日出动,向德军戈特防线接近地攻击前进,亚历山大元帅的计划,是用波兰军担任第一攻击波,突破戈特防线前面的Metauro河,然后投入加拿大第1军和英国第5军作为主攻部队扩大突破口。因此,整个加拿大第1军被置于波兰军战线背后。8月24日夜,波兰第2军开始进攻,当面德军的防守部队先是第278步兵师,当波兰军和整个英国第8集团军的总攻开始以后,德军又陆续调来了71步兵师,和卡西诺的老对手,精锐的第1伞兵师。按照计划,波兰军以3师在右5师在左,并肩攻击顺利渡过Metauro河,配属的意大利军掩护左翼,两个波兰师开始向离心方向进攻,以扩大突破口,德军的278师,71师和伞1师受到重创。第8集团军不失时机地投入第二梯队主攻部队,加拿大第1军和英国第5军,从波兰军和意大利军之间投入前线发展胜利,德军从纵深调来了第26装甲师,但是时机过晚,没能阻止加拿大军突破戈特防线。整个英国第8集团军已经越过Metauro河和Foglia河,波兰军达成了前沿突破的战役目的,又一次从前线撤下来。此时,英国第8集团军前线的序列,从东到西依次是:加拿大第1军,英5军和英10军。 德军随后的应急措施仍然很有章法:第26装甲师,29装甲掷弹兵师和356步兵师被调来增援,成功地挡住了英军继续突破。但是,按照亚历山大的计划,英国第8集团军已经成功吸引了德军纵深的战役预备队,美国第5集团军突然从半岛中部的历史名城佛罗伦萨发动侧击,这才是亚历山大计划之中的主攻方向。但是美军的进攻很快被德军迟滞下来,盟军沿整条战线突破了戈特防线,但是推进仍然缓慢,加拿大第1军在东海岸占领了重要港口里米尼Rimini。到10月底,因为大雨和洪水,加上德军的顽强抵抗,盟军的推进全线陷于停滞,美军离主攻目标,半岛中部的交通枢纽和历史名城,波伦那Bologna,只有十几公里,却被陷在亚平宁山脉条条河流障碍中,无法推进。 10月,波兰第2军再次投入前线,这次是在第8集团军的左翼跟美国第5集团军接合部,接替英10军防线,目的是发动侧击,协助美军占领波伦那。这个战役目标没有达成,波伦那到年底仍然牢牢控制在德军手中。但是在第8集团军的地段,盟军有缓慢进展:波兰第2军的第5师于10月27日占领了墨索里尼的出生地Predappio,并帮助右邻英国第5军前进,拉直了整条战线。再向东,加拿大第1军未经一战于12月5日占领了意大利历史名城,罗马帝国晚期的古都拉文那。到1944年年底,战线稳定下来,多雨的天气和泥泞的山地对盟军不利,而且盟军抽调大量部队发动法国南部登陆作战,意大利的盟军实力大减。年底盟军的作战序列:英国第8集团军从东到西依次是加1军,英5军,英10军,波2军,美国第5集团军从东到西是英13军(借给美军代替抽去法国的法国远征军) ,美2军,美4军。 整个亚平宁战役其间,波兰第2军从第8集团军的最右翼海边安科纳港开始,年底战役结束的时候,到了最左翼与美国第5集团军交界的波伦纳城附近,共损失1419人,其中269人阵亡,1133人受伤,17人失踪。 战场的胜利和政治前途的失落 1945年最初的几个月,是意大利战场平静的岁月,盟军正在计划发动春季的最后攻势,代号王冠作战,第一步是用两个集团军的内翼联合作战,夺取半岛中部亚平宁山脉中的波伦纳,然后就可以打进意大利北部广阔的波河平原,发挥装甲部队的优势,最终分割消灭整个意大利战场的德军。波伦纳作战最大的困难是周围的山地,和一条又一条横亘行军路线上的河流障碍。为此,盟军计划以第8集团军的波兰第2军和英国第5军首先发动,从东南方向强渡几条河流侧击德军,等调动德军预备队以后,再由美第5集团军发动主要的正面突击。波兰第2军再次充当先锋角色。4月份王冠行动发起前,盟军的作战序列由东到西依次是:英5军,波2军,英10军(仅下辖一个意大利战斗群和一个犹太旅) ,英13军(以上隶属于英国第8集团军) ,美2军,美4军(以上隶属于美国第5集团军) 。指挥系统也发生变化:英10军军长麦克里里升任第8集团军司令,美2军军长特拉斯科特升任第5集团军司令,原第5集团军司令克拉克升任集团军群司令,而亚历山大则升任地中海战区最高司令,原来的战区司令英国的梅特兰-威尔逊,调到华盛顿接替病逝的迪尔元帅,出任驻美军事代表。 1945年4月9日下午,波兰第2军以第3喀尔巴阡师领先进攻,英5军则并肩展开印度第8师和新西兰第2师同时进攻。第3师的当面是德军第26装甲师和98步兵师的接合部,波兰人在发起攻击当天顺利渡过Senio河,10日一整天在激战中前进,12日进攻的3个师都在Santerno河对岸建立起桥头堡,并向下一个障碍,Sillano河前进。同时,第8集团军将英国第13军司令部和第10印度师投入战斗,位置在波兰军右翼,以13军司令部统一指挥参战的英联邦军队。4月15日,波兰军强渡Sallano河,14日美军也开始从正面进攻波伦纳。德国第14装甲军在美军当面的防线被完全突破。为了避免被合围于波河南岸,德军开始向波河各个渡口退却。但是这场退却在盟军的追击下变成了总溃退,意大利战场最后的突破已经达成。波兰军在战役开始担任揭幕的佯攻角色,但是在最终占领波伦纳的竞赛中,还是抢在了美军前面。波兰人15日继续沿通向城市的9号公路进攻,向Idice河边的德军“成吉思汗防线” 进军,21日第一个占领波伦纳,未经大的战斗。这个城市的波伦那大学,始建于1088年,有将近1千年的历史,据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还在授予学位的大学,当年波兰人哥白尼就曾在此求学。 1945年4月21日,波兰第2军退出战线,未参加最后的追歼战。整个战争期间,波兰第2军伤亡共计11379人,其中阵亡2301人,受伤8543人,失踪535人。 到战争结束的时候,波兰第2军不但补齐了编制,而且大大超员,总共11万2千人之众,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但是,战争胜利了,波兰人恢复战前国家体制的梦乡也成了泡影。按照英国政府和苏联政府的协议,战后波兰属于苏联势力范围,波兰第2军作为一支忠于流亡政府的军队,成了无家可归者。 1947年波兰第2军正式解散。英国政府允许它的成员自由选择去向。尽管回国与家人团聚听起来非常诱人,但是第2军的官兵都是在苏联战俘营里做过牢的,对苏联政治制度的观感可想而知。据安德斯回忆录说,11万2千官兵中,当时只有8个军官和1万4千名士兵选择回到社会主义新波兰。 安德斯本人战后一直生活在伦敦,直到1970年去世,他从未申请加入英国国籍。按照他的遗嘱,安德斯的遗体被安葬在意大利卡西诺山上的波兰第2军战士公墓。在今天的波兰,有很多学校,街道,广场以安德斯的名字命名。 五、西欧战场的波兰第1装甲师 1940年法国战役,刚刚组建的4个波兰师在法国战场全部被消灭,当时在法国的7万5千波兰军人,有1万9千通过各种方法逃到英国,除了其中5千人属于空军以外,其余的1万4千人为骨干,加上美国等地辗转来投军的波兰后裔,又建立起了一支新的波兰军队,这就是波兰第1军。在苏格兰组建和整编的波兰第1军和从苏联去中东组建的波兰第2军,是波兰流亡政府的两支主要陆军正规部队。第1军军长是Kukiel中将,包括波兰第1装甲师和第4步兵师两个单位。因为波兰人力资源不足,第4步兵师被迫作为第1装甲师的训练补充师留在英国本土。因此,波兰第1军没能作为一个整体参加西线战役。出动的只有马泽克少将的波兰第1装甲师。 波兰第1装甲师的核心,是战前波兰军队唯一的机械化旅,精锐的第10骑兵旅,这个旅在1939年9月在克拉科夫附近进行防御,最后竟能以完整的建制退入匈牙利。此后,第10机械化旅的大部分官兵化整为零,用各种办法辗转来到法国,然后又去英国归队。装甲师师长,马泽克将军,就是原来的第10机械化旅旅长。他从匈牙利坐火车经过南斯拉夫,进入当时还是中立的意大利,再去法国。法国战败以后,马泽克又徒步走到法国南部,坐船去北非的法国殖民地突尼斯,转往摩洛哥,可是从北非无法直接去英国,于是又从摩洛哥渡海峡到直布罗陀,从中立国葡萄牙坐船到达苏格兰归队。这还不是最辗转的途径。据说第10旅中最曲折的归队经历,是一名低级军官,从东普鲁士的德国战俘营逃出来,在德国发动西线闪击之前,徒步走过德国,荷兰,比利时,到达法国,刚到法国,法国战败,于是又徒步经过法国南部走到葡萄牙,却买不到去英国的船票,于是坐船去巴西,再经过美国,到加拿大的英军/波兰军招兵处报到,最后回到英国的部队。还有些人干脆就是经过苏联西伯利亚去日本,再从日本坐船去加拿大再到英国。 1940年和1941年,英国自身的装备也极为匮乏,波兰第1军和第1装甲师根本很难收到足够的装备来形成战斗力。随着物资供应状况好转,第1装甲师先后在训练中换装过好几种坦克,从英国的瓦伦丁,丘吉尔,到十字军坦克,最后在英格兰南部接收了M3斯图亚特和M4谢尔曼坦克。到第1装甲师出发参加诺曼底战役之前,全师总共拥有380辆坦克和4050台各式车辆。这个师原有第16坦克旅和第10装甲骑兵旅,外加支援群。后来由于人力不足,第16坦克旅改称第10装甲骑兵旅,旅长Majewski上校,原来的第10旅解散,旅长Dvorak升任副师长,另从第4步兵师调入了第3步兵旅(旅长Wieronski上校) ,来补齐步兵实力。 1944年7月,波兰第1装甲师海运诺曼底,在蒙哥马利手下的加拿大第第1集团军(司令克里勒Crerar将军) 的加拿大第2军 编成内(军长西蒙斯Simmons将军),参加英军从卡昂地区向法莱斯的进攻。由于美军在“眼睛蛇”战役的突破和德军发动“吕迪希”反攻失败,西线德军主力第7集团军和第5装甲集团军在盟军战线上形成了一个危险的突出地带,巴顿的第3集团军从南,蒙哥马利的英军从北,向阿尔让唐-法莱斯地区合围过来。波兰第1装甲师,是构成盟军北翼包抄的装甲部队的一部分。 8月1日波兰第1装甲师全部到达欧洲大陆,7日,德军还在莫尔坦地区正面进攻美国第1集团军的时候,加拿大集团军发动了北翼包抄攻势,同时巴顿的美国第3集团军从南翼包抄。波兰人第一次在一场真正的战斗中,拥有了自己的一个完整的装甲师来打击德国人,可以想象波兰官兵内心的激动。但战场上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论作战经验,数量上远处劣势的德军,还是能给波兰装甲兵上一堂战术课。波兰装甲师一上战场,就作为盟军的装甲矛头,沿卡昂-法莱斯公路两侧攻击前进,他们必须沿路攻占一系列的路边小山和高地,应该说,用装甲兵进行丘陵高地争夺战,这本身是个相当不明智的决定,而这个决定来自集团军和集团军群两级上峰,使波兰装甲师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 8月7日,波兰第10装甲旅领先,分两路进攻。其中一路第2坦克团迎头遭遇早已埋伏好的德军豹式坦克和反坦克炮,总共36辆斯图亚特坦克和谢尔曼坦克,损失了26辆,不得不后撤。另一路波兰第24枪骑兵团与德军的反坦克炮和4辆4号坦克交战,损失了4辆坦克以后,也不得不退回出发线。伴随波兰第1装甲师进攻的苏格兰第51高地师,和在公路另一侧跟波兰人并肩进攻的加拿大装甲师,也同样未取得任何进展。8日,加拿大第4装甲师在进攻公路边140高地的时候,其28装甲团几乎被全歼,损失47辆坦克,团长阵亡。9日,波兰第1装甲师接替加拿大师再攻140高地,派出10旅的第1坦克团,也在损失了13辆坦克,团长阵亡之后退了回来。经过3天战斗,盟军方面这才意识到战术错误,波兰装甲师改派第3步兵旅担任主攻,发动夜袭拿下圣西尔万(St. Sylvain) ,交给第51高地师防守,然后又攻占111号高地。波兰装甲师的步兵旅用各团交替打头阵,缓慢然而稳步地前进着。 加拿大第1集团军司令克里勒Crerar将军随即调整部署:原本在这个由北向南的攻势中,加拿大第4装甲师和波兰第1装甲师两支矛头是沿卡昂-法莱斯-阿尔让唐公路这条最短的直线,与南面的美军相向攻击的,但是巴顿手下海斯利普的15军进展顺利,很快拿下阿尔让唐,而北侧英军进展缓慢,于是英军变更部署,把两个担任主攻的装甲师进攻轴线向东移动,作更深远的迂回,把沿公路南下的任务交给步兵去完成。这一招奏效了,8月15日,波兰第1装甲师以10旅第10枪骑兵团领头,进攻包围圈外翼Dives河边的约特镇Jort,一个波兰坦克连靠自己的力量不用架桥,在损失了一半坦克以后,剩下的8辆坦克渡过河去,从背后奇袭了一个营的德国守军。8月16日,波兰第3步兵旅跟上坦克,波兰师跟加拿大装甲师的任务,是在Dives河以东占领特鲁恩-尚布瓦地区Trun-Chambruis,在这里与美军15军90师会合,封闭包围圈。 8月17日,波兰装甲师在目标特鲁恩镇附近,第10枪骑兵团的一个坦克连遭德军伏击,仅逃回2辆坦克,但是波兰人没有因为这点挫折停步,当夜第2坦克团连夜行军,18日天明到达目标地区,奇袭了党卫军第2装甲师师部。同日,加拿大装甲师占领特鲁恩,加拿大部队和波兰的第10枪骑兵团在尚布瓦与美军会师,基本封闭了包围圈。8月19日,加拿大师和波兰师分工,加拿大装甲师占领对内正面,波兰师占领对外正面。波兰第10装甲旅在加拿大师以东对外正面的顶点,占领了控制德军唯一一条退路的制高点,262高地,这个山头,法国人叫奥梅尔山Mont Ormel,而对波兰人来说,它今后将永远以“权杖”(Mace) 这个名称而被纪念。如果说整个阿尔让唐-法莱斯包围圈是一个装着德军B集团军群主力的瓶子,权杖高地就是这个瓶子的瓶塞。德军反攻的焦点就在这里,要逃生就一定要打开这个瓶塞。波兰第1装甲师的主力在20日和21日反而被德军包围在权杖高地上,第21装甲师从包围圈内部突围,而已经突围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残部又返身杀回来,企图拿下这个用火力掐死唯一逃生路线的制高点。两天之中,波兰装甲兵被完全孤立,虽然德军的建制已经打乱,但逃生的渴望使他们进攻得更加猛烈,而谢尔曼坦克完全不是德军虎式和豹式坦克的对手,所幸英国的17磅反坦克炮起了很大作用,波兰第2装甲团,第24枪骑兵团,第10龙骑兵团的坦克和炮兵,在第8第9营步兵的支援下,死守两天,10团团长阵亡,但是“权杖高地” 最终守住了。盟军不能阻止德国B集团军群的步兵徒步突围,但是波兰第1装甲师,加拿大第4装甲师,美国第90步兵师在特鲁恩,尚布瓦,和权杖高地扼守要点,以火力封锁公路,德军的技术装备无法突出重围。“瓶塞” 虽然象筛子一样有很多孔在漏水,但它成功地塞住了瓶颈,而没有垮掉。这次战役,波兰第1装甲师阵亡325人,负伤1002人,失踪114人。至今在法莱斯附近的Mace高地,还有纪念波兰第1装甲师的纪念碑屹立。 阿尔让唐-法莱斯包围战让西线德军大伤元气,盟军乘势未遭到大的抵抗就横扫法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制约推进速度的,不是德军的抵抗而是补给问题。波兰第1装甲师现在直属克里勒将军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司令部,经过短暂休整,沿欧洲大陆海岸线向东北方向追击德军,从鲁昂附近Rouen渡过塞纳河,越过阿贝维尔Abbeville,进入比利时境内。9月6日向比利时城市Thielt前进的路上,德军抵抗开始加强,战斗逐渐激烈起来。从Thielt出发,波兰师再攻打佛兰德斯地区的古都根特城Ghent。9月17日开始,为越过莱茵河天险,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发动著名的市场-花园作战,主要战斗是在波兰人南边的英国第2集团军地段。波兰装甲师在左翼配合行动,攻入荷兰境内,经过激战夺取谢尔德运河Sheldt与根特运河交汇入海的河口。此后,第1装甲师改隶克罗克将军Crocker的英国第1军指挥(仍属于加拿大第1集团军) ,与英国第49步兵师一道从Turnhout运河出发作为进攻矛头,打开向荷兰城市蒂尔堡Tilburg进军的通道。9月底到10月初战事进入3周僵持阶段,10月12日重新发动进攻,与美军104步兵师(师长是以前美国第1步兵师的师长,著名的特里-艾伦Terry Allen) 和加拿大第2装甲旅三支部队,会攻荷兰著名要塞城市布列达Breda。波兰人解放了这座城市。到11月上旬,第1装甲师经过激战,已经越过Mark运河,抵达下一道主要河流障碍,马斯河沿岸Maas,随着12月底希特勒发动阿登攻势,西线的焦点转向南方,波兰师只负责掩护北方战线,防守马斯河沿岸,一个师的正面扩展到52公里宽。在整个比利时-荷兰境内作战期间,为了尽量不破坏城市,第1装甲师被命令不许用大口径重炮掩护进攻,只许发射轻型火炮和坦克炮。据说在作战不那么紧张的时候,有的波兰炮兵连还让当地居民来向德军阵地开炮,还有明码标价:荷兰居民开一炮要付一个鸡蛋,开10炮有9折优惠。另外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在荷兰安特卫普港附近的小规模交战中,第1装甲团的波尼亚托夫斯基Poniatowski中尉阵亡。他是拿破仑战争中,波兰亲王,法兰西帝国元帅波尼亚托夫斯基的直系后代,毕业于英国桑赫斯特军校,原住法国,1940年辗转到英国志愿加入波兰装甲师。 波兰第1装甲师在1945年3月参加了盟军全线突破莱茵河的最后攻势,归属加拿大第2军,经荷兰内梅根(去年9月市场-花园行动地带) 进入德国境内,横渡Ems河,沿路解放了德国国防军的战俘营Stalag 6C,这里正巧关押着华沙起义被俘的1726名波兰地下军女兵。战争结束的时候,波兰第1装甲师占领了德国北部重要的军港威廉港Wilhelmshaven。整个西欧战事,这个装甲师总共伤亡5098人,其中阵亡1294人,累积的伤亡率占全师35%,其中最高的第9步兵营,累计伤亡人数比全营实力还高,达到111%。 战后,波兰第1装甲师师长马泽克将军回英国升任波兰第1军军长,直到1947年西线的波兰军队解散为止。与第2军军长安德斯将军不同,马泽克并不热衷于政治,尽管他忠于伦敦流亡政府,但还是选择了退休。后来英国政府正式承认新波兰政府,象马泽克这样没有加入英国籍的波兰流亡战士,就不能享有英国给予盟国老兵的待遇和退休金。 马泽克这个波兰在二战期间的唯一地地道道的坦克将军,战后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一家旅馆里当调酒师Bartender,一直到60年代。不过他倒是得享高寿,一直活到102岁,1994年底才去世。 马泽克活着看到了苏联和东欧的剧变。 六、波兰伞兵旅和国内军 很多人看过描写“市场-花园行动” 的电影“遥远的桥” ,当时空降得距离最远被德军包围的部队,除了英国第1空降师,就是波兰伞兵旅。在杰克-希金斯一本很有名的战争小说“鹰从天降”(Eagle Has Landed) 里面,渗透到英国本土绑架丘吉尔的德军伞兵,也是化装成波兰伞兵旅的。(这部小说1976年改编成电影,主演是英国影星迈克尔-凯恩) 。 其实,波兰伞兵旅不象第2军或第1装甲师,除了在市场-花园作战的一段短时间内,它不属于盟军任何战区的作战序列,而是属于流亡政府波兰军队司令部的独立旅。它的基本任务,是作为正规军特种部队配合波兰本土军作战。事情要从波兰本土军讲起: 一次大战结束以后波兰复国,新的波兰国家不仅在意识形态,而且在领土,宗教,民族等方方面面,都和苏联有着几百年历史所形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在战前的波兰,苏联是比德国更危险的第一号假想敌。虽然1920年代初波兰人在华沙城下击溃了苏军,但是从20到30年代,新兴苏维埃国家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都使波兰望尘莫及。在波兰的军事动员计划中,不得不考虑到一旦发生对苏战争,其东部领土被苏军占领的情况。从30年代初,波兰就把在和平时期建设地下抵抗网,发动被占领国土上的全面敌后游击战,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地下抵抗网,就叫本土军。严格地说直到1942年才正式采用这个番号,但这个地下抵抗网是早就编织了 。当然,游击战是以苏军为作战对象的,东部的实力和组织远比西部严密。后来二战全面爆发,苏联和德国瓜分波兰,地下军没有来得及全面动员,后来流亡政府的工作逐渐走上轨道,苏联成了盟国,本土军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德国占领军作战。 波兰三十年代初是最早把全面游击战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和部署的国家之一,而它却是针对共产党苏联设计的。历史有时真的挺有讽刺意味。 波兰本土军在作战上不受盟军联合参谋长会议指挥,而直接听命于伦敦流亡政府,它在流亡政府中的地位相当高,本土军首任战时司令索松科夫斯基Sosnkowski将军是波兰军队当中,仅次于首相兼波军总司令西科斯基的第二号人物,曾经是流亡政府首任总统的人选。后来西科斯基飞机失事以后,由他继任波军总司令。第2任波兰本土军司令是Rowecki将军,他是1939年的华沙机械化旅旅长,那是拟议中的波兰军队第2个机械化旅,但是战争爆发时还没有组建完成。Rowicki将军1944年6月在华沙被盖世太保逮捕,稍后死在狱中。第3任本土军司令是科摩罗夫斯基少将(Komorovski) ,化名Bor将军。1944年10月华沙起义失败,科摩罗夫斯基被俘。但是他在德军战俘营里活了下来,并在战后1947-1949年担任波兰流亡政府的首相。1944年9月波兰军队总司令索松科夫斯基将军辞职,继任波军总司令的人,就是时任本土军司令科摩罗夫斯基少将,只是因为他在华沙作战,5天以后被俘而无法到任,才由第2军军长安德斯代理波军总司令。本土军最后一任司令Okulicki将军在战后1946年被苏联内务部逮捕并被处决。 强调以上这些指挥官人事调动,是为了从侧面说明本土军这样一支从事敌后抵抗的地下游击军,在波兰政府中的地位和影响。 关于波兰本土军,和失败的华沙起义,有关的著述汗牛充栋,我不打算在本文有限的篇幅里再写。我的重点是交代英国组建的波兰独立伞兵旅的来龙去脉。1940年盟国帮助波兰在法国组建陆军的时候,曾经派了一个架子旅的机构远赴英国殖民地加拿大,意在招募北美的波兰后裔参军。后来法国败亡,这个在北美招募兵员的第4波兰旅,就被英国和波兰政府指定组建训练成一个从事特种空降破坏任务的特种兵部队,配合本土军的抵抗运动。因此,波兰独立伞兵旅的作战思想,从一开始就不象英美德的空降部队那样作为正规兵种打仗,而是以小队为单位,空投到波兰领土,作为本土军发动全国起义的作战骨干。 1941年9月23日,波兰独立伞兵旅正式成军,旅长Stanislau Sosabowski上校(1944年6月晋升少将),全旅原计划编4个伞兵营,因为人力紧缺,不得不解散了一个营来补充其他3个伞兵营,全旅官兵2千人以上,到1944年9月投入战斗前,花了将近3年时间不断地训练。英军指挥部打这个旅的主意,想把它调上正面战场弥补英联邦军队人力不足,而波兰军队总部则坚持要这个旅按照原设想空投去波兰本土作战。因此,波兰伞兵旅在诺曼底登陆以后几度收到待命投入西线战场的命令,又几度撤销,有时是因为波兰和英国政府的争吵,有时又是因为天气状况不允许空降。1944年8月1日华沙起义,这正是最需要波兰伞兵旅出动的时候,英国却以运输手段不足为借口,扣下这个旅,8月13日,波兰伞兵旅全体官兵绝食24小时,抗议盟军对华沙起义支援不力。华沙起义不但没有得到维斯杜拉河对岸苏军的有力支持,而且英美的空中支持也并不积极,对华沙空投的最大规模行动,是9月18日美军Truesdell上校率领107架B17空中堡垒对华沙空投以后,降落在苏军的机场。这也是唯一的一次盟军穿梭空投。此后苏联不准盟军飞机使用苏军机场。英军本身也禁止皇家空军的波兰中队积极出动支援华沙。9月25日,波兰军队总司令索松科夫斯基辞职以示抗议。10月2日,坚守华沙的波兰本土军残部向德军投降。伞兵旅最终也没有用在华沙方向。 与此同时,西线正面战场出现了急需这个旅的紧急情况。9月17日蒙哥马利在西线开始“市场-花园”行动,以克服盟军在荷兰境内所面对的一系列河流障碍,最终跨越莱茵河为目的。盟军大规模使用空降师在三个敌后登陆场空投,抢占莱茵河上的桥梁,比较近的两个空投场是美国第101空降师和82空降师,最远的一个英国第1空降师(师长厄克特Urquart少将),将占领阿纳姆的莱茵河大桥,并坚守到战线正面的装甲部队到达解围为止。为了加强英国第1空降师,英国政府调用了波兰空降旅。 虽然这不是波兰人想要的华沙作战,但能够参战,总比一天到晚闲着手发痒要好,波兰旅很快做好准备,投入这场大战,这次作战的结果是灾难性的,日后将以“遥远的桥” 的别名被人们记住。 9月17日市场-花园行动开始,英国第1伞兵师空投到阿纳姆附近的莱茵河对岸(北岸),但是波兰旅则因为英国上空气候不佳而被迫延误起飞时间,只有10架滑翔机载运着7门反坦克炮,跟少量波兰伞兵跟英国人一起降落在北岸,19日,另外35架滑翔机载运8门反坦克炮和从3个波兰伞兵营中抽调出来的部分士兵,在空投地点上空遭到德军战斗机攻击,分散开来,少数降到预定阵地附近的波兰士兵也向北岸英军阵地集中。直到开战后的第5天,英国的天气才好到可以让波兰独立伞兵旅主力起飞。波兰人的任务,是在莱茵河南岸靠盟军主力这一侧占领渡口,支持河北岸的英国空降师坚守到装甲部队主力赶到。而在这之前,波兰旅的反坦克炮,已经被空投到河北岸英国空降师一侧,这显示作战计划制定得过于一厢情愿了。 空投的当天,有41架运输机因为天气状况而被召回,1营全部和3营的一部没有空投,而降下来的1千多名伞兵,又没有反坦克炮。波军降到了德军防御阵地的头顶上,所幸德军的注意力在河北英军那里,波军所受的损失不特别严重。可是他们赶到河边却发现,原定的渡口和渡船全都已经被破坏,无法过河,而河对岸的英国伞兵,也已经被德军反攻压迫得离开河岸,没法策应波兰人过河。波兰旅只能依靠通信员趁夜暗游过莱茵河,跟英军联络。这一天看来一切都出了差错,就没有一样照计划发生的事情。但是有两件事有利于波兰人:一是德军判断波兰旅是想从河南跟对岸的英国伞兵夹攻阿纳姆大桥,因此从各处抽调了2千多人来守桥,这给英军伞兵和正面战线的装甲部队减轻了压力;二是当天傍晚时分,波兰旅跟赶来增援的盟军主力接触上了:英军第30军第43威塞克斯师Wessex克伦威尔公爵轻步兵团的5营,跟波兰伞兵旅会合,并合力打退了德军发动的反攻。尽管在随后的几天里,英军装甲部队的支援时断时续,他们跟后方的联系也是只有一条公路(绰号“地狱之路”) ,而且在德军火力之下,经常被切断,但是至少波兰旅已经不用为自身的生存担心。他们现在必须在没有桥梁而河面又被德军火力控制的情况下,想办法增援对岸被包围的英军和少数波兰伞兵。 9月22日,波兰人用橡皮筏连起一条浮桥,把3营的一半兵力送过莱茵河,支持英军,但浮桥很快被德国人炸毁。9月23日,前天没有空投成的1营全部和3营一部共600多人,成功降落在内梅根的美82师阵地上,第2天开到河边跟旅主力会合。23日夜间,波兰旅乘夜又渡过了260名士兵去增援英军。这两天的战斗几乎是一场混战,河南岸波兰人,英国装甲部队,德军三方所占领的地盘时常变化,22日旅长索萨博夫斯基少将在战斗中遇到两辆迷路的英军坦克,他竟然骑着一辆自行车,引导这两辆坦克向德军的步兵阵地发起冲锋。 9月24日夜,盟军总部决定撤出河对岸被围的英国第1空降师,25日英军残部乘夜暗突围,摆渡回到盟军一侧,波兰第3营从北岸掩护撤退。在河北作战的英国和波兰伞兵总共10600人,阵亡将近1500,被俘的另有6400多人,英国第1空降师主力可以说被歼灭了。波兰伞兵旅损失近500人,经过这一仗以后重整,旅的作战兵力还剩1283人。10月7日,波兰独立伞兵旅退出荷兰战场。1945年,波兰伞兵旅配属给第波兰1装甲师,在德国北部执行占领任务,1947年正式解散。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2006年5月31日,当年独立伞兵旅在新波兰的衣钵继承人,波兰第6空中突击旅,在荷兰领受了荷兰政府颁发的威廉骑士团战功勋章,以表彰波兰军人在市场-花园行动中,为解放荷兰而作出的牺牲。 七、波兰流亡政府的海军,空军和其他部队 除了第2军,第1装甲师,独立伞兵旅这几支大的陆军部队,波兰军人在空中也很出名,战后许多反映空战的电影,象“不论列颠之战” ,“伦敦上空的鹰” ,都出现过波兰飞行员在皇家空军服役的形象。其实1940年法国投降前,波兰第一次重建军队的努力,就是由法国帮助组建波兰陆军,而由英国帮助组建海空军。法国投降前,在英国本土已经有2个完全由波兰飞行员组成的轰炸机中队,番号是第300马祖里湖和301波美拉尼亚中队,后来的不列颠之战,波兰第302,303战斗机中队参战,其中303中队在6周作战中声称击落了126架德军飞机,是不列颠之战中战绩最高的空军中队。另有约50名波兰飞行员以个人身份,编在皇家空军的战斗机中队里参战。后来波兰空军又添了306,307,308,315,316,317战斗机中队,和第304西里西亚,第305大波兰轰炸机中队,其中307还是夜间战斗机中队。1941年8月,波兰空军建立了第一个战斗机大队,大队长Janus少校。波兰政府的空军总监是Ujejski少将,但是波兰的空军中队在作战上一般都配属给皇家空军指挥。1944年,波兰又扩建了更大的第18战斗机联队,包括战斗机第1大队(302,308,317波兰中队) ,第2大队(306,317波兰中队和第129英国中队) ,第3大队(222英国中队,349比利时中队,和485新西兰中队) 。另外,在意大利战场还有专门配属第2军作战的波兰第318战斗侦察中队和663炮兵观测中队。 到战争结束为止,皇家空军总共有15个波兰中队,前后服役的飞行员和机组人员有1万4千人之众,929人在空战中阵亡,大多数都是轰炸机组和运输机组成员。波兰的战斗机飞行员和轰炸机炮手声称总共击落629架轴心国飞机。 海军方面,波兰在开战之前已经按照计划把主力舰艇开到英国(这次行动有个奇怪的代号,“北京行动”) ,包括3艘驱逐舰(Burza风暴号, Blyskawica闪电号, Grom雷霆号)和两艘潜艇(Orzel号和Sep号)。其中Orzel号先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被扣留,然后逃到英国。留在波兰的驱逐舰Wicher风号被德军击沉。在1940年初挪威战役的时候,波兰潜艇Orzel号在奥斯陆峡湾外,跟其他18艘英军潜艇组成警戒艇幕,首先发现德国运兵船里约热内卢号并将它击沉。3艘驱逐舰也参加了挪威海战,Grom号被德军飞机击沉。在整个战争期间,波兰流亡海军先后拥有2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3艘护卫舰,和8艘潜艇。流亡政府的海军司令是Swirski少将。 八、伦敦流亡政府和波兰军队的结局 波兰流亡政府依赖英国政府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支持,1940年到1943年是两国政府的政治蜜月期。苏联政府和波兰流亡政府的合作关系,仅仅是暂时互相需要的关系,不可能长期合作,而美国仅仅是道义上支持波兰,在政治利益上并不关心。从1943年德黑兰会议以后,英国逐渐向苏联妥协,直到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公开在波兰问题上支持苏联。流亡的波兰人当然会有被叛卖的感觉,但这是完全可以预期的事情:国际政治从来就是大国博弈的产物,实力,而非道义,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 1943年4月德国揭发了卡廷森林屠杀事件之后,苏联指责德国实际制造了这起屠杀,英美政府出于政治原因,接受苏联的官方说法,而伦敦的波兰政府对此继续追究,因此,苏联决定与波兰流亡政府断绝外交关系。这就注定了流亡政府的政治前途。苏联人送走不肯合作的波兰第2军以后,决心建立真正属于自己阵营的波兰军队。以第2军前中校贝林格将军为首(贝林格的将军军衔是苏联授予的,不是战前的波兰将军) ,波兰人民军第1集团军于1944年3月编成,以后参加了华沙,维斯瓦-奥得河,波美拉尼亚,柏林诸战役。在这之前,先期组成的波兰人民军第1师,已经于1943年10月在苏联西方方面军第33集团军编成内,在白俄罗斯的列宁诺进攻战中首次投入战斗。但是列宁诺的进攻是一次失败的战役(见“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 第2卷第2章)。贝林格本人则因为在华沙城下未经上级授权签署命令,向起义并被德军围困的华沙城发动攻击,而被苏军撤职,回莫斯科总参军事学院任职。不过这是流亡西方的波兰人的说法。另外根据什捷缅科,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的回忆录,华沙起义的时候,波兰集团军是根据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命令,在维斯瓦河对岸建立登陆场的。跟波兰人并肩作战的,还有苏军第47和70集团军,司令是古谢夫和波波夫。苏军无法解放华沙,是因为兵力不足,强弩之末,而不是因为不想援助。双方各执一辞,该相信哪方面呢?从叙述军事部署的详细程度来看,应该相信苏军将领的说法,那些部署,调动,计划,过程,其详细程度不可能是事后编出来的。但是苏军元帅们的回忆录没有解释为何不允许盟军飞机利用苏军机场作穿梭空投。另外,他们没有一位提到贝林格后来的去向: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把富于作战经验的军事主官调离前线,送进学院,而当时波兰的指挥官如此稀缺,这无论如何不是正常现象。这是为什么?贝林格在苏军总参军事学院呆到1947年回到新波兰,任波兰总参军事学院院长,退役以后任农业部副部长,管打猎,再未受到重用,也没有受到迫害。 1943年7月,波兰领导人西科斯基乘坐美国制造的B24解放者式轰炸机,在直布罗陀附近失事身亡,同机遇难的还有波兰军队总参谋长Klimecki少将和作战部长。专机驾驶员是皇家空军里的捷克人,他幸存下来。所有证据均表明这是个偶然的不幸事件,英国皇家空军正式的调查结果,说飞机的方向舵被卡住了。但波兰政府在最关键的时候失去了最有能力的领导人。其实就算西科斯基活着的话,能有多大作为也是值得怀疑的:由于苏联的实力地位,也由于战后波兰肯定将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流亡政府的保护人,英国政府也开始向苏联作出妥协,以换取苏联默认战后希腊属于英国势力范围。1943原本英国主张取道巴尔干进军中欧的军事战略,这跟一心想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反攻波兰本土的流亡政府不谋而合,但是由于美国和苏联的反对,英国不得不放弃巴尔干战略,这就取消了英国和波兰军事合作的思想基础。这跟两百年前拿破仑战争时代如出一辙:拿破仑曾在北意大利招募波兰志愿军团,以多布罗夫斯基将军为首的波兰军团,希望在法国支持下,从意大利打到奥地利占领的波兰领土去复国。多布罗夫斯基军团当年的战歌,就是今天波兰的国歌。而拿破仑只是利用波兰复国作为旗号而已,没有几年就解散了北意大利的波兰军团。历史上,至少后来拿破仑皇帝征俄的时候,还让波兰人建立了华沙大公国,而二次大战之后,占领波兰这片土地的注定是苏联而不是英国,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既没有实力,也没有利益欲望去跟强大的苏联就波兰问题叫板。因此,波兰被牺牲掉只是个时间问题。 在1943年底的德黑兰会议上,英美苏三强完全按照苏联的建议划定了战后波兰的东西边界,而这是流亡政府所不能接受的。当时这个决定还是秘密的,没有让波兰人知道。1943年和1944年,丘吉尔极力想促成苏联政府和波兰政府重新和解,恢复外交关系,但是双方对卡廷事件和波兰东部边界的分歧根本无法弥合。1943年身兼首相和军队总司令的西科斯基将军死后,总理一职由米克拉切克Mikolajczyk担任,军队总司令是索松科夫斯基Sosnkowski。1944年,苏联开始在已经解放的波兰领土建立自己控制下的政府机构。索松科夫斯基将军是坚定的反苏派,于1944年9月因为盟国不能全力支持华沙起义而辞职,由第2军军长安德斯代理。而米克拉切克总理的立场比较温和。尽管他也不信任苏联人,但还是于1944年11月辞职回波兰,参加苏联占领区的波兰联合政府,任副首相兼农业部长。但是战后1947年在波兰大选中失败以后再次出走回到英国。英国的波兰流亡份子视他为叛徒,因此不久米克拉切克移民美国终老。1944年11月以后继任流亡政府首相的是Arciszewski。 1945年1月在雅尔塔会议上,英国公开放弃了支持波兰流亡政府的立场,斯大林则同意在战后波兰进行大选来建立一个联合政府。这标志着波兰流亡政府和英国政府正式决裂。1945年7月6日,英国政府撤销对波兰流亡政府的外交承认,流亡政府在伦敦的办公地点被收回,但是其官员在伦敦的私人住宅仍旧保留。大部分流亡的波兰军队在1945年解散,到1947年,流亡政府所有剩下的军队正式撤销番号。绝大多数老兵选择留在西欧。另外根据苏方的说法,近20万波兰流亡军队中,有12万战后回波兰。不过什捷缅科的这个数字没有其他佐证。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一直又存在了45年,虽然仅有爱尔兰,西班牙两个国家承认这个政府的合法性(宗教因素可能是主要的原因,这两个国家跟波兰一样,都是天主教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梵蒂冈的外交承认则到1975年为止) 。直到1989年,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仍然有总统总理,和8名内阁部长,还有散布在全球的大约15万波兰老兵和他们的后裔仍然忠于它。它坚持看到了苏联东欧的剧变。 1990年,剧变之后的新波兰第一任总统,前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从 最后一任流亡政府总统Kaczorowski手中,接过了象征波兰国家正统的几样标志:1935年波兰宪法原本,总统与政府的大印章,总统绶带和旗帜。至此,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才正式结束。 2004年5月1日,波兰正式加入欧洲联盟。 成王败寇,沧海桑田,本文写的是军事史,无意对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作政治评价。我想说的是,那些在战争的铁血风云,大国的翻云覆雨当中,为弱小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反法西斯勇士们,无论是成是败,无论属于哪种意识形态,他们的永远值得后人尊敬,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附录 我手边有一份战后不久出版的波兰第2军作战报告,其中列举了第2军详细的编制序列和装备情况,在此笔者将它择要列出,一是作为这支英雄部队各个单位的纪念,二是这个军按照典型的英军编制进行整编,从这个军的实力和编制状况,我们可以了解典型的二战英军编制。需要说明的是,波兰第2军跟齐装满员的英国军相比,1943年底出动作战的时候兵员不足,每个师都欠一个旅。直到战争临近结束才补齐。 波兰第2军军长Anders中将,副军长Bohusz-Szyszko少将,炮兵指挥官Odierzynski少将。军下辖的主力部队有: 第3喀尔巴阡师,师长Duch少将,下属第1喀尔巴阡旅,主力是喀尔巴阡第1,2,3步兵营,第2喀尔巴阡旅,主力是喀尔巴阡第4,5,6步兵营。到1945年3月,又补充了第3个步兵旅,第3喀尔巴阡旅,主力是7,8,9喀尔巴阡步兵营。此外,第3师还下辖1个侦察团,番号是第12波德里安Podolian枪骑兵团;5个炮兵团(注意,英军的炮兵团仅仅相当于美军炮兵营,所以一个师的炮兵会有5个团之多) :第1,2,3喀尔巴阡炮兵团,第3喀尔巴阡反坦克炮团,第3轻型高射炮团。 第5克拉考师Krekow,师长Dulik少将,下属有第5维尔纳Wilno旅,有第13,14,15营;第6利沃夫Livov旅,下辖第16,17,18营。1945年3月又加了第4沃尔兰旅Wolyn,下辖第10,11,12步兵营。跟3师一样,5师也有5个炮兵团(第4克拉科夫Kres,第5维尔诺Wilno,和第6利沃夫Livov野战炮兵团,第5克拉考反坦克炮团,第5轻型高射炮团) ,一个侦察团(第15波兹南Posnan枪骑兵团) 。 第2装甲旅,旅长Rakowski上校,下辖第1,4,6三个装甲团,每团52辆谢尔曼中型坦克,11辆斯图亚特轻型坦克,12辆装甲车。随着战争的进行,这个装甲旅最终升格成波兰第2装甲师,Rakowski上校晋升为少将师长,除了原先的第2装甲旅,又增添了第14Wielkopolska装甲旅(第3西里西亚Silesian枪骑兵团Lancer,第15波兹南Poznan枪骑兵团,第10骠骑兵团Hussar) 。还有第16Pomorze摩托化步兵旅(64,65,66营,第16野战炮兵团) 。因为坦克等技术装备的缺乏,这个旅扩编成师的进展断断续续,直到战争结束才完全编成第2装甲师。 除了这2个师和一个装甲旅,波兰第2军还有很多直辖的炮兵,工兵等技术兵种。全军实力统计如下: 1944年3月作战的时候,不满员的第2军总共47187人,其中第3师有14008人,第5师13460人,第2装甲旅3680人,其余为军直属部队。另外,在中东的补给基地还有6400人的补充兵员,由第7步兵师司令部管辖。全军步兵装备31530支步枪,4771支手枪,2316挺布伦轻机枪Bren,96挺维克斯重机枪Vickers,2英寸口径迫击炮132门,3英寸口径迫击炮80门。 全军3个侦察团,其中两个归属两个步兵师,第3个团(喀尔巴阡枪骑兵团) 由军直属,每个团约有100辆装甲车。全军炮兵实力是18个炮团(再次强调,英军的炮兵团仅相当于美军的炮兵营,所以有18个之多) ,除了每师配属3个野战炮团,1个自行反坦克炮团和1个轻型高射炮团以外,军属炮兵群指挥剩下的8个团:第9,10,11野炮团,第7骑炮团(跟野炮团编制相同,只是番号叫骑炮团而已) ,第7反坦克炮团,第7轻型高射炮团,第8重型高射炮团,军炮兵测绘团。其中番号为第7的炮兵团,原本是为第7步兵师配置的,可是第7师留在后方作为军的训练补充师了,于是技术兵种就划给军直出战。这8个野炮团,每团配备24门25磅炮(87毫米口径),外加16门4.5英寸炮(114毫米口径,10团11团是重炮团,代之以16门5.5英寸140毫米炮) 。两个师的师属反坦克团各有16门17磅反坦克炮(76毫米口径) ,军属反坦克炮团则是7门17磅炮加24门3英寸反坦克炮。另外全军还有196门57毫米轻型反坦克炮。 1944年1月全军总共装备570门各种口径火炮(不包括迫击炮和坦克炮) ,160辆坦克,468辆装甲车,5300辆卡车,600台拖拉机。炮兵总人数占全军人数大约30%,步兵人数占23%,炮兵比步兵还多。还有3个各600张病床的野战医院。 来源: 八一军旗红博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5 23: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