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52|回复: 0

走访远东华人村 ZT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8-12-13 19: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知道中俄两国人民在历史上交往频繁,但是在远东民贸市场上还是与华商打交道的机会多。你很少能遇见俄籍华人。他们都到那儿去了呢?他们生活得怎么样?今年春天去远东采风,我留心了这件事儿,并如愿以偿。 机遇中迁徙自强中扎根 这天上午,我搭乘省边贸公司的汽车向伊尔库茨克郊区的“五一村”进发,这是一个旅俄华人聚居的村落。我怀着浓厚的兴趣向车窗外眺望,我不仅想了解这些华侨们的现在,更想知道他们的历史。”五一村”是座落在两个山坡之间的一个村子,当地俄国人把这儿叫“菜园子街”。车近村口,“五一村”村长老吴大叔已经站在村口迎候我们。我顿觉心里一热。老吴大叔年逾七旬,身板硬朗,平时负责代表村里和当地政府打交道,是村民们的主心骨。”这些旅俄华人是从什么时候在这里落地生根的呢呢”我对他的采访就从这个话题开始。 老吴大叔叫吴志国。祖籍山东,祖父是闯崴子的民贸商人。老人的回忆,把我的视线拉回到历史深处…… 烽烟起、鏖战急。16世纪末,雄起的沙俄势力,迅速扩张领土,改变了东北亚的地域格局。1786年夏季,清军反击俄军进犯,将其围困在雅克萨,为中俄边界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年9月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谈判,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两国正式缔结的第一个条约。其中规定:“自和约已定之日起,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俱得边界来往,并许贸易互市。”《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为中俄边贸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证,拉开中俄两国在黑龙江上游地区长期互市贸易的帷幕。 19世纪末,海参崴成为俄国远东军事重镇。随着俄国居民的大批涌入,远东地区的食品、日用品严重短缺,俄方根本不可能从遥远的内地向远东供应物品。中国边贸商人看准了这个商机,抢先作起民贸生意。吴志国的祖父便跟着当时的华商姬峰太“跑崴子”。 姬峰太是小本经营,但是物美价廉,他以诚信为本,因而深受俄国民贸客商信任,很快就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代理商。接着,在他帮助下,众多的中国客商在远东落脚扎根。中俄边贸给远东地区带来了繁荣,也加剧了这一地区的商业竞争,但是,中国客商总是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俄国滨海边区志》这样描述:“中国人很会作生意。他们勤劳刻苦,不贪恋享受,俄国人很难与中国人在生意场上竞争。”据统计,至1894年,去远东经商、置业的中国客商多达10万余人。在海参崴.形成了类似美国唐人街那样的华人区。为了长期发展,繁荣边贸.姬峰太等华商捐资办学,在华人区开办了2所海参崴中国小学。很快就出现了被市政当局命名的北京街、绥芬街和中国街。举家在这里长期居住的中国商人达3000多户。每天清晨,都有小贩子在这几条街上叫卖油条、豆浆。 在中俄民贸中,以姬峰太为代表的中国客商在远东经济开发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首肯和关注。1906年,经俄国远东总督提名,姬峰太被授予斯坦尼斯拉夫三级勋章,次年又被授予二级勋章,以表彰他在中俄民贸活动中所做出的特殊贡献。19世纪末在海参崴经商、置业的中国人就达十五万八千多人。姬峰太等华商建立的商行,分公司遍及远东各大城镇。中国人开办的面粉厂、皮货交易中心,啤酒厂、和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成为远东的主要企业。随着民贸的发展,以山东籍为主的华商和家属在远东落地生根。现在,“五一村”的华裔村民多为他们的后代。 20世纪上半叶,斯大林时期,远东华裔和许多朝鲜侨民,或被责令回国,或被强迁苏联中亚地区。所以,在中亚旅行,你会不时的看到黑头发、黄皮肤的华裔当地人。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其它国家,凡是能在当地扎下根的华人,无不经历一番拼搏和奋斗。没有谁能轻松地找到自已的立足之地。但是,不管政治气候如何,华人总是以能够以自己诚实、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德,博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和包容。 勤劳致富成楷模 “五一村”的华人多是拥有永久居留权的居民。可以买卖土地。但是,绝大多数中老年人还是愿意固守田园。因为,在这一砖一瓦之中.浸透了他们背井离乡、浪迹天涯几十年所抛洒的血汗。 在吴大叔家.我看到他亲手盖的两栋房子和几亩菜地,还有一辆“伏尔加”和一辆“丰田”面包。吴大叔说:每家都有六七亩菜地,一年下来能收个十几吨卷心菜或土豆之类,这就足够一年的花销了。 在其他人家门口和院落里,我看到几乎都有轿车,货车和农机具。吴大叔的客厅里,日用家电一应俱全。他告诉我说:“中国制造的彩电、冰箱,是村里家家户户的首选。因为,我们知道国产家电质量已经堪称一流!”但是,我明白:这决不仅仅是质量比较后所作的选择,更内在的原因是:中国制造! 吴大叔指着屋里角落里摆放的一台苏联电视说:”这个大家伙也挺经用,但是清晰度差。”我看了看,因为年代久远、样式陈旧,又是电子元件为主的,所以,十分笨重象个古董。吴大叔开玩笑说:“要是哪个大小伙子没吃饭.就甭想抬动它!” 从吴大叔家和其他华裔居民家的境况看,他们生活得挺不错。听了我的看法,吴大叔口气一转,自豪地说:“因为我们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都是依靠自己的这双手。” 是的,我们的海外同胞都是靠劳动致富的。“五一村”的华人们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使自己平静地度过了上个世纪漫长的计划经济时代。20世纪末,苏联解体,“私有化“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俄国市场上商品、农副产品紧缺。这时,居民们想到了“五一村”的华人。周围城镇的超市给他们送来了大批订单。此后,“五一村”华人们种植的马铃薯、西红柿、卷心莱,便源源不断地运往伊尔库斯克州各个城镇,摆上了俄国人的餐桌。陪同我参观的俄国朋友说:“我们这个城市的居民,吃到的第一根黄瓜、第一个西红柿和第一棵卷心菜就来自菜园子街,来自你的问胞。”说着,他递给我一张当地前些日子的报纸。上面刊载着社会各界对“五一村”华人的评价。总的看法是:“他们象一匹马,勤劳耕作,永不疲倦。他们聪明能干,战胜各种困难的能力无可比拟。” 俄罗斯人崇敬马。马,是俄罗斯民族的图腾,他们把马当成吉祥物。当地舆论把中国侨民比喻为马,吴大叔家的壁柜上就放着一匹马的头部金属塑像。这是当地记者采访他时,送给他的礼物。 落地已生根乡情却依旧 ,华人村里的村民们,山东人、四川人、东北人居多。年逾古稀的人也有不少。这些海外游子多是20世纪中期,由于各种原因定居于此的。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同的故事,心中都有各自的低吟浅唱。斗转星移,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是,相同的血脉、共同的母语、相沿成习的生活方式,依然维系着吴大叔他们心中那恒久不变的中国情结。上点年纪的侨胞,在家里仍然习惯的使用汉语。村里有以吴大叔为首的村民理事会,除负责代表村民们和政府打交道外,也牵头和外面做生意。平时,谁家有什么大事小情,吴大叔他们就忙乎着帮助张罗。 每年春节,村里还举办社戏,老一辈人就会上台唱上几段京剧。在各家年夜饭的餐桌上,老人们肯定要给晚辈们讲上一段老家的故事。“五一村”华人们的共同心愿是盼望祖国强大,希望世界和平。当年的中国女排奥运夺冠和后来的港澳回归、“神五”升空,这些举世瞩目的事件,都曾在他们心中激发出难以抑制的自豪和乡情。 这些海外游子经年累月,勤劳耕耘,一面固守着心灵家园,一面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但是这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在所经历过的,由陌生到熟悉、由提防猜疑到坦诚交往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199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邻村的俄罗斯人打来电话,说有个双胞胎孕妇突然早产,城里来的救护车不慎深陷在半路的雪地里了。询问是否能派会接产的医生赶去救治?吴大叔老两田子立刻喊起了村里的刘医生,还带了红糖和鸡蛋,趟着大雪赶到了产妇家去接生。后来,赶到的俄国医生说:如果不是“五一村”的中国人及时赶来救助,不仅婴儿要流产,产妇也性命难保。 华人村越来越受人瞩目,许多俄罗斯姑娘嫁给了华人村的中国小伙子,俄国小伙子也十分青睐华人姑娘。现在,在“五一村”街头,黑发碧眼的中俄混血儿比比皆是。还有许多人被中俄两国的边贸公司聘任为首席翻译,奔波于往来于中俄两国之间,成了加深两国经贸、文化和友好往来的桥梁纽带。吴大叔告诉我:在新世纪的民贸大潮中,新的华人移民也很自然的出现了。但是,并不算多。据俄罗斯内务部官方公布的数字看,真正取得居住权的华人移民不足5万人,华裔多数是短期商务居住,真正想留下来永久居住的不多。比较起来,还是祖国的安定生活和发展前景更吸引人。 在“五一村”,不管是华人还是华裔,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不断加深中俄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自己能够经常回家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5-1-11 01: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