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55|回复: 0

波兰斯基引发的意外狂欢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8-11-7 13: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外国著名导演来中国与观众见面,在满是“名角儿”的北京,算不上件稀罕事。但就是很奇怪,因拍摄《钢琴师》而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罗曼·波兰斯基10月24日~28日的北京之行却引发了足够规模的文艺效应,先是登上了豆瓣网北京同城活动的第一名,而后票务开通没几天,600张门票全部售空,导致见面当天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门口等票的比进场的还多……   北京的年底是艺术扎堆的时候,在各种演唱会、话剧、音乐会摩拳擦掌准备引发艺术爆点的时候,谁也没想到,一个打扮随便、个子矮小的75岁“小老头”竟然引起了北京文艺分子的极大热情,而且观众对这次文艺活动的要求竟然出奇的简单:什么都不求,就为了见他一面!   ■“老波”没料到,中国“粉丝”如此年轻   本以为波兰斯基来京,只有很小一圈子人会感兴趣,一直也没当回事。 等到豆瓣网“同城”活动区一看,“当代波兰影展暨罗曼·波兰斯基大师见面会活动,236人参加,291人感兴趣”,如此大的关注群比明星演唱会还多,立刻警醒这绝不是个电影人的小规模聚会。   10月22日,离波兰斯基见面会还有2天,打电话到票务网订票,接线员温柔地告诉记者:“这里已经没有票了,不过你可以当天到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购票”。再打电话到中国电影资料馆,一位男工作员毫不犹豫地说:“10月24日当天的票已经没有了,600张票早就卖完了,不过波兰影展的参展电影都还有票。”见记者还在电话里磨叨,希望能从他手里挤出张票,工作人员不解地问:“你就是要看波兰斯基吗?”“是的”,记者回答得很干脆。“一个老头有什么好看的?”“……”记者无语,顿时挂掉电话。   一个老头?他可是公认的世界电影大师级人物。2003年的《钢琴师》让他摘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而且波兰斯基本人很少出国,来北京更是实属不易,现年75岁的高龄更是让很多人慨叹:这辈子见他一面,也许就是这一回。   还好,文艺分子们对这位“老头”的热情显然高过资料馆的那位工作人员。当天虽然记者没能入场,但是买到票的文艺分子水木丁给记者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番与波兰斯基大师的“亲密接触”:“现场实在是太热烈了,600人的放映厅居然挤了800人,很多人都不得不席地而坐。波兰斯基不高,大概也就1米65的样子,要不是那头飘逸的白发在现场漆黑一片的人头中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否则你都很难看到他。对于现场的热烈欢迎,波兰斯基显得有些惊讶,他说‘我没有想到,我本人在中国也这么受欢迎,而且还是这么年轻的朋友。我在别的国家从没遇到过这么热情的欢迎。’基本上只要波兰斯基一说话,现场就开始鼓掌,就跟粉丝见面会似的。”   主办此次波兰影展的电影资料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请波兰斯基来中国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波兰影展有些轰动效应,“他很难请,要不是这次他的好朋友雷尚德·霍罗威茨参加本次摄影展,他估计不会来。但我们还是没料到,人们对他的关注度会这么高,很多人上去找他签名,他被团团围住,我们当时真有点怕控制不住现场。” 同样热烈的场面在2天后的北京电影学院重演。 10月27日下午2点,波兰斯基在北京电影学院有个大师讲座,虽然是免费,但也须凭票入场。因为是电影学院为自己学生办的讲座,所以对于“外来人”来说,想亲眼见到波兰斯基,更难。   记者有幸通过各种关系拿到了媒体票,下午1点10分到达讲座地点,远远看上去一堆人,以为还没入场,到门口一看,足足有一两百人,全都是等票的。一人拿一手机,这边打电话说:“怎么办,没票,进不去,你有没有电影学院的同学呀……”一问,居然是翘班来的,说是10月24日没买到票,今天来碰碰运气;那边几个人在围一圈“讨论”:“你说××老师能把咱带进去吗?”本校的?一打听,才知道这“老波”的见面票在校园里也是“抢手货”,讲座票由学校统一下发到各班,有的班就被分到了一张,全班抽签决定谁能见 “老波”一面。   下午2:00,波兰斯基准时入场,个子不高,穿着时尚牛仔裤、黑皮鞋、白衬衫和剪裁合身的黑色西服,看上去很年轻,有点英姿飒爽的味道。从波兰斯基一入场,满场都是雷鸣般的掌声夹杂着悠扬的口哨,仿佛只有通过这种全球性“语言”才能表达看见他时的兴奋。突然间,坐在记者旁边的一个女孩哭了,女孩说她太兴奋。“看见他至于掉眼泪吗?”记者问。“如果你看过他的《钢琴师》,你就知道他今天有这样的成就多不容易,而你能够见到他又是多么有幸。”   讲座几乎都是纸条提问,只有一位女孩有幸和波兰斯基直面交流,当话筒递到她手上时,全场一片惊艳目光。   ■他是大师,更是传奇   “他是大师,更是传奇”,这是很多网友对波兰斯基的评价。是的,如果他只是一个在电影艺术上颇有造诣的大师,也许还不会引发这么大的轰动效应。但波兰斯基不是,他绝非如此简单,除了在电影上颇有成就外,他的传奇经历也极其受人关注。   很难再找到像波兰斯基这样人生充满悲剧与丑闻的人了。童年在波兰,他从希特勒的大屠杀中幸存下来,母亲却在纳粹的毒气室里被夺去了性命。移居美国后,波兰斯基终于跻身为成功的电影导演,但是他怀着身孕的妻子却在家中遭变态杀人狂残忍杀害,这件事情也将他的私人生活推进了公众视野,他个人的悲剧也变得路人皆知。1978年,为了躲避法律的制裁,波兰斯基逃离美国,罪名是与未成年少女发生性关系(真相是什么,没人知道),他也从此没有再回到美国。即便如此,波兰斯基依然不停地创作出精彩的电影,1979年执导的《苔丝》荣获了3项奥斯卡奖,2003年,他凭借《钢琴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波兰斯基被电影圈称为大满贯导演,只要有电影节就有波兰斯基的获奖作品,但是要说起哪部作品他最满意,波兰斯基毫不犹豫地在北京电影学院的那次讲座上说:“钢琴师,一定是钢琴师。我在这部电影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我不再担心我的电影会表现什么,可以说我之前所有的电影都是在为这一部电影做准备。电影中的场景完全都是我小时候记忆中的模样,我不需要查看任何参考资料,仅仅依靠记忆就能将当时的场景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这之后,我需要做的就是更加诚恳以及充实自己。” 波兰斯基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的公开亮相时间不长,只有十来分钟,但是在北京电影学院的讲座却足足有2个多小时。 老人家非常认真,一直在给学生们讲述自己对电影的看法、如何拍好一部电影,如何成为优秀的导演等相对专业的话题。   大概因为现场的座位实在有限,很多人都是作为“代表”来此“听课”,台上台下摆着各种录音笔,在座的“学生们”也是认真做笔记准备随时发问。   讲座大概在4点半左右结束,记者晚上8点搜索当天关于“波兰斯基”的博客,发现仅仅4个小时后,已经可以准确搜索到当天研讨会的二十多篇博客,大家用照片和文字详细地描述了“老波”的穿着、神态、语言风格、个人魅力、问题简要和各种表情的图片。还有不少人在他们的博客下留言:谢了,哥儿们,就当我今天见着真人了;他的回答实在太精辟了,难怪称之为大师级人物……   能在短短时间内写出这么多篇博客,并不只是难掩见到真人的兴奋,而是当天波兰斯基的回答极具个性和魅力。如有同学问他:“你如何看待电影理论对电影的指导?”波兰斯基回答说:“我没有理论,只有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把故事讲好看,有话就讲,没话就闭嘴。”“你会看关于那些研究你的书么?中国就出了很多本”。“我知道,我自己还写了一本(窃笑)。那些书对于我而言就像是集邮册,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偶尔打开它们,我会大吃一惊:啊,这是我做的,那个也是我做的!而且,当我看了这些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我做的这么好”波兰斯基非常自信地说。   现场最有趣的要数波兰斯基的发问,他有些怯怯地说:“我自己可以问一个问题吗?”现场观众大声说,可以。于是波兰斯基指着电影学院标准放映厅后的一条红底白字的条幅问:“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吗?”正当翻译同学准备为“老波”翻译的时候,主持人郑洞天教授抢过话筒解释说:“大概意思就是电影学院是给中国电影办的。”但实际上这条长长的横幅写着:继承发扬北京电影学院的优良传统,为培养优秀的电影人才,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电影的辉煌而努力奋斗!郑洞天解释完,现场顿时爆笑如雷,波兰斯基听了郑洞天版的翻译后,聪明地附上了一句:“但愿是这样。”又引进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波兰斯基中国行已经结束了,但是他的长尾效应显然还没有结束,记者到王府井书店购买波兰斯基自己写的那本《波兰斯基回忆录》,店员纳闷地自言自语,又来一个问的。一问才知道,记者已经是当天第三个问及这本书的读者了。回到家,打开MSN,看到一个朋友的签名档上写着:“我想看波兰斯基的所有影片,有谁知道哪儿能买到?”   这就是波兰斯基,一个世界电影大师和他引发的一场艺术狂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5 22: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