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64|回复: 0

文学的波兰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8-9-15 23: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最近,波兰与俄罗斯就奥斯维辛集中营死难者国籍问题产生了严重的争拗。华沙拒绝重开奥斯维辛纪念馆的俄罗斯永久展览库,他们不满莫斯科方面把不少犹太裔波兰藉的死难者说成是俄藉人士。 在此,我无意也无从得知他们之间谁是谁非,不过,这条新闻反使我再次想起波兰,一个拥有丰富文学与伟大历史的波兰。 上一次访波兰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但很遗憾,我只停留在首都华沙,华沙不能代表波兰,能够代表波兰的,应该是克拉科夫(Kraków),很多波兰人都这样说。 我虽然未曾到过克拉科夫,却早与这个美丽的文化城市神交已久。 它曾是波兰首都,拥有全国最古老的大学以及欧洲最大的中央广场,它又是“青年波兰”的发源地,孕育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斯卡(Wislawa Szymbovska)和导演康托(Tadeusz Kantor),已故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也是出生于此地。 谈起辛波斯卡,波兰人会兴奋地告诉你有关她的轶事,例如她很喜欢光顾那一间叫Nowa Prowincja的咖啡店,总爱坐在安静的二楼,然后烟不离手地陷入沉思。 她是让波兰人感到骄傲的女诗人,在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她更在海外迅速走红,台湾画家几米那本代表作《向左走向右走》,其灵感便来自辛波斯卡的著名诗作《一见钟情》(Love at First Sight): 他们素未谋面,所以他们确定彼此并无瓜葛。 但是自街道、楼梯、大堂传来的话语…… 每个开始 比较都只是续篇, 而充满情节的书本 总是从一半开始看起。 《一见钟情》不但迷倒了几米,本身也是波兰已故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tof Kieslowski)的颜色三部曲也是由此延伸出来。 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偶然相识,擦出火花,然而,这真的是第一次交汇么? 也许,当我有机会造访克拉科夫时,虽然是第一次,却不是第一次,我何时曾在那个咖啡馆与辛波斯卡擦身而过?她那独行的背景,银白的头发,蓝色的风衣,她倚靠在二楼的茶房靠窗一角,正使劲抽烟。 我与她一起往窗外望,一片片落叶,飘向中央广场,翻开幕幕历史,历史场景跨越克拉科夫。广至波兰每一个角落,甚至是最卑微的角落,康托的剧场艺术都会触及。 康托曾经历德军侵占波兰最严峻的时期,他在舞台上展现出的幻象,捕捉大时代里即使微不足道的观察,并且成为他的戏剧基础。他说:“这种基础强迫我将事物置于可能最低微的地位,而且以最微不足道、可怜、卸除防备、毫无尊严,甚至是下流的材料和方式展现出来。” 康托的《死亡课程》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并赢得国际掌声,而他在西方近代戏剧史上,也占了非同寻常的重要位置了。 走在克拉科夫的街头上,你不能不想起康托那些微不足道的角落,可怜而沧桑的角落,却有时激昂荡漾的角落。 20世纪的青年波兰运动,波兰的一次文艺复兴运动,不也是克拉科夫发出灿烂的火花的火花么?这火花慢慢散落在辛波斯卡、康托以及其他艺术工作者的身上,领导克拉科夫更具魅力。 文学的波兰,从克拉科夫开始。即使波兰曾出现过奥斯维辛集中营,但只要想起克拉科夫,想起文学,冰冷的苦涩中便有了一丝丝的暖意和甜美,而死难者也可获得一点点的慰藉,弥补历史的伤痕了。 FROM: http://blog.163.com/solo_jing/blog/static/21245262200881145589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5-1-11 02: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