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813|回复: 3

[旅游问题] 我眼中的波黑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8-8-27 17: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当我声称要到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去旅行,朋友们给了我许多建议和忠告,最多的忠告是要我当心,别踩着了地雷。但是从来没人告诉我乘出租车也要小心。 火车到达了萨拉热窝车站,满目疮痍的市容使我感到有点紧张不安。自1992年以来,萨拉热窝是独立的波斯尼亚.黑山共和国首都。我朝车站外排队等候的出租车走去,留意避开脚下柏油路上形状可疑的坑坑洼洼,害怕那不要就是地雷。直到平安无事地坐进了一辆破烂的奔驶出租车,我才松了一口气,用手摸索寻找那并不存在的安全带。 司机一边告诉我不用戴安全带,一边轰着油门将车驶入车流。他沿着有轨电车的铁轨行驶,接连闯红灯,把行人惊得鸡飞狗跳,吓得我紧紧地拉着门把手。 汽车驶过兹玛加.波斯尼街,在萨拉热窝被包围期间,人们称这儿为“阻击手小巷”。尽管车窗外的景色影影绰绰,战争的遗留痕迹还是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公寓楼的墙面上弹痕累累,城市里残存着烧焦的楼宇。到处是墓地,阳光在墓碑上闪烁。 车在一个十字路口停下,司机用他在这个短短旅途中的第二支香烟指着窗外说:“我和我侄子就在这个街角,他被阻击手射杀了。”他像在谈论别人的事情一样不动声色。 现在我明白了他为什么那样异出怪样地开车。他曾经死里逃生,还厌倦了现在的生活。我摇摇晃晃从车里出来,也经历了我的生死考验,我感觉自己有点像波西尼亚人了。 行驶平稳的电车把我送到了市中心,我跟随人流沿着费哈迪加区缓行。“透波”音乐从路边的咖啡馆里震耳欲聋地传出来,这是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和电子音乐的混合。咖啡馆里本地人啜饮着果茶,抽着烟打发着他们的夜晚。 1946年到1991年,波斯尼亚.黑山是南斯拉夫的一个共和国。在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从前南斯拉夫脱离以后,波斯尼亚.黑山也宣告了独立。这个国家种族多样,有塞族人、波斯尼亚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由此于1992年引发了血腥的内战,每一种族都不愿意被别的种族统治。最终在199511月,各方签署了和平协议。 今天,萨拉热窝不仅是波黑的首都,这个具有三十万人口的城市还是波斯尼亚地区最重要的大都会。萨拉热窝有极具东方色彩的美丽老城区,老城区里有数个在战后重新修缮过的清真寺。这个城市由奥特曼帝国创建于1461年,历史悠久而丰富。奥地利哈普斯堡皇室弗兰兹.斐迪南大公于1914628日在奥匈帝国的属地波黑被刺杀,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萨拉热窝由五座山脉环抱,是1984年冬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在南斯拉夫的内战中,这个在米加卡河边的城市于19924月到19962月被包围,是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围城。 漫步城中,走过雄伟壮观的奥匈帝国风格的大厦,走过热闹的商场,假如不是那些随处可见的“萨拉热窝玫瑰”,我几乎忘记了这是一个正从战争中恢复的城市。曾经的炮火纷飞在萨拉热窝的街道上留下了累累弹痕,市政当局用红色的橡胶修补那些伤痕,塑造出玫瑰花朵,吸引了游客,也纪念了死者。 行不多久,人行道变成了巴斯卡思加的俄卵石小巷,在陋巷简屋之上尖塔高矗直指蓝天。店铺里摆满了弹壳雕刻的工艺品,从步枪子弹到重炮的弹壳一应俱全。旅游汽车公司的广告,则是游览战时大屠杀的屠场。(巴斯卡思加是萨拉热窝老城区的主要街道,著名的旅游区。) 尽管笔触残忍,战争还是给这个迷人的城市增加了一个维度。优雅的建筑和自然风光,与人类野蛮残暴罪孽的残留痕迹并存,创造出动人心魄的别样风景。 在波塞尼斯基.库思餐馆,我点了餐。过了45分钟,服务员才告诉我,我要的鸡肉没有。我正拿定主意换一道菜,他又奔回来说鸡到了。从半开的厨房门里我可以听到咯咯的鸡叫,鸡正拼命想逃走呢。然后,鸡叫声停止了,好像有点不祥。又过了45分钟,我的晚餐上桌了。 正当我晚餐吃了一半,突然停电了,我不由得为这样差的服务感到恼火。不过餐厅里好像没有人把停电当一回事,在黑暗中,食客们拿出了打火机,服务员在分发蜡烛。 我的焦急不安引起了一个三十多岁男人的注意,他自我介绍说,他叫迪罗。他说:“没事。在围城的时候,只要能有一点食物,电和水,就很有运气了。为了买到面包,我们要排几个小时的队,而且知道炮弹随时会在人群中开花。” 听了迪罗的故事我感到有点羞愧,终于没有对餐馆大发脾气,也没有拒绝付帐。 第二天,我到南方的莫斯塔尔继续旅行。莫斯塔尔有十万五千人口,是黑塞哥维那地区的首府。火车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缓行,山上的农庄里炊烟枭枭升起,朝向湛蓝的天空,一派安宁自得的景象。火车时而在险峻的峡谷中蛇行,时而穿过山脉,如果不是阳光在雪峰上的反射,群山便要消失在远方的薄雾之中。所有这些风景,都完美地映照在乃诺塔瓦河蓝宝石般的平静河水中。火车司机以一种特别放松的方式缓缓行车,使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欣赏美景。这样说吧,拖拉机的速度都超过了我们。 这样的和平景象,与我们看到电视镜头大不相同:成队的难民在轰鸣的坦克边上步履艰难地行走,电视图像在我脑中永久刻录了波黑的形象。随着旅程每一英里的行进,我对这个国家已经成为废墟的先入为主的观念逐渐消失了。 在莫尔斯塔车站外面,阳光透过棕榈树叶照射下来,我卷起衬衫袖子漫步,仍然裹着冬衣的本地人向我投来好奇的目光。在老城,我坐在河边咖啡馆的露台上,观看脚手架上的工人们修复16世纪的斯塔丽.莫思特老桥,桥在战争中被克罗地亚军队损毁了。 斯塔丽.莫斯特桥于2004723日修复重新开放了,她被视作让这个分裂城市团结起来的象征。我问我的穆斯林女招待,这座桥能让人团结到一起吗?她指指环绕莫尔斯塔山崖上众多巨大十字架中的一个,说:“克罗地亚人建造那些十字架是出于恶意和怨恨,他们曾经在那个地方朝我们开枪。”她边说边摇着头走开了。 信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还建起了大得近乎荒唐的教堂尖塔,高高矗立像竖起的中指,让城市中穆斯林一边的尖塔相形见拙。它太高了,以至开始有点倾斜。当屋顶上传来穆斯林召唤教徒礼拜的宣礼声时,天主教的尖塔上钟声雷鸣,两种文化为争夺制高点的肉搏,成为一道惊人不和谐的风景。 午餐后,我在狭窄的小巷中随意溜达,走过一个古旧的磨房,还走上一座复制的小型老桥。在老城的石墙的包围之中,有一刻,我仿佛自己回到了奥特曼帝国仍然统治着大部份波黑地区的时代。 我来到了昔日的前线,它把城市分成了穆斯林部分和克罗地亚被包围部分。城市的重建还远未完成,粉刷着明亮白色的住宅夹杂在被炸毁的建筑骨架之中,新与旧的对照显得甚是怪异。这条街道有两个名字,要看你走在那一边了,这两个名字是分别是克罗地亚青年大道和民族革命大街。 尽管不同的种族有各自的生活,人们在一个信仰下面团结起来,这个信仰就是他们共同具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当我在观看分界线的照片时,一个本地人过来和我搭讪,使劲向我介绍莫而斯塔的酒吧和餐馆。 尽管当地的平均工资低于200美元,这个本地人还是婉拒了我为他的饮料买单,并且伴我渡过了当天余下的时光。他竭力使我相信,在饱受战乱的波斯尼亚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波斯尼亚,她土地丰饶,历史丰富,风光美丽。本地人如此沉醉于描述他的国家,我都不忍心告诉他,我早已经被他说服了。 出自:http://www.goworldtravel.com/ex/aspx/articleGuid.bac6e55e-aeba-4d5f-83c6-a9e736e341ef&pageNum=1/xe/article.htm 翻译:sunset123
发表于 2008-8-27 21: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豪的过去,酸楚的今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7 21: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与和平 一直都是并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8 09: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转的帖子呀.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4 23: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