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93|回复: 2

华商 末把他乡当故乡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8-8-15 22: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经商,原本是一种低进高出的互通有无的交换行为,做生意,也无非是提供各式商品和便捷服务,并在互利基础上用法律保障的诚信交易过程。 事实上,在长达几千年重农抑商风气的影响下,中国社会一直只有小商小贩阶层,直到近代才初步有了工业和商业经济。 特别是大陆进入改革开放后,在港澳台和其他国外投资的直接作用下,中国民众的经商积极性才空前焕发出来,在搭上全球产业链大转移的经济快车后,直至今日形成世界工厂为止,一个拼资源拼能源拼土地拼市场的局面已经让全球为止惊叹。 这不仅为中国大陆的经济迅速崛起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也为华人发家致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5000多年的历史过去了,眼下你去全世界找一找,伊拉克过去是巴比伦文化,现在变成伊斯兰了;印度的文化是古老的,可印度早在三千年前就将自己的文化搞没了;希腊文化更是无处可循了。而中华民族文化,这个文化的生命力极为顽强,顽强到一直在海外住了几百年的华人还是叫做华人。这个文化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里面,即使是大陆乡村里的每一个农妇..... 但是,海外华埠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摩擦,除了双边的贸易冲突外,华人的商业经营方式不被老外所认可也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在欧洲人眼里,华人基本上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群体,他们与欧洲人彼此有着一层厚厚的文化和法制隔阂。 比如,很多华人是借助血缘地缘关系和环环相扣的信任,在白手起家的时候通过相互之间的借贷,凑到了“第一桶金”。由于“第一桶金”是来之不易的,它必须依托于足够的信任。于是,“什么生意赚钱”、“哪里有做这种生意的机会”等等市场信息能够在华人之间相互传递的十分快捷;他们关注的市场,往往可以突破了国内外的任何一个城市,华人们不仅能准确知道义乌、温州、广州的商业信息,就连巴黎、米兰、里斯本、马德里的国外市场的信息也尽在掌握之中。一个陌生的城市,如果出现了第一个“闯生意”的华人,那么,很快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随后,这个城市的这个行业便会有一群华人。 曾有人戏言道:在如今的欧洲“有本事的当老板,没本事的摆地摊,不三不四的在上班”。一般来说,对照中国人在欧洲的生存史可以发现,大部分人是沿着一条餐厅—杂货店—转手倒卖的贸易的轨迹发展起来的,出于成本、安全等因素的考虑,他们的雇员很多都是家乡人或黑工,他们的工资水平往往只有雇用本土居民所付工资的一半,甚至更低。在异国他乡的华人为了自我保护,都意识到必须依靠建立一个圈子内默认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来维持彼此的共同生存,于是,用一种习惯法代替所处社会的法律合法性,用重义气、道义等来约束对方,这就自然容易形成一种地域意识和帮派作风。 由于华人移民在异域始终处于一种“少数族群”,他们无法进入当地主流社会,即使在做生意的时候,华商圈子往往是由一两个语言比较好的人专门做沟通,负责和外面联系包括谈论价格,订协议,发货渠道等,谈下来以后拿给华人自己来做,老板、工人到机器所有的都是华人圈子的,生活在这个圈子,他们几乎根本不用出去和别人打交道,在这样彼此缺乏理解与交流的环境下,华商面临的人际冲突也就势在必然。 众所周知,在欧洲的当地人可以说已经形成一种如火车轨道一般稳定的、有理性性的、滚动性的节奏,某种意义上说,华人的进入就是把这样的一种习惯的东西给打乱了,华人急于赚钱,在无奈的情况下搞变通,可谓是一种中国农业文化传统与一种成熟市场经济的痛苦较量。 事实上,华人在国际贸易中竞争有时显得过于直白,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你价格一百,我一上来就报五十,让人家有一种坐在过山车上一样的失重的感觉,而他人在失重的状态下是会产生一种强烈自我保护愿望的。 此外,一些大陆企业都是采用将廉价的中国商品“直销”到国际市场,即商品到达目的地后,不进入对方的批发零售渠道,而由中国人自己设店,直接进行批发零售的贸易方式,这种方式可以省去一些中间环节,不雇佣或者少雇佣当地员工,节约运营成本,但实质上是加剧了与当地同业甚至与当地文化地对立。 不仅是商业上,而且在社会生活上中国人也大地影响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据说法国巴黎十一区原来的服装店铺都是犹太人、意大利人、法国人开设的,但是后来他们看到周围全部是中国人,就慢慢退出来了,让给中国人开。以前本来就不是服装街,现在变成了热闹的服装街。晚上运送很吵闹,于是居民向当地政府集体控诉。 连意大利米兰的一些当地人也开始抱怨华商:这么多人到此地来干预我们,店开了这么多,我们的生活已经受到了排挤。 在马德里城区有一条古老的街道,由于华人看到地段非常好,就将其租过来,改做服装鞋帽小商品的批发街,这在循规蹈矩的西班牙人看来,也是中国人的到来破坏了他们的传统生活习俗。 据欧洲不少华文媒体的披露,华商们在经营过程中还普遍存在以下弊端:在进口时的时候偷漏海关关税;在销售时,不向消费者为当地政府收取增值税;营业时不遵守当地政府规定的时间,星期天和节假日也营业,每天的营业时间还特别长,有时候甚至半夜也做卸货装货,这是当地法律不允许的;华商还不遵守当地政府规定的服务标准,门前卫生情况也不佳,此外,华商产品在报关的时候,数目会往少报,往往一个集装箱塞得满满的几种货,多装、混装已经成了不公开的秘密。 连在国外多年的华侨都承认,华人在做生意的时候确实有很多方式是很扎眼的。比如说一个地方有生意做,大家就一哄而上,一直把这个地方做垮为止;为了抢地盘,互相之间又免不了斗来斗去;而且拉帮结派扎堆到一个地方,发展了一定时间后,就会变得比较蛮横和傲慢,在发生纠纷和问题的时候甚至采用武斗的方式解决。 记得在中国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副局长在一次会议上也颇感无奈,因为他发现绝大多数贸易摩擦中多数与中国企业自身有关。“当我振振有词地向对方提出来对方歧视中国、贬损中国产品形象的时候,对方拿出厚达几百页的资料,说中国商人如何在他们国家违法,而且都是有文字证据,白纸黑字,有的甚至有我们官方半官方出具的证明。” 笔者在与一些老外的交谈过程中,惊讶地发现,他们对中国人做生意最常见的印象竟然是非法的,好像是被黑手党一样的组织所操纵的。当然,有识之士都知道,其实这种看法一部分是由媒体的夸张报道所致,但华人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的蔓延,华商不尊重商品的知识产权,唯利是图等现象,加上海外华人企业家族式的管理和发展模式,都让欧洲人在感情上感到难以理解和接近。 甚至一位中国外交官在一次座谈时也表示,如果我们的商人在国外都合法经营,他敢跟对方拍桌子给他们争取权利,但如果我们的商人的做法有诸多不妥,他很难理直气壮地去说话,有几次他自己在谈判桌上都“无地自容”。 在这个心态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的年代,现实的商业法则是谁拥有了市场,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做法是无法长期盈利的,毕竟他乡不是自己的故乡,何况故乡的商业游戏规则也在与日俱进。 说到底,变革经营之道只为了更好的生存权力,而非“自恋狂式”地不加思索地抛弃西方一切,沿袭故乡陋习的做法,自作聪明地绕道走,靠打擦边球的做生意是始终无法赢得他人尊重的......
发表于 2008-8-15 23: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的急功近利,这里拿个生意人不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6 00: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很贴近事实,至少我在法国看到的是这样。 中国在外国做小生意的大都是4,50岁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在经历过中国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之后,往往漠视法律,破坏规则。 不过话分两头说,中国人不是唯一偷税漏税的,除了当地正规大公司,和那些小商小贩做生意不加增值税是默认的潜规则,有钱的当地人也没有不怕税务局来查税的。 因为华人往往从事入行门槛比较低的行业,像服装,超市,小商品,餐饮,很容易造成一拥而上,涸泽而渔的状况。 希望这种情况会在华人第二第三代人逐步接手之后得到好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5-1-10 22: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