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96|回复: 0

从固定汇率退出是一条艰险之路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8-7-8 09: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在成功实现了有序退出的少数幸运儿中,波兰、智利和以色列是较为典型的案例。而他们在从固定汇率逐步转向浮动汇率的过渡阶段,所采取的均是逐步扩大汇率波动幅度、渐进增强汇率弹性的策略  未来3~5年,可能是国际金融市场极不平静的时期,我国应尽快扩大汇率波动幅度、增强汇率弹性加以应对。3~5年后,在金融动荡的硝烟过后,全球可能出现一段通胀率较低、国际资本流动性较差的时期,那将是人民币汇率最终走向浮动的难得时间之窗。   面对当前热钱流入的巨大压力,笔者认为应借助汇率波动区间的非对称扩大,来阻遏热钱投机。当年以色列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宝贵借鉴。   从固定汇率退出是一条艰险之路   虽然经验研究表明,除坚持货币局制度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外,实行固定汇率制的经济体一般更容易发生货币危机。然而,从固定汇率制走向浮动汇率制却是一条艰险的道路。有研究显示,在1990~2002年间,共有139个国家从固定汇率制度中退出,但真正从中实现平稳、有序退出的却只是极少数幸运儿,大量国家都是在危机中以“大爆炸”方式无序退出的。   既然从固定汇率有序退出如此不易,那么,借鉴成功者的经验就显得相当重要。在成功实现了有序退出的少数幸运儿中,波兰、智利和以色列是较为典型的案例。而他们在从固定汇率逐步转向浮动汇率的过渡阶段,所采取的均是逐步扩大汇率波动幅度、渐进增强汇率弹性的策略。   比如波兰,其汇率波动区间从最初围绕中轴上下波动7.0%,经过四次波动幅度放大(平均每次调整时间间隔5到13个月不等),在波幅放大到上下15%的13个月后,最终历经5年实现了自由浮动。智利则是从最初围绕波动区间中轴上下浮动0.5%,经过近十次波幅调整,最终将波幅扩大到上下8%之后,历经约15年时间实现了自由浮动。以色列是将波动区间(上下限之间的总空间)从最初的6.0%一直扩大到44.0%,历经约11年最终完成了向自由浮动的过渡。   从这些成功的历史经验来看,我国当前也应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渐进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改变目前“增强汇率弹性”就简单被市场认为是“加快升值”的思维定势。   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的过渡期不宜过长   从固定汇率走向浮动汇率的时间历程,既不能速度过快,这会导致相应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经济主体无法获得避险工具以规避过大汇率波幅带来的预期风险,但也不能过慢,这样可能导致无法利用有利时间窗口,导致转型失败。   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韩国。韩国自1990年3月开始增强韩元弹性的努力,近6年之后,波幅才从最初的上下0.4%扩大到1995年12月的上下2.25%。试想,波兰历经五年已经完成了自由浮动,而智利和以色列在五年之后,波动幅度已经扩大到了上下5.0%和上下7.0%,进展速度均远远快于韩国。韩国过慢的增强汇率弹性的历程,使得经济主体无法真正树立起较强的汇率波动风险意识。虽然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其将波幅急剧放大到上下10.0%,刚性的汇率使得其最终未能逃脱亚洲金融危机的正面冲击,只能在金融危机高成本的涅槃中完成了向浮动汇率的过渡。   笔者认为,考虑到美联储即将开始加息进程、全球大宗商品牛市接近尾声、部分新兴经济金融脆弱性风险显露,未来3~5年将是国际金融市场极不平静的时期。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为充分发挥汇率在国际金融动荡背景下的“缓冲器”作用,我国应抓紧时间,尽快扩大汇率波动幅度,增强汇率弹性。   进一步观察波兰、以色列和智利走向浮动的时间点,可以发现,三者均选择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通胀率较低、国际资本流动性下降因而汇率放开风险相对较低的时期。当前,全球已将通胀作为经济的头号敌人,欧洲央行和一些主要新兴经济体冒着经济陷入衰退的巨大风险,毅然决然选择加息;美联储也在经济依然疲弱的情况下,选择暂停降息,未来甚至可能转而加息。笔者认为,在未来3~5年的时间里,完全有可能出现一段全球通胀率相对较低、金融动荡后国际资本流动下降的难得间歇,那时,将是我国完全走向汇率浮动的宝贵时间窗口。我们应当记住韩国的教训,从现在起做好准备,努力抓住这一窗口。   以波幅的非对称放大,阻遏热钱投机冲动   观察智利、以色列、波兰三国从固定汇率走向浮动汇率的过程,采用最多的是围绕中轴线对等扩大波动幅度的上下限。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们也采取了在中轴线两侧非对称扩大波幅的针对性策略。   比如,智利在1998年7~9月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下可能出现的本币过度贬值预期和压力,采取了围绕中轴不对称设置波动区间的策略:将波动区间上界(即贬值波动幅度)由先前的12.5%收窄到2.5%,下界(即升值波动幅度)则由12.5%收窄至3.0%。以达到稳定预期、控制过度贬值倾向的目的。   以色列不对称扩大波动区间的策略,在其由固定汇率走向浮动汇率过程中运用得更加淋漓尽致,因为以色列在汇率制度转轨阶段,频繁遭受投机性资本的攻击。在1989年1月到1997年6月间,以色列采取的一直是在中轴线两侧对等扩大波幅的策略。但此后出现了大量热钱流入,导致本币升值压力过大,央行对冲负担过重。为从这种不利局面中突围,以色列央行自1997年6月开始引入围绕中轴线非对称设置汇率波动上下界的策略,并在此后四年多的时间里坚持了这种策略。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给定中轴爬行率(即年升贬值的幅度)的基础上,再分别给出一个波动区间上界和下界的爬行率,但二者斜率明显不同,上界的斜率更为陡峭,即可容忍的贬值幅度更大,而下界的斜率更为平坦,即只允许一个较小的升值波动幅度。通过引入上下边界不同斜率控制,不断调整汇率波动带的上下限斜率,在面对外汇流入压力大的时期,上限斜率更大(维持6.0%),下限斜率更小(从4.0%缩小到2.0%)。   在央行政策具有较高可信度的前提下,波动区间的非对称设置,导致汇率投机收益和损失概率明显不对称,由此降低了投机汇率的预期收益率,起到了有效遏制热钱投机的作用。   总结上述国家非对称设置汇率波动区间的经验,在当前热钱流入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同时结合未来美元可能走强的前景,我国下一步采取非对称放大汇率波动区间的方式,将可以在阻遏热钱投机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为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鲁政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5-1-21 11: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