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22|回复: 1

改变不了的中国胃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8-2-5 20: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我喜欢一边听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那首歌,一边做中国餐,安慰一下那颗思乡的心,也安慰一下那个思乡的胃。歌中那句激情澎湃的“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我往往会在心里把它改成“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胃”。  留德之前,我连菜刀都没正经碰过,更别提做饭了。到德国头一周,苦于不会做饭,只好每天到楼下的超市买面包,蘸着果酱吃。虽然果酱也有很多种类,但多吃几天,那种甜得发腻的味道,最后都变成了苦味。一周多没吃上肉,实在受不了,于是买来一块猪肉,切成薄片,丢到平时烧开水的壶里,多滚几趟开水后,再夹上来,蘸着从亚洲超市买来的海鲜酱吃,感觉竟然不错!   这样的尴尬经历,若长此下去,也不是办法,在德国的日子还漫长着呢,总不能把这种只比原始人先进一小步的饮食方式继续到底吧。于是下决心学习做饭。我每天坚持买菜、炒菜、煮饭,时间久了,自然也摸出一点门道来:比如,德国用的是电炉,锅热得慢,点好火从灶台边下来,把一根茄子切成丝了,那火候还不足以炒鸡蛋,所以炒菜不用太着急;再比如,德国的蔬菜大部分是大棚蔬菜,黄瓜和番茄吃起来,感觉是一个味道,所以没必要挑剔什么配菜了。   想要做好中国菜,当然要有专门的中国调料。早两年,在德国想买瓶正宗的中国酱油都不容易,哪还有条件做出正宗的中餐?这也是为什么前些年,总有出国的人抱怨国外的中餐变了味的缘故。幸好,这两年中国的食品贸易越来越发达了,中国的各类调味品逐渐在西方深入人心,在德国黄金时段的电视烹饪节目里,开始出现中国酱油的身影,而蚝油、辣椒酱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老外”所接受。在德国的亚洲商店里,可以毫不费力地买到各类中国调料,甚至连国内都不多见的四川宜宾芽菜,也能买到。买到了齐全的中国调料,然后又切又炒又爆,才算完成一道真正的中国菜。做菜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了却乡愁的过程,在浓浓的中国饭菜的味道里,自己的心又回了一趟老家。   对于做饭,我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天赋的。过了最初几个月的摸索,对于何时放油、何时放盐、何时关火,有了基本的心得之后,就开始上网搜索菜谱,打算再做一些有点难度的菜肴。几周之后,辣子鸡丁、土豆炖牛肉这些菜拿来就能上手,没过多久,我做的烤鸭也成为我就学的格廷根大学圈子里的一道名菜。朋友聚会,多半会念及:“明晚再做一只鸭子带来吧!”为什么要说“明晚”?是因为我烤的鸭子,都需要前一个晚上用各式调料密封腌制,第二天再放到烤箱里,用适当的温度前前后后烤上七个小时左右。这样繁琐的工序下来,难怪有人称赞:“比国内很多烤鸭店烤出来的鸭子都好吃!”   2004年10月,德国队在汉堡迎战来访的中国队,一个来访的中国记者跟我到格廷根玩了两天,考虑到她是四川人,我做了“口味虾”给她解馋。谁知一年后,在北京再见到她,她说:“你那次做的'口味虾'实在太好吃了,我在四川都没吃到那么好的'口味虾'.什么时候再做一次吃啊?”其实,我也没什么特别的烹饪技巧,只不过多放了两把花椒而已。人在异国,对调料也变得敏感了。   当然,我也不是一味只晓得“中餐”的人,到慕尼黑,我也会去HB狂啃猪肘子,到西班牙,我也会享用海鲜饭……可最终,难以割舍的还是中餐,因为我的中国胃,只适应中国味。   人有国籍,胃也有“胃籍”,即使生活在异国他乡,但那颗中国心和那个中国胃,却很难改变。 文/瞿晓 外语教育网
发表于 2008-2-6 05: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食每刻倍思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2 21: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