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两百多年的蒙古统治之下,俄罗斯人从草原民族身上学会了如何战斗,如何将不同民族揉合成新帝国,因此也于周围国家结下了世仇。
16、17世纪时,波兰也曾是中欧的霸主。只可惜好景不长,18世纪末,波兰惨遭沙俄灭国,120多万人沦为亡国奴。为了彻底消化波兰,俄国有意识地将他们迁移到西伯利亚等地区。
在欧亚大陆的东端,一个古老的国度也饱受沙俄的欺凌,《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沙俄从清帝国割走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那里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俄国人得到这块土地后,亲切地称其为“外满洲”,并期待着能早日吞并整个满洲。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欲借俄、法、德三国之力制约日本,遂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沙俄因此得以将西伯利亚铁路延伸到东北,这就是在中国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中东铁路”。
在沙俄的统治下,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分工长,蒙古和哥萨克承包了骑兵,而波兰人则包揽了建筑业。在中东路的建设中,从工程师到普通工人,绝大部分都是波兰人。
1898年,波兰总工程师希德洛夫斯基在松花江畔的一个叫“田家烧锅”的村子,花了8000两白银买了32间房做为工程指挥部。
因筑路工人的大量涌入,原本安静的小村庄立刻成了喧闹的市场。俄国人敏锐地察觉到,铁路营运的好坏与沿线的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
指挥部地处松花江平原的中心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俄国人当即决定在这里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因此地在满语中叫“哈尔滨”,城市就以此命名。
哈尔滨的第一个现代化地标建筑就是由波兰工程师设计、建造的“松噶里河大桥”,也就是今天的松花江铁路桥。该桥是当时远东第一大桥,技术难度非常高,建设中还得到波兰华沙铁路局的鼎力支持。
大桥建成、铁路通车后,哈尔滨已初具大城市的派头。因不受主体民族的排挤,哈尔滨迅速成了波兰人、波兰犹太人以及亚美尼亚人等俄国少数民族的第二家园。
波兰人普遍受过良好教育,在他们的努力下,哈尔滨的市政给排水系统、有轨电车和主要交通干道都建了起来。城市的完善吸引了更多波兰商人来此投资淘金。
咖啡厅、旅馆、饭店、医院等在波兰资本的注入下纷纷开办起来。不过最会做生意的还是波兰的犹太人。
城市人口暴增,再从俄国运啤酒显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他们索性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这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哈啤的前身。
现在超市热销的哈尔滨红肠,也是波兰人在那个时候带来的。波兰人特洛姆·伊西耶尼科夫将牛肉和猪肉混合,制成了别具波兰风味的灌肠,成为当时人们下酒的一道美味。
十月革命后,沙俄崩溃,哈尔滨的波兰籍俄国人不被苏维埃政权所承认,又加之灭亡了123年的波兰复国了,绝大部分波兰人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俄国侵略东北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波兰人是被迫来到东北的,他们建设哈尔滨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可能是哈尔滨收留过波兰人,建国后,波兰冲破帝国主义的重重封锁,成为首批与中国建交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