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712|回复: 0

四位普通中国人的环保故事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7-2-27 05: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小标题)邹毅:长年坚持拍摄大气状况的“环保达人”
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西栅子村旁的箭扣长城,星期六时常迎来一群户外运动爱好者。他们的登山包上都绑着一个白色塑料袋,不时捡拾路上的垃圾。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箭扣客”。
  “我几年前攀登附近的慕田峪长城时,发现了这里。太美了!”“箭扣客”发起者邹毅说,箭扣长城名气越来越大,垃圾也越来越多,所以他发起“箭扣客”,在长城捡垃圾。从20139月至今,已有超过3200“箭扣客”参与捡垃圾活动。
邹毅是个不折不扣的“环保达人”。他曾经参加过一次环保活动。活动上,每个参与者都填写了一份调查问卷,问题包括“你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参加活动”等。活动结束后,每个人都收到一封信,罗列了他们的“能耗记录”。“这让我意识到,任何社会活动都会带来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此后,我选择了绿色的生活方式。”邹毅说。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大气污染治理,选择绿色生活方式,从20131月起,邹毅每天早上以同一地点作为背景,拍摄天气状况,发布在微博上,还把这些图片做成组图。
“虽然通过照片判断天气好坏不是十分科学,但是数据太抽象,把一年的照片组合起来,一下子就看明白了。”邹毅说。目前,他发布的组照在微博上阅读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次。
  慢慢地,邹毅身边很多朋友的心态和观点发生了转变,开始意识到,像防治雾霾这类的环保问题,需要政府、公众一同努力。
这种变化,从人民日报日前的一项关于公众治理雾霾、保护环境的参与意愿调查结果也可看出。在回答“为了治霾,您愿意支付一定费用、花一些时间或忍受一些不便吗?”这个问题时,选择“不行,治霾是政府和污染企业的事情,和我没多大关系”的网友,占受访者的36%;选择“愿意,同呼吸共命运,人人都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的网友,占受访者的64%
“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变那些对环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少开车,多坐公交,少放一些烟花,节约用水、用电……简单、坚持、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邹毅说,每个人都做出一点点改变,以绿色标准要求自己,虽然个人力量有限,但集合起来,这种力量是巨大的。
(小标题)马军:推动“排放大户”公开信息的民间人士
  在手机上下载打开一款蔚蓝地图APP,就可以实时查看全国重点污染源各个废气排放口的实时监测数据,包括污染物浓度、标准限值、超标倍数、排气量等,识别身边的“排放大户”,还能够通过社交媒体便捷地分享数据,并通过互动平台进行“微举报”。
研发这款APP的,是一个名叫“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环保民间组织。中心主任马军介绍,蔚蓝地图APP2015年4月上线以来,已接受了公众上万次的举报,推动650多家企业做出整改说明,其中不乏大型国企、央企。
“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环保的前提和保障。公众掌握了真实环境信息,才能做出绿色选择,推动控制污染。只有广泛的公众参与,才能为环保提供终极动力。”马军说,目前全国9000余家污染源已按要求在省级政府平台公开在线监测数据,他建议各级环保部门进一步落实法律要求,监督整治。
  在蔚蓝地图APP的“晒晒”板块,黑臭河举报已直接接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平台。马军表示,关于废气污染源举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将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接入环境保护部开设的12369官方环境污染举报平台。
(小标题)李伟:为了好空气愿意多掏钱的河北村民
   河北省固安县牛驼镇南王起营村,村民李伟家是一幢二层小楼。用上燃气取暖后,尽管冬日里屋外寒气逼人,屋里却是暖意融融。
  “我家的采暖面积比较大。以前烧煤的时候,一冬天下来少说也要用五六吨。添煤是个麻烦事,点个火得戴着帽子、手套,身上全是黑灰。冬天里还得裹着棉衣棉裤去炉房添火,冻得够呛。”李伟说,改用燃气后,省了好多事儿。
  进入冬季以来,北方地区多次遭遇大面积雾霾天气,严控燃煤成为防治雾霾的当务之急。紧邻北京南部的固安县,20167月被环境保护部划定为“禁煤区”。而早在2014年,以经营苗圃为特色产业的南王起营村,就成为了全县“煤改气”的试点村,168户人家,拆掉了煤炉,安装了天然气壁挂炉。
  从烧煤改烧气,费用是老百姓担心的问题。“以前烧煤,整个采暖季大概花费6000元左右,现在将近7000元。”李伟说,燃煤取暖是村里的传统,开始也有些不习惯。但是,“我们去外地,走到哪里,都有人在谈论雾霾这个话题。霾不仅影响健康,而且不便于生活出行,比如车辆限号、高速封路,我们做苗木生意很不方便。所以尽管‘煤改气’后每年要多花好几百元,但大伙都能理解,也愿意接受。”
  南王起营村在推进“煤改气”的同时,也开始利用太阳能供暖。村支部书记王权告诉记者,河北省农业厅太阳能采暖试点项目落在了村里,目前有10户居民已经用上了太阳能。
(小标题)郑腾飞:致力于环保教育的“海归”博士
  郑腾飞“红”了。
  去年底,郑腾飞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表达了面对雾霾,除了督促政府履职尽责,民众也需反观自身的看法。她认为,技术革新和环保教育有助于雾霾问题的解决,而每一个人要先从节制自身做起。
文章被广泛转载,但质疑声也接连不断。许多网友留言,指责她为政府开脱,模糊了雾霾治理的主体责任。郑腾飞觉得很委屈,她说,她只是希望大家意识到,环境恶化是因为我们的需求超过了环境承载,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郑腾飞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孩子们喜欢叠纸飞机,她坐地铁时,会顺手把一些小广告收回来,有时还会用学校里使用过的打印纸。她觉得,这样可以废物利用,节约资源。孩子喜欢读书,郑腾飞却很少买书,主要是借书。她愿意为这种循环、共享的模式付费。她希望社区内有更多资源能共享,比如流动的图书馆。
在郑腾飞看来,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环保意识有待提高。2014年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后,她回到上海,投身于教育行业。
她觉得,下一代的观念和意识将决定未来,因此要让孩子从小懂得环保、节约和节制。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对世界、对生命拥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情。这是郑腾飞眼中教育的价值,也是人与环境达成和谐的道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2-22 02: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