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16|回复: 0

波兰ZAR剧团《剖腹产》献艺北京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4-12-30 07: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马年岁末,尽管天气寒冷,但是首都观众对戏剧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在为期近两个月的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期间,先后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46部作品在京上演,演出达110余场,观众人次超过11万。作为戏剧奥林匹克节重要展演项目,由波兰ZAR剧团格洛托夫斯基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Grotowski)推出的现代戏剧《剖腹产》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成功演出。

  在剧中,“剖腹产”是一种对自杀的冲动和将人们拉向无意识边缘的隐喻。整部戏剧在独特的开放式舞台光影中展开:一条由晶莹的碎玻璃填满的长沟将舞台从中间划开,三位主演在乐师的配合下,用舒展而夸张的舞姿,展开剧情。不论是喃喃自语式的剧情提要,或是表演者对自身的专注,《剖腹产》的舞台上找不到明确的角色,整场演出看起来更像是一次表演者的自我救赎,自我问询。观众置身演出空间,看到表演者用沉重的高跟鞋敲击地面,一次次爬上椅子触碰光源,用力撕扯自己衣服的肩带,绕着舞台空间踉跄奔跑,看到满地的碎玻璃和红酒,伴着多声部、粗粝的吟唱。

  “它是一种关于潜能,一种当观众感觉到静脉里有着还没有到达他们心脏的玻璃碎片时,拉长这一瞬间的可能性。”该剧项目负责人雅罗斯瓦夫·弗雷特告诉记者,“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这便是自杀。判断人生是否值得活下去,就意味着回答了哲学的根本问题。所有其他的问题——世界是否是三维的,思想可分为九类还是十二类——都在其次。这些问题不过是游戏,但人们必须要先行作答。”

  《剖腹产》的首演是在2007年5月,正值佛罗伦萨的“the Fabbrica Europa Festival”。同年12月在弗罗茨瓦夫格洛托夫斯基学院首演。后来,该剧获得了“身体/视觉戏剧类”的全戏剧奖和2012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先驱天使奖。

  此次北京的演出,ZAR剧团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了其戏剧创作的风格,不单是希腊传统的,而且还有一些触及人类听视觉等各种感官的感受,令中国观众耳目一新。“ZAR”是斯瓦内提部落葬歌的名字,他们居住在位于高加索高地地区的格鲁吉亚的西北部。ZAR剧团成立于1999年,为了在作品中培养蕴含民族精神的戏剧语言,剧团在创作中不断地在不同文化间比较和思考着。曾有文艺评论认为,ZAR剧团使戏剧恢复到了艺术被分割成不同学科和风格之前,被波兰浪漫主义观念所影响,其艺术并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一种补充,而是能够填充现实和超越现实之间动态的鸿沟的艺术。

  在《剖腹产》的创作过程中,ZAR剧团的成员几次到科西嘉寻找新兴音乐配乐的新素材。他们积极的参与到了法国巴斯蒂亚旁的TOX的复活节礼拜中,这次活动也成为了作品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契机。因此表演的高潮部分是配以科西嘉礼拜音乐而表现出来的。虽然配乐的基本风格是科西嘉的音乐元素,他们也使用了保加利亚的一种哭叫声和咒语来增加作品的音乐戏剧性。另外,ZAR剧团在这部作品中也深受Aglaya Veteranyi文学的影响。

  整部剧除了结尾处的几句唱白和呼喊外,没有一句台词,但这反而让观众对剧情的发展更加关注。“戏剧选用的乐曲结构是以科西嘉复调音乐为基调的,并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冰岛和车臣的歌曲相交织而成,作曲家埃里克·萨蒂赋予了其微妙的力量,以及将能激发人们对生命里一点一滴的声音所传输的强度融入其中。”该剧的导演扎罗斯劳·弗雷特说,“这些都是向格洛托夫斯基致敬。”

  耶日·格洛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是二十世纪戏剧大师,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y)、布莱希特(Brecht)、阿尔托(Artaud)同为影响当代剧场最为深远的导演和理论家。他打破戏剧演出的传统模式,取消了舞台和观众座席的界限,使观众置身于整个演出现场,力图使演员和观众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身临其境,感受真实。他的这种实验和创新被称为质朴戏剧,这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受到欧美各国戏剧界的推崇。彼得·布鲁克在为英文版《迈向质朴戏剧》(Toward A Poor Theatre)所作的序中曾评价说:“格洛托夫斯基是个超群绝伦的人物。”

  作为戏剧奥林匹克节的普识部分,《剖腹产》在观众的赞叹和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后,波兰《戏剧(TEATR)》杂志总编辑雅兹克·考布津斯基(Jacek Kopcinski)先生对演出进行了点评,结合精美的幻灯片,向现场观众分享波兰现代戏剧的发展和成就,他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戏剧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作品也会随之变化。有人注重金钱,有人则在追求不变的戏剧价值。波兰人对于宗教的态度,大部分人是天主教,一些人是东正教。无论他们的信仰如何,很多人,特别是艺术家,在创作自己作品的时候,总是潜移默化地将宗教的信仰融入其中。因此,波兰的戏剧重在不仅给人带来视听享受,更重要的是召唤回波兰人的精神追求。”

  考布津斯基介绍:“近年来,波兰戏剧关注战争和历史题材,今天,战争虽已远去,但在许多时候,从戏剧还能看到战争的影子。比如波兰版《哈姆雷特》,就与华沙起义有关。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古尔本的德国人,居住在弗罗茨瓦夫,这座城市后来成为波兰的第四大城市,作品的名字,是一些人从一个地方搬迁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的再现。只要有战争,波兰人和德国人同样受到战争的影响。他们同样厌恶战争,他们希望能有一个平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所以戏剧在表达生活的时候,从它的创意、创作到搬上舞台,全都离不开生活。”

  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演出已经结束,观众们却久久不愿离开,他们静静地聆听着波兰戏剧大师的诠释,与他们进行心灵的真诚对话。此时,投影仪显示着一个人站在椅子上,对上帝说话,他说:“我喜欢戏剧,也喜欢足球队员获胜。” 考布津斯基说:“生活不仅仅只有金钱,人生有许多比金钱还重要的,比如像戏剧这样的艺术享受,及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 (杜京 撰文/摄影)

【剧照欣赏】

千龙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3 19: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