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波建交65周年,加强中波两国之间文化交流,中国美术馆携手波兰华沙民俗博物馆共同策划了二个互换交流展,一个是中国美术馆策划的“万相生辉——中国美术馆藏面具、木偶、皮影艺术珍品展”,将于2014年10月25日至2015年3月1日在波兰华沙国家民俗博物馆正式展出。另一个是由波兰华沙国家民俗博物馆策划的“波兰民族舞蹈服饰展”将于2015年7月7日至9月9日在中国美术馆正式展出。
中国美术馆是以研究、收藏、展示中国现当代美术作品为主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现拥有藏品十万之巨,年观众量达百余万人次。中国美术馆藏有民间美术作品六万余件、近二十个品类。此次展出的作品从宗教到民俗,从京剧到豫剧、川剧等许多地方剧种的演出道具中精选而出,内容从历史典故到民间传说,从民族英雄到神话人物,极为丰富。各具特色的面具、木偶、皮影艺术珍品将为观众带来一次视觉盛宴。
本次展览以“万相生辉”为主题,意在透过这些造型丰富且独具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作品,从一个侧面介绍中国民间戏曲的历史与文化。展览按照脸谱、面具、木偶、皮影等不同的艺术品类,组成了“粉墨神采”、“傩仪古韵”、“指掌乾坤”、“影戏千年”四个篇章。
程咬金 地戏面具 贵州安顺 34×25cm
焦赞 社火脸谱(明代式样) 陕西 33×24×8cm
中国面具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原始乐舞和原始巫术,以驱鬼娱神为主要功能,分布广泛,品类繁多,各地区、各民族的面具形成了多元的艺术风格。后来面具广泛流传,在民间祭祀活动和民间戏剧表演中采用。此次展出有贵州地戏面具,湖南、江西等地的傩戏面具以及藏族面具等等。这些面具既是古老民俗活动的依托,又是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民间艺术品。
脸谱与面具都是用以改变人的形貌的化装手段和文化符号。脸谱是用颜料直接在脸上勾绘,是中国戏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二者略有不同。面具艺人将各种谱式画在纸、泥、木等媒介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此次展出的脸谱作品,既囊括了各地方戏曲脸谱,又呈现了脸谱发展演变的进程。四面来自陕西的秦腔脸谱,高约350厘米,悬挂于展览的开篇位置,蔚为壮观。
关羽 木偶头 福建福鼎 15×8.5×7cm
武将 提线木偶 广西靖西 74×10×45cm
小沙弥 布袋木偶 福建漳州 74×18×31cm
中国的木偶历史久远,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作为沟通人神的工具,木偶便在古人的丧葬与巫术仪式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在后世的发展中,木偶逐步与戏曲艺术相结合,最终转变为形式丰富的民间娱乐工具,活跃于市井乡间,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的木偶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枝木偶四大种类,在全国各地的传承发展中又形成了多种风格和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河北的杖头木偶、陕西的提线木偶、北京的大台宫戏,以及闽南地区的布袋木偶等。此次展出的作品中就有来自北京和福建的明代木偶头,是中国美术馆的珍贵藏品,体现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精髓。孙悟空的机智勇敢、菩萨的端庄安详、神将的沉着威武,都凝练在头部的方寸之间。数百年来,这些舞动在手中的精灵,为人们讲述着一段段非凡的传奇与历史。
花果山 陕西 150×220cm
皮影是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流行于中国广大的乡村。人们将透明的皮革雕镂、彩绘成戏曲的人物和布景,在艺人的操纵下,通过灯光映射在白色的幕布之上。而这种绚丽的“幕影”表演形式也堪称现代电影的前驱。皮影作为独立的视觉艺术,其造型古朴大方、色彩亮丽雅致,具有中国民间艺术特有的神韵。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皮影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近年来,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国美术馆的面具、木偶、皮影等艺术珍品远赴捷克、意大利等西方国家,深受当国人民的喜爱,也加强了中国与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此次,我们怀着同样的心情,将中国民间面具、木偶、皮影艺术带到波兰,相信也一定会受到波兰观众的喜爱。
为了让波兰观众能直观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中国美术馆在展览的宣传和展示设计等方面也颇具匠心。红色,在中国象征吉祥喜庆,此次用作海报宣传的主色调,并贯穿于四个展厅中,既凸显作品,又营造出欢快的气氛。此外,在皮影艺术展区,还设计有模拟的皮影戏台,观众不仅可以通过屏幕的影像了解到皮影的制作过程,欣赏到生动有趣的皮影故事,还能亲自动手尝试皮影表演的乐趣。展厅中还加入了一些演艺活动现场的图片介绍,使观众更为一目了然。展览将持续四个月,展出期间,中国美术馆还推出有精美画册,以中、英、波三种语言,图文并茂的呈现出展览精粹。
中国美术馆和波兰华沙国家民俗博物馆都是弘扬和保护优秀传统艺术的重要文化机构,此次两个国家级艺术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尚属首次,不仅构成了两国人文艺术上的深层对话,更为推动两国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相信“万相生辉——中国美术馆藏面具、木偶、皮影艺术珍品展”一定会在中波两国文化艺术交流史上留下辉煌篇章。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