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82|回复: 0

漫谈浙江人的“家”观念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7-9-16 09: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乡下的远房亲戚跑来对我说,他孩子被东北的一所重点大学录取。祝贺他的同时,我问怎么选那么远?他说孩子乐意。不过孩子考前家里就商量好了,不管孩子考多远的学校,都叫孩子妈先陪着过去,在学校附近租个房,一边还可以打打工。我说你自己已经是个小老板了,爱人还打什么工;再说打工还不如选杭州、上海啊?      他不无得意地说,有所不知,打工是个名,其实是先去侦察下,也就是那个投资考察。像他这种老板在本地太多了,算得了什么。没有实力就找个适合自己有潜力的地方,东北那疙瘩好啊(看样子他已有所了解了),前景错不了。这样他随后就把家迁过去,说不定等孩子完成了学业,他也就创下了一番事业。到时他可是东北老总了。      见我惊讶,他又补充说,不是都说“有鸟飞的地方就有浙江人”妈?我们浙江人就像鸟样不抱窝善做窝,到哪就是家。      “不抱窝善做窝,到哪都是家”,这话更让我震撼与深思。或许这便正是浙江人独特的一个创业创新之道,也或许便是浙江固有的一种精神、文化使然吧。      江山市是浙西一个不怎么发达的县级市,该市其中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搞消防器材(维修、制造、工程建设等)很是出了名。从当初当地小搞小闹开始,及至后来遍布全国各地,一度光江山人经营的就占了全国消防市场的一半还强。于是,当地政府曾经将“消防器材”列为本市的一大支柱产业,予以引导扶持。可是结果几年之后发现,散布于大江南北的“江山人”,已是就地取材就地招人就地产销,立地成家,落地生根,早已经是上海人、北京人、武汉人、西安昆明等等人了。当地领导会心一笑——原来在外做窝了——当然那根还是在的。      是的,“立地成家,落地生根,杂交优势,异地创业”,浙江人惯于不是背起行囊,而是扛着家“走出去”。所以历来商界就有“宁波帮”、“温州帮”之类的说法。多少浙商想当初,他们何独不是把个家装在那个货郎担里,挑着走四方?创业之初“晚上睡地板,白天做老板”,那个“地板”何以睡的那么的安然、坦然?那地板原本便是他们的“家”,随身而行。八方浙商之所以享誉八方,很快地融入于当地,首先应该基于他们自己不把自己当外人。      家业相连,家在业中,业精而家。商家商家原本就是个家。      浙江的高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得力于私营、民营经济的成活、成长、壮大。而民营经济无不就起家于“家”。这之所以能够家大业大,应当是缘之于浙江人这种“家”的观念和独特的家道经营。      毋庸讳言,最使笔者“耿耿于怀”的有这么件事,改革开放之初,私营经济尚处于争议非议时,浙江某市的一位处级领导,时常下了班就骑着车子,赶往亲戚的那个“家庭作坊”帮忙打工,干些今天看来实在太“体力”的粗活,以此“创点收”。如果再深入考证下还会发现,现在发达起来的地方,当年干过这种“营生”的干部、领导何止一二?这起码说明两点,一是不管你是干部还是领导,在“家”你是普通的一员,创业就得身体力行的干活,亲兄弟明算账,没有任何不劳而获;其次,有着如此“家中”得来的“切身”体会、认识,终究比“纸”上认识的“私营”要深刻的多。或者说正是有了这种“家”的支撑,又适逢政策的春天,浙江的私营民营经济才有了无与伦比的勃勃生机。      在考察中国义乌现象时,给笔者最强烈的印象也是“义乌是建在家中”的。起初的挑着“家”闯荡四方,后来的前店后家,现在的四海一家——义乌人的理念便是“来的都是客,留下就是家”,不管你是干什么的,留下了就给予“家人待遇”,就有家的认同与归属。所以,有8000多的老外、几百万的新义乌人,和谐相处,共赚大钱,共创大业。于是有了“世界义乌”之称。      浙江人之精明就在于“公”与“家”的清清爽爽,不至于使“家”就是“私”的公吃瓜分,不至于使“公”成“家”样的“私”分蒸发;浙商之聪明善于把“外人”当家人的“经营”,赢得广阔的生长空间。      最近浙江日报组织四名记者分赴美国、俄罗斯、英国和巴西,追寻浙江企业万向、飞跃、吉利、康奈和其他一批“走出去”的企业,不断全球化,不断地赢利又享誉海外的奥秘。当然从报道中我们看到了这些企业家们各具特色的经营谋略。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便是“和谐共生”。“与美国汽车工业共舞”的万向集团,代表性的说明了这一点。“万向美国公司的高管几乎全是美国人,总部的30多位员工中,还包括了来自墨西哥、秘鲁、波兰等国的员工以及不到三分之一的中国籍员工。他们说,这里是一个大家庭”。所以,企业内许多的工具和一些设备还是外籍员工自己从家里拿来的;所以,仓库的清洁标准是即便“汉堡”丢在地下也可以拿起来吃。所以,外籍专家员工都期许着能在“这里干到退休”;这便是“家”的力量。还有什么比“家的认同与归属”更好的么?!      “文化最难改变也最能凝聚人心”。正是浙江人的“四海为家,四海一家”、“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说两家三家话的照样不失为一家人”等等的“家文化”包容性兼容性,使之在创业创新中,赢得高效运作和可持续活力的源泉。      浙江人与时俱进的“家”的观念、理念,应该说折射出的是中华文化丰厚的底蕴和无比的活力。也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博大精深又富有生机的“家文化”。中国人的“家”,普世又经典,世俗也神圣。工作干扎实了那是“做到家”,成功的标准是“成家”(科学家、企业家等等);国与家相连,公与家相关;称心如意快乐的地方那叫宾至如归的“回家”或什么什么“之家”;“家书抵万金”,“家和万事兴”。这“家”企业那“家”单位,也都是一个个家啊。——长久以来,中国人熟与不熟见面就“大哥、大嫂、大爷、大伯”地叫,每个中国人先学会叫“阿姨”然后称“老师”,即便是面对老外……      家的观念、家的意识、家的文化,这应该是我们最具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之一。她确实还是中国人爱好和平、和气生财、和平发展的一个民族价值诉求的渊源。在构建和谐社会,实施科学发展的今天,又是独具魅力的优势资源。“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的浙江人的实践,就在叙述着这一切。      改革开放,我们起步于“家庭”责任制;在新一轮发展中,何独不是“和家共创”“发家致富”。家大业大了,受惠的终究是“大家”。“跳出哪里发展那里”,这已然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那么,“跳出”的第一步应当便是打开家门,跳出“小家子”的陈旧观念和封闭意识;然后我们才有了大踏步的“走出去”“引进来”。这需要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再次审视我们的家道、家规、家风、家人…… [稿源:红网][作者:严雨龙][编辑:潇湘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5 1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