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22|回复: 0

波兰电影的始末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7-8-3 07: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波兰电影的发端 在东欧诸国中,波兰是仅次于俄罗斯的重要电影国家,波兰电影历史悠久,早在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之前,波兰人彼得.莱比得津斯基、扬.波普拉夫斯基和卡齐米什.普罗津斯基等人就设计出了可以“使照片活动起来”的机械装置,其中最具独特性的是普罗津斯基设计的“多向摄影器”,1896年,在克拉科夫、华沙和罗兹等地公开举行了最早的电影放映会,这些地方出现了第一批专门的电影院。1902年,波兰第一家电影制片厂成立,拍摄和发行短纪录片、文化片和故事片。1908年,波兰第一部真正的故事片《安东首次到华沙》问世。从1918年起,波兰电影才有了较大的发展,每年生产约20部故事片和60部短片,全国有l00多家电影院,主要放映外国影片。到默片时代后期,波兰已能生产短片300部,故事片仍维持在20部左右,电影院已增至700家。 30年代以后,波兰影坛出现了不同政治倾向和艺术主张的电影派别:第一类人政治观点倾向于自由党或共产党等左翼党派,在艺术上敢于追求,大胆反映社会问题。此类影片的代表人物之一亚历山大.福特拍摄的影片《街头伙伴》(1932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另一部具有故事片性质的新闻报道片《青年之路》遭到审查机构的删剪;另一类电影艺术家试图更加广泛的表现带根本性的问题,作品努力以艺术形式表现人类的根本命运,戏剧性矛盾冲突、伦理道德和社会性问题。这类影片有约瑟夫.莱伊台斯的《年轻的森林》、《罗莎》、《诺沃利普基大街的姑娘们》等;第三类电影艺术家人数占多数,影片拍摄的规模也最大,主要拍摄商业片、喜剧片、历史片、惊险片等。到30年代末40年代初,波兰电影业已得到相当改观,技术设备实现了现代化,各类电影中心得到进一步加强,电影水平有所提高。此时,每年生产故事片已达30部,电影院达到800家。波兰影片在莫斯科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上相继获奖。不幸的是,大好的电影形势由于法西斯德国的入侵突然被破坏了,一切行将进行的变革被迫中止,波兰电影的再发展那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了。 走向辉煌的波兰电影 战后波兰的电影是在一片废墟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始恢复的,到大战结束的前一年——1944年,800家电影院只有5家还能放映电影,许多电影创作者不是战死沙场便是牺牲在纳粹的屠刀下。波兰电影一切要从零开始,最初每年只能生产一、二部影片,然而其中有些影片却得到国际上的承认,如万达.雅库波夫斯卡的《最后阶段》(1948)和亚历山大.福特的《边界上的街》(1949),主要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可怕和集中营里骇人听闻的遭遇。到50年代中期,波兰电影有了一定的发展,波兰的导演们利用了此时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创作出了一些针贬社会弊病的具有新的艺术形式的影片。安杰伊.蒙克的《铁轨上的男人》(1956)便是这种影片的代表。战后波兰电影艺术上最重要的时期无疑是l957至1961年。此期的几位导演组成了人们公认的“波兰学派”,他们是安杰伊.瓦依达、安杰伊.蒙克和耶日.卡瓦莱罗维奇等人,他们的标志作品便是《下水道》、《灰烬与钻石》、《带夹板的人》、《埃罗伊查》和《夜车》等影片,它们的特色是阴郁与残酷,它们探索了波兰晚近的历史,提出了社会道德与民族同一性问题。50年代后期的波兰电影赢得了世界声誉。除了上述导演外,波兰后来又涌现了一代又一代享誉世界影坛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耶日.斯科利莫夫斯基、克日斯托夫.扎努西和克日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等。到60年代中期,波兰电影的伟大时代宣告结束。日益增长的政治压力缩小了导演们的自由空间,各电影摄制组的自由管理权也受到限制。有的导演的影片被禁映,有的离开波兰去了国外。但是波兰电影始终是在不断克服危机中前进着,不断有新的影片被列入世界名片中,则《大理石人》(1976)、《铁人》(1981)、《十诫》(1987)等等,至80年代,波兰已拥九个不同规模的制片厂,11个创作集体,400多位导演,年产故事片已达40部。 尽管如此,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所有这些成绩都是靠国家拨款而取得的。随着80年代中期以后波兰经济的衰退,波兰电影经济也日益困难,特别是在80年代未国家政治变革后,电影的衰退也日益显现出来。国家对电影的拨款逐渐减少,西方影片,尤其是好莱坞影片大举进攻波兰影视业,本国电影几乎完全被挤出了电影市场。为了挽救波兰悠久的电影艺术,政府有关部门和电影界人士早就采取种种措施。经过种种努力,情况似乎又有了新的变化,波兰电影人都以1960年亚历山大.福特根据著名作家亨里克.显克微支的小说改编拍摄的影片《十字军骑士》为骄做,它像《乱世佳人》永远立于美国历来最成功影片榜首一样,这部当年拥有近4000万人次观众的影片,在差不多40年后仍名列波兰电影票房的前茅。波兰电影人企盼着民族电影再度辉煌。 风雨飘摇的波兰电影 进入90年代以后,波兰电影虽然仍有令人瞩目的进步,但却陷入到新的困境中。导演尤利乌斯.马胡尔斯基的现代强盗喜剧片《杀手》不仅在国内保持了长达一年的高上座率,而且被好莱坞作为创作样板买走,另外还有一批观众达到500万(波兰人口不足4000万)的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导演克日斯托夫.基耶斯洛大斯基拍摄了享誉世界的《蓝》、《白》《红》“颜色三部曲”。但是电影在与电视的竞争中却陷入到绝对劣势。电视成了电影导演的避难所,电视不仅挽救了曾经欣欣向荣的波兰电影的尚存部分,而且挽救了格丁尼亚电影节。电影经费的困难使波兰的电影人越来越感到恐慌。1997年,由于奥德河发生洪灾,国家断然取消了对电影节的资助,是私营电视台的救助才使电影节的活动得以完成。更令人震惊的是,一年以后“电视巨人”骄傲地宣布,格丁尼亚电影节17部参赛片中有15部是纯电视片或者是电视台参与拍摄的。给人的印象是电影节完全出售给了电视。 在此种尴尬的形势下,波兰电影人同声呼唤国家尽快制订出一部电影资助法来。他们期望美好的电影时代的到来,这样就可以使民族电影有一个坚实的依靠。但是势力日益增长的议会外的活动集团却持反对意见,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波兰电影院的经营者大都是美国人,这些人是绝对不会用自己的钱支持波兰的民族电影的。只要这方面无所作为,电视仍旧是电影的救命稻草。然而电视也很脆弱,因为电视发射许可证的发放早就是政府内权力游戏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电视频道转让给了外国:美国的HBO电视台是从匈牙利播送波兰语节目的,RTL电视台的第七套节目则是从卢森堡播送。如果本国电视逐渐被外国电视排挤掉,波兰电影又依靠什么呢? 像所有欧洲国家那样,好莱坞影片主导着波兰观众的兴趣。尽管如此,仍有不少波兰导演在坚守民族电影这块阵地。1998年,两位波兰电影大师完成了两部文学改编片:安杰伊.瓦依达(1926~)改编拍摄了密茨凯微支的巨著《塔杜施先生》,该作品70年前曾改编成默片;耶日.霍夫曼(1932~)实现了昔日梦想,将波兰另一位文学巨人显克微支的波兰古代史三部曲搬上银幕,片名为《用火与剑》。还有30多年前出道的导演克日斯托夫.扎努西如今仍在影视多轨道上活动。他既作导演又作制片,也拍电视片。他在电影上遇到的困难更多一些。他以自传体的形式拍了影片《奔驰》描写斯大林主义时期的童年生活,却未曾料到观众还不到一万人,人们对探讨过去的岁月不感兴趣,但是基那斯洛夫斯基探讨现实问题的影片所取得的世界性成就仍在继续产生影响。年轻导演纳塔莉亚.科伦卡一格鲁兹的处女作《疯狂》讲述了一个暴发户的故事,他从一个很有抱负的新闻记者突然变成了一个收入丰厚的股票投机者,肆元忌惮地跨越一切道德界线聚敛财富,竟成了波兰现代社会样板式的人物。这部影片是在克服了巨大的经济困难以后在电视台帮助下完成的,它又把观众吸引到电影院里。在1998年的格丁尼亚电影节上,设立了“电影节之外”特别系列,在这里看到的影片既不是国家又不是电视台资助的。事实说明,一方面新人的涌现证明尽管看上去存在许多障碍和危机,波兰电影仍是丰富多彩的,另一方面也证明,即使在困难的条件下导演们也能够继续发扬他们固有的优势。如扬.雅库布.科尔斯基就以新片《波皮耶拉韦电影院的故事》通过几代人的命运非常精心地用童话般的手法表现了波兰的历史。1995年,多罗塔.肯杰尔夫弗斯卡的处女作《乌鸦》在柏林电影节的儿童片比赛中获得成功。不久前,她又完成了《一无所有》的拍摄,讲述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三个幼小的孩子过活的辛酸故事。她经常被丈夫扔下不管,害怕被丈夫遗弃,被迫杀死了第四个孩子。导演以极优美的画面并配以浪漫的音乐(钢琴、竖琴和很大的管弦乐团)表现这个悲惨的故事,从美学上将片中人物的痛苦美化了。于是引起了强烈的争论。老资格的电影摄影师维托尔德.阿达梅克几十年里与许许多多导演合作过,拍摄过许多重要的影片。与许多同行相反,他是在前些年动荡的岁月中仍然留在国内的人,现在他也导演影片了,他的处女作是《星期一》,讲述一个青年男子24小时的生活,他突然获悉自己失去了工作,于是便以残暴的手段向债务人索债。这是一部受了美国独立影片影响的波兰式强盗片,真实地反映了缺乏道德,冷酷无情、肆无忌惮的波兰当今社会。这部影片曾参加1999年的柏林电影节的“青年电影论坛”的放映。但归根到底波兰电影处在极大的困难中,本国观众对国产影片的兴趣微乎其微。这种情况。无论是电影市场本已一团糟的东部邻国还是奥德河以西富裕的德国都帮不了忙。以往,波兰的新片还偶尔能够在德国第一和第二电视台中的夜间节目中出现,现在无论德国的电影院还是电视台都已对波兰电影关上了门。更令人伤心的是波兰电影中心罗兹电影制片厂的五个摄影棚、剪接室、录音室、拷贝车间、化妆室和道具等这些现代电影生产经营需要的设备正在等待买主。换句话说,具有悠久传统的波兰电影的基础正在被拍卖,这些情况是上届格丁尼亚电影节的参加者在自己的信箱中的广告上发现的。人称波兰电影制片技术是一座黄金宝库。 恐怕惟一让人欣慰的是,波兰电影虽然处在颓势之中,但罗兹电影学院和罗兹电影制片厂培养出来的电影人才早就散布在许多国家,也算作是对世界电影艺术的一大贡献吧。如今在西欧和美国工作的大量的波兰摄影师都来自罗兹电影学院。他们是:斯.伊德齐亚克和亚.卡明斯基,安.巴特科维亚克和爱.克沃辛斯基,皮奥特尔和维托尔德.索波辛斯基。一个波兰摄影学派参与构成了好莱坞目前的摄影艺术;这里还有一批优秀的波兰电影作曲家,他们的名字可以列出一长串,其中作为这一领域新星的米哈乌.洛伦茨目前每两部波兰电影就有一部是由他作曲的,不久他就要去好莱坞作曲了。但波兰不会是只出天才摄影师和作曲家的国家。尽管波兰电影成了当今无情的市场法则的牺牲品,但波兰电影仍然活着。 (转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5 11: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