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34|回复: 0

陆频:用双手托起悲悯肖邦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7-6-8 20: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这是一个娇小的年轻女子,说话间略显羞涩,但从她飞快的语速中依然可以窥见其内心巨大的张力。从外形上判断,陆频根本不像一个雕塑家,但是她7米高、2.5吨重的肖邦铜塑雕像作品已经永久地安置在中山公园草坪上。 陆频的作品,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高的肖邦雕像。主体一组高低错落、参差多变的钢琴琴键,代表了陆频对于肖邦音乐的理解。琴键将面容悲悯的肖邦托起,也构筑了他的身躯。在波兰时,陆频曾经专程前往华沙郊外的肖邦故居参观,古典诗意的田园景象从此成为听见肖邦钢琴曲时脑子里的第一个画面。她说自己并不记得肖邦很多曲子的名字,但这些曲子几乎构成了她十年来在波兰学习生活的背景音乐。那是平静中有忧伤的音乐,肖邦是忧伤的诗人。   求学:任性选择   在出国学艺术的中国人纷纷飞往纽约、巴黎或者伦敦时,陆频转身去了波兰华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当时在上海碰巧认识了两个波兰艺术家,跟他们学习皮画创作,1996年获得机会去华沙举办个人皮画作品展。事实上,到那时为止她都还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的艺术院校训练。   一场对预设生活轨迹的任性修改就此开始了。看似乖巧的陆频其实有叛逆因子,她在波兰参观了艺术院校教育后决定留下来,在那里接受系统的艺术教育,并准备成为一个职业艺术家。这个决定的结果是一年后她经过激烈竞争考入了华沙美术学院雕塑系,作为学院唯一的中国学生开始为期五年的硕士课程。另一个结果是直到1998年暑假她才回国探亲,见到了阔别两年多的家人。   陆频在华沙美术学院学习的时期,靠政治波普等意识形态题材作品迅速发迹的东欧当代艺术,在欧洲大陆的影响力如日中天,而承袭于前苏联的传统美术教育在波兰艺术体系中处境微妙。但这些潮流似乎对陆频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她把学校当作真正的净土,如同艺术苦行僧一样潜心修行。她选择的导师杨·库兹,师承雕塑大师罗丹的学生,古怪、严厉、内心骄傲。教授总是在工作室里巡视学生的创作,不会对每个学生的作品给出意见,除非他觉得的确有话可说或者学生的天分值得重视。陆频说,每次教授到来时若没有对自己的作品说点什么,就觉得惴惴不安。她珍惜每次跟教授交流的机会,哪怕有时会被这个话锋尖锐的老先生伤害自尊。但是她由衷地赞同教授的话:每件作品都跟人一样不可能完美。因此,她觉得自己的肖邦雕像依然有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作品中改进。   陆频迷恋艺术,因为那些“微妙的感觉,诗句一般,却无法表达也无从与人分享”。   野心:巨大雕塑   作为女性艺术家,创作雕塑并不容易。经常要在近两层楼高的脚手架上攀爬,做很多事情也需要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体力。但是陆频喜欢雕塑,她的梦想就是做巨大的雕塑。用纤弱的手,塑造巨大的作品,在作品中封存强大的灵魂和生命力,这是令人奇异的艺术“野心”。   在波兰学习生活了十年之后,陆频回到了上海。她挎着相机去美术馆看展览,奔走在老仓库老厂房间寻找合适的工作室———那一定要足够大,她每天在网上跟波兰的艺术家朋友谈论自己归来的感受。她突然发现,波兰、华沙其实已经渗入了她的生命,那个绿意盎然的悠闲城市,是她艺术生命的重要来源。十年来,在那里缓慢的节奏中,她能够一边漫步一边思索。但是中国的一切都太快了,快得稍纵即逝,快得来不及看清就成了背影。艺术学习的母体和文化身份的母体,在陆频身上体现了互相分离的状态,语境的衔接出现了问题,这让她迷茫而焦虑。   看得出来,陆频是一个单纯的人。“人生极短,应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她做艺术家的原因。 (来源:东方早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5 08: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