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48|回复: 0

我住波兰国宾馆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7-5-26 20: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十月初,在中国中秋节刚过,可谓秋高气爽,气候宜人。可在德国法兰克福候机时,我们已感到有几分寒意。在飞往华沙的飞机上特意加了衣服,但走出华沙机场,仍感到寒气袭人。到机场迎接我们的大使馆文化处刘参赞、二秘小李和华人作家胡女士都已穿上了大衣。一上车,刘参赞就说,你们二位被“华沙诗歌之秋”诗歌节组委会安排住在波兰国宾馆。听这一说,我很自然想起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从机场到国宾馆,只有二十多分钟的车程,我看到路上和人行道上有些积水,显然华沙刚下过雨。       国宾馆已经开放暖气,一进门,我们感到暖和多了,也舒坦多了,而他们三位则开始脱大衣、脱帽、解围巾。我心中想,如果用北京或武汉气候来套,这里应该算是冬天了。      我们住的是单间,一张很小的床,顶多有2尺4寸宽,高大壮硕的欧州人晚上翻身是否有过掉下床的记录,不便查考。一个沙发,一个小桌,一部12英寸电视机。电视机可以调换五六台节目,我不懂波语,所以一直只看音乐台。只有音乐才是真正的不学就懂的世界语啊。整个房间约12平方米,把床、沙发、桌子一放,空的地方就不多了。卫生间里有淋浴,没有澡盆,24小时有热水。卫生不错,白床单白被套,四方形的枕头也是雪白雪白的,很干净,饱满而松软。这一点令我非常高兴。       第二天早上起来,拉开厚厚的窗帘,打开双层玻璃窗,有吵杂的汽车声涌进来。国宾馆的楼房靠街,三四米外有一堵围墙,一人多高,墙头没有铁丝网,也没有尖利的碎玻璃片。围墙外就是人行道和大马路,人来人往车流不断。华沙全市人均绿地面积为世界各国首都之首,被称为绿色之都,这一点国宾馆也当之无愧,但墙内绝无庭院深深神秘莫测的感觉。当然门卫还是少不了的,检查证件还顶严格呢。       听说去年国内来了一个级别很高的代表团,团长是国家领导人,住在往里走100多米的别墅楼,而随行的部长、省长、司局长及以下人员和企业家们就住这栋楼,也是一人一间。部长、省长、司局长都是官员,是从政的,毕竟训练有素,修养好,嘴上都没说什么,也可能想说而不好说罢了。有的企业家就敢说,嚷嚷要到外面去住饭店。朋友说是要去,想去,我没有问到底真的去了饭店没有。说实在的,与国内比,不说部长、省长,司局长都没达到标准的。但依我看,能有这样的房子住,也算是不错的了。有洗、有坐、有睡、有看,还有可以写字的,不就是一个休息的地方吗?要那么多排场干什么?我和我的同行很满足──可能随便惯了,上至国宴,下至大排挡,不仅咽得下,而且津津有味,心身舒坦。       我们住的那栋楼有五层,楼不算高,但有电梯。电梯很老式,不知是什么年代的。我们一共五个人,加上两个不算大的箱子,一次装不进去,只好分两批上楼。电梯的门是手工开关,不能自动启合。后来我们到圣十字省访问,住在一个饭店,也是这样小的电梯。有一次我从楼上下来,不知道怎么弄的门卡住了,到了一楼就是开不了门。好在门上有一个小窗口,工作人员好像也早有准备,从外面示意,我重新升到顶楼,再下来,才打开门出了电梯。所幸我住国宾馆这里几天,没有被卡过的,毕竟是国宾馆嘛。      在国内出差,一住进宾馆饭店,服务员马上送来开水,或在你的房间里备有烧水的电热壶。但在国外没有电热壶,也不供应开水。对此我早有所闻,而且有充分准备。但虽然有备,却没有达到“无患”的地步。原来,波兰的电插座很特别,用中国制造的两相插头或三相插头都插不上,我虽然备有电热杯,还是喝不上开水。叶兄到过欧洲,他知道欧洲的“洲情”,不知在哪里专门买了一个小小的过渡设备,轻而易举地把东西方的插头和插座稳稳当当连接起来了,我称之为友谊牌。此后,叶兄天天早上起来后便给我送开水,这友谊牌使我与叶兄在异国他乡又加深了一层友谊了。      国宾馆免费提供早餐,每天早起,自己到一楼餐厅用餐。在国内如果开什么会,或接待什么客人,会有人从头到尾陪着你,安排一切。如果是接待国外来的客人,那就更了不得了。其实那都是过份之举,在波兰没有这一套。有关事宜都有周全安排,再没有人陪着你了。出席诗歌节的诗人来自30多个国家,住国宾馆的有六七个国家的诗人,也都和我们一样,自己到餐厅用餐的。       我们到餐厅坐下,马上有一位男士彬彬有礼地送上单子,请我们点早餐,但我们不认识上面写什么。我对叶兄说,照她们的点吧。她们是指桌子对面的两位波兰姑娘,她们正在边吃边小声说话呢。叶兄指了指她们的早餐花样,服务员点点头,又伸出两个指头,意思是问,两分都一样吗?我们说yes!他点点头,明白了。他又问,kufui(`要咖啡)?叶兄说yes,我马上说tie。那天早上我的英语水平比叶兄略高,多说了一个单词tie。后来一想,其实tie是福建人对茶的叫法,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话,而且是中国话当中的闽南话,是几百年前被洋人连茶树苗带称谓一并偷去的,所以这个英语单词其实也是地地道道的土生土长的中国货。如此说来,我与叶兄的英语水平其实是相平的了。       那男子点点头,一会就给我们端来早餐。有白面包、黑面包,有肉,有生鲜果蔬,有奶有茶等等。我的托盘里只有那一杯红茶是热的。       其实早餐和正餐都差不多,几乎就是这些东西,虽然说不上色香味形,但我每餐都能吃得饱饱的,热量绝对充足。诗歌节安排活动很多,有时到下午二三点才吃中餐,也不感到肚子饿的。前两年,我听一个很有名气的教授一次讲座,他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与国之间会出现很“飞人”。现代人的标志之一是能够迅速地爱上异国他乡,吃不下西餐,适应不了时差,就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云云。这位仁兄是我的朋友,按他的标准,我当现代人是没问题的了。叶兄也曾几次对我说,他曾随团出访几次,有些作家就不适应西餐,天天叨念着他的地方小吃,那真害苦了自己。他见我每餐来者不拒,右手拿刀熟练地切,左手操叉往嘴里送,细嚼慢咽,吃得饱饱的,还几次表扬我呢。      我在家吃饭历来狼吞虎咽,太太和女儿笑我说,大概是小时候在农村里吃不饱饭,一上桌就胃口大开,抢着快吃。当然她们也承认能吃是好事。在家里可以不讲究那么多,所以也总舍不得改掉这个“优点”。现在出国了,而且出洲了,不能有失国格洲格,因此每每都格外斯文起来,那优良传统也就暂且不敢发扬了。何况,此时对面还坐着如此美丽的两位洋小姐呢。       两位小姐倒也十分友好,微微笑着,向我们点点头。我们就这样认识了两位波兰小姐,她们也认识了两位外国人。当然,她们还可以感到骄傲的,因为她们点的早餐花样被两个外国人克隆了。换句话说,她们的口味走出了国门,而且冲出了欧洲,被东方人认可了。可是她们并不知道,坐在对面的两个外国人,一个最喜欢的是武汉热干面加米酒冲鸡蛋,另一位则喜欢北京的炸酱面呢!       后来,每餐如法炮制,天天饭饱茶足,渐渐地,也有了宾至如归之感了。但如果要像我那位教授朋友说的,迅速爱上异国他乡,或者进而乐不思蜀,于我还是没有办法达到的。    (来源:奇虎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11-25 10: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