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962|回复: 0

双重国籍:国家忠诚与个人自由两难选择(图)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2-8-25 16: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波华资讯微信公众号
保存到相册
环球杂志第17期封面

  双重国籍迷局

  台海网8月25日讯 据

  环球杂志报道,围绕双重国籍,从来不缺少争议。

  拥有双重国籍者,可以更便利地穿梭在两国之间,享有两国国民的权利和福利,同时也用他们的智慧为所在国发展作出贡献;但作为硬币的另一面,双重国籍也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国民的忠诚度,甚至是国家危机时刻的“不定时炸弹”,因国籍争端,就曾引发过外交摩擦乃至严重冲突。

  双重国籍的特殊身份,还成为某些人违纪违法的途径。今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就刊发中纪委研究室研究员邵景钧的评论文章指出,有的违纪违法人员,“把作案地选择在国外、境外,或者将赃款赃物转移到国外、境外”;还有甚者,“通过各种关系,秘密取得外籍身份或者双重国籍”。

  对于两重乃至多重身份带来的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在《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觉》一书里曾提出过一个悖论:赋予人一种单一的身份认同,无疑是罔顾事实并非常危险的;但是很多人在多重身份认同的重叠幻觉里迷失了方向,变成了情绪动物,从而也失去了自由。

  这或许也是双重国籍的悖论,双重国籍让个体、让国家变得更好还是更糟?多一重国籍,是多一重自由,还是多一重枷锁?多一层认同,是多一个选择,还是多一些痛楚、挣扎和凶险?

  双重国籍:蜜糖还是砒霜

  一位90岁的二战德国老兵给州长写了一封信,信里写着“太可怕了,我们的国家发生了什么?让一个英格兰人掌握权力!”第二天州长就给那位老兵打电话,告诉他,“首先,我不是英格兰人,而是苏格兰人,而且,坦率地说,我是德国人。”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双重国籍亦然。

  有些国家视双重国籍如蜜糖,将其作为招揽人才、统合移民的利器。有些国家则视之如砒霜,认为双重国籍的存在是国家隐患。还有些国家游离于黑白之间,默许这一群体的存在却未从法律上赋予其合法性。

  如果双重国籍是一道河,承认与不承认的国家分列河的两岸,左右相对隔河辩论,是越辩越明还是最后变成一笔糊涂账呢?

  他,到底有几重国籍

  这是一个让不少严肃的法学家们抓狂的情境题:一名孕妇乘坐英国航空公司一架从伦敦飞往美国波士顿的飞机,途中遭遇气流,孕妇要分娩,飞行员得到了加拿大机场的着陆许可,飞机着陆的同时婴儿降生了。母亲是埃及人,持美国护照,飞机从英国起飞,目的地是美国,但是却降落在加拿大。

  问题来了,这个婴儿该算哪国人?有几重国籍?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求诸各国给予国籍的立法原则。其要者大致有两条:一为血统主义,即“属血”原则,指子女出生时,依据父母的血统而取得与父母相当国籍;二为出生地主义,即“属地”原则,指子女出生时即可获得出生地国国籍。

  按照“属血”原则,母亲拥有美国和埃及国籍,埃及承认双重国籍,美国虽不明确承认,但采取默认政策,则这个小孩自动拥有埃及和美国双重国籍。

  这个“幸运”孩子的国籍可能还不止于此。因为再按照“属地”原则,他还可能是英国人和加拿大人。

  按照相关国际法,飞机是国家虚拟的领土,那么婴儿出生在英国的飞机上,出生地就是英国。当然,这个婴儿要拥有英国国籍,还需要满足另一个要件:父母任何一人为英国公民或已在英国定居者。

  但飞机停留在加拿大,如将加拿大作为出生地的话,婴儿自然就拥有加拿大国籍。

  也就是说,如果条件符合,这个婴儿可能同时获得埃及、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四国国籍。当然,国际上关于空中婴儿的出生地归属迄今没有达成一致,所以婴儿被“属地”原则赋予的国籍尚有争议。

  四重国籍故事的背后,其实恰是双重国籍概念的延伸正是存在了双重国籍的事实,让三重、四重乃至更多重国籍变得可能,也让很多国家卷入不可预测的摩擦和纠缠中。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大约90多个,其余国家大多是默认双重国籍,默认意味着既不承认这一群体公民的外国籍,也不因为其获得外国籍而剥夺本国籍。有些国家认为:只要不伤害国家正当利益,那么公民加入外国籍,政府可以不承认他们的外国籍身份,不让他们担任政府部门公职,但不剥夺他们的本国籍。

  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承认双重国籍,赋予国籍一般参照“属血”原则;美国和加拿大则强调出生地原则,认为出生在哪个国家就应该获得哪个国家的国籍。

  有些国家两者并重,比如法国,既注重血缘,又注重出生地。法国公民生的后代自然是法国公民,无论在境内还是在境外。外国人的孩子出生在法国的话,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父母可以代其申请法国国籍。90年代以后,法国不再允许外国父母为子女代理申请法国国籍,原因是控制外来人口。

  也有一些国家完全不承认双重国籍,实行“单一国籍制”,如中国、缅甸、老挝、尼泊尔、不丹、白俄罗斯、古巴等20多个国家。

  马来西亚不承认双重国籍,对外国公民入籍限制也很严格。即使本国公民和外国公民结婚,外国公民也很难获得长期居留身份,更难获得马来西亚国籍。马来西亚对于隐瞒双重国籍的惩罚非常严厉,发现者甚至会遭到逮捕,继而被剥夺马国籍。

  双重国籍的双重红利

  渡边今年22岁,目前在日本一桥大学读书。他的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美国人,因此同时拥有日本和美国两国国籍。

  “我有两个国家的护照,因此往返日本和美国之间非常方便。从日本出境用日本护照,入境美国时则用美国护照,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另外,我可以自由地在美国和日本找工作,不用申请就业许可。”

  长谷川女士也是日本人,她拥有日美两国国籍,她说:“拥有双重国籍可以在美国和日本享有与两国国民一样的权利,而且可以真实感受两个国家的文化魅力。”

  但日本法律禁止国民拥有双重国籍。为防止双重国籍的产生,日本实行“国籍选择制度”。所谓“国籍选择制度”,是指双重国籍者在22岁之前(这是指20岁之前拥有双重国籍者的情况,如果20岁之后拥有双重国籍,则在拥有双重国籍起两年内编者注)必须对国籍作出选择,声明“选择日本国籍,放弃外国国籍”,如果不选择,会接到法务大臣的催告,这时如果在收到催告后一个月内不做出选择,将丧失日本国籍。

  然而,事实上日本国内拥有双重国籍者还是大有人在。据日本法务省估算,截至2008年,日本总人口约1.28亿,其中事实上拥有双重国籍者达58万人,占总人口的0.45%。

  一些移民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寻求双重国籍有现实生活和情感两个层面的原因,他们自豪于某一国家的公民身份,但也希望保有到另一国家旅行、购置不动产、投资以及享受健康医疗、住房、子女教育、养老和退休等方面的优惠及便利条件。

  如果个体寻求双重国籍是为了“拿两本护照,得两份红利”,那么国家层面承认双重国籍,又会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日本名城大学法学部教授近藤敦认为,双重国籍对一个国家的积极影响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它是统合二世、三世移民(二世、三世移民是指移民人口的下一代和下下代,比如某人是日本人,移民到美国,他的下一代就是二世移民,下一代的下一代就是三世移民编者注)的一种手段;二是它可以带来稳定的人口和比较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吸引高端人才,同时还能防止集中居住化;三是可以维持国家与国民间的良好关系;四是有些国家希望居住在国外的国民从资金上资助国内的家庭。

  在这四条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争夺高端人才。

  在不少国家,给予双重国籍最首要的考虑,就是通过吸纳高端人才,促进国家发展。为此,欧洲一些国家甚至修改了移民入籍的法律制度,给予高端人才种种绿卡便利,甚至可直接获得相关国家国籍。

  韩国曾经是一个实行严格的单一国籍制度的国家。但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为了吸引海外高级人才、防止国内精英流失,韩国国籍法也逐渐出现了变化,开始有条件地承认双重国籍。

  根据现在韩国的国籍法,海外高级人才、结婚移民者、成年前被外国人领养者、以及65岁以上高龄海外同胞可持有双重国籍。此外,在科学、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能够为韩国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外国优秀人才,将不受韩国国内居住期间限制,随时都可申请韩国国籍。

  对于政府放宽双重国籍制度的方案,韩国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为适应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的国际化时代需要,韩国到了摆脱纯血统主义枷锁、张开双臂拥抱世界的时刻,单一国籍制度不应再成为阻碍国际优秀人才到韩国施展抱负的屏障,承认双重国籍是吸引更多全球人才,提高韩国国家竞争力的必然举措。

  发达国家的人才争夺战,也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警觉。作为因应措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相当一些新兴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菲律宾、巴西、墨西哥、越南、俄罗斯等,也开始承认双重国籍,希望以此促进人才回流。

  忠诚之忧

  双重国籍在让拥有者享受更多权利、福利和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争议和问题。

  2007年,由于美国在伊拉克抓走5名伊朗人,伊朗在国内逮捕了4名拥有伊美双重国籍的学者,指控他们成立反政府组织,危害伊朗国家安全。

  在国际社会,一旦两个国家间发生矛盾或战争,双重国籍的人无论选择哪方都可能会被对方国视为叛国。即使不作选择,也会被所在国怀疑“忠诚度”从而惹来麻烦。

  在近藤敦教授看来,双重国籍虽有诸多好处,但三大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在战争或出现紧急事态时,国民缺乏忠诚心;二是有些人可能会借机逃脱国家法律的制裁;三是双重国籍者可能会在两个国家双重投票。

  双重国籍是否会撕裂忠诚度?这无疑是个有关国家安全的争议性问题。美国移民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克·克里科里安就认为,有双重国籍不只是出国旅行更方便那么简单,有时“相当于正式宣布分割忠诚、公民义务"重婚"”。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政治忠诚主要通过国籍来表现,成为两个国家的公民就像信仰两种不同的宗教,意味着两边都不尊重。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也曾撰文称,各国对双重国籍的担心主要是“身份认同”,当两国处于敌对或未建交状态,双重国籍者的效忠问题难以解决。此外还有国家安全、参政议政、人员管辖权等方面的顾虑。

  长谷川女士就说,在国外如果遇到麻烦,有时也可能因为双重国籍反而得不到必要的国家保护,“因为两国可能互相推脱,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这个问题。”

  但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双重国籍只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和忠诚度无关”。

  拥有瑞士和美国双重国籍的艾米丽说,她热爱瑞士,也热爱在美国的生活。“这和忠诚度没有关系,如今已经是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化生活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刻板地为国际化生活设置障碍,实在让人难以理解。简单地说,忠诚,不等于要麻烦地生活。”

  也正是因为“忠诚度”的隐忧,一些国家会限制双重国籍人群的政治权利。例如,在菲律宾,就有规定限制双重国籍者担任具有安全、象征、核心性质的政府公职。美国则规定,官员与政治家欲入籍他国,必须先辞去现有公职。海外印度裔双重国籍持有者没有投票权,也不能竞选公职。

  德国则是个例外,允许双重国籍者竞选公职,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曾经有位州长拥有德国和英国双重国籍,对此,一位90岁的二战德国老兵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写道:“太可怕了,我们的国家发生了什么?让一个英格兰人掌握权力!”

  第二天州长就给那位老兵打电话说: “首先,我不是英格兰人,而是苏格兰人,而且,坦率地说,我是德国人。我一生都在德国居住,德语是我的第一语言,我在德国军队服役两年。直到现在,我的精力都献给了德国。”

  跨国犯罪困境

  2010年3月2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警方宣布,禁止所有具有双重国籍的以色列人入境。因为,警方在对哈马斯高官马巴胡赫迪拜遇刺身亡案的调查中,发现杀手正是冒用他国国籍的以色列特工。

  这引出了双重国籍产生的另一个问题:跨国犯罪。有些国际犯罪分子还利用双重国籍身份,从事情报窃取等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在一些形势紧张时期,双重国籍者会被当地政府“重点关注”。比如在美国,尽管政府对双重国籍采取“默认”态度,但似乎也并非随时“友善”。一些拥有双重国籍的人偶尔也会遇到被移民局随机谈话的情况,因美国护照上少了出入境章被请去盘问,也时有所闻。

  黛西·张就对《环球》杂志记者说,她有次回中国探亲再次入境美国时,尽管使用了美国护照,但海关人员却把她请去小房间,对她进行了仔细盘问,比如询问“你是哪国公民,有没有其他国家护照,在美国住多久,从事什么工作?”等一系列问题,时间长达半个多小时才放行。张小姐认为,也许是移民局无法判别她的出境记录的原因。

  跨国犯罪加双重国籍,往往会造成很难把控的司法困境。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司法体系的不同,则造成国与国之间在司法解释、审理程序以及判罚轻重方面的极大差异。同一行为在一个国家违法,在另一个国家则不违法;同一行为也可能在一个国家要受重罚,而在另一国家则会受到从轻处理。双重国籍有可能成为跨国犯罪的护身符。

  正是基于对忠诚度、跨国犯罪及其引发的司法困境的担忧,一些国家对双重国籍不予承认。但是全球化的迅猛推进,又使双重国籍问题越来越需要被正视。

  双重国籍在吸引人才、增强凝聚力方面的作用不容置疑,但国家忠诚与个人自由的两难也现实存在。国家对双重国籍承认与否,则需在两难之间掂量与权衡。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刘楠来就认为,对于双重国籍问题,必须审慎,“既要考虑到申请双重国籍的人的愿望和需要,也要考虑国家和公民的权利义务关系,还要考虑到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出一个正确的决断来。单独考虑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很完整。”

  (《环球》杂志实习记者肖天夫、颜琴对此文亦有贡献)

  谁在退出美国籍

  《环球》杂志记者/王丰丰 (发自华盛顿)

  有人漏夜赶科举,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削尖脑袋想获得美国国籍,但也有不少美国人却选择断然离去,而且,后者人数近年来还呈现上升趋势。根据美国国内收入署发布在《联邦纪事》上的数据:在2000年,放弃美国国籍的仅有431人,此后连年上升,尽管在2006~2008年稍有下降,但在2010年却发生跳跃性增长,达到1534人。

  2011年,亿万富翁、社交网站“脸谱”创始人之一的爱德华多·萨维林就选择放弃美国国籍,就在这一年,跟萨维林做出同样选择的美国人达到了1781人,不出意外的话,这一数字今年将继续上升。

  据外界推测,萨维林退出美国国籍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避税。萨维林入籍的新加坡没有资本收益税,个人收入所得税则为20%,而在美国,这两个税种的税率分别为15%和35%。但由于放弃美国国籍需要根据当前财产缴纳不菲的“退出税”,规避资本收益税也许并非萨维林放弃国籍的真正原因。相关人士认为,改国籍后,节省的税款“大头”来自遗产税。

  按照美国当前法律,公民可因出身、婚姻等原因“被动”获取双重国籍。但如果主动要求获得其他国家国籍,必须放弃美国国籍。在放弃国籍时还须前往驻外外交机构,在外交官面前签署放弃国籍的声明。这份声明说:“我在此绝对而完全地放弃我的美国国籍,放弃一切相关权利、利益与义务,同时放弃对美国的忠诚。”

  随后,国务院将展开审核程序,申请人必须满足一些条件才会被允许放弃美国国籍,例如每年在外国居住183天以上。

  已故好莱坞著名女演员伊丽莎白·泰勒曾考虑放弃美国国籍,转而加入英国国籍以避税,但她拒绝签署放弃效忠美国字样的放弃国籍宣言,因此这一程序始终没有完成。

  逃兵役?国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环球》杂志记者/权香兰 (发自首尔)

  在一些对服兵役要求严格的国家,双重国籍也引发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在韩国,任何一个身心健全的成年男性都必须履行兵役义务,但单调艰辛的军营生活,也让不少韩国年轻人望而生畏,双重国籍也成了他们逃避兵役的工具。

  刘承俊是一名韩国红歌星,他参加了征兵体检,但是在入伍前的最后时刻,为逃避为期28个月的兵役,刘承俊在美国宣誓成为美国公民,放弃了韩国国籍,他的兵役义务也随着他放弃了韩国国籍而自动消失。

  刘承俊的举动随即在韩国社会引起强烈反响,韩国各大媒体愤怒地对他大加谴责,歌迷们更是表示希望他“永远不要再回到韩国”。

  韩国兵务厅认为刘承俊的做法会给青年人带来极坏的影响,因此提出申请,要求拒绝刘承俊入境并参加一切商业演出活动。刘承俊也因此永远地“告别”了韩国娱乐圈。

  正如全球化的“双刃剑”之说,双重国籍或“对等”的双重国籍,既有利于全球化力量的两大要素人才和资金的回归和流入,但同样也让这二者的流出和流失变得更加方便和严重。

  双重国籍从何而来

  程希

  一个人获得国籍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原始国籍,二是继有国籍。原始国籍是一个人生而即有的国籍,继有国籍是通过自愿申请、自主选择、国际婚姻、跨国收养、国家继承,以及强制入籍等获得的国籍。

  各国的国籍立法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出现国籍抵触的现象。双重国籍,乃至多重国籍,在法学上又被称为国籍的“积极抵触”。这种“积极抵触”,既可以在一个人出生当时即发生,也可以在他(她)出生以后发生。

  为解决这一抵触问题,各国在承认与不承认之间,态度颇多摇摆,立场几度反复。

  国籍如何获得

  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是赋予原始国籍的两大基本原则。现行各国国籍立法通常或以血统主义为主、辅以出生地主义,或以出生地主义为主、辅以血统主义,或平衡兼顾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单纯以血统主义或单纯以出生地主义来赋予原始国籍的已很少。

  由于国籍所确定的是任何国家都不能缺少的人口,而人口数量和素质又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各国对于国籍获得和丧失的规定,对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都有着重要影响。

  对于国籍间的冲突,各国通常采用下列方法解决:如果当事人的两个或多个国籍中,有一个是内国国籍(内国国籍是指法院国国籍,比如加拿大法院审理一个拥有美加双重国籍的人,加拿大就是内国国籍编者注),则一般以内国国籍优先,即以内国法为当事人的本国法。

  因为每个主权国家均有权决定谁是它的公民,而没有义务屈从于另一国的相抵触的规定。两个或多个国籍均为外国国籍时,各国的实践不一致,按国籍取得的先后来确定,有时还要考察当事人的主观态度,如他的日常行为与内心态度倾向于哪一国。

  承认与不承认的轮转

  因为双重国籍在司法方面可能引起的纠纷,国际社会曾为消除国籍积极抵触进行过协商和努力。

  此前的多项国际法曾要求减少双重国籍的产生。如1930年《关于国籍法抵触若干问题的海牙公约》第六条,就规定各国应为非自愿而取得一国以上国籍的人放弃某一国籍提供便利,允许其自主选择国籍的原则。1933年《关于国籍的蒙得维的亚公约》第一条,规定应在归化入籍问题上防止国籍的积极抵触:“一个人向缔约国主管当局申请入籍,即当然丧失其原来的国籍。”

  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经济全球化狂飙下,国际移民活动或人口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国际移民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承认双重国籍或不反对双重国籍的国家渐趋增多,据称已多达90余个国家,几近现有独立国家的半数,但这些国家目前在这一问题上的主流趋势是对双重国籍持“默认”或“有条件”承认的态度。

  比如韩国和越南,2011年1月1日,韩国国籍法修订案正式生效,其核心内容是针对海外韩侨、全球人才等人群,政府有条件允许持有双重国籍。越南也已经在2009年,完全承认双重国籍,据称已经有350万的越南归侨,重新拿到了越南籍。

  中国的国籍沿革路径,则从开始的承认双重国籍转为不承认。中国产生于1909年的第一部国籍法以血统主义为原则的《大清国籍条例》是晚清政府与西方殖民主义争夺东南亚华侨的产物。《大清国籍条例施行细则》第七条强调:“本条例施行以前,中国人有长久居外国者,如其人仍愿属中国国籍,一体视为仍属中国国籍。”这与荷兰、英国等在其东南亚殖民地实行的出生地主义国籍原则形成了针锋相对的“积极抵触”。

  1955年中国同印度尼西亚签订《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宣布不承认双重国籍,并以此为原则彻底解决自清末以来形成的华侨华人双重国籍问题。

  “双刃剑”之说

  承认双重国籍,是“主权”部分让渡于“人权”的法理实践。因而,双重或多重国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主权与人权关系的二律背反:一方面,国籍问题原则上是属于每个国家主权的事项,获得国籍是主权保障人权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国际移民活动或人口的跨国流动,从其本质而言,是一股对民族主权国家具有侵蚀消解作用的力量。

  国籍法的实质,是规定何人为一国公民或国民,总的目标是得到数量较多和质量较高的公民或国民。但需要强调的是,双重或多重国籍的现实发展趋势,既使得相关国家呈现出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特点,也确实存在着加剧各国主权不均衡化并导致“赢者通吃”可能性。

  就中国而言,需要澄清的是,在目前阶段,若承认双重国籍或实行双重国籍制度,主要是有利于华侨华人这一群体中的一部分人(特别是其中的“精英群体”)的跨国流动,但中国的国家利益并不因此就相应扩大或增加。正如全球化的“双刃剑”之说,双重国籍或“对等”的双重国籍,既有利于全球化力量的两大要素人才和资金的回归和流入,但同样也让这二者的流出和流失变得更加方便和严重。

  (作者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研究与交流部研究员)

  虽然在美国一切顺利,有房有车有稳定的工作,但张曼夫妇长期以来一直纠结那个海外华人圈永恒的问题:将来到底要不要回(国)去?

  隐蔽而沉默的一群

  《环球》杂志记者/张月

  《环球》杂志实习记者/汤辉

  “宝宝在那边是美国人,回来就是中国人,多好,多方便。”张曼说。也许就是在这样的动因下,开始出现了一个与中国相关的双重国籍人群。

  他们的数字不可考,大多不愿意接受采访。他们一边自喜着拥有两国权利,一边担心着双重身份的泄露。

  个人的两难亦是国家的两难: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但不能回避的双重国籍人群,直指司法和道德的难题。

  “善于与人同化,才能一起前进”

  中国在清王朝晚期和民国时期,曾承认双重国籍。1907年,荷兰殖民者勒令荷属印度尼西亚华侨全体改入殖民地籍。为了护侨,清政府在1909年对抗性地通过了《大清国籍条例》。荷兰殖民者奉行出生地原则,而清政府则奉行血统主义,即以亲子关系来确定国籍,承认“双重国籍”。其后,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政府的相关规定,承认“双重国籍”。

  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南亚的华侨已达1000万之多,80%是二代或三代华侨。这些华侨多数从商,势力庞大。东南亚很多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基于民族情绪,难以接受华侨的模糊身份,甚至引发了几起大规模排华运动。

  涉及华侨“双重国籍”问题,毛泽东曾间接回答说,华侨问题“应该适当地解决,免得有些国家说我们要利用华侨捣乱。如果华侨保持侨民身份,他们就不应该参加所在国的政治活动;如果取得了所在国的国籍,那么就应该按该国的法律办事”。

  1955年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以外长身份与印尼外长签订了解决华侨国籍问题的条约,根据这一条约,海外华侨在一人一国籍的原则下,自愿选籍。

  周恩来对华侨团体解释说,“过去中国弱,那时虽也存在着"双重国籍"问题,但没有人拿这个来制造国际间的纠纷。现在中国强起来了,有的国家就从中挑拨,说你们这样的大国,有1000多万华侨呆在海外,是不是想搞颠覆活动”,因此,“不论从我们国家的对外政策上,还是消除误会、解除怀疑、改善我们两国的关系上,都须解决这个问题”。周恩来鼓励华侨,“能善于与人同化,才能和人家一道前进”。

  自此之后,中国不再承认双重国籍。那么现在困扰中国的双重国籍是如何形成的呢?据专家介绍,目前有两类现象较为突出。一类是留学人员或以其他方式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在取得外国国籍后,并不报告,仍然保留中国身份证及户口,乃至回国后继续使用中国公民的身份证。另一类是中国公民在境外加入外国国籍后,向我驻外使领馆申请退出中国国籍,而由于外交部门和公安部门的信息分享不太及时,导致公安机关未能及时注销已入外国国籍者的中国国籍信息,造成双重国籍。

  “没有户籍不方便的,连条退路都没有”

  张曼(化名)在美国留学时结婚,几年辛苦打拼,她和老公两人都有了美国绿卡,儿子也获得了美国国籍。在外人看来,夫妇俩在美国有房有车有稳定的工作,但他们依然在纠结那个海外华人圈永恒的问题:将来到底要不要回(国)去?

  终于两人做了决定,告假回到老公家乡山东,在老公的户籍所在地给儿子报了个户口。张曼对回国并没有明确的规划,“回国”对他们而言只是个“万一”的选择,“万一以后我们回国发展了呢?万一以后宝宝想回来呢?没有户籍不方便的,上学都成问题,连条退路都没有。”

  回国对这对夫妻而言,是一条退路,相当于一份保险,最关键的是,保金便宜到可以忽略不计。申报户口时,只需要托人弄一张准生证和宝宝的出生证明,便很顺利地在派出所报上了户口。“宝宝在那边是美国人,回来就是中国人,多好,多方便。”张曼说。

  取得澳大利亚国籍并且没有注销中国国籍的黄维(化名)说,放弃一国国籍就是放弃了一国的福利。在澳大利亚持澳大利亚护照,在中国要分享医保、房补等福利,就使用中国的户口,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一些在中国做生意的商人,保留中国国籍意义更大。刘先生于多年前移民加拿大,但是在广州生意做得很大,作为外商,他享受了税收各种政策优惠。他坦言自己并没有放弃中国国籍:“我知道这是不允许的,但是在国内做生意和生活,作为外国人还是有很多不方便的,加籍身份只在需要的时候才用,更多时候,我仍然是中国人。”

  从以上案例大约能窥见寻求双重国籍的动因:既能享受欧美国家优渥的社会福利,又能在国内投资时得到特殊照顾,且不必承担来回奔波办签证以及购房、就业、医保、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限制。

  国家利益的风险

  对个体而言,双重国籍可以“占两头好处”,可对国家而言,需要考虑更多的也许是制度风险。

  首先,双重国籍可能会引发司法管辖权的问题。一个中国公民若具有双重国籍,假如他在中国犯罪,可能会逃往另一国籍国,向对方国家提出外交保护要求,或者该国主张“本国国民不引渡”,这就给中国司法机关的管辖带来了难题。由于双重国籍涉及两个国籍国的政策协调,还有可能招致外交纷争。

  其次,专家认为,在阶层分化已现端倪的当下,若开放双重国籍政策,实际上是赋予一小部分群体超国民待遇,使其成为少数人享有的特权。尤其是在国内城市新移民在户籍、子女入学、就业等问题仍没有得到公平对待和根本解决的情况下,贸然启动对海外华人的双重国籍,或将招致国内民众的意见反弹。

  据广东一家报纸报道,目前中国内地资产达到1000万元的富人近60%都已经完成投资移民或有投资移民考虑,而资产1亿元以上的富人群体中,27%的人已经完成了投资移民,47%的人正在考虑投资移民。

  “海龟”的尴尬

  曾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任教的许德音教授写下过这样的故事:学院里来的归国博士,不少是拖家带口的。最新来的一对年轻夫妇,曾在美国名校教书,都有绿卡,但一对生在美国的儿女的身份却成了问题:若是美国公民,孩子出生时父母尚未取得绿卡,中国国籍法不承认他们的外籍身份;若是中国公民,孩子已是就学年龄,却办不了户口。夫妇两人为此苦恼不已,甚至考虑返回美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华外企,甚至中国本土公司的薪酬水平的提升,“海龟”也越来越多。但对那些持外国护照的“海龟”来说,他们的在华身份问题,却成了他们的一大困扰。这样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某某联系好在华的高薪工作,却因工作签证没有落实而迟迟不能成行;某某某已经海归,却因办不下中国绿卡而不得不回流。

  还有尴尬的故事:持外国护照的某某,到了退休年龄,告老还乡,却因中国绿卡一卡难求,又懒得每年申请延续签证,索性在自己的祖籍地“黑”了下来。

  有人可以左右逢源两国庇荫,有人则落叶难以归根。华侨华人出入境便利和回国定居诉求的激增也愈发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人员跨国流动的新形势,对中国目前的跨国流动人员管理模式已经提出了新的课题。

  “我已经在国外呆下了,中国给我提供回国的便利条件,你要问我是跟中国更离心离德还是会变得更近一点,那毫无疑问会更近一点。”

  侨民卡制度是个折衷的好办法

  对话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会长薛海培

  《环球》杂志:你对中国目前的双重国籍的现状了解多少?

  薛海培:过去几年国内有不同的学者从各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因为这几年回国的人员比较多,出国的也比较多,中国的对外交流口子越开越大。这个问题从原先基本不说,压在那里,到现在大家越来越愿意谈这个问题了。

  《环球》杂志:为什么原先基本不说?

  薛海培:国内有一些历史的原因。中国1954年以前是承认双重国籍的,后来印度、东南亚出事了,(就改变了)。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后来这个问题就变得很敏感。这个问题其实到现在都已经不存在这种敏感性了,可惯性还是很强。

  《环球》杂志:你认为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双重国籍问题?

  薛海培:我们发现印度采用了一个非常好的做法。它采用的不是承认双重国籍,而是相当于就是打法律上擦边球的一个概念,就是刚刚低于双重国籍标准的一个东西。印度十多年前检视自身,发现印度要长期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印度在海外的人力资产。于是印度政府决定在人事流动上提供便利,政府推出了一个“海外公民证”,给印度出生海外长大的人群,即海外印度公民证终身免签,回国后是国民待遇,但是没有政治权利。我们觉得这其实是非常好的一个折衷做法。

  《环球》杂志:在中国,你所说的这种“侨民卡”操作性大吗?

  薛海培:我个人觉得可能性还是蛮大的。这对中国长期的发展来讲,各方面都有好处。这样做的话,整个人员流动就活了。当然,国内也会有一些老观念。所以我觉得,当然可能不是一两年的事。

  《环球》杂志:你认为中国是否应该承认双重国籍?

  薛海培:如果觉得双重国籍太敏感,或者觉得这一步跨得太大的话因为毕竟不是每个国家都承认双重国籍我觉得可以退而求其次,发一个海外侨民卡作为替代。

  过去二十多年来,世界总的方向,是在签证、人员流通方面越来越宽松,越来越自由化,这个趋势是毫无疑问的。推行双重国籍的国家是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环球》杂志:有人说双重国籍会分割对于国家的忠诚度,您怎么看?

  薛海培:现在不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几亿人都可以拿双重国籍,而是说给予离开了中国的一部分海外华人双重国籍,这其实会增加他们对中国的向心力,而不是减少。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你说我已经在国外呆下了,中国给我提供回国的便利条件,你要问我是跟中国更离心离德还是会变得更近一点,那毫无疑问会更近一点。

  印度的“海外公民证”和“印度裔证”

  印度推行的政策是,只要不是在与其敌对的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或者孟加拉国,侨民都可以领取“海外公民证”和“印度裔证”。持证者在购房、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有“本土公民待遇”,但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权利。

  “印度海外公民证”计划主要针对原籍或双亲、祖父母为印度公民的印度裔,若其所在国认可各种形式的长期居民权,则有资格申请海外印度公民证。“印度裔证”计划主要针对在海外成长的印度人后代,符合条件者就能获得为期15年、可多次入境印度的印度裔证。

  从2005年开始,印度已经发放了400万海外公民证和700万海外印度裔证。这让印度人才回流速度加快,1996年时才有7万人回国,现在回去了七八十万人。

  一旦承认双重国籍,中国一些腐败分子及其家属就可能成为外籍人员,其向境外转移违法所得乃至外逃会变得更加容易。即便腐败事发来不及外逃,他们也可以寻求外国政府的庇护,引起我国与相关国家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冲突。

  现阶段我国不宜确立双重国籍制度

  戴瑞君

  2012年4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分组审议《出入境管理法》(草案)时,部分委员提到“双重国籍”问题,经媒体报道后掀起了一轮关于“中国是否应确立双重国籍制”的热议。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仍不宜确立双重国籍制。

  首先,单一国籍制更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维护国家的司法管辖权和司法主权。中国一些腐败分子及其家属能够较为容易地获得外国国籍,一旦承认双重国籍,这些人及其家属成为外籍人员,其向境外转移违法所得乃至外逃会变得更加容易。即便腐败事发来不及外逃,他们也可以寻求外国政府的庇护,引起我国与相关国家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冲突。此外腐败资产的大量外流,则将致我国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一些出卖国家利益的人会因获得双重国籍而更加有恃无恐,我国的国家利益也将受到严重损害。

  其次,就个人而言,单一国籍较双重国籍制其实更有利于维护海外华人的利益。获得外国国籍而不再持有中国国籍,可以保护海外华人在外国既有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在因其血统遭到不公正待遇时,可以更充分地寻求当地的司法救济。当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具有外国国籍的华人因其法律地位可以少一些究竟该向哪个国家履行义务的困惑。而入外籍后不再持有中国国籍,也有利于有资质的海外华人在相关国家的政治、高科技等核心行业寻求职业发展,减少受到相关国家关于忠诚度的质疑。

  呼吁确立双重国籍制者以欧美华人为主,以学有所成、希望归国服务者为代表。他们的现实需求主要包括回流后的家庭安置、子女就学,创业、就业手续等方面。双重国籍制确实可以在这些方面为其来带较大的便利。然而,双重国籍制在满足其需求的同时所带来的弊端却是需要花更大的代价去弥补的。基于单一国籍制和双重国籍制的利弊分析,在二者之间不应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化选择,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海外华人的正当需求。

  实践中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许多务实、灵活的做法。我国政府为引进海外人才,已向一些外国人颁发永久居留证,并增加了“人才引进”类别的签证。一些地方政府为引资引智,已在相关政策中纳入了“国民待遇原则”。这些举措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海外华人回国就业、子女就学、简化手续等方面的需求。

  之所以出现一些事实上的双重国籍现象,全国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分析了两方面可能的原因,一是个人在取得外国国籍后不报告,我国政府无法知晓其新的国籍状况;二是外交部门与公安部门的信息共享不及时,没有及时注销中国国籍。

  查明第一类情况的成因还要从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以下简称“《国籍法》”)的相关规定入手。《国籍法》第九条规定:“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该法第14条同时规定:“中国国籍的取得、丧失和恢复,除第九条规定的以外,必须办理申请手续。”也就是说第九条规定的情形,即定居国外并取得外国国籍而丧失中国国籍的人,无需根据第十四条的规定办理丧失或者退出中国国籍的申请手续,其国籍变动即可生效。因此代表委员提到的因“个人不报告”而具有双重国籍者,根据现行《国籍法》,其责任并不在个人。对此,应从完善《国籍法》的配套制度建设着手,可以法规或部门规章的形式规定:定居国外并因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而丧失中国国籍者,其国籍变动无需经申请或审批即可生效,但当事人应向中国的主管部门通报或进行登记。

  造成事实上双重国籍的第二类情况主要涉及技术问题。为此,新通过的《出入境管理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出入境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有关管理部门信息共享。”相信这一安排将有效防止因信息共享障碍而造成的双重国籍问题。

《环球》杂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5-1-9 01: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